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非洲与美洲——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易错题集训【易错知识点】1.非洲并非孤立发展:北非(如埃及、迦太基)长期与地中海文明交流;东非(阿克苏姆、斯瓦希里城邦)通过印度洋贸易与阿拉伯、印度、中国往来;西非(加纳、马里、桑海)通过跨撒哈拉贸易与北非联系。2.阿克苏姆王国(今埃塞俄比亚)忽视其基督教属性4世纪皈依基督教,与拜占庭帝国关系密切,是非洲最早的基督教国家之一。3.误认为班图由外来者(如阿拉伯人)建造:由班图人(绍纳人)建立,是南部非洲本土文明的象征,以石头建筑和黄金贸易闻名。3.认为马里、桑海是伊斯兰教国家:统治者虽皈依伊斯兰教,但平民多保持传统信仰(如马里国王曼萨·穆萨的麦加朝圣)。4.班图人迁徙的影响:忽视其对非洲语言、农业(如种植香蕉、薯蓣)和技术(冶铁)传播的推动作用。5.认为美洲文明受其他大陆影响: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完全独立发展,与欧亚非文明无直接联系。6.玛雅文明的衰落:归因于西班牙殖民:9世纪已衰落(原因可能为干旱、内战),西班牙人16世纪到达时仅存城邦。7.认为阿兹特克是中央集权帝国:实为松散城邦联盟(特诺奇蒂特兰为核心),依靠纳贡而非直接统治。8.印加的道路系统低估其先进性:印加道路网长达3万公里,设有驿站和信使(查斯基),用于行政和军事通信。【习题练习】1.据考古发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最早使用铁器的地区是西非,典型代表是今尼日利亚中部高原,该地区正好接近班图人的起源地,而铁器的传播路线大致与班图人的迁徙路线相吻合。由此可知( )A.非洲文明地域差异性明显 B.铁器起源于非洲西部地区C.班图人迁徙推动铁器传播 D.铁器在非洲自西向北传播2.公元1世纪时,在一位讲希腊语的埃及一名商人撰写的《红海回航记》中,首次提到了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扼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冲,雄强富足,竟被当时的罗马作家誉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同波斯、罗马和中国并列。由此可见,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 )A.展示了希腊化时代的成就 B.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C.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D.反映出西非文明的兴起3.公元6世纪时,亚历山大里亚的商人科斯马斯在书中记载:当游历到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时,他遇到了一些当地讲希腊语的居民;他们学习希腊语的目的主要是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毕竟拜占庭帝国作为东方商贸的最大消费者,同样也是阿克苏姆人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此可知,阿克苏姆王国( )A.在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融 B.直接和东亚进行商品贸易C.促进津巴布韦国家的兴起 D.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4.据如表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路线 班图人迁徙概况西线 西迁后建立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南线 抵达南非,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东线 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A.促使西非文明呈现混合型特点 B.促进非洲文明朝多样性演进C.确立了桑海在东非的霸主地位 D.导致了南非地区的四分五裂5.20世纪的考古学家发现,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遗址同津巴布韦的铁器时代遗址的相似处非常惊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偶合,而且可以说(两地的古代文化)是在同一个树干上长出来的。导致两地古代遗址惊人相似的因素最可能是( )A.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 B.阿拉伯人的传教活动C.欧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6.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这意在( )A.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C.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 D.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7.一位西班牙旅行家如此描述印加古道:“它穿过深谷和雪峰,穿过瀑布和岩石,精巧地沿着高山侧面开凿,每隔一段就建有岗哨、仓库和太阳庙。欧洲任何一位帝王都无法修建出这样一条道路,即便他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材料反映了印加帝国( )A.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B.重视对地方各部落的控制C.文明程度高于欧洲各国 D.掌握先进的建筑修路技术8.古代印加人修建了庞大的道路网,将其中心地区与四周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印加人与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始终未能发明车轮和车辆,人的背是唯一运输工具。由此可推知,古代印第安文明( )A.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B.注重发挥人的作用C.具有孤立和封闭性 D.以小农经济为主导9.阿兹特克人认为,通过战争捕捉俘虏比发展生产获取贡品更为重要。这一认识使他们陷入恶性循环:为防止灾难的发生,需要用人来献祭,而献祭用的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得到,这又加速了灾难的发生。这表明阿兹特克( )A.思想混乱导致国家衰落 B.宗教权力大于王权C.陷入了发展模式的悖论 D.阶级矛盾日益激化10.“三方联盟”指导阿兹特克帝国向外扩张,但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员,只划分了38个交税纳贡区,派遣收税官进行监督;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只是按时向“三方联盟”交税纳贡。这表明,“三方联盟”( )A.是保障阿兹特克发展的军事联盟 B.促成阿兹特克建立了联邦制帝国C.加强了阿兹特克帝国的政治联合 D.意味着阿兹特克是中央集权国家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非洲本土(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黑格尔《历史哲学》材料二 印第安人认为,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他们必须小心侍奉这些神灵,方能得到神对他们这些弱小生灵的保护,这种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本身便反映出印第安人对于自然界的无可奈何。同时,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了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交往的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观点。(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点。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津巴布韦古城位于哈拉雷东南,是撒哈拉以南最大的,最重要的古代文明纪念馆。它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客、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后来,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材料二:玛雅文明的所谓城市实际上首先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祭司们进行农业、历法、文字等科学研究的地方,是发展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活动场所,它们对玛雅社会的发展,对玛雅文明水平的提高是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的。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是促进文化发展与更新的重要条件。玛雅文明长期缺乏对外交流、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最终导致其衰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取得的成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据材料“铁器的传播路线大致与班图人的迁徙路线相吻合”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最早使用铁器的地区是西非,铁器的传播路线与班图人的迁徙路线大致相同,说明班图人的迁徙推动铁器的传播,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非洲其他地区文明,看不出不同地区的差异,排除A项;据材料“最早使用铁器的地区是西非”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这一片区域内西非人最早使用铁器,但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排除B项;班图人迁徙路线复杂,大体包括向东、向西、向南,材料仅提到了铁器的传播路线,但并未具体说明传播方向,“从西向北”无从得出,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由此可见”,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1世纪的阿克苏姆。据材料“阿克苏姆扼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冲,雄强富足”,被“誉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由此可见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而不是“讲希腊语的埃及一名商人”,另外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不能展示希腊化时代的成就,排除A项;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但是材料只体现了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但不能体现受益于哪条交通线路,排除C项;阿克苏姆王国位于东非,不能反映出西非文明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D解析:古代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学习希腊语的目的主要是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毕竟拜占庭帝国作为东方商贸的最大消费者;同样也是阿克苏姆人利润的主要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克苏姆王国的居民为了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而学习希腊语,说明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希腊化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直接”从材料不能得出,故B项错误;津巴布韦国家位于非洲南部,材料未提及,故C项错误。4.答案:B解析:班图人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迁徙,形成不同的国家,这促进了非洲文明的多样化,B项正确;材料列举的是班图人迁移引发的结果,并非混合,排除A项;材料只提出了桑海国家建立的原因是班图人的西迁,并不能得出当时桑海是东非的霸主,排除C项;殖民者入侵导致了南非地区四分五裂,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非的班图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遗址同津巴布韦的铁器时代遗址的相似处非常惊人”,最有可能是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的结果,A项正确;“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遗址同津巴布韦的铁器时代遗址的相似处非常惊人”,与阿拉伯人的传教活动、欧洲国家的殖民侵略无关,排除BC项;海上丝绸之路不能到达乌干达,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非洲和美洲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并建立国家制度,说明非洲和美洲的古代文明都经历了一些相似的发展过程,说明文明的发展具有规律性,故选D项;材料侧重于描述文明发展的相似性,不是独立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发展过程的相似性,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强调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排除B项;古代区域文明呈现多元特点,排除C项。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欧洲任何一位帝王都无法修建出这样一条道路,即便他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知,印加帝国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A项安全;材料强调印加帝国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没有涉及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印加文明与其他国家对比,不能得出文明程度高于欧洲各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建筑修路技术如何,排除D项,故选:A。8.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地区。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印第安人没有发明出车辆,这就限制了远距离运输和联系,是彼此之间相对孤立和封闭,C项正确;印第安人培养了大批农作物,也拥有高度发达的历法,并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排除A项;注重发挥人的作用与是否发明车辆无关,排除B项;印第安人虽以农业经济为主,但并没有形成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阿兹特克人由于错误的认识从而陷入了发展模式的怪圈,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阿兹特克发展中献祭与战争的矛盾,这属于思想错误,但不属于思想混乱,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祭祀活动,但没有涉及王权与宗教权力的比较,排除B项;为捕捉俘虏进行的对外战争,激化的是民族矛盾,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阿兹特克文明。选择A:材料指出,“三方联盟”指导阿兹特克帝国向外扩张,“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员”,说明“三方联盟”是满足阿兹特克帝国军事扩张的军事联盟。排除B:“三方联盟”没有促成阿兹特克建立联邦制帝国,“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排除C、D:“三方联盟”不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政区域,不派遣行政官员,战败的部落仍独立存在,自主发展,无法体现加强了阿兹特克帝国的政治联合,也无法体现阿兹特克帝国是中央集权国家。11.答案:(1)赞同。这段言论比较符合古代非洲的史实。从古代非洲的历史来看,当时人们基本上仅能通过尼罗河或通过红海与外界联系。这种闭塞的环境使古代非洲文明大部分时间处于封闭状态下独立发展的状态,因此其文明发展进程缓慢。反对。在非洲大陆上孕育出了古代埃及、阿克苏姆王国、大津巴布韦等文明发达的国家。(2)多神崇拜;文明落后;孤立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非洲本土(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可知,材料的观点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长期以来保持一种几乎不变的状态,这段言论比较符合古代非洲的史实。从古代非洲的历史来看,当时人们基本上仅能通过尼罗河或通过红海与外界联系。这种闭塞的环境使古代非洲文明大部分时间处于封闭状态下独立发展的状态,因此其文明发展进程缓慢。也可从非洲文明国家的出现为角度,在不赞成黑格尔的观点方面论述,在非洲大陆上孕育出了古代埃及、阿克苏姆王国、大津巴布韦等文明发达的国家。(2)根据材料“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必须小心侍奉这些神灵……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可知,古代印第安文明,具有多神崇拜的特点;根据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交往的极度缺乏”可知,印第安人的文明具有文明落后的特点;根据材料“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可知,印第安文明缺乏交流沟通,具有孤立发展的特点。12.答案:(1)特征:城市建筑水平较高;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农业有了一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2)成就:玛雅人培植了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认识: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非洲。特征:根据“它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客、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得出城市建筑水平较高;根据“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得出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根据“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得出农业有了一定发展;根据“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2)本题为特点、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非洲、美洲。成就:根据材料“玛雅文明的所谓城市实际上首先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祭司们进行农业、历法、文字等科学研究的地方,是发展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活动场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玛雅人培植了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认识:根据材料中古代非洲和美洲灿烂的文明可得出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根据材料“玛雅文明长期缺乏对外交流、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最终导致其衰亡”可知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