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两广地区设立__________、桂林郡、象郡等。南海郡2.汉朝(1)设__________管理民族事务。(2)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由和亲转变为出击;北匈奴数败后西迁远方,南匈奴内迁并逐渐汉化。(3)在河西走廊设“__________”;设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大鸿胪河西四郡屯戍(4)在边疆推行______政策,在西域设田官。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1)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礼部、鸿胪寺。(2)隋朝: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三次派人抵达________。流求羁縻州(3)唐朝。①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②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__________。2.宋朝:与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长期并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过。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朝八思巴行省(1)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2)西藏地区:元世祖封________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3)东北、云南等地:设________,征发赋役。2.明朝嘉峪关(1)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2)修筑长城:在西起__________、东到鸭绿江一线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九边”)。(3)贸易:在一些地区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4)羁縻政策: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管理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理藩院班禅额尔德尼改土归流3.清朝(1)管理机构:__________。(2)边疆管理:满蒙联姻;通过军事斗争巩固西北边疆;分别册封“达赖喇嘛”和“____________”,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沿袭土司制度,后逐渐进行“________”。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汉朝对外已打通陆海两个通道。印度(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2)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________南部。2.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1)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包括________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造纸术遣唐使(2)海路: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到达赤土国(约在今马来半岛南部);日本多次向唐朝派________。3.宋元时期(1)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受阻,故海路发达;________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泉州(2)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 世纪,马可·波罗抵达中国,后由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马可·波罗行纪》一书。4.明清时期(1)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尼布楚条约(2)1689 年,中俄订立《____________》;18 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拒绝了使团的请求。【核心概念】“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天朝上国”的国家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基本的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以汉字和儒学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由开放走向闭关 明清以前,对外交往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由以陆路为主要路线转向以海路为主要路线 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以海路为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制表明史】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主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以贸易为主,中国科技外传;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以和平交往为主,以战争为辅 ①和平交往:汉朝开通丝绸之路;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以对外贸易为主②战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1.(2024 年海南卷)基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观”。古籍记载“茫茫禹迹,划为九州”。从汉至元绘制的“天下图”尽管名称各异,但整体布局可概括为“东、南皆海,北缘旷野;四夷环绕,中国独大”。1600 年左右开始,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但大多数地图仍未放弃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下图”的演变轨迹充分说明()A.地图绘制提升了对世界的认知B.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了华夏认同C.“中学西渐”丰富世界文化内涵D.传统思想影响古人的“天下观”解析:选 B。据材料可知,从汉至元,中国的“天下观”随着对区域认识的发展不断变化,但中国的中心地位始终没有变,这表明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了华夏认同,故选 B 项。2.(2024 年河北卷)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A.缩小了南北差距C.丰富了文化内涵B.奠定了统一基础D.拓展了文学题材解析:选 C。据材料可知,南北朝之后,“川”字被赋予了鲜卑语中“荒野、荒滩草原”的含义,这表明民族交融使汉字的意义得到了扩展和丰富,故选 C 项。3.(2025 届全国模拟预测)唐代,传统低矮家具逐渐被更为舒适便捷的高足家具取代,如胡床、胡桌、胡椅等家具取代了席子和食案,传统礼仪里的席地跪坐也随之被垂足高坐取代。由此可知,唐代()A.民族交融改变了生活习惯B.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家伦理C.封建化与去封建化相互作用D.经济发展推动生活的个性化解析:选 A。据材料可知,唐代胡床、胡桌、胡椅等家具取代了席子和食案,传统礼仪里的席地跪坐也被垂足高坐取代,这说明唐代生活习俗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故选 D 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