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共5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件(共5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修3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一)
课标要求: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发展的关系,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时空坐标
情境导入
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遭遇火灾,震惊了全世界。惋惜之余,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再次被热议。到底什么是文化遗产 人们为什么如此关心文化遗产的保护呢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了解、探究世界的文化遗产。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一)文化遗产的概念:
1.含义: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2.类型:
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二)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
1.必要性: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现状是不断遭到破坏。
(1)人为:战争、恐怖袭击、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工程、环境污染、偷盗或故意破坏等;
(2)自然:年代久远、资源的过度消耗、自然灾害(地震、酸雨、沙尘暴);
(3)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2.重要性:具有突出价值,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1)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
(2)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3)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4)世界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世 界
中 国
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欧洲各国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
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金石学发展为专门之学。
1.古代
收藏文物: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历史解释: 金石学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2.近现代:通过立法保护
(1)世界
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②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意义。
希腊
世界
(2)中国
清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护古物推广办法》
1930年,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国民政府《古物保存法》
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61年,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到2019年总数为5058处
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合作探究: 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你觉得在文物修复、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材料一 教材学思之窗:
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
材料二 四川安岳县峰门寺的一尊摩崖造像,被以红黄蓝绿颜色重绘的“浓墨重彩”,瞬间让网友们觉得“眼怀慈悲,神态安静的活佛生生被画成了地主家的胖儿子”。此类“破坏性修复”问题令人警醒。
答案:(1)原因:
①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②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有利于对文物的研究;
③将古建筑传统的修缮技艺传承下去,并提供范例。
(2)原则:
①真实性: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遗产原貌原物。
②完整性:尽可能的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③真实性是更为基础的东西,而完整性是对真实性的强化。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从古至今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特点。
特点:①历史悠久;②专业化:法律制度化、体系化;③渐进性:遗产数量增多、保护范围更广;④全方位:从中央到地方,个人、国家、世界。
(四)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1.文化: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2.历史: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记录和传承文明发展史,以史鉴今。
3.社会: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基本素材,继往开来,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4.经济:
良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在扩大对外交流、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1.写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
2.写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原因:①必要性: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威胁;②重要性: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人类的共同财富;③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意义:①从历史层面看,记录和传承文明发展史,以史鉴今;
②从文化层面看,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③从社会发展层面看,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基本素材;
④从政治经济层面看,在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2025年5月16日课前复习默写内容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二)
课标要求: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发展的关系,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1.基本原则:
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国际协同:
国际社会共同采取行动,进行集体性援助。
3.落实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4.加强执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5.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
6.全面守护:
文化遗产保护要不断探索,拓展保护的范围,要拓宽时间界限和物质界限。
7.人文关怀:
加强人文关怀,缩短文化遗产与公众的距离。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
二、《世界遗产公约》
(一)概念:
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简称。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签署。旨在为国际社会保护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建立一个长久性的有效制度。该公约对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定义、缔约国的权利和义务、国际援助的程序和条件等作了具体规定,并设立了“世界遗产基金”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二)原因:
《世界遗产公约》前言部分
1.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
2.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手段,以及应予保护的财产的所在国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
3.考虑到某些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存。
1.遗产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2.各国保护能力有限;
3.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世界遗产公约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世界遗产公约标志的设计有何寓意?
你知道"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吗?
根据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2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是2025年6月14日
二、《世界遗产公约》
(三)内容 从宗旨、内容、发展完善和成就四个方面梳理教材,填写下表
(四)中国与世界遗产保护
1.方针:
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措施:
(1)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2)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3)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4)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3.意义:
(1)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2)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教材“历史纵横”
1.文物、建筑群、遗址
《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
P90教材“思考点”: 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的价值;
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立法加以保护。
截止2018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有42个,世界最多。
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011年,中国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一)概况:
截至2019年7月10日,世界遗产总数达1121项,分布在世界167个国家,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9项,世界自然遗产213项,世界文化遗产869项。中国拥有世界遗产55项,总数和意大利并列位居世界第一。
(二)世界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
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雅典卫城
古罗马城
阿布辛拜勒神庙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2)近代的文化遗迹
意大利 佛罗伦萨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1、世界各地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迹
(三)中国文化遗产
1.中国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截至2014年共有1372项。这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学思之窗P90】
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 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 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
——摘编自《故宫古建怎么修》 ,《人民日报》
2018年9月4日第13版
P90【学思之窗】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原因:①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②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有利于对文物的研究;
③将古建筑传统的修缮技艺传承下去,并提供范例。
中韩端午“申遗”之争
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当时国内很多人都愤愤不平,误以为韩国抢注了中国端午节,导致中国无法申遗。后来才知道,原来韩国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是两码事。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游艺活动、表演等,都有着浓厚的韩国民俗特色。而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像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喝雄黄酒等,在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中并不存在。
现代韩国的“端午祭”除了时间是在五月初五外,基本和我们的传统端午节毫无关系,并且也未影响“中国端午节”于2009年申遗成功。此次争端发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警惕国人: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同时要摒弃文化优越论,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形成知性的力量,令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
话题争议:中韩文化之争
●2006年韩国将一本问世400周年的韩医学圣典《东医宝鉴》,申请为“纪录遗产”。因中国大多数民众误会为韩国要将中医变为“韩医”申请为世界遗产而批判声四起。
●之后“有关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等关系到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主权”之争一直持续着。
●2006年在汉语研究英文网站上将一篇2002年发表的题为《韩国人发明了汉字》的文字再次提出,讨论更为激烈。
问题思考: 中国有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什么问题?
(1)问题:
①全球化的冲击,世界文艺市场占有率低;
②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经费紧张;
③重视不够;
④传承面临困难;
⑤保护意识不够等。
(2)对策: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②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财源;
③建立传承机制;
④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知识产权制度;
⑤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等。
合作探究: 如何看待申遗热度?
在“申奥”、“申博”之后,“申遗”成为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新名词。联合国制定“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原本在于告诫遗产的拥有者,让他们知道这些遗产的重要价值,并知道怎样去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它。人类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演变史上的成果(不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能在成百上千年的沧桑巨变中存留下来,总是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史。
中医、上海旗袍、北京方言、王麻子剪刀……申遗大军中的新面孔在不断增加,各地申遗热情持续高涨,今天的申遗热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一件幸事的同时,狂热的背后存在着急功近利、开发过度、重申遗轻保护等一些隐忧,值得我们反思。
答案:(1)申遗热是自然和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是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的觉醒。
(2)“世界文化遗产”不是商品,不是某一地方换取经济利益的专属品,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只有不再将“申遗”看成是搞旅游开发,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3)“申遗”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告一段落,而意味着遗产保护更大责任的开始。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是保护濒危遗产,文化精神功能是其主要属性,旅游只是附带功能。若违反规定搞过度旅游开发,将黄牌警告,直至取消世遗称号。
课堂提问
问题1:根据教材内容,请用图示法将古代和近代世界与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特征及表现展示出来?
问题2:根据教材内容,请用列表法将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概况展示出来?
国家 角度 表现
世界各国 古代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主要包括雅典古代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近代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这里有众多的近代历史建筑和藏品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中国 物质遗产 中国第一批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物质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遗产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①世界级:截至2020年底,中国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中国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 个。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质文②国家级: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化遗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产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372 项。这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问题3: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原因: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相传并被视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的价值;③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立法加以保护。
【参、展——课堂活动】
探究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认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17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应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前言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因素:①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过度的旅游开发;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文化遗产的年久腐变;③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造成的情况恶化。
史料二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保护意识淡薄。……正在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即文化生态环境。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变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旧的民风民俗已经很少被年轻人接受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断代。不少传承人因年龄已高或后继乏人,其所掌握的技艺随时都有可能失传。……人力和财力不足。……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答案:保护措施:①立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②整体性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③生产性保护;④抢救性保护;⑤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⑥保护传承人等。
【课堂检测】
1.(23-24高三上·北京西城·期末)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始建于西汉的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东汉的江苏洪泽古灌区、唐代的山西霍泉灌溉工程、五代时期的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②我国灌溉工程遗产分布广泛类型丰富
③入遗推动了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
④应该全力挖掘其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灌溉工程多为农业需要而修建,见证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①正确,据材料“始建于西汉的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东汉的江苏洪泽古灌区、唐代的山西霍泉灌溉工程、五代时期的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灌溉工程遗产分布广泛类型丰富,②正确,中国的灌溉工程入选世界工程遗产名录,体现了对灌溉工程的重视,作为世界工程遗产,更能够推动对这些灌溉工程的保护,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对于文化遗产应更多的挖掘其文化价值,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不能因为经济价值和效益对其造成永久性破坏,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3-24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全面模拟复原为目标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D.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叶的世界。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日出现臆测,须立即予以停儿”可知,强调了古迹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B项正确;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迹的美学与历价值”可知,古迹保护与修复以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为目标,并不是以全面模拟复原为目标,排除A项;“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以真实性为研究依据,非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思维导图
课堂练习
1.(2024·浙江卷6月)近年来,中外文化遗产双边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如参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尔、缅甸震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与洪都拉斯、肯尼亚联合考古等,我国还持续加大文化遗产多边国际合作的推进力度,其中尤以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倡议最具代表性。这些举措
①表明改革文化遗产全球治理机制成为共识; ②体现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与担当;③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更多人文内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21世纪之前各国在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措施和治理机制,①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在守护人类共同文化遗址财富方面,越来越具有大国的担当和责任,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各国对文化遗址的重视和保护,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③符合题意;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各国加强国家间合作,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现,并且这种对文化遗址保护的投入更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④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2.(2023·浙江卷1月)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遗址,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021·浙江卷6月)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可知,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故A错误;兵马俑不能体现实用性,故B错误;“民本”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材料没有民本意识的信息,故C错误。
课堂训练
1. (2025·陕西省·月考试卷)20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产业转型调整,不少工厂倒闭,这让如何处理旧厂房成为新问题。1963年,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遗存调查,曾为工业革命提供能源保障的凯普豪斯煤矿于1988年被改建为约克郡采煤博物馆。七年后,这里成为英国国家采煤博物馆。由此可知,英国( )
A. 综合博物馆建设成为趋势 B. 调整传统工业结构
C. 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的创新 D. 注重文化遗产保护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1963年,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遗存调查,曾为工业革命提供能源保陪的凯普豪斯煤矿于1988年被改建为约克郡采煤博物馆。七年后,这里成为英国国家采煤博物馆。”可知,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遗存调查,并将一家煤矿改建为采煤博物馆,后又发展为国家采煤博物馆,工业遗产是文物的一种。它们不仅包含了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如工厂、车间、作坊、矿场等不可移动文物,还包括机器设备、工具、档案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工艺流程、传统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英国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故D项正确。A.题干只涉及英国国家采煤博物馆这一处,无法得出综合博物馆建设成为趋势,排除A项。B.题干的主旨是工业遗产的保护,且虽体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调整,不能等同于传统工业结构被调整,传统工业结构仍然稳定,排除B项。C.题干未提及新兴产业,未涉及产业创新的内容,排除C项。
2.(2025·天津市·期中考试)《世界遗产公约》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下各国签订的重要文件。下列属于公约内容的有(  )
①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②各缔约国必要时可利用国际援助和合作
③对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做出严格的规定
④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遗产公约》的全名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它对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做出严格的规定,规定了缔约国富、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各缔约国必要时可利用国际援助和合作等内容,A项符合题意;《世界遗产公约》通过之后,又增加了文化景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等内容,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排除BCD。
3.(2025·天津市·模拟题)如表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
1998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9年《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
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
A. 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 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 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 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件包含了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体现出注重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B项正确;A是影响,不是所体现的理念,排除A项;“确保”一词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核心理念,而不是这些文件的影响,排除D项。
4.(2025·广东省·月考试卷)据青海柳湾齐家文化的氏族公共墓地考古发掘,一九七号墓随葬品共66件,其中有斧、锛、凿等生产工具;五六四号墓随葬品共95件,其中仅陶器就有91件;四十五号墓出土了3枚海贝,九十一号墓出土了仿海贝制成的石贝,三四五号墓出土了骨贝。据此可推断,青海柳湾齐家文化( )
A. 尚未出现贫富分化 B. 部落组织较为复杂
C. 存在远距离的交换 D. 冶炼技术得到发展
答案:C。
解析:C.根据“四十五号墓出土了3枚海贝”等信息可知,青海属于西北地区,并没有海,海贝是通过远距离贸易获得的,故C正确。A.题干中的墓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能说明尚未出现贫富分化,排除A。B.题干仅涉及墓葬中的随葬品,不能看出部落组织复杂,排除B。
D.题干不涉及冶炼技术,题干中的工具可能是石器、骨器等,排除D。
3. (2024-江苏南通 ·统考一模)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承认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据此可知
A. 文化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 B. 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
C.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 全球化需要统一文化价值标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 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但也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受到威胁,因此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B项正确。
(2023春·湖北武汉·高三华中师大一附中校考阶段练习)【文物与历史】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多种价值,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请你从下方或其它馆藏中任选一件文物,撰写该文物的解说稿,向中外友人讲述文物及背后的故事。
(要求:自拟题目,紧扣主题,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圆明园马首铜像的前世今生折射出国家的沧桑巨变
现藏于北京圆明园正觉寺的马首铜像,曾流失海外,飘泊一百多年,终于在2020年回归祖国。它的经历反映了我们国家一百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马首铜像,为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原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铸造于清朝乾隆年间 。康乾盛世时代,采江南名园胜景,移植西方园林建筑,建成皇家园林——圆明园。然而,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把战火烧到北京近郊,火烧圆明园,并劫掠大批文物带回国内。这座马首铜像也被掠夺,藏于法国。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追回流失海外文物的工作一直在进行。在党和政府以及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马首铜像由爱国人士从海外购得并捐赠给国家。
从马首铜像的流失到它的回归,文物的背后折射出我们国家从近代的落后挨打到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复兴的发展历程。
至今,圆明园遗址的残垣断壁供人瞻仰凭吊,告诫国人勿忘国耻。回归祖国的马首铜像既有助于对古代艺术珍品的研究,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