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了解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认识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并对历代变法和改革作出正确评价。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行汉化,促交融)(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内容。均田制①实行俸禄制,推行________、三长制等。②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3)影响: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王安石变法(固封建,促富强)(1)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边患严重;“庆历新政”失败。财政制度(2)内容:针对官僚机构、__________、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3)影响: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富了国但未强兵),后期变法措施被废止。4.明朝张居正改革(维封建,缓危机)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变法图强)(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民族危机加深;________、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启蒙(2)概况:1898 年 6 月到 9 月,光绪帝颁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诏令。(3)结果: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4)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起到__________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清末新政(1)背景:清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________、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新军民族资本主义(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__________和各项民主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__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逐步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土地改革改革开放3.中共十八大以来: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______________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国家治理体系背景 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面临改变落后状况的历史任务内容 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措施有效;确立了新制度性质 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制表明史】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同点结果 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取得了成功意义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封建化进程;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成功原因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措施全面有效,并能贯彻落实;得到执政者的支持;改革者注重策略且具有坚持改革、锐意进取的精神1.(2025 届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一模)宋神宗时,王安石用“均输法”管制长途贩运和批发行业,由政府垄断主要生产资源的产销,国营专卖;用“市易法”控制城乡零售行业, 尽收天下之货”,由“市易”贩卖,类似于用官办商业公司来替代民间零售业。此类做法()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B.避免了商人对社会的掠夺C.强化了政府的经济职能D.有效维护了经济发展秩序答案:C2.(2024 届福建三明三模)1904 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词而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诸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成为各级学校正规的课程名称。下面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民族意识的增强C.宗藩体制的解体B.新式教育的发展D.清末新政的推动解析:选 A。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人们逐渐更多地强调“中国”这一概念,以强化民族认同和团结,故选 A 项。3.(2024 届山东淄博三模)1953 年 12 月,农村工作部在《关于大城市蔬菜生产和供应情况及意见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生产。”这一做法(A.符合实现工业化的迫切要求B.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C.为农业合作化创造条件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解析:选 A。据材料“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应以生产蔬菜为中心,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肉类、乳类和水果的生产”可知,这一规定保障了城市日常所需,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符合实现工业化的迫切要求,故选 A 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