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解析)—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易错题集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解析)—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易错题集训

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易错题集训
【易错知识点】
1. 认为日本 “大化改新” 完全照搬唐朝制度。
大化改新以唐朝律令制为蓝本,但结合日本国情调整:
(1)土地制度:唐朝实行均田制,日本推行 “班田收授法”,但贵族私有土地(庄园)逐渐发展,未完全实现土地国有。
(2)中央集权:日本设立二官八省模仿唐朝三省六部,但后期幕府崛起,形成武家政权,与唐朝中央集权差异显著。
2. 认为幕府是天皇的傀儡政权。
(1)12 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后,天皇成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威,幕府将军掌握实际军政大权(控制武士、土地和税收)。
(2)幕府与天皇形成 “公武二元体制”,但幕府并非完全架空天皇,天皇仍保留授予将军 “征夷大将军” 头衔的仪式性权力(如室町幕府需天皇承认合法性)。
(3)关键区别:幕府统治≠封建割据。幕府通过 “守护大名”“地头” 等制度建立全国性统治体系,较之于同时期欧洲的分裂更具统一性。
3. 认为高丽王朝与朝鲜王朝均为中国直接统治的郡县。
(1)高丽(918—1392 年)和朝鲜(1392—1910 年)是独立政权,但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接受册封、朝贡,采用汉字和儒家制度。
(2)明朝时期,朝鲜太祖李成桂受明太祖册封为 “朝鲜国王”,确定国号 “朝鲜”,体现中朝宗藩关系,但朝鲜拥有自主的行政、军事和司法权。
(3)易混事件:唐朝与新罗的关系。676 年唐朝与新罗联合灭百济、高句丽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南部,与唐朝以平壤为界,并非唐朝领土。
4. 混淆笈多帝国的 “中央集权” 与德里苏丹国的 “伊斯兰化” 特征。
(1)笈多帝国(4—6 世纪):
以印度教为核心,实行分封制,地方王公(萨曼塔)拥有较大自治权,中央通过宗教和文化认同维持统治,而非严格的中央集权。
(2)德里苏丹国(13—16 世纪):
突厥 — 阿富汗人建立的伊斯兰政权,采用政教合一的苏丹制,以 “伊克塔”(军事采邑)制度分封土地,中央设 “维齐尔”(宰相)强化集权,宗教上推行逊尼派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传统差异显著。
(3)易混点:认为笈多帝国是 “印度教政权” 即排斥佛教。实际上,笈多王室支持印度教,但佛教(如那烂陀寺)仍繁荣,体现宗教宽容。
5.认为种姓制度在中古时期固定不变。
(1)种姓制度(瓦尔那)在笈多帝国时期与印度教法典(如《摩奴法典》)结合,进一步固化,但随政权更迭有所调整:
(2)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文化冲击种姓制度,部分低种姓者改信伊斯兰教以摆脱歧视,但种姓的社会分层依然存在。
(3)商业阶层(吠舍)因经济地位上升,实际权力可能超过破落的刹帝利贵族,体现种姓制度的灵活性。
(4)将 “阇提”(亚种姓)等同于瓦尔那四级体系。阇提是基于职业细分的更小群体,属于种姓制度的基层结构,数量远超四大瓦尔那。
6.认为阿拉伯帝国扩张仅依靠武力,忽视文化包容。
(1)阿拉伯帝国(632—1258 年)通过军事征服(如怛罗斯之战击败唐朝)建立跨三洲帝国,但统治策略强调宗教与制度的灵活性:
(2)非穆斯林可保留信仰,但需缴纳人头税(吉兹亚);
(3)吸收波斯、希腊、印度文化,巴格达 “智慧宫” 翻译各国典籍,形成以伊斯兰为核心的多元文化。
(4)混淆 “阿拉伯帝国” 与 “伊斯兰文明”。阿拉伯帝国是政治实体,伊斯兰文明涵盖更广泛的地域(如印度、东南亚)和非阿拉伯民族(如波斯人、突厥人)。
7. 忽视奥斯曼帝国对不同民族的治理方式。
(1)奥斯曼帝国实行米勒特制度(宗教自治共同体),允许基督徒(如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在缴纳赋税前提下保持宗教信仰、法律和教育体系,体现帝国的多民族共存特征。
(2)中央通过 “德夫希尔梅制度” 从基督徒家庭征募男童,训练为禁卫军或文官(如帕夏),既加强集权,又避免民族矛盾激化。
(3)认为奥斯曼帝国是纯粹的伊斯兰政权。实际上,帝国容纳多种宗教,苏丹兼任 “哈里发” 以强化伊斯兰合法性,但统治基础包含世俗官僚和军事力量。
【习题练习】
1.646年元旦,日本颁布《改新诏书》,废弃“大臣大连执政”体制和氏姓贵族的世袭制度,所有官吏均由君主任命;649年,制定“八省百官”制。有学者认为“从大化改新诏书的颁布起,统治者起的作用不再仅仅是一个氏族首领”。据此可推知,大化改新( )
A.推动日本庄园经济发展 B.削弱了幕府的统治
C.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2.7世纪中叶,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实行班田收授法,将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口和年龄将土地分给民众,并规定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田地应收归国家。该措施( )
A.推动了庄园经济发展B.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C.强化了天皇专制统治D.削弱了幕府的经济基础
3.“御家人”制度是古代日本的一种制度,将军确保“御家人”的领地私有权不受侵害,并给其发放领地证,作为回报,“御家人”须为将军提供种种劳务与军役。“御家人”制度体现了( )
A.中华文明的影响 B.幕府政治的特点 C.庄园经济的衰退 D.中央集权的强大
4.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存在一个奇特的政治现象历代幕府将军都想架空皇室与朝廷,却无不标榜自身血统的一脉相承,且始终以“朝臣”自称。幕府将军这些做法意在( )
A.捍卫贵族世袭秩序 B.维系统治的合法性
C.震慑封建割据势力 D.提高武士阶层地位
5.印度教开始摆脱只属于某一特定地区之中特定阶级宗教的狭隘属性,发展成为拥有众多信徒、真正代表印度的宗教,它包罗南亚次大陆所有的宗教派别、哲学思想、信仰观念,并无统一经典,也没有绝对必须信奉的神灵,信徒只要尊敬婆罗门,理论上接受吠陀经典即可。这体现印度教( )
A.继承了以往婆罗门教的开放包容性 B.传播方式兼顾时代变化和文化传统
C.缺乏完整体系实际上信仰相当无力 D.内容博大有利于消除各类教派矛盾
6.德里苏丹国建立后,苏丹将其传统的政治风格完全搬到印度,印度原本的政治传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被苏丹政府发配到边疆的少数印度王公,虽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这种自治权非常有限。苏丹的这一做法( )
A.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与纷争 B.展示了中央政府强大的控制力
C.认可了印度教仍是主导宗教 D.满足了印度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7.笈多帝国时期,国王常向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赠送大量的土地。当时,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演化出一种新的形式——大乘佛教,与传统佛教相比,大乘佛教约束较少。这从侧面反映了笈多帝国( )
A.宗教政策较为宽松 B.佛教势力十分衰弱
C.各种宗教融为一体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8.“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由此可知( )
A.阿拉伯帝国信奉基督教 B.阿拉伯人依靠宗教扩张
C.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 D.苏丹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9.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的实质(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10.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苏丹让犹太人担任财政官吏、医生等职务;与外国人打交道所需的外语人才主要由基督徒充当;帝国的海上力量使用希腊臣民。这表明奥斯曼帝国采取( )
A.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B.因俗而治的政治策略
C.灵活实用的统治政策 D.兼收并蓄的文化制度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646年,孝德天皇颁布“革新”诏书,仿照唐制,推行改革。改革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废除部民制度,实施班田收授制度。第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置八省分理各项事务,百官均由中央任命,地方设国、郡、里等各级行政机构。
——摘编自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743年,日本政府颁布《垦田永年私财法》,承认了土地的私有,随着土地私有潮流的进一步发展,至8世纪末,班田制瓦解殆尽,大量农民逃亡,国家税收锐减。许多破产农民依附于地方豪强或者神社。在领主们的纷纷要求与压力下,庄园获得了“不输不入”的特权。众多的庄园领主得到了对庄园农民的一元的行政权、司法权。到12世纪,庄园制成为全日本最基本的土地制度。
——摘编自王文杰等《论中世纪日本与西欧庄园制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大化革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8世纪中叶以来日本庄园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据史料描述,在春秋时代,游牧于中亚一带的斯基泰人已视中国丝绸为宝物,波斯统治者把丝绸当作“皇帝宫廷中的稀世之珍”。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摘编自李忠存《试析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
材料二:当阿拉伯文化昌盛之时,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古典文明这时已大半不为人所知,只有教会还保留着一些有关亚里士多德的知识。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时代文明大汇合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欧洲文明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大化改新诏书的颁布起,统治者起的作用不再仅仅是一个氏族首领”及所学可知,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中古时期日本统治者以学习和模仿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废除了贵族世袭制度,使日本建成为了中央集权制国家,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大化改新时期颁布班田收授法,将土地收归国有,这一做法使国家全面掌握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适应了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需要,故B项正确。日本的庄园经济形成于10世纪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土地政策的变化,无法得出天皇专制统治强化的结论,排除C项;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是在12世纪末,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御家人”是日本镰仓幕府时代与将军直接保持主从关系的武士。“御家人”制度指的是将军确保“御家人”的领地私有权不受侵害,并给其发放领地证,作为回报,“御家人”须为将军提供种种劳务与军役。“御家人”制度体现了幕府政治的特点,故B项正确;“御家人”制度没有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故A项错误;庄园经济存在于西欧中世纪,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由“始终以‘朝臣’自称”“标榜自身血统的一脉相承”“想架空皇室与朝廷”可得,幕府将军的这些做法意在维系其统治的合法性,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印度。据材料“包罗南亚次大陆所有的宗教派别、哲学思想、信仰观念”“无统一经典,也没有绝对必须信奉的神灵,信徒只要尊敬婆罗门,理论上接受吠陀经典即可”可得出,印度教多元和宽容的特点适应了时代变化和文化传统,有利于印度教的传播和发展,B项正确;婆罗门教维护种姓制度,维护婆罗门阶层的特权地位,具有狭隘性,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肯定印度教的多元宽容,而非指出其局限,排除C项;“消除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印度)。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德里苏丹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苏丹将这种体制搬到印度,少数印度王公虽有自治权,但权力非常有限,这凸显了苏丹政府强大的控制力,B项正确;
A项的“消除了”和D项的“满足了”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B两项;德里苏丹国的国教是伊斯兰教,排除C项。
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选择A:根据材料“常向婆罗门……大量的土地”“受印度教的影响”“约束较少”可得出,当时多种宗教并存,佛教受印度教影响,演化出约束更少的大乘佛教,这从侧面反映出笈多帝国宗教政策较为宽松。排除B:从材料看不出佛教势力十分衰弱。排除C:从材料看不出各种宗教融为一体。排除D: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的情况。
8.答案:C
解析: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题干中的“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即体现了它政教合一的特点,故C正确。A.阿拉伯帝国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不是基督教,故排除A。B.从题干中的“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可以看出,阿拉伯人的扩张不光依靠宗教,也依靠武力,故排除B。D.本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故选C。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选择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做法是为了缓解被征服地区的矛盾,进而巩固自身的统治。排除A:A项只是手段,不是实质。排除B、D: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苏丹延续东罗马帝国的一些做法和称号,不能体现尚武,也不能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苏丹让犹太人担任财政官吏、医生等职务;与外国人打交道所需的外语人才主要由基督徒充当;帝国的海上力量使用希腊臣民”可知,奥斯曼帝国根据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特点,采取灵活实用的统治政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奥斯曼帝国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因俗而治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政策,非文化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1)特点:仿照唐制;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与政治改革并举。
(2)原因: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土地兼并不断加剧;政府垦田政策的推动;班田制被破坏;地方豪强与宗教势力的扩张。
影响: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使农民对领主(庄园主)的依附性增强。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日本。根据材料“仿照唐制,推行改革”可得出仿照唐制;根据材料“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置八省分理各项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与政治改革并举。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8世纪中叶以来的日本。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可得出政府承认土地私有;根据材料“随着土地私有潮流的进一步发展,至8世纪末,班田制瓦解殆尽,大量农民逃亡,国家税收锐减”可得出土地兼并不断加剧;政府垦田政策的推动;班田制被破坏;根据材料“许多破产农民依附于地方豪强或者神社”可得出地方豪强与宗教势力的扩张。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庄园获得了‘不输不入’的特权”可得出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众多的庄园领主得到了对庄园农民的一元的行政权、司法权。到12世纪,庄园制成为全日本最基本的土地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使农民对领主(庄园主)的依附性增强。
12.答案:(1)原因: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文明交往;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
特点:君主领头,军队开路;广泛深入,同步发展;时间久长,中心稳定。
(2)作用: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波斯帝国时代的西亚。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可知,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根据材料一“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文明交往以及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君主领头,军队开路;根据材料一“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可知,广泛深入,同步发展;根据材料一“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可知,时间久长,中心稳定。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代的西亚。根据材料二“阿拉伯人读了大量的古典哲学、文学作品,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翻译成为阿拉伯文,特别是翻译了许多中世纪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另外阿拉伯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可知,阿拉伯人广泛翻译西欧古典文献,从而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并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并且后来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