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中国与世界
材料3:“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管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16世纪以后,欧洲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英)《中国科学技术史》
领先?
这又如何解释?
材料1: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
——李约瑟
材料2: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
脱节?!
——“领先”与“脱节”的时代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部编版七下 第3单元 第21课
本课件有参考木辛老师模板,在此表示感谢
明清印象
盛世滋生图
政治
经济
外交
广州十三行

——科技名著
科技领先与因循守旧
快速浏览课本,猜猜这些插图来分别自哪本科技名著?
猜一猜:
图一
图二
图三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 《天工开物》序言
宋应星在编排时,为什么把谷物类
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放在最后呢 ?
时代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领域 作品 作者
医学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农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工艺学 《天工开物》 宋应星
介绍西方工业技术的徐光启、王征诸人,都是儒生士大夫,平日与一般工匠并无直接的接触,以致外来的新知未能传递于实际从事生产的产业界。简言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与生产事业脱节...
——《万古江河》
生产领域与学术成果的“脱节”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士、农、工、商”
这一时期的科技发展有何成就?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哪些特点呢?
时期 人物 贡献 评价(意义)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传教士)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几何原本》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学东渐),
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创新研究成果;是明末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特点:①总结性著作多,创新少
②都注重实用性;,且服务于封建经济发展
③西方近代科技传播
④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
明朝后期,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材料二:一些士大夫将《坤舆万国图》斥为“邪说惑众”,攻击说:“直期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材料一:欧洲的许多变化,不论是建立民族国家,还是由启蒙运动引发的种种思潮,其立场都是反对罗马教廷的,天主教教士因其地位,不会以同情的心态,向中国人揭示欧洲正在进行中的变化。
——《万古江河》
受阉割的“西学东渐”
中国排斥西方思想文化
古代中国与近代世界的“脱节”
西学东渐
⑤没能产生近代科学,面临停滞危机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李约瑟(英)《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1: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材料2: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西方:
探索新领域,重理论、实验(近代科学)
中国:
总结传统领域、实用、实践,科技发展面临停滞的危机
根本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君主专制加强,统治者思想趋于保守、天朝上国的自大心理
近代中国科技“脱节“的原因探析
——思想与文学的新发展
文化的更新与守旧

16世纪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已经开始左右社会,这时程朱理学要求的禁欲,已经无法应对社会的变化。如何引导工商业阶层走向正确的方向,把个人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成为儒学新的挑战。 —《海与帝国》
这一时期儒学有了怎样新的发展?
陆九渊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
材料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
材料二: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三: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宇宙观:心是万物的本源
方法论:①致良知
方法论:②知行合一
二、文化的更新与守旧
陆王心学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尽天地间,无不是气(器),即无不是理 (客观规律)也”“气者理之依也……”
“循天下之公”
反对君主专制、民本思想
提倡工商皆本
抨击君主专制,众治取代独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概括)
反对君主专制
唯物思想
共同点:政治理念:反对专制
经济主张:工商皆本,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二、文化的更新与守旧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但未撼动儒学的正统地位
也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
未能推动社会转型
时间 作者 代表作品 历史地位/意义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戏曲 明 汤显祖
清 孔尚任 明清
道光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牡丹亭》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桃花扇》
昆曲
长期流行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二、文化的更新与守旧
小说与戏曲
结合课本内容,归纳明清时期文艺成就,补充表格
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水浒传》中对李逵外貌的描写: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suān ní)。……李逵真勇悍,人号铁牛儿。
艺术特点
有利于被广大市民阶层接受,有利于小说的流行和传播。
时代特征:商品经济发达,
市民阶层壮大
这一时期的小说、戏曲等的发展,有何特点?
《范进中举》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特点:通俗化、平民化、反封建、反传统
文学创作是现实的镜子
主流思想与通俗文化的“脱节”
乾隆时期,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抄写七部,文津阁藏本为第四部。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
2018年,文津阁《四库全书》藏本在国家图书馆展出
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 ——《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一
四大名著等无一在列!
时代特征:儒家思想占主导,加强思想专制

——明长城和北京城
建筑之美与民族智慧
与唐朝长安城相比,明清北京城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宫城
皇 城
内 城
外 城
宫城处于北京城核心位置
设计理念:皇权至上
时代特征:君主专制强化
明长城
秦长城
嘉峪关
鸭绿江
临洮
辽东
观察图片,思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抵御匈奴
抵御蒙古族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材料一:“马市”---明代长城沿线大小民族贸易市场不下70个。……这些市场的兴盛……大大促进了长城两边农、牧经济和文化的二元一体化。
——余同元《明代马市市场考》
农耕地区
游牧地区
陕西清平堡遗址
材料二: 2023年2月23日,经过三年的考古挖掘,被黄沙掩埋300多年的陕西清平堡遗址露出真容。在该遗址中发现的彩绘泥塑神像,具备多民族风格,反映出当时在长城内外,蒙汉等民族交流融合、平等共处的情形。
时代特征: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
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
长城 ---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军事防御体系;民族交往的纽带;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脱节
经济
思想
建筑
君权强化
小说戏曲繁荣
科技发展
通俗文化发展
儒家思想主导
领先
商品经济繁荣
小农经济主导
政治
科技
文学
建筑恢弘
生产领域与学术成果
古代中国与近代世界
主流思想与通俗文化
民族交融
思想
思想启蒙
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习了“领先”与“脱节”的时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