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易错题集训【易错知识点】1. 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1)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整体社会结构,包括经济上的庄园制、政治上的封君封臣制、文化上的基督教神权统治。(2)封君封臣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政治核心,强调以土地为纽带的等级依附关系(封臣效忠封君,封君保护封臣),但仅适用于贵族阶层,不能等同于整个封建制度。易混点:认为农民也是 “封臣”。实际上,农民是庄园中的劳动者,属于 “依附农民”(农奴或自由农),不直接参与封君封臣的契约关系。2. 封君封臣关系的双向性(1)封君封臣关系是双向权利义务关系:(2)封臣需向封君效忠、服兵役、提供金钱;(3)封君需保护封臣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调解封臣间的纠纷。3. 庄园的经济结构(1)庄园是中世纪欧洲的基本经济单位,以自给自足为主,但并非完全封闭。(2)庄园内的农奴需向领主缴纳货币地租(尤其是 13 世纪后),领主也会购买奢侈品,因此存在有限的商品交换(如农产品、手工业品流向城市)。4. 城市自治的方式与局限(1)城市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如法国琅城起义)从封建主手中获得自治权,形式包括成立行会、选举市政官员、拥有司法权等。(2)但自治是有限的:城市仍需向国王或领主缴纳赋税,部分城市(如意大利威尼斯)虽高度自治,仍受教会或世俗权力的间接影响。5. 教会的双重权力(1)教会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封建主,通过什一税、土地兼并等方式积累财富,经济上高度独立。(2)政治上,教皇拥有超越世俗君主的权威(如 “卡诺莎之辱” 体现世俗君主向教皇屈服),教会通过宗教裁判所干预世俗司法,甚至废立国王。6. 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关系(1)教会垄断教育(如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文化以神学为核心,但世俗文化逐渐兴起.(2)骑士文学(如《罗兰之歌》)宣扬骑士精神(忠诚、荣誉、爱情);(3)市民文学(如《列那狐传奇》)以幽默讽刺批判教会和贵族。7. 王权与教权的斗争阶段(1)11—12 世纪,教权处于巅峰(如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推行 “叙任权斗争”);(2)13 世纪末开始,英法等国王权加强(如法国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英国议会形成),通过联姻、战争、税收等削弱贵族和教会势力。8. 民族国家的早期特征(1)中古后期的民族国家(如英法)以王权为核心,通过统一语言(如法语取代拉丁语成为法国官方语言)、法律(如英国普通法)和税收体系增强凝聚力,但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 “主权在民” 理念。(2)区别于分裂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城邦林立),英法因王权集中成为民族国家的雏形【习题练习】1.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有着规范的仪式要求,封臣必须向自己的封君行臣服礼,褪下自己所有的武器装备,脱帽下跪,然后将自己的手放到封君的手中,以示臣服。但如果得不到封君的善待,封臣可自行离开。这体现出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A.具有契约关系的特征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使封建国家主权分散 D.封君具有绝对权力2.下图为西欧封建制度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A.国王是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B.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C.封臣无条件地效忠于上级封君 D.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3.1041年波希米亚的公爵成为德意志国王亨利三世的封臣,他向国王宣誓,将像封臣效忠于封君一样效忠于国王,以他的一切朋友为友,一切敌人为敌。但是,封臣的服役期限一般是40天,若到期,封臣可以自行离开战场。这反映了( )A.封臣拥有绝对的政治自由权 B.封君封臣制度加强了国王权力C.封君对封臣具有极强依赖性 D.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具有双向性4.《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世纪末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庄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A.拥有较大生产规模 B.呈现出政治管理上的独立性C.自营程度相对较高 D.内部生产秩序管理比较严格5.公元800年,查理把教皇利奥三世送回罗马,将反对教皇的贵族处以重刑。作为回报,教皇利奥三世为其加冕,高声祝贺说:“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这位伟大的和带来和平的罗马人皇帝,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这说明( )A.基督教会的权力和权威从此衰弱 B.查理大帝成为西罗马帝国的皇帝C.世俗王权加强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D.世俗王权和教会权力的并立合作6.5世纪以来,法兰克的统治者争先恐后地向教会捐赠土地,到8世纪查理大帝统治前,教会占有了全境土地的三分之一;后来,教会占有的土地一度远大于国王。由此可知,当时( )A.教会强化对民众的精神控制 B.教权强大具备坚实的基础C.教权与王权的矛盾日趋尖锐 D.法兰克人什一税负担沉重7.811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立下遗嘱,将财富分为3份。其中的两份即刻分给21座都主教城,由当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处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给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穷人和宫廷仆役。可见,在当时的法兰克王国( )A.封君封臣制导致权力分散 B.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得到巩固C.教会具备抗衡君主的实力 D.世俗王权需要宗教神权的支持8.1309年,由法王腓力四世支持而就任教皇的克雷芒五世离开罗马,进驻法国边境小城阿维尼翁,此后70年间,有六任教皇皆驻该地。六位教皇都是法国人,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亦占大多数。由此可见,此时西欧( )A.教皇权威完全丧失 B.国王权力加强C.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民族国家形成9.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在12世纪以后,国王逐步加强手中的权力,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司法、财政、军事制度,从通过封君进行间接统治转向对臣民的直接统治,欧洲国家初步形成。下列项中,体现“国王逐步加强手中的权力”的是( )A.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 B.1215年6月15日签署《大宪章》C.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制度 D.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之特许状10.中世纪后期,西欧国家的疆域不再由于王室的联姻而发生改变。国家由国王的私有财产变成了多数民众普遍关心的共同政治单元。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A.民主政体已经形成 B.民族国家意识强化C.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D.忠诚观念日益淡化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侯建新在《欧洲文明不是古典文明的简单延伸》中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在《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中说:“在欧洲的中西部,商品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需要更灵活、更都市化的法律,……商品货币经济越繁荣,个体权益也需要做出明确的界定,.……进入中世纪后,经改造后的罗马私法中的’权利’概念被引入到公法领域,形成新的权力、权利观给西欧的法律政治体系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从而演绎出一种以个体权利为基础的全新的法治文明。”材料二 下图为庄园的执行官正在监督农民在领主的土地上收割谷物。农奴每年以金钱缴付三项税:如人头税、地租、主人经常征收的任意费用;须为领主提供许多天的无偿劳动;农奴只能使用领主的磨坊、烤炉、酒桶或压榨机,每使用一次都需付一小笔费用;发生诉讼时,农奴需在庄园的法庭里接受判决;战时,农奴随时应召,在领主的军队里服役;农奴需为自己在市场上出售的所有产品向领主纳税;只有当领主售卖他的啤酒或葡萄酒两周之后,农奴才能售卖自己的啤酒或葡萄酒;如果农奴送一个儿子接受较高的教育,他必须为庄园因此失去一个劳力而付出一笔罚金……某些庄园,每年农奴须向为庄园提供武装保护的沃格特缴税,此外还须向教会缴纳什一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理性时代》材料三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它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即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丛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1)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欧洲中古时期城市争取自治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欧庄园制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欧社会的特点。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4—15世纪,随着海内外商业的发展,中世纪基督教“守贫节欲”的道德观逐渐被“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的观念取代,商人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在英国渐渐兴起,逐渐成长为一个不可令人小觑的社会阶层。早期英国商人的融资主要靠师徒、亲戚、朋友、同事等亲朋关系的借贷。由于英国早期市场流通中金银等硬通货不足,所以交易空前地依赖债券、纸币、支票等各种信用手段。商人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非常严格,每天通过朗读《圣经》等宗教书籍,对他们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商界家庭尤其注意培养孩子的簿记习惯和理财意识,一些家庭很早就让孩子尝试着管理账目,以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感知。拥有巨大财富的大商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政权、参加议会来分享政府中的部分权力,从而在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摘编自王瑞红《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的家庭教育及时代新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5世纪英国商人成长的“有利环境”,简述商人成长对英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指出英国商人家庭的教育内容,并分析英国商人家庭重视教育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选择A:根据材料“封臣必须向自己的封君行臣服礼,褪下自己所有的武器装备,脱帽下跪,然后将自己的手放到封君的手中,以示臣服”可知,封君封臣制度的确立需要经过严格的仪式,通过仪式使封君封臣达成一种契约关系,封臣效忠封君,封君要保护封臣,权利与义务结合。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封君封臣以土地赏赐为纽带。排除C:中世纪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虽然会造成封建国家主权分散,但是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封君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排除D:中世纪欧洲封君封臣制度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封君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2.答案:D解析:材料是对封君封臣之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描述,D正确;在封君封臣制下,国王的权力被架空,并非实际上的统治者,A排除;封君封臣制以土地为纽带,B排除;封臣忠于封君有一定的前提,并非无条件,C排除。故选:D。3.答案:D解析:选择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并承担一定的服役义务,但同时这种义务是有期限的,到期后封臣有权离开战场。这体现了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双向性,即封君有权要求封臣的效忠和服务,但封臣也有权在服役期满后选择离开战场。排除A:虽然封臣在到服役期限后可以离开,但他们的效忠宣誓表明他们在服役期间并不拥有“绝对”的政治自由权。排除B:材料并未强调这一制度如何加强了国王的权力,材料强调的是封臣与封君之间的相对义务。排除C:封君和封臣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封君要保护封臣,封臣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双方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极强”依赖性表述夸张,不符合史实。4.答案:C解析:时空定位:8世纪末,法兰克王国→中古西欧;材料主旨:根据材料“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各色蔬菜”可知,中古时期西欧庄园可以生产各类产品,主要为满足国王日常和战争需要,自营程度较高,C项正确。材料反映庄园产品类别丰富,反映不出生产规模问题,排除A项;材料表明国王对庄园有政治管理权,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庄园内部的生产秩序管理情况,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查理……将反对教皇的贵族处以重刑……教皇利奥三世为其加冕”可知,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维护教会权威,扩展基督教,体现了世俗王权和教会权力的并立合作,故选D项;“从此衰弱”说法错误,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排除A项;西罗马帝国存在于395一476年,而查理大帝是法兰克王国的皇帝,排除B项;民族国家是以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主权国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6.答案:B解析:中世纪教权一度强大,而教权强大需要有庞大的土地支持。由材料可知,教会从5世纪以来所控制的土地一直在增多,甚至超越国王,这说明教权强大具备坚实的基础,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及教会的措施,由材料无法得出强化精神控制,排除A项;国王向教会捐赠土地,不等于两者矛盾尖锐,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法兰克人税负情况,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查理大帝在遗嘱中把大部分财富分给了都主教城,让都主教和市主教共同处置,这表明世俗王权对宗教神权的重视和依赖,世俗王权需要借助宗教神权来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等,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查理大帝对财富的分配,未涉及封君封臣制以及权力分散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神职人员等级制度”的描述,无法得出这一制度得到巩固的结论,故B项错误;仅从查理大帝的遗嘱分配情况,不能看出教会具备抗衡君主的实力,故C项错误。8.答案:B解析:由材料“进驻法国边境小城”“六位教皇都是法国人”可知,材料所述历史事件是阿维尼翁之囚,教皇势力受到极大的冲击,说明中世纪欧洲王权加强,对教权形成压制,故选B项;“完全丧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1517年的《九十五条论纲》是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王权,故选A项。10.答案:B解析:中世纪后期西欧国家疆域的稳定性、国家公共性的增强、民众对国家事务的关心、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兴起以及国家机构的建立和完善,都是民族国家意识强化的表现,这些变化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中世纪后期,民主政体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世俗王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民众忠诚观念日益淡化,排除D项。11.答案:(1)日耳曼人的传统自由观念,罗马私法中的“权利”概念,为城市争取自治提供理论基础;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奴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奴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奴的权力,庄园实行农奴制。(3)教权与王权互相平行,构成政教二元权力体系;基督教深刻地影响西欧的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生活。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商品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需要”“罗马私法中的权利概念被引入到公法领域形成新的权力、权利观”等信息进行概括。(2)根据材料二图片和文字内容,可知是农奴制;根据“农奴每年以金钱缴付三项税……发生诉讼时……如果农奴送一个儿子接受较高的教育……”等信息进行概括。(3)根据材料三“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即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等信息进行概括。12.答案:(1)环境: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兴起;教会控制力的逐渐减弱;工商业发展和繁荣,城市的兴起;中世纪传统财富观被打破。影响:开拓了英国的海内外市场,促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社会转型)。(2)内容:加强道德品质教育;提高经商技能教育。原因:金融手段的普遍使用;提高谨慎意识,提升对金融风险的感知;维护商人家族的利益和信誉。解析:(1)“有利环境”,依据材料信息“14—15世纪,随着海内外商业的发展,中世纪基督教’守贫节欲’的道德观逐渐被’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的观念取代”得出:教会控制力的逐渐减弱、中世纪传统财富观被打破;由材料“由于英国早期市场流通中金银等硬通货不足,所以交易空前地依赖债券、纸币、支票等各种信用手段”得出:工商业发展和繁荣,城市的兴起;由材料信息“商人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非常严格,每天通过朗读《圣经》等宗教书籍,对他们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商界家庭尤其注意培养孩子的簿记习惯和理财意识,一些家庭很早就让孩子尝试着管理账目,以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感知”得出:家庭教育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兴起。“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信息“拥有巨大财富的大商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政权、参加议会来分享政府中的部分权力,从而在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得出:有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所学知识从开拓了英国的海内外市场、促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等角度补充。(2)“教育内容”,根据材料信息“商人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非常严格,每天通过朗读《圣经》等宗教书籍,对他们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商界家庭尤其注意培养孩子的簿记习惯和理财意识,一些家庭很早就让孩子尝试着管理账目,以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感知”得出:加强道德品质教育、提高经商技能教育。“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金融手段的普遍使用、提高谨慎意识、提升对金融风险的感知、维护商人家族的利益和信誉等角度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