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小专题四拟定论题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解题技巧]一、题型特点拟定论题类非选择题的最大特点是需要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论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且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此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多,开放度大。二、审答模板1.审题目:首先阅读题目,具体研究要求,分析限定语;领悟命题意图或试题立意。2.读材料:根据获取的有效信息,围绕主题自行提炼或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先泛读,找到关键词语或者关键句,划分层次,注意材料的出处;再精读,将关键词或关键句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3.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炼或自拟论题;第二部分,论述,要做到史料和史论紧密结合;第三部分,总结(综上所述,……)。三、牢记“三个规范”论题规范 根据材料的主旨拟定主流论题:①论题必须明确、正确,且有阐述与论证的价值,有较充足的史实与所学知识可以运用②论题必须是一句论点式的话,不是一个词组,更不是几句话连在一起③重点做到“一点三联”:即以材料主旨为基本点,或者前联背景(原因、条件),或者中联表现(内容、措施),或者后联影响(意义、作用)阐述规范 立足“四个必须”,对所拟定的论题进行多角度阐述:①必须明确阐述的重心是在背景,还是在过程或影响等②阐述的过程必须适当结合和运用材料③阐述的角度必须全面,如积极与消极,正面与反面,主观与客观,国内与国际,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④阐述必须有史有论,做到史与论的结合与统一总结规范 必须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总结性升华:①总结性升华在书写时另起一行②开头应带有“总结”“总之”“综上”“综上所述”“由此可见”等提示语③总结性升华是对论题的扩写,而不是缩写;是对论题的升华(即上升到理论性、规律性、方向性、态度、经验、教训、启示或认识等层次),而不是重复④总结性升华的字数不宜太多[典型例题](2020 年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摘自 1995 年 7—8 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 60%为 18~35 岁的青壮年。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17.5% 5.0% 2.6%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1995 年 7—8 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职业意向 经商 去乡镇企业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学以致用:论题规范 根据材料的主旨拟定主流论题:根据材料“1995年7—8月”,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期;根据材料“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很不赞同”“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61.1%”“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2.6%”“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41.2%”“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经商”“35.2%”“继续种田”“8.5%”等,可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据此,可拟定一个主流论题: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阐述规范 立足“四个必须”,对所拟定的论题进行多角度阐述:①此题阐述的重心是在背景,即此时期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原因有哪些;②阐述的过程必须适当结合与运用材料,即材料中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表现有哪些(略举几例即可);③阐述的角度必须全面,即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等角度进行阐述;④阐述必须有史有论,实现史与论的结合与统一总结规范 必须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总结性升华:根据上述阐述内容,可知改革开放推动经济迅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总结性升华应指向对改革开放的态度、认识方面答案示例:论题: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阐述: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开展国有企业改革。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对内改革的同时,我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材料中大部分农民不赞成“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观念,重新选择职业的意向集中于“经商”“读书上大学”“去乡镇企业工作”等,是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具体表现。总之,改革开放是强国之道、富民之路,只要我们坚持并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将实现!时期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1949—1965 年 关键词 人民 领导 革命 建设 党员 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群众 干部 毛泽东词频 43 37 36 36 27 27 26 25 23 22[牛刀小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9 年 8 月 1 日,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成为传播中国共产党声音的喉舌。每逢建党节,《人民日报》通常会以社论的形式表达纪念。不同时期七一社论的词频分布时期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1966—1976 年 关键词 革命 无产阶级 毛主席 群众 路线 社会主义 斗争 人民 领导 毛泽东思想词频 310 256 240 159 156 152 129 113 107 1051978—2011 年 关键词 建设 人民 社会主义 改革 领导 思想 历史 群众 政治 党员词频 373 259 247 247 239 236 148 147 146 1432012—2021 年 关键词 人民 改革 中国共产党 历史 群众 社会主义 精神 使命 中华民族 领导词频 118 44 38 38 28 27 24 23 21 21——摘自齐卫平、樊士博《中国共产党建党记忆的话语变迁与逻辑建构——以〈人民日报〉七一社论为中心的分析》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等词在七一社论中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领导全国人民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时代任务,通过制定“一五”计划和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得到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和“无产阶级”是七一社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阶级斗争放在首位,实行错误的“左”的方针,造成了国家的内乱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倒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左”的错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党的工作着重点,因此这一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等词成为七一社论的高频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倡导继承和弘扬前辈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新的历史使命,因此“改革”“精神”“使命”“中华民族”等词成为七一社论的高频词。总之,七一社论的高频词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工作和任务,成为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见证。示例二:论题:“革命”和“改革”词频的变化反映出党的工作着重点发生转移。1949—1976 年,“革命”一词使用频率较高,体现出党的工作着重点和中心任务。在过渡时期,党的工作着重点主要为领导全国人民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建设经验,出现“左”的错误,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否定了革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4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内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逐步将改革从经济领域拓展到各个领域。1978 年开始,“改革”取代“革命”成为七一社论的高频词,反映出党从国情出发对治国方略作出调整,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