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学案(含解析)—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易错题集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学案(含解析)—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易错题集训

资源简介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易错题集训
【易错知识点】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方面
(1)对瓦解原因理解不全面:易只看到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唯一原因,而忽略了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国际社会对殖民主义的谴责以及殖民地自身经济发展促使民族意识觉醒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例如,英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大减,难以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这为其殖民地的独立创造了外部条件。
(2)混淆不同地区独立运动的特点和时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各具特色,时间进程也不同。如亚洲一些国家在二战后初期就迅速获得独立,而非洲的独立运动在 20 世纪 60 - 70 年代形成高潮,拉美则在更早时期就有了民族独立运动,但在二战后主要是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如果不加以区分,容易在答题时出现错误。
(3)对殖民体系瓦解的彻底性认识有误:虽然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基本瓦解,但并不意味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完全消除。一些新独立的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仍然受到原殖民国家的控制和影响,如经济上对原宗主国的贸易依赖、政治体制受西方模式影响等。
2.新兴国家的发展方面
(1)忽视新兴国家发展的多样性: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和模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的国家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亚洲 “四小龙”;有的国家则依靠丰富的资源发展经济,如中东一些石油国家。如果只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就无法准确理解不同新兴国家的发展特点。
(2)对发展面临的挑战认识不足:新兴国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经济上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制约、国内产业结构不合理;政治上存在政局动荡、民族和宗教矛盾等问题;文化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学生容易只看到新兴国家取得的成就,而忽视这些发展中的障碍,或者对这些挑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不够。
(3)误解新兴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作用: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但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虽然它们在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决策中,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的主导和制约,尚未占据主导地位。
【习题练习】
1.20世纪60年代初,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基本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80年代时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不断增加,至冷战结束时大多数拉美国家已加入不结盟运动,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这种转变根源于( )
A.西方阵营的分化 B.国际关系的多极化
C.新兴国家的发展 D.国际旧秩序的瓦解
2.二战后,法国成立了“非洲事务处”,作为其处理非洲事务的核心机构;军事上,法国继续使用非洲的军事基地,并同27个国家签订军事协议;经济上,众多原法属殖民地的非洲国家在独立后使用非洲法郎作为本国货币。这表明二战后法国( )
A.力图压制泛非主义思想 B.对非洲国家实施文化侵略
C.调整了殖民主义的策略 D.维护了在非洲的霸权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非的英属殖民地在独立时,大都是通过与宗主国谈判完成的,其独立后也大都选择加入英联邦。西非的法属殖民地则大多面对宗主国的暴力镇压和同化制度,这些国家独立后,大多选择脱离法共体。据此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
A.民族意识和觉醒程度的高低 B.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C.英法两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小 D.宗主国的殖民政策存在差异
4.如图是1947年发表的一幅漫画,名为《来自德里的黑马》。作者给漫画的配文是“有这个马鞍盖在马身上,没人会关注其他事情的”。该漫画反映出( )
A.英国妥善解决殖民统治危机 B.印巴民族独立运动最终胜利
C.南亚地区已被埋下冲突隐患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5.1945年,英、美、苏三国签署《雅尔塔会议公报》。该公报申明:“所有各国人民有权选择他们生活所寄托的政府的形式——使那些被侵略国用武力剥夺了主权和自治政府的各国人民恢复主权和自治政府”。该公报提出这一主张的重大影响在于( )
A.促进战后冷战局面形成 B.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开始合作
C.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D.美苏两国对峙局面从此确立
6.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拉丁美洲出现了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和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这些运动的共同点是( )
A.以本国封建主义为主要目标 B.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推动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 D.未能影响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7.20世纪6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呼吁建立共同市场,主张在国际上用一个声音发声,加强在能源、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了许多一体化组织。这反映出拉美国家( )
A.团结一致以争取民族独立 B.通过合作主导全球化进程
C.试图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D.基本实现政治经济高度一体化
8.1990—1994年间,墨西哥吸引了高达1040亿美元的外资,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据世界银行计算,根据9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墨西哥吸引外资的数量应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一4%。这说明了( )
A.政治格局的变动刺激经济高速发展 B.墨西哥的经济面临较大风险
C.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 D.跨国公司推动资本全球扩张
9.1946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菲律宾复兴法案》,提出“菲律宾渔业计划”,表示要帮助菲律宾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的渔业以稳定食物供应,方案主要是引入美国网板拖网捕捞技术在菲律宾开展大范围的拖网捕捞,为此美国代表团对菲律宾近海及毗邻的海洋开展了调查。美国帮助菲律宾意在( )
①推动菲律宾渔业的现代化
②为自身海洋利益扩张做准备
③避免菲律宾倒向共产主义
④保护菲律宾海域的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1955年,万隆会议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新纪元。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兴起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南南合作已成为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这反映了( )
A.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 D.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非洲国家纷纷独立,开启了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事业。进入70年代后,国际形势变化与国内不利因素积累相叠加,非洲国家不同程度上陷入经济危机。1960—1979年,19个非洲国家的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低于1%,而在1970—1979年间,15个非洲国家的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为负数。非洲国家的经济作物产品出口在60年代实现了约20%的增长,但在70年代却出现了大约同样比例的下降。非洲整体账户赤字从1970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80亿美元,对外负债从1970年的60亿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320亿美元。
——摘编自刘伟才《非洲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危机》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一些国家内战相继平息,多数非洲国家政局总体稳定。非洲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整体年均增长率2000—2012年为5%,撒哈拉以南非洲达到5.6%。2005—2009年间,东非发展最快,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1%,西非次之,为5.7%,最慢的中部非洲也有4.1%,非洲崛起一时间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近年来,非洲经济增速放缓,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并不低,仅次于亚洲,位居世界第二。
——摘编自张忠祥、陶陶《非洲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洲经济出现危机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认为,一些殖民地的独立是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的结果。例如,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就在一次讲演中宣称:“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二 从1950年到1981年,拉丁美洲经济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倍,年均增长5.3%,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6%。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形势急转直下……与1950—1981年高增长形成鲜明对比,20世纪80年代拉美经济年均仅增长1.2%,制造业仅增长1.1%,人均收入则年均下降1.2%。随后,经济社会问题相继出现。现在看来,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是长期僵化地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包含着初生的、内在的矛盾,长期僵化地实行这种战略使矛盾持续积累,最终导致进口替代工业化失败。
——摘编自高谦《拉美为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亚非拉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方式。二战后殖民帝国迅速瓦解,真如艾德礼所说是英国自愿放弃的结果吗?结合所学知识,探讨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二战后中国存在哪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值得拉美国家借鉴。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相对隔离的状态,80年代时……关系进一步深化”可知,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从隔离状态到进一步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新兴国家得到发展,故其外交自主权得以增强,与不结盟运动关系深化,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法国通过成立“非洲事务处”继续使用军事基地、签订军事协议等措施,继续控制非洲国家,这表明二战后法国调整了殖民主义的策略,C项正确;泛非主义是一种民族主义思潮,旨在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强调全世界黑人的共同利害关系和互助合作,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成立“非洲事务处”等措施不属于文化侵略,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法国在非洲拥有霸权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英属与法属殖民地实现民族独立后,对待前宗主国的态度差异较大,这是因为英国采用相对柔和的方式对待西非的反殖民活动,而法国则是用暴力手段镇压其殖民地,D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英法殖民地的民族意识和觉醒程度,无法得出“民族意识和觉醒程度的高低”的结论,排除A项;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与英法殖民地独立后对宗主国的态度,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主旨“宗主国的殖民政策存在差异”,而“英法两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小”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
英国并没有妥善解决殖民统治危机,故A项错误;B项内容是材料表象,故排除;材料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无关,故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雅尔塔会议公报》中明确支持被侵略国家恢复主权和自治,这无疑是对殖民主义的一种否定和打击,从而有助于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C项与《雅尔塔会议公报》中的声明高度吻合,故选C项;冷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方面的深刻矛盾,以及双方实力的相对均衡。而《雅尔塔会议公报》中关于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的声明,与冷战的直接形成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B项的表述存在时间上的误导,实际上,在《雅尔塔会议公报》签署之前,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已经开始了广泛的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排除B项;美苏两国的对峙局面并非从《雅尔塔会议公报》签署时开始确立,而是在战后随着双方矛盾的不断加深而逐渐形成的。1955年华约组建,标志着美苏两国对峙局面正式形成,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到来,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华夫脱运动”“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和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运动以帝国主义为主要目标,A项排除;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项排除;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极大地影响了一战后的国际秩序,D项排除。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拉美国家通过建立共同市场,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以及建立一体化组织,都是为了改变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提升拉美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都已经实现民族独立,排除A项;当今世界,主导全球化进程的依然是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是拉美国家,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经济领域的合作,没有涉及政治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信息,1990—1994年间,墨西哥吸引的外资数量远远超过了其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世界银行的计算表明,墨西哥吸引的外资数量应该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一4%,但实际上却达到了8%。这种过度的外资流入会导致经济过热、债务负担加重、金融体系脆弱等问题,从而增加了经济风险,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选择C:美国对菲律宾近海及毗邻的海洋开展调查,获取海洋数据,为国家战略和侵略扩张服务,②正确;1946年正处于冷战正式开始前,美国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也是希望避免菲律宾在政治上倒向共产主义,③正确。排除A、B、D:这些措施可能会推动菲律宾渔业的现代化和保护菲律宾海域的生态环境,但这些都并非美国的主要目的,①④错误。
10.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运动和合作形式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更加公正、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要求,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排除C项。
11.答案:(1)历史原因: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殖民侵略;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经济结构。
现实原因:非洲国家内部政局不稳;非洲内部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2)特点:非洲整体经济稳步增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到国内政局的影响;呈现一定的阶段性;深受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解析:第(1)问,“历史原因”,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经济结构等角度考虑。“现实原因”,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非洲国家政局、合作机制、经济危机、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等角度考虑,言之成理即可。
第(2)问,“特点”,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增长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国内政局、发展阶段、世界格局演变等角度概括即可。
12.答案:(1)方式:中国、阿尔及利亚等国主要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印度主要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方式。
并非英国放弃的结果。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随着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不断觉醒,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有所削弱。
(2)阶段特征:二战后拉美经济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形势急转直下。
原因:半封闭的内向经济和发展模式,长期僵化地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借鉴: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把要素驱动与外向发展结合起来,走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民族解放斗争的方式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要求分析艾德礼的言论,并探讨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不难得出艾德礼的言论不符合史实。第三小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实力的削弱等方面分析作答。
第(2)问,第一步,审设问,明思路。
根据材料二,概述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二战后中国存在哪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值得拉美国家借鉴。
第二步,解读材料,结合所学,组织答案。
材料和所学知识 结论
阶段特征 1950年到1981年,拉丁美洲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拉美经济年均仅增长1.2%,制造业仅增长1.1% 二战后拉美经济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形势急转直下
原因 “主要原因是长期僵化地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及所学 半封闭的内向经济和发展模式,长期僵化地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借鉴 所学知识 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把要素驱动与外向发展结合起来,走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