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概况:“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2)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被破坏。2.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观念与国家认同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解读: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走向统一;打破宗族壁垒(或宗法制被破坏),促进了不同族群的融合。农业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________也得到推广②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________、郑国渠、芍陂工商业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牛耕都江堰时间 开始于公元前 356 年内容 ①______________,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______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影响 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县制战国变法运动成为潮流的动因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解读: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复杂和兼并战争激烈,需要实行君主集权。这是战国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三、百家争鸣1.出现背景阶级关系(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__________出现新变化。(2)新兴的____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士(3)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4)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派别 人物 主张儒家 孔子 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教育上主张“____________”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________”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____________有教无类仁政隆礼重法2.各派别代表人物及主张派别 人物 主张道家 老子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__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无为而治派别 人物 主张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___________”理论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________”“非攻”“尚贤”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生相胜兼爱中央集权相3.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2)它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易错辨析】1.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不断。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答案:√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答案:√3.老子倡导“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无为”的哲学观。(( ))答案:×4.庄子继承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提出“相生相胜”理论。答案:×5.墨家主张“兼爱”,讲求实际功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答案:×6.儒家“仁爱”,强调有等级差别的爱,重义轻利。墨家“兼爱”,是无差别的、普遍的爱,讲求实际功利。( )答案:√【规律总结】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3)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政治制度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雏形出现选官制度 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形成贵族政治 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经济制度 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或公有 工商业私营化,授田制,土地私有或国有【制表明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社会结构 宗族占主导,贵族地位高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思想文化 原始巫术宗教观念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思想趋于理性化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官办教育,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主题 从社会治理角度认识诸子百家思想【史料实证】史料一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君道》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子·六反》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史料一中分别叙述了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说明统治者要有爱民、利民之心,方能得民心,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用其死”“尽其力”体现了统治的严苛性,是法家法治思想的体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表明国与国之间、家与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处,体现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史料解读】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史料二中司马谈分别对儒、墨、法三家的思想加以评述,肯定了其历史价值 儒家注重社会人伦秩序,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墨家倡导节俭,注重发展农业,不可废;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1)根据史料一,指出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2)史料二中司马谈是如何评价三家思想的?答案:(1)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施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2)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墨家思想有利于“强本节用”;法家思想有利于“正君臣上下之分”。派别 代表的阶层 依据儒家 奴隶主贵族或地主阶级 在不同时期,儒家代表的阶级利益有所不同:春秋时期,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倡“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分别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通过民本思想和礼法的结合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诉求【唯物史观】诸子百家代表的阶级及依据派别 代表的阶层 依据墨家 下层百姓、手工业者 墨子的“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分别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统治者关爱百姓、结束战争、爱护财产、参与国家管理的愿望道家 奴隶主贵族 庄子的“齐物”“逍遥”分别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反对诸侯争霸、无力改变时局的无奈心态法家 地主阶级 韩非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适时变革” “法治”分别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维护小农经济、夺取国家政权、解决尖锐社会矛盾的需求【对点提升】1.(2024 届广东部分学校联考)墨子认为“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一里之人必须“尚同”于里长,以此层层上推,天下之人必须“尚同”于天子,甚至要做到“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这表明墨子()A.背弃了农民阶层的利益C.吸收了法家的学说理论B.支持君主的独裁统治D.具有浓厚的集权偏向解析:选 D。据材料“天下之人必须‘尚同’于天子”和“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及所学知识可知,墨子认为天下人的意志要服从天子的意志,这说明他认可权力集中到天子,表明他具有浓厚的集权偏向,故选 D 项。2.相传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荀子认为“乐合同,礼别异”,礼主“分”,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主“和”,使人人和谐共存。荀子意在强调礼和乐()A.导致了阶层固化C.维护了君主专制B.根植于历史传统D.功能上相互补充解析:选 D。据材料“礼主‘分’,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主‘和’,使人人和谐共存”可知,荀子认为“礼”用于规范等级名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乐”用于宣传教化,和谐社会关系,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故选 D 项。1.(2023 年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分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的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C.维护等级秩序B.提升周王权威D.强调文化差异解析:选 C。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楚国国君自立为王,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也就不可能得到重礼的孔子的肯定,所以孔子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其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故选 C 项。2.(2023 年海南卷)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中后期,秦、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约 30 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C.政治制度的演进B.生产方式的变革D.地形地势的利用解析:选 B。材料显示从周武王时期到战国中后期,军队兵力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发展,各国人口增加,在此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故选 B 项。3.(2023 年江苏卷)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的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解析:选 D。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代远情疏的弊端逐渐显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政治逐渐让位于诸侯争霸称王的需要,宗法分封体制遭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材料中晋国“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等现象,故选 D 项。4.(2024 年安徽卷)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解析:选 C。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走向轻便适用,图腾意味的纹饰向现实性动物纹饰演变,说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在弱化,故选 C 项。5.(2023 年重庆卷)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解析:选 D。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墨子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两者的主张都增加了社会下层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反映了当时平民阶层的发展,故选 D 项。6.(2023 年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解析:选 A。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用”,韩非、李斯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因此三人都主张以法治国,故选 A 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