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游牧世界入侵一次,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B.游牧民族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2.从公元前2000纪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迁徙的印欧人进入小亚细亚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新居民。关于该地居民说法正确的是( )A.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B.建立的帝国在公元前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C.建立的帝国因为海上民族的冲击瓦解D.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3.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几百个苦力(华工)……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这一批华工( )A.为提升中国一战后的地位作出贡献B.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C.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传播着中华文化D.自愿签署契约出国获取了巨额利润4.下表是某学生关于美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的整理条目,其中正确的有( )条目一 在加拿大,混血人种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条目二 在美国,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条目三 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数条目四 在秘鲁,印第安人超过人口半数A.1条 B.2条 C.3条 D.4条5.19世纪初,悉尼市的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大多出自一些罪犯(来自英国)之手,其中有个设计师曾犯伪造罪,但由于他的贡献,其头像还印在澳大利亚5元钞票的票面上。这说明( )A.英国流放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开发B.贩卖黑奴是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C.殖民扩张加剧了澳大利亚的社会动荡D.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得益于工业革命6.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据此可知( )A.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B.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C.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D.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7.清代前期政府想方设法破坏华侨社会,颁诏将海外华人召回或是行文至东南亚各朝贡国,要求押解华侨归国。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规定放宽华工出洋的限制,但同时要求地方大吏应与外国使节“会订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这一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东南亚朝贡体系瓦解的必然结果B.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C.海外华工的经济价值被重新发现D.列强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8.清初四川“丁户稀若晨星”,政府以“五年不征”政策招募湖广移民。至乾隆四十一年,四川省人口从60万增至2140万,形成“五方杂处,俗尚各别”的文化多元性。由此可知( )A.行政区划调整加速移民进程B.赋役改革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C.国家政策推动社会组织重构D.战乱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9.粟特人是古代中亚的重要商旅民族,最初活跃于丝绸之路上,以转运丝绸、香料等货物闻名。唐代文献记载,粟特人逐渐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聚落,部分人甚至担任唐朝官职,其信仰祆教、音乐舞蹈等也融入中原文化。这一现象说明( )A.宗教传播依赖政治支持B.唐朝开放政策吸纳外族定居C.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D.贸易网络扩展推动经济繁荣10.1890年,近代外交家薛福成在《统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疏》说:“南洋各岛,华民往来居住,或通商或佣工或种植或开矿,不下三百余万人。“主张在南洋各岛”添设领事,议立专章。以期操纵由我,慰情于绝远,收权力于无形”。薛福成上疏意在( )A.维护宗藩体系 B.谋取领事裁判权C.保护华侨权益 D.采用近代国际法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报效祖国,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1992年,将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扩展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体现了(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C.开放灵活包容的人才政策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12.电影《唐探1900》中讲述了华人中医师白振邦被指控谋杀白人女子爱丽丝,引发全城反华浪潮,最终侦探们通过中医“望闻问切”还原真相,并通过举办中医讲座破除偏见,揭露当地政客利用种族偏见陷害华人的故事。该故事情节可用于佐证,华人移民( )A.推动了美洲社会工业化进程B.面临跨文化的身份认同困境C.防止了排华浪潮的重新出现D.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重塑者13.有学者认为,自从马和战车登上历史舞台后,游牧世界的各部族本来就已具有的机动性,成倍地增强。这往往使农耕世界的文明先进国家,特别当它们因内部矛盾而陷于衰落时,处于难以防御的地位。该学者意在强调( )A.印欧民族引领人类文明发展B.历史进程深受内外因素冲击C.农耕世界被游牧世界所征服D.先进文明因内部矛盾而灭亡14.据调查,2024年德国66%的城市居民和76%的农村地区居民要求减少接收难民;原本被普遍认为持开放和多元文化态度的年轻人,也有半数希望减少接收难民;69%的民众“不信任”当前三党联合政府有能力解决难民危机。据此可知,德国( )A.国家治理面临严峻挑战B.劳动力市场需求渐趋饱和C.人道主义价值观被摒弃D.难民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15.1294年,统治波斯的凯嘉图汗在首都帖必力思效仿忽必烈印行带有汉文“钞”字的纸币,企图代替金属货币的流通。这可以用来说明( )A.波斯帝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B.忽必烈强化了边疆治理C.蒙古西征促进了印刷术西传D.宋元出现民族交融热潮16.墨西哥的斗牛起源于西班牙的斗牛。爱尔兰和英国的木鞋舞,传到美国衍化成踢踏舞。古巴黑人仍保留着非洲祖先的古老传说。巴西民间口头文学中经常可以寻觅到来自安哥拉、刚果和莫桑比克的黑人传统的遗痕。这些现象( )A.消除了各洲之间的隔阂B.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迁移C.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D.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纵观新加坡的人口统计史,华人、印度人和大部分马来人都是移民。这三大族群的人口总数一直占新加坡人口总数的96%左右。虽然这三大族群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在新加坡自1819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前十几年里,马来人是当时的主要族群。根据1824年的统计,马来人占新加坡人口总数的60.2%,华人占31.0%。1836年,华人人口超过马来人人口。此后,新加坡的人口构成就一直以华人为主。——摘编自【新加坡】苏瑞福《新加坡人口研究》材料二 自华人踏上这片土地(新加坡)以来,他们就已经把中华的餐饮文化带到了这里。新加坡的中餐馆种类繁多,规模较大,不仅有各式的中式酒楼、菜馆,还有许多由华人开设的西餐店和咖啡店。这些餐馆为欧洲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使新加坡的餐饮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摘编自方雄普《中国商人谋略坊:话说海外华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引发新加坡人口构成变迁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餐饮文化在新加坡发展演变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移民与现代新加坡文化的内在联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近代最大的几次移民洪流中,主要的是由欧洲迁往美洲。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在19世纪欧洲人口爆炸时期迁走的。在1830年以前的几百年间,只有275万欧洲人迁往海外;而在1835—1935年,则有7500万欧洲人迁往海外,其中英国人前往北美、澳大利亚等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中南美洲。除了欧洲移民以外,美洲还是另一批大规模移民——非洲黑人的目的地。在大量欧洲移民来到美洲之前,曾经有一个时期,黑人的数量比白人多五六倍。这些非洲黑人主要集中在加勒比地区、北美和东南美各国。——摘编自H·J·德布利吉《论人口流动与民族迁移》材料二 欧洲移民到北美洲定居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移植到了那里。移民者在这里修建村庄、开发森林、开垦土地,一个个农庄拔地而起。当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本来将白种人视若“天神”。可现在,这些“天神”变成了“魔鬼”,正在无情地掠夺他们祖先的土地,自己的长矛虽然拼不过他们的短枪,但印第安人仍旧激烈对抗,不愿向这些侵入者低头。——摘编自孙洁《到美洲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美洲的移民构成变化,并解题思路其影响因素。(2)指出材料二研究“欧洲人移民美洲”的视角,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摧毁了西罗马帝国,成为西欧新的主人。基督教与日耳曼政权的结合,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在采邑制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以契约为保障,使国家权力转化为私人性质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使中世纪的西欧呈现出一种混乱不堪的状态。随着日耳曼人建立起的法兰克王国的统一及后来的分裂,构成了日后法、德、意三国的雏形。——摘编自桑青《日耳曼人大迁徙对中世纪西欧政治格局的影响》材料二 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304~310年在位),首先在中原建立政权,国号为汉。刘渊曾研习《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至于孙吴兵法、先秦诸子,无不纵览。不仅是匈奴人,民族大迁徙中进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也都非常向往汉文化。后赵创立者石勒(319~333年在位)“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统一了我国北方,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对北方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就这样,自汉代以来,经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统一,所有内徙到中原的北方诸族,逐渐融入汉民族中。结果,不仅为汉民族自身的发展融入了新的血液,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贡献,进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新发展。——摘编自刘爱兰《试论民族大迁徙对古代中国与西欧文化发展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对欧洲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3~6世纪的民族大迁徙导致中西文化不同发展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帝国的统治者以土地税为最主要的财富来源。他们认为稳定的农业与帝国的安宁息息相关,因此总是希望百姓居住在可被登记与课税的已知区域。中华帝国历来重农抑商,因为商贸发展必然伴随着人口的流动,作为课税对象显然不如农耕者那么可靠。历史上,由国家主导的移民一直是官方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派兵驻守遥远的边疆,移民屯垦人烟稀少之地,再到把那些惹是生非之人放逐到边陲,中国历代官僚机构曾经将数百万人移民他乡。而那些非官方主导的移民则令统治者惴惴不安,因为此类移民现象可能是社会失控的预兆。有基于此,“非法移民”是历代统治者所禁止的。——摘编自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材料二 乾隆年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防,针对伊犁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沙俄侵略势力不断东扩的情况,设置伊犁将军统理军务。1764年,清朝从盛京(今沈阳)调遣锡伯族官兵及眷属3275人,历时近1年半,跋涉5200千米,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锡伯族在戍边屯垦的同时,也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水利工程技术(察布查尔大渠又称“锡伯大渠”)传到了新疆。锡伯营“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便于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节”,锡伯村屯都会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来纪念祖先西迁壮举。由于西北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西迁的锡伯族文化呈现出鲜明的西北特色和地域性。——李华《锡伯族西迁与新疆民族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指出影响古代移民的因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锡伯族西迁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1.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游牧民族入袭农耕世界的过程中,农耕文明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通过某种方式吸收了游牧文明,并使得自身的范围扩大,游牧文明的范围则相对缩小,这说明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能够吸引并融合其他文明,故选C项;材料强调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关系,而不是战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耕世界扩大,没有涉及区域文化转型,排除B项;材料强调游牧文明与农耕世界的关系,不是对多元文明格局的冲击,排除D项。2.答案: C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迁徙的印欧人进入小亚细亚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赫梯人,建立了赫梯帝国,最终赫梯帝国因海上民族的冲击而瓦解,C项正确;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是波斯人,排除A项;赫梯帝国在公元前1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波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帝国是在公元前6世纪,排除B项;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的是古希腊人,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 C解析:4.答案: 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加拿大和美国,白色人种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数;在秘鲁,印第安人较多,但是并未超过人口半数,根据以上解题思路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5.答案: A解析: 澳大利亚是英国罪犯的流放之地,而罪犯们建造了悉尼市的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这说明英国的流放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发展,A项正确;贩卖黑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流放者对于澳大利亚的贡献而非导致澳大利亚社会动荡,排除C项;人口结构变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周人被迫南下东迁,并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可见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B项正确;周朝并非印欧人建立,排除A项;周与商都是农耕文明,排除C项;华夏文明在印欧人的迁徙前就已经起源,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而非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清代前期清政府对华侨采取破坏政策,后来意识到海外华人的捐款、汇款能成为财政重要来源,其经济价值被重新发现,这才促使清政府改变政策,从限制到保护华工权益,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海外华工的经济价值被重新发现,C项正确;东南亚朝贡体系的瓦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且与清政府对华工政策的转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即使朝贡体系瓦解,也不能必然导致清政府对华I政策的改变,关键还在于清政府自身利益的考量,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要侧重于学习西方技术以自强求富,在外交观念上虽有一定影响,但并非清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是——个渐进的过程,且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推动,单纯的外交观念变化不一定会促使清政府在华工问题上有如此明显的政策转变,排除B项;列强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主要影响的是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大环境,与清政府对华工政策转变的直接关联性不强,无法解释为何清政府从破坏华侨社会转变为保护华工权益,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五年无征”政策吸引湖广民众移民四川,使得四川人口从60万增长到2140万,还形成了文化多元性。这一过程中,政策推动了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又促使区域内社会组织结构发生转变,体现了国家政策对社会组织重构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题干核心围绕政府政策推动湖广移民入川及人口和文化的变化,整个内容未涉及任何行政区划调整相关信息,排除A项;“赋役改革”虽与政策相关,但题干强调移民结果而非农民负担,排除B项;题干明确表明是清政府政策促使湖广移民,而非战乱这一因素导致四川人口迁移,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设问句,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粟特人通过迁徙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聚落、担任官职,其信仰祆教、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融入中原文化,这一过程直接体现了人口迁徙作为载体,推动不同文明间的接触与融合,C项正确;祆教在中原的传播更多是伴随粟特人迁徙的自然结果,而非政治推动,排除A项;唐朝开放政策是背景,但材料重点并非“吸纳定居”本身,而是定居后带来的文化融合,故未完全覆盖题干核心信息,排除B项;虽然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活动,但D项并非题干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随着南洋各岛居住的华人越来越多,薛福成主张添设领事,对这些海外华侨进行管理和保护,这有利于保护海外华侨的权益,C项正确;宗藩体系主要是古代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形成的一种政治关系,重点在于藩属国对中国的朝贡等政治关系,题干中未涉及与宗藩体制相关的内容,排除A项;领事裁判权是对他国司法主权的侵犯,材料未涉及司法权的论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南洋添设领事、设立专章管理南洋华人事务,未涉及采用国际法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通过政府的鼓励,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和留学生回国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这说明我国实行开放灵活包容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国外人才的吸引,而非国内人才发展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通过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回国,而非单纯的受爱国情怀的引导,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人才政策的变化历程,无法得出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 B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该故事中,白人政客利用种族偏见诬陷华人中医师,引发反华浪潮,反映出华人因文化差异遭受排斥,而侦探用中医“望闻问切”破案并举办讲座破除偏见,体现了华人通过文化输出打破误解的努力,这种因文化冲突导致的偏见与华人主动弥合文化鸿沟的行为,符合跨文化身份认同困境的特征,B项正确;华人移民在19世纪末主要参与铁路建设与农业,材料未提及工业化相关内容,且美洲工业化进程在19世纪中期已由欧美主导,排除A项;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后反华运动持续数十年,材料中“破除偏见”仅是局部努力,无法得出“防止排华浪潮重新出现”的结论,排除C项;美国主流文化以WASP(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文化为核心,华人移民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中医讲座属于文化传播而非重塑主流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 B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亚大陆)。据题干“游牧民族因马和战车增强机动性,使衰落中的农耕文明难以防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者通过解题思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互动,指出历史发展不仅受农耕文明内部矛盾(内因)的制约,也受游牧力量冲击(外因)的影响,强调内外因素共同塑造历史进程,B项正确;题干未特指印欧民族的作用,且“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与游牧机动性对农耕的威胁逻辑不符,排除A项;农耕世界并未被游牧世界完全征服,学者仅强调防御困难而非必然征服,排除C项;先进文明的衰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归因于内部矛盾片面化,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 A解析: 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4年的德国。根据材料可知,德国民众对于接收难民的数量存在广泛的担忧,并且多数人不信任当前政府解决难民危机的能力。这实际上反映了德国社会和政府在难民问题上的治理困境,暗示了国家治理面临严峻挑战,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无法得出“劳动力市场需求渐趋饱和”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民众对难民数量的态度反映出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某种程度上的“背离”,但“被摒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难民问题确实是全球性的问题,但材料仅限于德国国内的调查结果,无法直接推断出难民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排除D项。故选A项。15.答案: C解析: 据材料“效仿忽必烈印行……纸币”可知,元朝时,西亚已经采用中国的印刷术印行纸币,说明蒙古西征促进了印刷术西传,故选C项;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排除A项;帖必力思是蒙古西征后建立的伊利汗国的首都,元朝仅是伊利汗国名义上的宗主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16.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墨西哥的斗牛起源于西班牙的斗牛”“爱尔兰和英国的木鞋舞,传到美国衍化成踢踏舞”“古巴黑人仍保留着非洲祖先的古老传说”及“巴西民间口头文学……黑人传统的遗痕”可知,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存在渊源关系,这说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文化的交融,故选D项。17.答案: (1)因素: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亚欧新航路的开辟;英国殖民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危机凸显和人地矛盾激化引发“下南洋”潮流;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要冲,地理位置优势明显。(2)特点:历史根基较为深厚;中西合璧;具有规模效应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3)联系:移民来源的多元性,是现代新加坡文化呈现多元特征的重要根据;移民在新加坡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共同塑造了现代新加坡文化;现代新加坡文化融汇了各种文化因素,富含现代化倾向,增进了各族裔移民后代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感。解析: (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近代新加坡。由材料“纵观新加坡的人口统计史,华人、印度人和大部分马来人都是移民。”及所学可得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亚欧新航路的开辟;由材料“虽然这三大族群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在新加坡自1819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前十几年里,马来人是当时的主要族群。”可得出英国殖民统治;由材料“根据1824年的统计,马来人占新加坡人口总数的60.2%,华人占31.0%。”及所学可得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危机凸显和人地矛盾激化引发“下南洋”潮流;结合所学可得出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要冲,地理位置优势明显。(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新加坡。材料“自华人踏上这片土地(新加坡)以来,他们就已经把中华的餐饮文化带到了这里。”可得出历史根基较为深厚;由材料“新加坡的中餐馆种类繁多,规模较大,不仅有各式的中式酒楼、菜馆,还有许多由华人开设的西餐店和咖啡店。”可得出中西合璧;由材料“这些餐馆为欧洲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使新加坡的餐饮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可得出具有规模效应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3)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近代新加坡。由材料“纵观新加坡的人口统计史,华人、印度人和大部分马来人都是移民。”及所学可得出移民来源的多元性,是现代新加坡文化呈现多元特征的重要根据;由材料“新加坡的中餐馆种类繁多,规模较大,不仅有各式的中式酒楼、菜馆,还有许多由华人开设的西餐店和咖啡店。”及所学可得出移民在新加坡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共同塑造了现代新加坡文化;由材料“这些餐馆为欧洲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使新加坡的餐饮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及所学可得出现代新加坡文化融汇了各种文化因素,富含现代化倾向,增进了各族裔移民后代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感。18.答案: (1)变化:由以非洲黑人为主变为以欧洲移民为主影响因素: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人口快速增加;工业革命需要广阔市场;美国独立后,经济发展,对欧洲移民吸引力增强。(2)视角1:殖民主义视角。说明:欧洲移民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移植到美洲,体现了殖民者对资源的掠夺和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扩张,客观上推动了美洲资源的开发及美洲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视角2:文明冲突视角。说明:土著印第安人从视白种人为“天神”到激烈对抗的转变,揭示了殖民者与原住民因土地争夺、文化冲突导致的暴力对抗和文明碰撞。作者通过殖民扩张与文明对抗的双重视角,揭示了欧洲人移民美洲影响的双重性——前者以利益驱动重塑美洲经济结构,后者则以暴力冲突撕裂传统社会秩序。解析: (1)本题是特点、背景题。时空是:19世纪的美洲。变化:根据材料“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在19世纪欧洲人口爆炸时期迁走的。在1830年以前的几百年间,只有275万欧洲人迁往海外;而在1835—1935年,则有7500万欧洲人迁往海外,其中英国人前往北美、澳大利亚等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中南美洲”“除了欧洲移民以外,美洲还是另一批大规模移民——非洲黑人的目的地。在大量欧洲移民来到美洲之前,曾经有一个时期,黑人的数量比白人多五六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以非洲黑人为主变为以欧洲移民为主。影响因素:根据材料“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在19世纪欧洲人口爆炸时期迁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人口快速增加;根据材料“而在1835—1935年,则有7500万欧洲人迁往海外,其中英国人前往北美、澳大利亚等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中南美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需要广阔市场;根据材料“这些非洲黑人主要集中在加勒比地区、北美和东南美各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后,经济发展,对欧洲移民吸引力增强。(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15世纪后的美洲。视角1:根据材料“欧洲移民到北美洲定居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移植到了那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为殖民主义视角。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移民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移植到美洲,体现了殖民者对资源的掠夺和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扩张,客观上推动了美洲资源的开发及美洲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视角2:根据材料“当地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本来将白种人视若‘天神’。可现在,这些‘天神’变成了‘魔鬼’,正在无情地掠夺他们祖先的土地,自己的长矛虽然拼不过他们的短枪,但印第安人仍旧激烈对抗,不愿向这些侵入者低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冲突视角。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著印第安人从视白种人为“天神”到激烈对抗的转变,揭示了殖民者与原住民因土地争夺、文化冲突导致的暴力对抗和文明碰撞。综合上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通过殖民扩张与文明对抗的双重视角,揭示了欧洲人移民美洲影响的双重性——前者以利益驱动重塑美洲经济结构,后者则以暴力冲突撕裂传统社会秩序。19.答案: (1)影响:摧毁了西罗马帝国;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确立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奠定了西欧民族国家的雏形。(2)原因:角度一:中国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汉族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民族,南下的游牧民族人数有限,没有对汉民族造成致命的冲击。西欧罗马人由于公民制度和连年征战,其人数逐渐减少。罗马帝国处于地中海区域,正当东西文化的交汇处,所以使其境内民族众多,且流动性强,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角度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文化具有保守性,遇到外来文化冲击时能吸纳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而罗马商品经济相对发达,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在遭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容易形成独特的新文化。角度三:中国虽屡遭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但作为中国古典文化载体的汉民族,其语言、思想学说、宗教信仰及社会秩序基本没变。而西欧,以日耳曼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迁徙彻底摧毁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解析: (1)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欧洲)。由材料“摧毁了西罗马帝国,成为西欧新的主人”可得出,摧毁了西罗马帝国;由材料“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可得出,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由材料“在采邑制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以契约为保障”及所学可得出,确立了西欧封建等级制;由材料“随着日耳曼人建立起的法兰克王国的统一及后来的分裂,构成了日后法、德、意三国的雏形”可得出,奠定了西欧民族国家的雏形。(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欧洲和中国)。原因:由材料“与西欧不同,内徒中原地区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304~310年在位),首先在中原建立政权,国号为汉,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摧毁了西罗马帝国,成为西欧新的主人”可得出,角度一:中国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汉族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民族,南下的游牧民族人数有限,没有对汉民族造成致命的冲击。西欧罗马人由于公民制度和连年征战,其人数逐渐减少。罗马帝国处于地中海区域,正当东西文化的交汇处,所以使其境内民族众多,且流动性强,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由材料“统一了我国北方,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对北方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在采邑制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以契约为保障,使国家权力转化为私人性质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使中世纪的西欧呈现出一种混乱不堪的状态,”可得出,角度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文化具有保守性,遇到外来文化冲击时能吸纳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而罗马商品经济相对发达,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在遭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容易形成独特的新文化。由材料“对北方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就这样,自汉代以来,经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统一,所有内徙到中原的北方诸族,逐渐融入汉民族中。结果,不仅为汉民族自身的发展融入了新的血液,摧毁了西罗马帝国,成为西欧新的主人。基督教与日耳曼政权的结合,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在采邑制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以契约为保障,使国家权力转化为私人性质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及所学可得出,角度三:中国虽屡遭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但作为中国古典文化载体的汉民族,其语言、思想学说、宗教信仰及社会秩序基本没变。而西欧,以日耳曼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迁徙彻底摧毁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20.答案: (1)因素:国家治理需要稳定的税源;重农抑商政策使统治者限制移民;基于边疆治理和维护社会治安的考量;统治者认为移民影响社会稳定危及统治;长期以来形成的安土重迁的文化。(2)历史意义:维护边疆安全、加强边疆治理;促进新疆经济开发;增进民族交融、民族团结、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锡伯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解析: (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他们认为稳定的农业与帝国的安宁息息相关,因此总是希望百姓居住在可被登记与课税的已知区域”可知,国家治理需要稳定的税源;根据材料一“中华帝国历来重农抑商,因为商贸发展必然伴随着人口的流动,作为课税对象显然不如农耕者那么可靠”可知,重农抑商政策使统治者限制移民;根据材料一“从派兵驻守遥远的边疆,移民屯垦人烟稀少之地,再到把那些惹是生非之人放逐到边陲,中国历代官僚机构曾经将数百万人移民他乡”可知,基于边疆治理和维护社会治安的考量;根据材料一“而那些非官方主导的移民则令统治者惴惴不安,因为此类移民现象可能是社会失控的预兆”可知,统治者认为移民影响社会稳定危及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期以来形成的安土重迁的文化。(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二“1764年,清朝从盛京(今沈阳)调遣锡伯族官兵及眷属3275人,历时近1年半,跋涉5200千米,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可得出,维护边疆安全、加强边疆治理;根据材料二“锡伯族在戍边屯垦的同时,也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水利工程技术(察布查尔大渠又称“锡伯大渠”)传到了新疆”可得出,促进新疆经济开发;根据材料二“锡伯营‘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便于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可得出,增进民族交融、民族团结、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锡伯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