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押题卷(四)》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p的非答題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如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内容多为占卜记录。有学者依据《尚书》中“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认为当时已有较为系统的文字记录方式。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A.占卜活动仅限于王室B.甲骨的价值远超古代典册C.商朝以占卜决定农事D.研究历史需综合多元史料2.历史学者王明珂指出,汉朝与匈奴和亲时馈赠的礼物呈现鲜明特点:丝绸、金银、宝石等奢侈品占比极高,基本生活物资尤其是食物很少。这一策略客观上A.满足了匈奴人的消费欲望B.加剧了匈奴内部矛盾製C.遏制匈奴人对汉朝的劫掠D.推动了汉边境的贸易3.魏晋时期,王羲之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当时名士雅集,饮酒赋诗,书法助兴,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发展成熟。据此可知,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形成A.源自于帝王大力推崇B.得益于佛教文化兴盛C.反映了士族文化风貌D.标志楷书艺术的巅峰4.有史料记载,金朝中期,中都(今北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粱美味,皆自南方搬运”。《金史·地理志》记载“都城之内,店肆商铺,鳞次栉比”。金中都遗址中还发现了围棋子、象棋子、骰子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都A.市民生活丰富多样B.成为对外贸易中心器C.官营手工业较发达D.交通运输依赖海运【高考押题卷(四)·历史第1页(共6页)】A5.下表为《明史·徐光启传》中的相关记载。徐光启的经历反映出当时徐光启,字子先,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尝遍阅古今屯田书,搜辑载籍,考证得失…督领开垦、水利诸务。A.传统科技实现转型B.士人践行经世致用思想C.科举制度走向僵化D.学术体系获得局部补充6.清朝的教育和选官经历了从传统的科举取士,到洋务运动中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技术人才,再到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的演变。这一历程A.是救亡图存运动的必然结果B.主要得益于民族资产阶级推动C.推动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D.标志着教育近代化的彻底实现7.1917年,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段祺瑞则在天津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同时,张勋以“调解”为名,率“辫子军”进京,上演了溥仪复辟的闹剧。而各地军阀对各方势力或支持、或观望、或反对。这一系列现象表明A.政党政治遭遇严重挫折B.地方军阀试图维护中央权威C.中央政权实行专制统治D.国家政治秩序陷人混乱局面8.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陕甘宁边区的普通农民吴满有为原型创作的陕北年画(下图)。画中吴满有一改旧社会衣不蔽体的形象,头戴毡帽,身着羊毛大衣,身边被牛马猪羊等家畜和小麦玉米等庄稼所环绕。该年画反映的历史事件A.推动了土地所有制的转变B.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C.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9.“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不仅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工业援建项目,还派遣众多专家来华,同时中国也派出留学生赴苏学习。苏联驻华大使曾表示:“我们的合作不仅是经济技术上的交流,更是两国深厚友谊的体现。”由此可知,中苏合作A.是美苏冷战的必然时代产物B.支援了志愿军的对外作战C.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D.推动了中国外交重心转移【高考押题卷(四)·历史第2页(共6页)】A高考押题卷(四)·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答案】D【解析】学者综合利用甲骨(实物史料)和《尚书》记载(文献史料)进行研究,体现出历史研究需运用多重史料,故D项正确。材料仅表明殷墟出土甲骨多为占卜记录,但未提及占卜的使用范围仅限于王室,排除A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在历史研究中都有重要价值,不能简单判定甲骨价值远超古代典册,排除B项;材料仅表明甲骨内容多为占卜记录,但没有信息显示商朝以占卜决定农事,属于过度推断,排除C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匈奴是一个由多个部落组成的游牧联盟,各部落经济实力和地位存在差异。汉朝馈赠的奢侈品主要流向匈奴上层贵族,这会进一步加剧匈奴内部贵族与普通牧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引发内部矛盾。同时,不同部落的贵族在获取奢侈品的过程中,也可能因利益分配不均产生纷争,从而客观上加剧了匈奴内部矛盾,故B项正确。和亲时馈赠的礼物满足了一部分匈奴贵族的消费欲望,而不是所有匈奴人,排除A项;匈奴侵扰汉朝边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对生活物资的需求、扩张领土的欲望等。汉朝馈赠的奢侈品无法满足匈奴对生活物资的需求,也难以遏制其扩张的野心,所以不能有效遏制匈奴人对汉朝的劫掠,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汉朝与匈奴和亲时馈赠礼物的行为主要是一种政治外交手段,而非商业贸易行为,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主导地位。名士雅集、饮酒赋诗、书法助兴是士族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王羲之作为士族成员,其书法风格体现了士族阶层追求自然、洒脱、高雅的文化风貌,故C项正确。王羲之书法在当时虽受推崇,但并非源自帝王大力推崇。在魏晋时期,并没有帝王对其书法进行大力推动,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未提及王羲之书法风格与佛教文化兴盛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兰亭集序》是行书作品,并非楷书,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材料“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粱美味,皆自南方搬运”表明中都有精美的手工业品和丰富的美食;“都城之内,店肆商铺,鳞次栉比”说明商业繁荣,店铺众多。“金中都遗址中…骰子等”体现了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这些都能反映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物资多来自南方,主要体现的是国内贸易,并没有关于中都与国外贸易往来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仅描述了中都有精美的手工业品,但没有提及这些手工业品是来自官营手工业还是私营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说物资从南方搬运到中都,并没有明确指出运输方式是海运,不能得出交通运输依赖海运的结论,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徐光启从西洋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等西方知识,还遍阅古今屯田书进行考证等。他将西方知识和对传统农业水利等知识的研究相结合,使得当时的学术体系在传统基础上得到了局部补充,故D项正确。徐光启虽然学习西方科技,对传统科技有一定补充,但当时中国传统科技整体仍以经验总结为主,没有实现向近代科学的转型,排除A项:徐光启生活的明朝后期,大部分土人仍然沉浸在传统的义理之学和空谈之中,对经世致用思想持抵触态度,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主要介绍徐光启的学术和实践经历,未涉及科举考试的弊端,无法得出“科举制度走向僵化”的结论,排除C项。6.【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列强侵略加剧,使中国面临若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压力。为了救亡图存,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从学习西方技术到进行制度变革等,传统的教育和选官制度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因此,推动了从科举取士到创办新式学堂再到废除科举制的变革,所以这一演变历程是列强侵略加剧的必然结果,故A项正确。晚清时期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这一演变主要是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B项;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是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而教育选官制度的演变对自然经济解体的直接推动作用较小,两者间没有直接的因果推动关系,排除C项;“标志着教育近代化的彻底实现”的说法绝对,与事实不符,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总统与总理争权,段祺瑞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张勋复辟,各地军阀态度不一,这些现象充分表明当时各方势力各自为政,中央政府无法有效学控局势,国家政治秩序陷人了极度的混乱局面,故D项正确。1913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地方军阀是在根据自身利益行事,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央政权实行专制统治,排除C项。【高考押题卷(四)·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A-卷答案.pdf 历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