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同步课件作业
一、单选题
1.在20世纪以前的一个多世纪,中东本土居民对考古发掘基本不感兴趣,在各个考古发掘地点主要充当体力劳动者,埃及文物局掌控在法国人手中,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文物部门掌控在英国人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埃及、伊拉克等国家获得一定的独立地位,纷纷开展自主考古发掘并限制本国文物外运。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中东国家( )
A.认识到文物具有高昂的经济价值
B.试图从文化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
C.通过自主考古发掘揭示历史真相
D.考古研究一直受西方殖民者影响
2.下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一些公约或条例。这些公约和条例的颁布表明( )
时间 公约或条例名称
1972年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98年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
2003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A.联合国对文化遗产实现了有效保护
B.保护文化遗产理念已走进全民心中
C.人类需重视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D.各国都注重对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
3.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首批世界遗产之一。2024年,“数字藏经洞”上线,数字孪生技术复原了洞窟实体与所藏文物。动动手指,用户便可扮演不同角色,“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进行互动,感受洞窟营造、放置经书等不同场景,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让全球更多的人感受到敦煌的魅力。这些举措( )
A.将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放在第一位
B.体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与社会信息化特征
C.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传统文化重要内涵
D.彰显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担当
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始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出现: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表明( )
A.价值认同是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
B.官方的儒学教育产生于唐朝
C.历代王朝非常注重对边疆的治理
D.文庙大量修建源于三教并行
5.20世纪9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旨在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进行抢救和保护,鼓励各国对本国珍贵的文献遗产进行登记、整理和保护。这一工程( )
A.增强了全球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
B.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
C.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
D.建立了统一的文化遗产保护标准
6.因重修阿斯旺大坝会导致尼罗河水位上升,为抢救库区历史古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60年代起组织20多个国家的考古和工程团队将以阿布辛拜勒神庙为代表的诸多古迹搬迁至新址。此举( )
A.推动了非洲国家的一体化进程
B.保护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C.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着眼于文物经济价值的提升
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由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 )
A.清政府颁布的《保护古物推广办法》
B.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古物保存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D.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8.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后期的都邑性遗址。夏代创造了一系列礼制,包括宫殿的布局、中轴线式的布局、前后几进院落的宫室制度等。这些制度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如紫禁城。由此可见,二里头遗址( )
A.礼制发展完备 B.都城布局遵循自然
C.文化影响深远 D.由中心向周边扩展
9.曲阜孔庙古建筑群,以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共分九进院落,第六进院落之后分左、中、右三路布局,从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大成门、杏坛等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到大成殿达到建筑空间布局的高潮。对孔庙建筑布局的合理解读是( )
A.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B.意在引导世人的参观和祭祀
C.侧重展示传统儒家文化
D.是中国政治伦理的物化呈现
10.著名民族学家祁庆富先生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一定义强调民族文化传承人( )
A.要得到广泛认可且技艺卓越
B.须在特定文化空间内发挥作用
C.是民族文化创新的主要力量
D.仅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11.下表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 1998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9年《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 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
A.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12.世界上的建筑师看过北京故宫以后,无一不发出赞美和惊叹。这一建筑早已达到最高的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恭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达到任何文化都难以超越的程度。它的组织方法、构图意念,绝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管在技术上、艺术上,它都是继承了伟大的传统而来的。这说明故宫( )
A.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性的遗产,达到世界最高建筑水平
B.是跨越不同文明时代的艺术结晶,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代表了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D.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和诗歌的热爱,是二者难以超越的融合
13.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历史古迹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见证文明、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2005年,《西安宣言》提出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扩大到遗产周边环境及其所有历史、社会、精神、习俗、经济和文化活动。这些国际文件的颁布( )
A.体现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
B.保持了历史遗迹的原始风貌
C.肯定了历史古迹的普遍价值
D.普及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
14.下图所示为故宫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这些文创产品( )

A.促进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
B.必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D.以历史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15.近年来文旅产品层出不穷,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众多文化创意产品——从故宫国风胶带、千里江山图,到“紫禁·太平有象”书签、脊兽钥匙扣等等,大受市场青睐。这得益于( )
A.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B.博物馆文物研究价值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16.“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是2024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之一,关于该遗址的研究,以下对应正确的是( )
考古实况 结论
A 遗址属于东京城内城北墙中部城门 为认识北宋都城结构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实证
B 遗址被明代周王府部分叠压 开封临近黄河,水患屡次泛滥,导致“城摞城”奇观
C 文献记载,景龙门由建筑家李诫主持重修;遗址修建工艺与李诫所著《营造法式》相符 研究历史必须借助“二重证据法”
D 为更好保护遗址,目前在考古发掘后进行了保护性回填 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A.AB.BC.CD.D B.B C.C D.D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金代,辽上京及燕京地区的窑厂继续生产,其中房山县河北乡磁家务窑厂,生产延续了辽金元三代。而在磁家务村南有一处窑址,与磁家务属同一体系,或是一个分场,其烧造时间持续到明代初年。中原陶瓷业,在金初女真人大举南下的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破坏。直至世宗大定年间才逐渐得到恢复,主要有河北的定窑、磁州的观台窑、河南禹县的钧窑以及陕西铜川的耀州窑。
——摘编自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
材料二 清末、民国时期,磁州窑瓷业在胎质、釉色、彩绘等方面进行的改良,不仅顺应了社会文化及人们审美时尚之变化,而且继承和保持了磁州窑的民间特色及乡土气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瓷器品质,提升了磁州窑的美誉度,行销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13省及北平、天津两市,促进了磁州窑瓷业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的繁荣。
——摘编自庞洪奇《“清末新政”与磁州窑瓷业改良》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作出保护、恢复各历史名窑传统手工艺的指示,全国各地名窑纷纷组建陶瓷研究机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为这一重要工程做了大量工作,梅建鹰先生八下磁州窑,深入窑室、操泥制作、教授陶工。一大批工作者经过艰辛劳动,创造出了高温花釉工艺和高浮雕壁画工艺,设计出了许多新的陶瓷雕塑和日用陶瓷产品。进入21世纪,磁州窑烧制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摘编自杨永善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
(1)根据材料一,指出金代陶瓷业发展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磁州窑瓷业出现繁荣局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保护与发展名窑传统手工艺的经验。
18.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手工艺中,有一种使布料出现白色晕染花纹的印染技术,称“绞缬”,现今俗称“扎染”。大理白族传统的扎染工艺,包括染料制靛工艺、缝扎技法工艺、染色工艺三个层面,其中的缝扎技法是现代机器无法替代的。盛唐时,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是当地的贡品之一。据考证,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制成。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近代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手工扎染村。
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 日本的绞染工艺学习了我国隋唐的工艺,保存在日本奈良东大寺中的中国唐代五彩绞缬被视为国宝。绞缬工艺受到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保护,英语中的专业术语“shibori”也是日语“绞染”一词的音译,首届和第六届国际绞染工艺研讨会都在日本召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金少萍《绞缬的世界:白族扎染缝扎技法和纹样图案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简析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白族扎染”为例,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价值,并就进一步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合理建议。
19.2001年,索尔泰尔工业遗产区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索尔泰尔工业遗产区
材料一 索尔泰尔是保留完好的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城镇的典范。受欧文的影响,工厂主索尔特选择了布拉德福德市艾尔河南岸的25英亩土地,建成一个具有14座锅炉及4个蒸汽机带动的1200架纺织机的大型纺织厂,每天生产3万码棉布,为索尔泰尔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索尔特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建立了较完善的水体管理系统,还建了设施完备的公用浴室和洗衣房。
索尔特还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网格状城市结构,工业区、居住区、市政、商业、绿地、学校、教堂、医院、救济院等一应俱全。整个镇子就是民居和花园的结合体,建筑不仅规划统一、而且均采用意大利式的浅色砂岩结构,尤其是主日学校和归正会教堂,堪称艺术与功能结合的典范。整个市镇与纺织厂的哥特式建筑外观,统一和谐,生动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市镇和建筑的风格。
——摘编自昌异颖《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模范工厂研究——以新拉纳克和索尔泰尔为例》
材料二

——摘自王敬爽《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英国索尔泰尔工业遗产区的实践与启示》
解题思路说明索尔泰尔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定为保护区的理由。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春节源自何处很难考证,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年”的名称是从周代开始的,至于岁首的时间先秦时期并不固定,汉武帝时期,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春节节期至此固定。汉代朝廷通常会举行傩礼、朝会等隆重的庆贺仪式,文武百官要在最为盛大的“正朝”仪式上向天子行贺年礼,以此强调礼法、彰显国威。魏晋以后,春节民俗日渐丰富。唐开元《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阖家守岁,设宴欢庆,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回礼表关爱之情。宋元时期,年节出游寺庙宫观的风气很盛,“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杂耍百戏“奇巧百端,日新耳目”。明清时期,新年习俗的礼仪性、应酬性逐渐加强,人们在新年之际相互拜年、馈赠礼品。
——摘编自洪敏《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习俗》、童彦婷《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传统春节图形符号研究》等
材料二 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即将到来。这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的首个农历新年。春节申遗成功,将激发我们对春节文化的保护传承,从过去的“自为”进一步转向现今的“自觉”,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为其赋予新的情感与精神观照。春节申遗成功让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价值观被全世界“看见”、为全人类共享,也让春节更好地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平包容的窗口。
——摘编自路斐斐《春节,是文化力量的最好诠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春节的特点及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东国家)。材料指出20世纪以前西方殖民者控制中东考古发掘和相关研究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埃及、伊拉克等国家获得部分独立地位,民族主义意识在中东地区迅猛发展,一些当地学者参与到考古发掘活动中,中东国家开始了本土考古活动和研究,从文化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B项正确;中东国家自主考古主要是为了发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而非看重文物的经济价值或单纯为了学术研究,排除A项、C项;“考古研究一直受西方殖民者影响”理论上会导致中东国家考古一如既往,不能解释中东国家考古方面的新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 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2年至2003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再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一系列举措反映出人类对不同类型文化的重视,意识到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性,C项正确;公约的颁布仅体现国际层面的制度设计,未提供具体保护成效的证据,无法得出“实现了有效保护”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认知程度,无法证明“已走进全民心中”,排除B项;公约的制定虽需国际合作,但“各国都注重”表述绝对,现实中仍有国家参与不足或执行不力,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 D
解析: 首先,我们来逐一解题思路选项:A选项提到“将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放在第一位”。虽然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确实非常重要,但题目中主要描述的是通过数字技术来展示和传播敦煌文化,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两个原则,所以A选项可能不是最直接相关的。B选项说“体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与社会信息化特征”。这个选项很贴切,因为敦煌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体现,而“数字藏经洞”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则明显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特征。C选项中的“蕴含人类命遹共同体是传统文化重要内涵”似乎存在错别字或表述不清(“命遹”应为“命运”),且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所以这个选项与题目内容关联不大。D选项“彰显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担当”也很符合题目描述。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播敦煌文化,不仅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在为全球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作出贡献,这确实体现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和担当。综合考虑,B和D两个选项都与题目描述高度相关。但如果要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D选项更全面地体现了题目所要传达的信息,即通过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播敦煌文化,彰显了我国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责任和担当。因此,最合适的答案是D:“彰显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担当”。同时,B选项也部分正确,但D选项更为贴切。故选D。
4.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文庙作为祭祀孔子场所,从唐代开始,在宋代于中原、江南大量出现,元、清时在贵州、云南、新疆、东北等不同区域相继出现。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官方兴建文庙,推广对孔子的祭祀,意味着对儒家文化价值的倡导与认同。通过这种文化价值认同,能凝聚人心,巩固统治秩序,表明价值认同是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A项正确;官方的儒学教育早在汉代就已确立,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并非产生于唐朝,排除B项;材料中文庙在边疆地区出现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更强调的是从唐代到清代,文庙在全国不同区域广泛出现,重点在于体现文化价值认同对统治的作用,而非单纯强调对边疆的治理,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三教并行与文庙大量修建之间的关联,且文庙主要与儒家文化相关,与三教并行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据材料“旨在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进行抢救和保护,鼓励各国对本国珍贵的文献遗产进行登记、整理和保护”和所学可知,“世界记忆工程”的核心目标是抢救和保护世界范围内濒危的文献遗产,这些文献承载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通过登记、整理和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工程直接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价值的尊重和重视,A项正确;该工程的重点在于“保护”而非“创新”,排除B项;该工程的重点在于“保护”而非“融合”,排除C项;“统一标准”不符合实际,因为工程鼓励各国自主行动,未强调统一规则,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建造的大型凿岩神庙,是古埃及的重要文化遗产,位于埃及南部的尼罗河畔。由于阿斯旺水坝的建设,这些古迹面临着被水淹没的危险。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国际性的救援行动,动员了多个国家的考古学家和工程师,将这些古迹搬迁到安全的新址,保护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对埃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而非旨在加强非洲国家间的团结合作,非洲国家的一体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是指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从单极或两极向多个力量中心发展的动态过程,材料主旨是文化遗产保护,而非国际舞台新势力的崛起,排除C项;古迹搬迁是为了使其免受水坝建设的威胁,是抢救和保护,而非提升经济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 A
解析: g根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正向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的《保护古物推广办法》为1909年颁布的行政规章,时间最早,A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于1930年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时间晚于清政府时期,排除B项;1982年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整个中国发展史来看,晚于清政府时期,排除C项;同理,1985年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 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代(中国)。夏代创造了一系列的礼制,包括宫殿的布局、中轴线的布局、前后几进院落的宫室制度。这种宫室制度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可见其文化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属于夏代后期的宫室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而非礼制本身的不断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都城布局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遗址由中心向周边扩展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庙建筑布局以纵轴线为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政治伦理秩序,是政治伦理的物化呈现,D项最佳;引导参观和祭祀不是其主要意图,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B项次佳;展示儒家文化说法符合材料部分内容,但不是建筑布局的核心意义,C项次佳;孔庙主要是祭祀孔子之地,并非凸显皇权,排除A项。故答案为:D;B;C;A。
10.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传承人需要“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而且“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这既强调其技艺的卓越性,又突出其获得广泛社会认可的特征,A项正确;定义虽提及传承人在“社区、群体、族群”中发挥作用,但未限定为“特定文化空间”,而且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广泛性和流动性,排除B项;定义强调传承人代表“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并承担传承责任,但未涉及“创新”这一要素,排除C项;定义中的“传承过程”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但“仅负责”表述过于绝对,传承人可能同时承担文化传播、发展等多元职责,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件包含了保护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体现出注重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B项正确;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是影响,不是所体现的理念,排除A项;“确保”一词过于夸张,不符合史书,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核心理念,而不是这些文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题干“世界上的建筑师看过北京故宫以后,无一不发出赞美和惊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融汇了中国人民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代表了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C项正确;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并非自然遗产,排除A项,故宫凸显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结晶,未涉及不同国家的不同文明,排除B项;材料信息对故宫的描述未涉及对自然的尊重和诗歌的热爱,旨在强调了故宫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威尼斯宪章》将历史古迹保护范围扩大至城市或乡村环境,《西安宣言》进一步涵盖遗产周边环境及社会文化活动”可知,国际文件强调文化遗产与动态社会环境的协调,注重在发展中保护其完整性,A项正确;“保持原始风貌”是传统保护观念,材料中保护范围的扩展恰恰承认环境变化与活态传承,而非单纯维持原状,排除B项;材料强调保护范围的扩大,未直接评价历史古迹的普遍价值,排除C项;国际文件提供理念指导,但“普及保护法”需各国立法实践,材料未涉及法律普及的具体效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带有故宫文化元素的实用产品通过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售卖,这有利于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播,A项正确;这些文创产品具有极强的特色价值,不是其普遍价值,排除B项;故宫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是现代工艺品其可以进行学术研究,但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这些文创产品不是历史资料,主要以文化性为第一要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当今中国的文创产品丰富多样,受大众喜爱。这得益于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反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A项正确;文物具有研究价值,不一定就受到大众的喜欢,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指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文创产品的受欢迎无关,排除C项;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文创产品不一定就受到欢迎,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在考古实况中发现遗址属于东京城内城北墙中部城门,这较为真实的展现了北宋时期的都城结构和建筑成就,是历史研究的一手史料,这为认识北宋都城结构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实证,A项正确;从遗址受明代周王府部分叠压,无法得出其是否受到水患的侵袭,排除B项;研究历史中使用“二重证据法”会增强历史研究的可信度,但受历史资料占有的局限性,不是“必须”使用,排除C项;古迹保护的真实性是指要展现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而考古发掘的保护性回填是为了环境保护和遗址保护,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 (1)概况:北方陶瓷业稳步发展、历史悠长;中原陶瓷业缓慢恢复,河北地区发展相对突出。
(2)原因:深厚的历史底蕴;技术改良;适时的品牌创新;有利的政策环境;国货运动的推动;较好的地理位置;近代交通的发展。(任答四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经验:与现代教育体系结合;注重产品与技术创新;借助国家政策与社会公共力量。(任答两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金代(中国)。根据材料“辽上京及燕京地区的窑厂继续生产”“其烧造时间持续到明代初年”,可得出北方陶瓷业稳步发展、历史悠长;根据材料“中原陶瓷业,在金初女真人大举南下的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破坏。直至世宗大定年间才逐渐得到恢复”“河北的定窑、磁州的观台窑”,可得出中原陶瓷业缓慢恢复,河北地区发展相对突出。
(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磁州窑瓷业在胎质、釉色、彩绘等方面进行的改良”可知,深厚的历史底蕴;技术改良;根据材料“不仅顺应了社会文化及人们审美时尚之变化,而且继承和保持了磁州窑的民间特色及乡土气息”可知,适时的品牌创新;根据材料“行销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13省及北平、天津两市”可知,较好的地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民国时期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兴起,刺激本土陶瓷需求,可得出,国货运动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近代铁路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瓷器运输与市场扩展,由此得出,近代交通的发展。
(3)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周恩来总理作出保护、恢复各历史名窑传统手工艺的指示”可知,国家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可得出,借助国家政策力量;根据材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为这一重要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可知,与现代教育体系结合;借助社会公众力量;根据材料“创造出了高温花釉工艺和高浮雕壁画工艺,设计出了许多新的陶瓷雕塑和日用陶瓷产品”可知,注重产品与技术创新。
18.答案: (1)理由: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核心技艺具有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影响较广,极负盛誉。(任答三点即可)
(2)时代价值:经济价值,塑造民族产品的品牌;精神价值,彰显不同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科研价值,发掘对印染工业、颜料(染料)制作的启示意义;教育价值,充实乡土历史文化教学内容,培育家国情怀。(任答两点即可)
建议: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政策倾斜、法律保障);活用先进宣传手段;开发衍生文创产品;开展国际交流,注重借鉴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由材料一“盛唐时,扎染……南诏舞队……扎染制成”可知,盛唐时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南诏舞队所着舞衣就是扎染制成,历经多个朝代发展,说明其历史源远流长;由材料一“大理白族传统的扎染工艺”,可知扎染是大理白族传统的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了白族的文化特色;由材料一“缝扎技法是现代机器无法替代的”,得出核心技艺具有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由材料一可知,唐朝时扎染制品是当地贡品,明朝、清朝有畅销产品,近代形成手工扎染村,且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影响大、声誉高。
(2)本题是开放创新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时代价值,经济价值方面,白族扎染可以作为特色产品,通过品牌塑造,推向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精神价值方面,它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彰显了民族人民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科研价值方面,其染料制作工艺、染色技术等,对现代印染工业以及颜料制作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教育价值方面,可以作为乡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家国情怀。第二小问关于建议,政府层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如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促进白族扎染的传承与发展;法律层面,可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面,可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宣传白族扎染文化,提高其知名度;创意方面,基于白族扎染的图案、工艺等开发多样化的文创产品,扩大其影响力和市场;对外交流方面,与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做得好的国家交流,学习其先进经验,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推广白族扎染文化。
19.答案: 理由:索尔泰尔是保留完好的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城镇的典范,其布局深受“花园城市”运动发展的影响,代表了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阶段。索尔泰尔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增长问题的一个成功的解决方案,建立了较完善的水体管理系统。索尔特还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网格状城市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和自足的社会经济单元,工业区、居住区、公共建筑等一应俱全。整个市镇与纺织厂的哥特式建筑外观,统一和谐,生动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市镇和建筑的风格。
解析:
20.答案: (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农耕色彩明显;民俗内容丰富;随时代变迁呈现阶段性。趋势:从以官方为主到民间参与增多;从浓厚政治色彩到明显娱乐倾向(或者从强调君臣政治伦理到强调家庭伦理);从神秘化到世俗化、生活化;礼仪性、应酬性逐渐加强。
(2)意义: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全球文化多样化。
解析: (1)本题是特点题、对比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据材料“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可知春节起源早,历史悠久;据材料“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农业,古时候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可知春节与农耕活动密切相关,农耕色彩明显;据材料“魏晋以后到明清以来各种春节民俗活动”可知春节民俗活动内容丰富;据材料整体信息可知,春节活动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走向正式化和丰富多彩,带有阶段性特征。
趋势:据材料“秦朝皇帝率文武百……汉代朝廷”等信息可知早期春节活动以官方为主导;据材料“魏晋以后民俗日渐丰富”可知春节的民间参与在魏晋以后逐渐增多;据材料“秦汉时期春节活动强调礼法、彰显国威”和魏晋以后民间则阖家守岁,设宴欢庆”等信息可知春节活动从强调君臣政治伦理到娱乐倾向增强;据材料“春节‘起源于早期人类岁首祈年祭祀’和各地区‘不同形式庆祝春节’”等信息可知春节活动从神秘的祭祀活动到民间人民生活的仪式感,走向了世俗化生活化;据材料“明清时期‘新年习俗的礼仪性、应酬性逐渐加强’”可以得出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信息。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意义:据材料“春节申遗成功,将激发我们对春节文化的保护传承”及所学可得出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据材料“从过去的‘自为’进一步转向现今的‘自觉’,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为其赋予新的情感与精神观照。”及所学可知坚定文化自信;据材料“春节申遗成功让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价值观被全世界‘看见'、为全人类共享”及所学可知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据材料“也让春节更好地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平包容的窗口”及所学可知推进全球文化多样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