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巩固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
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
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______。
2.“文景之治”: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
__________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
社会稳定。
长安
黄老无为
3.汉初政治制度
(1)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
七国叛乱。
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
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显现出来,
且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由此我们看到,在东西文化尚未
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
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
重东方社会的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
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
化研究》
解读:强调汉代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深层的背景,因此
我们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不能一味地否定,郡国并行制有其存
在的合理因素。
二、西汉的强盛
推恩令
中朝
察举制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董仲舒
2.开拓疆域
(1)任用________、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后来在河西走廊
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开辟著名的“________”。
(3)公元前 60 年,设置______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
机构。
卫青
丝绸之路
西域都护府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1)建立: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
灭亡。
(2)灭亡:23 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
王莽政权。
背景 东汉建立:25 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
________,史称东汉
措施 ①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______
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
贪污腐败
②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③思想:重视________
结果 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光武中兴”
洛阳
外戚
儒学
3.东汉衰败
豪强地主
军阀割据
史学 ①西汉司马迁撰写的《_______》,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
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②东汉班固撰写的《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①汉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
藻华丽
②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
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四、两汉的文化
史记
汉书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蔡伦
科技 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__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②《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③105年,东汉________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易错辨析】
1.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巩固统治、
)
反击匈奴作为首要任务。(
答案:×
)
2.汉初“七国之乱”根源于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
答案:×
3.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
)
入而实行的垄断经营政策。(
答案:√
【知识拓展】汉朝政治的独特之处
(1)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
贵族势力的必然结果。
(2)外戚势力强大:西汉出现了吕后临朝称制和窦太后专权,
东汉更是出现了外戚干政局面,这些都是外戚势力强大的表现。
(3)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士受到重用,几乎垄断汉代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的王国问题、西汉末年及东汉豪强地
主势力膨胀,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知识归纳】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主题 秦汉治国理念的演变
【史料实证】
史料
继秦王朝迅速崩溃后建立的汉朝并非简单的“汉承秦
制”,汉朝不仅接受其制度框架和管辖疆域,更重要的是总结了
一个空前绝后的强力政权迅速崩解的历史教训。站在先秦儒家对
“礼乐制度”进行仁义伦理反思的立场上,汉初儒者贾谊明确地
指出:秦朝的过错是片面地实施了法家工具主义的效力原则,“焚
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社会风气
因此而衰变。其实,先秦法家工具主义取向的强制性和功效性思
想,经过春秋和战国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到秦王朝建立时已经
积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由此产生了以无限酷刑和重刑实现法
律的即时工具效力,“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
益骄固”。所以,贾谊的总结一方面是在批判运用于秦朝的法律工
具主义,另一方面也是在宣扬儒家的法律道德主义,“以礼义治
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倍,礼义
积而民和亲”。
——摘编自单纯《过秦与正韩:论儒家对秦制及法家思想的
批判》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是“汉承秦制”并有所
损益,重点强调儒家对
秦制及法家思想的批判 “贾谊的总结一方面是在批判运用于秦朝
的法律工具主义,另一方面也是在宣扬儒家
的法律道德主义”是关键信息,据此可以获
知西汉对秦朝严苛法治思想的批判和对儒
家思想的宣扬。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治
国思想应趋时更新。汉初儒者顺应时代潮
流,对秦朝政治遗产进行批判性总结,促进
了儒学的复兴与发展
【史料解读】
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秦汉历史的相
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汉初儒学走向复兴。
阐述:秦统一六国后,厉行法治,焚书坑儒,激化了社会矛
盾,不仅使儒学遭到沉重打击,也导致了秦朝迅速走向崩溃。刘
邦建汉后,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采取了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为儒学复兴创造了条件。在批判法家思想的同时,汉初儒者宣扬
仁义,积极维护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受到统治者的赏识,推动
了儒学的复兴,并为汉武帝时期对儒术的尊崇创造了条件。
【唯物史观】秦汉采用的不同治国理念及其原因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秦通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统一了
六国,建立了秦朝;秦朝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
割据的教训,而法家也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秦始皇认为只
有实行中央集权,推行酷法,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2)西汉初期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治国。西汉初期,国力衰弱,
经济凋敝;刘邦认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采用了法家思想,因而吸
取教训,采用黄老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3)汉武帝时期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政治上的统一,迫切要求
一种为其作出理论解释的学术思想,儒家思想恰好适应了当时社
会的需要;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融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
部分法家思想,更好地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
【对点提升】
1.(2024 届福建福州一模)汉代改变了秦“四时行刑”的做法,
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这主要体现的思
想是(
)
A.隆礼重法
C.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D.法天顺时
解析:选 D。据材料可知,汉代在秋冬行刑是因为春夏是万
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这是宇宙的秩序和
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即法天顺时,故
选 D 项。
2.据《汉书》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和太常、博士等商议,提
出“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并且选通一艺以上的小吏
“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得到武帝批
准。这一建议的实施(
)
A.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
B.提升了官员的行政能力
C.体现了治国方略的调整
D.重塑了社会的伦理规范
解析:选 C。据题干“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选
通一艺以上的小吏”为各郡官吏可知,该举措体现出汉武帝以儒
家思想为主导。结合所学汉初的指导思想可知,该建议的实施体
现出治国方略的调整,即由黄老之学转变为儒家思想,故选 C 项。
1.(2023 年广东卷)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
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
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
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 A。据材料“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可知,陆贾借助
舜治理国家的经验,表达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迎
合了汉初社会凋敝、亟须恢复生产的社会需要,故选 A 项。
2.(2023 年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
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
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
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解析:选 B。据材料“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及
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刺史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
跃升为长史、太守的上级,州作为行政区出现,原本的州部监察
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以州为中心
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故选 B 项。
3.(2023 年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
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
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
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解析:选 A。据题干“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
任意坐卧”可知,在东汉后期,从统治者到士大夫阶层都竞相追
求享受,这体现出此时期政治的衰颓现象,故选 A 项。
4.(2023 年北京卷)“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
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
20 世纪 30 年代,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
简牍,下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
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重视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
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
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 B。据材料可推知汉代政府在今新疆设立了用于传
递官府文书的通信机构,这说明汉代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②符合题意;文书的传递便于政府进行管辖,说明发展交通有利
于边疆治理,④符合题意。故选 B 项。
5.(2023 年辽宁卷)《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
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
《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
)
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解析:选 D。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要重
视考古学家的注解,究其原因,是因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
真实,故选 D 项。
6.(2024 年浙江卷)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
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
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
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解析:选 C。据材料可知,五曹分别主公卿、主郡国二千石、
主凡吏民上书、主外国夷狄、主断狱,负责具体政务,这反映了
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故选 C 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