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易错题集训【易错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如在农业方面加大投入、改变农产品交售制度,工业方面扩大企业自主权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农业产量有所增加,1957 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但它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仍未解决。此外,对斯大林的批判虽打破了个人崇拜,但未对其功过作出全面科学分析,引发了社会主义内部思想混乱。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发展。但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而且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严重,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导致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苏联经济发展缓慢,并且由于侧重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前期在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作用,但成效甚微。后期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多元化”,这直接导致了思想混乱和民族分离主义兴起,最终引发苏联解体。需要明确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而是彻底否定,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 战略。要认识到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不能就此认为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东欧改革: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国家如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虽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隐患。其他国家的改革如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等虽取得一定成就,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6.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原因包括各国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束缚、经济困境、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和平演变” 战略影响,以及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要注意东欧剧变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急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探索毫无意义,其经验教训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7.中国部分:新中国成立后,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才确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 “两弹一星” 在内的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改革开放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习题练习】1.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的五分之一和生肉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和蔬菜。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经济体制亟须进行改革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C.农业改革有了明显成效 D.农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在1987年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十月与革命:改革在继续》的报告中,苏联领导人讲道,“我们现在越来越经常地重温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力求从这一经验中得到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一切宝贵的东西。”这表明( )A.赫鲁晓夫意图放松对经济的控制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领域逐渐发生变化C.勃列日涅夫对苏联体制的反思D.戈尔巴乔夫改革前期积极“向列宁请教”3.1978年,苏联个人副业固定生产资金只占全苏联农业固定生产资金的很少部分,但苏联个人副业的产值却占农业总产值的5%。个人副业生产的土豆占全国土豆总产量的61%,蔬菜占29%,肉占29%,奶占29%,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副业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25.2%。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了解决 B.重视工业化建设忽视农业C.农业集体化措施存在弊端 D.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地发展4.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钢铁、石油、煤炭、水泥、化肥、拖拉机等重工业产品产量上居世界首位,在常规武器、核武器以及航天技术方面可以与美国抗衡。这主要得益于( )A.苏联工业化实现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5.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苏联1965—1985年城乡收入统计对比表(单位:卢布)年份 城市职工 集体农庄庄员月均货币工资 月均收入 占城市职工月收入比重1965 96.5 51.5 53.4%1970 122 74.8 61.3%1975 145.8 92 63.1%1980 168.9 118.5 70.2%1985 190.1 153.4 80.7%A.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步上升 B.改革取得一定成效C.逐渐摆脱了苏联模式困扰 D.以农业为调整重点6.有学者在评价苏联某一领导人时说,“他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是丧失了改革的良机,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他又是幸运的,在炸弹没有爆炸之前就把它传了出去。”这里的“他”( )A.把农业作为其改革的重点 B.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C.推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 D.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7.1987年,戈尔巴乔夫强调改革就是要建设新面貌的社会主义,实质在于“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他声称“新思维”战略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这一论断( )A.符合苏联实际情况 B.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C.加剧美苏紧张局势 D.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8.如下所示内容为1985年戈尔巴乔夫向苏共中央政治局提交的一份材料。据此可推,这一时期苏联( )在食品工业中,手工劳动占60%,劳动生产率比资本主义国家要低60%~66%。多数生产厂家没有净化装置,农业原料的损失约为30%。在采购和转运过程中,由于缺少必需的包装材料,造成了大量鲜果及蔬菜的腐烂。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经济结构失调加重C.国企改革力度加强 D.国防建设取得突破9.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这反映了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旨在( )A.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B.消除冷战局面的负面影响C.加快欧洲一体的进程 D.增强华约组织的内部联合10.从1950年起,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下放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行动纲领》,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由此可知,东欧国家改革( )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C.力图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D.完全放弃计划经济体制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价格暴涨,许多西欧国家向苏联大量购买石油。1970年,意大利进口苏联石油1000多万吨,炼制后以低于英美石油的价格对欧洲市场出售。与此同时,法国、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给苏联提供冷扎硅钢片设备、原生铝等。一向依赖苏联的东欧国家也进一步向苏联靠拢,1974年秋至1975年初国际石油价格涨了4倍,而1974—1975年苏联售往东欧的各种石油产品单价实际只增长了87%。埃及、印度、巴西、阿根廷、古巴等发展中国家也从苏联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石油。——摘编自于春苓《苏联石油公司与能源外交》材料二:1984年,石油出口使苏联获得占当年外汇收入54.4%的大笔资金,苏联没有预见到这将带来何种灾难性后果。1985年底至1986年初,美国怂恿沙特大量增产石油,国际油价在不到5个月内从30美元每桶跌至12美元每桶,苏联损失超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由于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苏联出现大面积食品短缺。1991年11月,撒切尔夫人发表演讲《我们是如何搞垮苏联的》时说,“(行动)旨在削弱苏联经济,制造其内部问题。”她还预测苏联将在一个月内宣布解体,后来果然如她所料。——摘编自庞昌伟《国际油价波动与苏联解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苏联石油出口的特点,并分析其给苏联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石油出口与苏联国力起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匈牙利的改革在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较早。20世纪50年代初,匈牙利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1956年,因为对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不满,匈牙利民众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并发展为武装冲突。匈牙利最高领导人卡达尔意识到改革势在必行。国家仍制定五年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但只对政府和经济管理机关有压力和约束力,基本上取消了中央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的做法。企业可以自己到市场上采购生产原材料和设备,自己销售产品,既可内销,也可出口;企业部分利润用来实行对广大劳动群众的物质鼓励。各级党组织的书记都不兼行政第一把手;政府原来的十八个部门减少到十三个、精简机关工作人员百分之十。随着新经济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1967—1974年,匈牙利经济飞速增长。从1973年底开始,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匈牙利“黄金时期”结束。——据王亮《战后匈牙利改革的思考与借鉴》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匈牙利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匈牙利的改革。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苏联占97%的国家土地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或者说明集体农庄的生产效率低下,进一步说明这种经济体制需要改革,故选A项;占全国绝大部分的集体农庄土地利用率低下,说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初赫鲁晓夫领导进行了农业改革后,占全国接近97%的集体农庄并没有提供更多的食品,说明没有改变集体农庄生产效率低下的局面,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农业技术有了重大突破,排除D项。2.答案:D解析:结合“重温新经济政策的思想”“从这一经验中得到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一切宝贵的东西”可知,戈尔巴乔夫在改革前期积极“向列宁请教”,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因素来发展经济,故选D项。3.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与集体劳动相比,农民在经营个人副业时生产积极性很高,因此个人副业虽投资少,但产值大,这从侧面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措施存在一定弊端,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粮食短缺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方面,排除B项;此时期苏联注重发展军事工业,农业的发展状况不好,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的很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这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了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上,C项正确;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前面两个五年计划,时间不对,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B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1965—1985年,苏联城市职工月均工资在上升,集体农庄庄员工资也在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体现了人民生活有一定改善,当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B项正确;城市职工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工资虽都在上升,但“生活水平”如何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A项;二战后,苏联直到解体都未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也获得了增长,并不能说明以农业为调整重点,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从材料中“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可知,当政者是戈尔巴乔夫之前的勃列日涅夫,故选D项;把农业作为其改革重点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与材料中“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不符,排除A项;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B项;推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C项。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选择D:据材料“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在冷战背景下忽视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忽视了国家利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排除A:据所学可知,该论断并不符合苏联实际情况。排除B:据材料“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可知,这一论断侧重政治层面的变革,不一定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据所学,“新思维”战略轻视对抗,有助于缓和美苏紧张局势。8.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苏联)。根据材料“在食品工业中,手工劳动占60%,劳动生产率比资本主义国家要低60%~6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食品工业中,劳动生产率较低,食品工业属于轻工业,而苏联重工业却发展较好,反映出苏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经济结构失调加重,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众生活水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食品工业发展较差,不涉及国企改革,排除C项;材料与国防建设无关,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东欧)。据材料“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及所学知识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起,东欧国家在探寻符合自己国家发展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苏联模式,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所以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的目的是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A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东欧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并非冷战的负面影响,排除B项;苏联解体前,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是西欧国家,排除C项;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自己国家内部的改革,与华约组织内部联合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从1950年起(东欧国家)。据材料“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下放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行动纲领》,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可知东欧国家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以探索本国独立发展的道路,C项正确;东欧国家的改革,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排除A项;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的改革内容,其他国家没有,排除B项;“完全放弃”,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1)特点:主要出口对象是西欧国家;出口石油与引进重工业技术设备相结合;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影响:有利于苏联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苏联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在冷战中的国际地位。(2)关系: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联的国本。启示:应当重视粮食安全和能源供给;国民经济必须均衡发展;应当制定符合国情的贸易战略和政策;应当摒弃冷战思维,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人类。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建议从主要出口对象、出口内容、与东欧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四个角度进行整理。第二小问影响,建议从外贸、生产设备、国际地位等角度进行整理。(2)第一小问关系,建议根据材料从1985年前后两个阶段进行整理。第二小问启示,建议从粮食安全、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冷战评价进行整理。12.答案:(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产生消极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激化;斯大林逝世以及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的认识与魄力。(2)评价积极性: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匈牙利经济的快速增长;党政分开,精简政府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赢得人民信任;体现社会主义者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改革最终失败。解析:匈牙利改革。第(1)问,第一小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所学知识 原因“匈牙利人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因为对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不满” 照搬苏联模式产生消极影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匈牙利民众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并发展为武装冲突” 社会矛盾激化“匈牙利最高领导人卡达尔意识到改革势在必行” 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的认识与魄力所学知识 斯大林逝世以及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第(2)问,要从积极方面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思考。具体分析如下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所学知识 评价积极方面 “基本上取消了中央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的做法” 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可以……实行……物质鼓励”“匈牙利经济飞速增长”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匈牙利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级党组织……精简机关工作人员百分之十” 党政分开,精简政府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赢得人民信任;体现社会主义者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局限性 “国家仍制定五年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从1973年底开始…匈牙利‘黄金时期’结束” 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改革最终失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