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背景(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___________”思想。(2)东周时期,影响最大的治国新思想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敬天保民铸刑书2.导火线:春秋时期子产“________”,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派别 主张 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 人性善,德治 孔子 统治者要“________”,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 人性恶,法治 商鞅 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 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_____________”“以吏为师”3.表现为政以德为教以法结果 原因儒家思想受冷落 儒家仁政与德治的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的需要法家思想受重用 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4.结果及原因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_______》。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九章律儒家化2.魏晋时期:律令________是最重要的变化。3.唐朝时期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1)法律: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先颁布《永徽律》,后又撰成《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教化:唐朝提倡礼治。 ____________》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宋刑统》《天圣令》基本以唐律令为蓝本。大明律律例合编(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大清律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___》;特别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最后开创了__________的体例。(4)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____________》。2.教化(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①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小学②朱熹的《家礼》《________》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①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_____________》,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_______”,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乡约六谕③清朝乡约宣讲康雍圣谕。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吕氏【知识拓展】中国封建王朝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1)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君主代表上天,传达天意,神圣不可侵犯。(2)应经合义,礼法融合:以儒为主,礼法合流,将儒家经义运用于法律实践。“春秋决狱”集中体现了礼法融合的趋势。(3)“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三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定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4)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强调以道德教化为主;用阴阳学说阐述并形成一套完整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阳为德,阴为刑”“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核心概念】乡约制度(1)概念: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在应对社会变迁时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是通过士大夫自觉地、义务地在乡村建立起来的开展思想教化的制度。(2)特点①乡约是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②乡约是成文法则。③以乡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④自愿加入,民主选举。⑤以聚会的形式进行宣讲,使乡人相亲,淳厚风俗。(3)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1)强调示范作用,树立榜样。(2)设官教民。(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1.(2024 年北京卷)“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解析:选 C。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有较为系统的判例集,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和指导,有助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提高官员的法律素养和司法能力,故选 C 项。2.(2024 年重庆卷)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B.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解析:选 A。宋朝以后,理学广泛传播,并以乡约形式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宋代女子吴妙静在明清时期被塑造为节孝双全的女性形象,正是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的缩影,故选 A 项。角色 情节梗概 剧作萧淑兰 萧淑兰求爱张世英,张世英拒绝并云:“女人家不遵父母之命,不从媒妁之言,廉耻不拘。” [元]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卓文君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相爱,受阻挠后私奔。文君为相如驾车,并有台词“为先生御车妾之幸也,男尊女卑,夫唱妇随” [元末明初]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3.(2024 届广东佛山顺德一模)下表为元明两代部分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情节梗概。这反映了()角色 情节梗概 剧作李云英 李云英的丈夫从军后不知所踪,亲友规劝再嫁时,李云英以“烈女不更二夫”为理由拒绝 [明]李唐宾《李云英风送梧桐叶》A.经济发展下市民文化的繁荣B.社会环境宽松催生批判意识C.戏剧作品蕴含社会教化功能D.政府极力维护理学的正统性解析:选 C。据材料“女人家……廉耻不拘”“男尊女卑,夫唱妇随”“烈女不更二夫”等可知,元明戏剧仍在弘扬遵从父母之命、尊卑有序、忠诚于婚姻等观念,即戏剧作品蕴含社会教化功能,故选 C 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