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天水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 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 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 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这表明他( )
A.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加强对百姓的剥削 B.认识到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C.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宰相权力 D.为扩大其统治基础而完善三省六部制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该诗反映的社会景象出现在( )
A.隋文帝 B.唐太宗时 C.唐中宗时 D.唐玄宗时
4.武则天在位期间,邀集文学之士编写《兆人本业记》,记载农俗四时种莳之法,开创了官修农书的先例。材料体现武则天的治国策略是( )
A.重用人才 B.善于纳谏 C.重视农业 D.提倡节俭
5.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回族形成 D.土尔扈特部回归
6.“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
描述的工具是( )
A.水排 B.翻车 C.筒车 D.秧马
7.下列关于唐与新罗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
C.唐朝时,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D.唐朝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新罗学习其文化
8.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佐证(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传授佛法
9.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A.外戚专权 B.宦官专权 C.农民起义 D.藩镇割据
10.“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
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是766年杜甫在重庆留下的名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重庆( )
A.经济的繁盛 B.人口的兴盛 C.战争的破坏 D.交通的便捷
1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 )
A.具有家国情怀 B.主张和而不同
C.崇尚天人合一 D.重视以人为本
12.在北宋枢密院存在的167年中,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这反映了北宋( )
A.科举取士 B.强干弱枝 C.崇文抑武 D.分化事权
13.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民族隔阂消失
C.外交的重要性 D.民族认同感
14.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被誉为“药王”,他认为“人命至重,又贵千金”,于是结合个人经验撰写出医学巨著( )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唐本草》 D.《黄帝内经》
15.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线划定分界线,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
A.辽与北宋 B.辽与南宋 C.西夏与北宋 D.金与南宋
1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该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陈桥兵变 B.澶渊之盟 C.岳飞抗金 D.南宋偏安
17.某位同学在学习古代都市时,收集到下边的资料。与这些资料有关的都市是( )
①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 ②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
③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学子等云集城中 ④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A.长安城 B.东京城 C.临安城 D.大都城
18.中华民主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建设了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回顾历史,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巡检司 B.宣政院 C.台湾府 D.北庭都元帅府
19.使中央权利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握天下之治”,这段材料评价的应该是(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20.古代诗词歌赋是先辈们投入历史长河的感言。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A.廉洁正直的精神 B.英勇不屈的精神
C.自强不屈的精神 D.克己奉公的精神
二、综合题(共30分)
21.(7分)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材料一 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材料二 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为防止一些人通过钱财考入进士,又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创立了殿试制度。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1)(3分)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正式确立的?
(2)(4分)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唐太宗、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度采取的措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与材料二中什么措施有关?
22.(9分)盛极一时的唐朝同样逃不过“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宣布“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1)(3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3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3)(3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23.(7分)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1)(3分)写出材料一“蕃”的政权名称。材料反映的现象与哪一盟约的签订直接相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盟约签订产生的影响。
(2)(4分)写出材料二中“靖康耻”所指的历史事件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岳飞雪耻过程中,1140年取得胜利的战役名称并概括该战役的意义。
24.(7分)【唐代诗歌】
材料一 唐诗节选
序号 内容 出处
①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②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③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李白《哭晁卿衡》
④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袁皓《及第后作》
材料二 据《全唐诗》的辑录,唐朝诗人有两千二百多人,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甚至还包括外国人;唐诗数量约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唐诗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4分)请将材料一中的诗歌进行归类。(填写序号)
主题 序号 主题 序号
政治制度 ______ 经济发展 ______
民族交融 ______ 对外交流 ______
(2)(3分)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诗歌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