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一、先秦时期世官制尚贤1.西周至春秋:实行________(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思想兴起,采用荐举制、依据军功授官等。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1.选官制度(1)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察举制(2)西汉:_______(汉武帝推行)。该制先考察后推举,依据为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品行),分常科(岁举,如孝廉、茂才等)和特科,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是重要补充。(3)魏晋:九品中正制(魏王曹丕推行)。中正官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 后只看世家) 定品,吏部按品授官。该制将选官权收归_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中央2.考核制度:秦汉采用____________,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御史大夫刺史3.监察制度:秦汉在中央建立以____________(西汉晚期为御史中丞)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在地方,汉武帝设 13 个州部,每州设______一人,巡行郡国。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上计制三、隋唐至两宋时期1.选官制度:科举制常举(1)背景: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参政。(2)内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为制举和________。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发展: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吏部御史台2.考核制度:隋唐时归属尚书省________负责。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监察制度:隋唐________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宋朝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四、元明清时期1.选官制度:科举制(1)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恢复了科举制,但仍时断时续。(2)明清: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从____________中命题。四书五经2.考核制度(1)明朝:________(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查处官员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____________,包括京察(考察京官)和大计(考察外省文官)。考满考课制度3.监察制度(1)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清:都察院(监督地方和百官)和六科(监督六部),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1)设有专门的考核机构与官员,权力逐渐扩展。(2)考核对象逐渐扩展到全国官吏。(3)考核内容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又评判官吏的道德、才能。(4)考核机构逐步合理分类,分工明确。(5)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构图解史】科举制的发展历程1.(2025 届陕西榆林一模)有学者研究发现,从秦惠文王始设相到秦朝灭亡的百余年间,担任秦相要职者 24 人,而国籍可考者 17)人中,有 16 人是以客卿的身份任相的。这反映出秦(A.以客卿制作为选官的主要制度B.文化发展远远滞后于东方六国C.任用客卿削弱了本土贵族势力D.用人思想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解析:选 D。据材料“担任秦相要职者 24 人,而国籍可考者17 人中,有 16 人是以客卿的身份任相的”可知,客卿在秦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见秦在选才用人上不拘一格,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故选 D 项。2.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解析:选 A。据材料“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可知,对任官及婚姻条件的限制与约束,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与当地民众及各地官员之间的相互串联和勾结,从而防止地方势力的扩大,遏制地方豪强的发展,故选 A 项。3.九品中正制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的在职高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同时,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这一规定()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妥协B.导致选官权从中央旁落到地方C.实现了政府对民间舆论的控制D.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解析:选 D。据材料“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可知,中正官在评定资品的过程中受到了家世、门第的影响,这体现了士族在官员选拔中的作用增强,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故选 D 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