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四单元本单元分为“法律为我们护航”“走近民法典”和“远离违法犯罪”三课。第九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从整体上对我国依法治国的法律体系有所了解,从生活入手简要介绍法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十课安排最常用的民法典的学习,选取青少年目前最容易受到侵犯的民事权利进行学习,培养法治意识,懂得依法维权。第十一课主要目的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材明确了不违法的底线,介绍了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要承担的责任,明确违法必担责,且大篇幅提供违法犯罪的刑责年龄界定,提醒未成年人避免侥幸心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本框为第十一课第三框,本课围绕“严于律已”这一主题展开,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了解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区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杜绝不良行为,从而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其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自律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往往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自律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散漫、拖沓等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不良行为习惯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的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律的重要性,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核心素养分析
1.政治认同:理解国家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规范与保护,认同法治社会的价值导向。 2.道德修养:强化自律意识,辨别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 3.健全人格:能够判断犯罪行为,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4.法治观念:明确未成年人法律责任,认识行为演变的法律后果,增强法律意识,树立底线思维。
教学重点
如何做到严于律己。
教学难点
懂得杜绝不良行为,严于律己,从小事做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10件学生以为正常实际上违法的行为》 思考: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的违法行为发生? 提示: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导入语】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严于律己》。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课题。
二、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时间:3分钟 浏览课本P99-102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 1.如何做到严于律己? 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的要求? 3.为什么要杜绝不良行为? 活动探究一 探究任务:如何做到严于律己? 播放视频《少年因盗窃罪忏悔》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听了少年的忏悔,你有什么启示? 提示:①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活动探究二 (一)思考:1.有人认为未成年有”免罪金牌“,请你结合该案例谈谈看法? 2.这个案件对你有哪些启示? 提示1:邯郸初中生杀人案有力驳斥了“未成年是免罪金牌”的错误认知。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既坚持保护原则,也依法追究严重恶性犯罪的刑事责任,同时对情节较轻者采取矫治教育措施。 提示2:②认清犯罪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补充相关链接的知识 探究分析 思考:1.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2.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 知识补充: 【总结归纳】 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的要求?P100 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活动探究三 (一)思考:1.分析陈某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2.陈某的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警示? 提示: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 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二)探究分享 思考:1.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说以上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提示:行为一、二、四、六为不良行为;行为三、五为严重不良行为。 2.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什么区别?我们为什么要杜绝不良行为? 提示: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指是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主要区别在于危害程度不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总结归纳】 3.为什么要杜绝不良行为?P102 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 【总结归纳】 1.如何做到严于律己?P98 ①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自主预习教材并思考问题,并做好笔记。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分小组针对活动探究进行分析、探讨,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作答。 分小组针对活动探究进行分析、探讨,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作答。 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认识,养成独立思考、生成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加以引导、点拨。 通过视频《少年的忏悔》,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远离违法犯罪。 以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借助案例分析,观点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认清犯罪危害,知道未成年不是“免罪金牌”。 通过案例分析陈某的犯罪历程,警示学生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三、课堂练习 1.展示课件、导学案的练习题目。 2.点拨答案。 完成练习,主动回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 1.邀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2.回顾本节知识点,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明确本堂课重点、难点。 学生谈收获,并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2025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自主学习
浏览课本P99-102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时间:3分钟)
1
如何做到严于律己?
2
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的要求?
3
为什么要杜绝不良行为?
新课导入
思考: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的违法行为发生?
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11.3
严于律己
活动探究一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听了少年的忏悔,你有什么启示?
①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少年因盗窃罪忏悔
探究任务:如何做到严于律己?
2024年3月10日,13岁张某某等3人预谋杀害同班同学王某某,并掩埋尸体。
2024年12月30日,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张某某、李某、马某某故意杀人一案。对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被告人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处罚。
思考:1.有人认为未成年有”免罪金牌“,请你结合该案例谈谈看法?
2.这个案件对你有哪些启示?
邯郸初中生杀人案有力驳斥了“未成年是免罪金牌”的错误认知。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既坚持保护原则,也依法追究严重恶性犯罪的刑事责任,同时对情节较轻者采取矫治教育措施。
②认清犯罪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活动探究二
相关链接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思考:1.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
2.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
探究分享
16岁的中学生秦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段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秦某无故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其行为触犯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一
故意伤害罪、侮辱罪
依依无端被同校的一群16岁学生盯上了。这些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在各种线上课堂、社交平合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依依的网络信息,甚至将网络聊天群的聊天记录剪辑制作成视频再次传播,导致依依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千扰。最终,这些学生被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
案例二
侮辱罪、诽谤罪
知识拓展
学生欺凌:对受害者,身体或留外伤、致残,心理易陷入恐惧、抑郁,学业受阻、前途堪忧;欺凌者易养成暴力习性,增加犯罪风险,难以融入社会;校园中破坏和谐氛围,学生无心向学,教学质量下滑,声誉受损。
网络暴力:受害者精神痛苦,易患心理疾病,隐私泄露、名誉扫地,生活工作受扰;网络环境被污染,负能量蔓延,降低社会信任,引发群体对立,破坏社会和谐。
学生欺凌、网络暴力的危害
学生欺凌:受害者冷静应对,及时向师长求助,紧急时呼救逃离;旁观者不参与不围观,及时报告,在安全时提供帮助;学校加强管理教育,建立反欺凌机制,家长关注孩子,加强沟通。
网络暴力:受害者保留证据,向平台举报,必要时报警;网民文明上网,不参与不传播,谴责抵制暴力言论;平台加强审核,完善举报机制,及时处理信息。
学生欺凌、网络暴力应对方法
总结归纳
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的要求?P100
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活动探究三
思考:1.分析陈某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2.陈某的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警示?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结识社会“朋友”
无心学习,经常旷课
偷东西、打骂同学
经常偷窃财物,被拘留
拦路抢劫,多次作案
不良行为 → 严重不良行为 → 违法 → 犯罪
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
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探究分享
思考:1.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说以上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2.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什么区别?
行为一:吸烟、饮酒
行为二:参与赌博、
变相赌博
行为三:非法携带弩、
匕首等管制器具
行为四:多次旷课、
逃学
行为五:结伙斗殴,追
逐、拦截他人
行为六:无故夜不归宿、
离家出走
行为一、二、四、六为不良行为;行为三、五为严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指是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主要区别在于危害程度不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总结归纳
3.为什么要杜绝不良行为?P102
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
总结归纳
1.如何做到严于律己?P98
①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严于律己
①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②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③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④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防患于未然。
1.如何做到严于律己?
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的要求?
3.为什么要杜绝不良行为?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2024年4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共起诉未成年人犯罪1.2万人,对河北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三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核准追诉。这启示我们青少年应该( )
①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③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净化社会风气
④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D
课堂练习
2.2024年一季度全国法院判处未成年人罪犯1.2万人,占罪犯总数的3.12%,同比上升1.12个百分点,重刑率8.5%。最高人民法院强调:审判既要成为对失足未成年人惩戒处罚的公堂,又应作为挽救教育的课堂。对此解读正确的
是( )
①应做到小错不断大错不犯
②未成年人不再变法律的特殊保护
③年龄不是违法犯罪的挡箭牌
④增强法治观念,远离犯罪“雷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课堂练习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以下是小凯的成长经历,排序合理的是( )
①小凯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欺负低年级同学,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②小凯的经历警示我们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
③小凯仍不知悔改,为了弄到钱,伙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④小凯不接受教训,结识社会“朋友”,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A
课堂练习
4.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下列古语表达的意思与此相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C
课堂练习
5.刘某某因交通违法,不想驾照扣分,逃避交通安全审验教育学习。联系赵某某,让其代为处理,以50元一分的价格收购驾照分。最终,交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刘某某请他人接受处罚和记分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罚款150元。对此案例,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违法行为必然会受到行政处罚
②刘某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③学会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④刘某某行为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感谢观看
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