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1975年,韩国渔民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外方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考古工作者在该船上发掘出了两万多件青瓷和白瓷,两千多件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共重达28吨的800万枚中国铜钱。船上还有刻着“庆元(宁波)”铭文的铜权和墨书“至治三年(1323年)”的木简。该船及其遗物可印证( )A.宋朝与高丽之间存在朝贡贸易B.铜钱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商品C.元代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港口D.商帮主导了中外大宗瓷器贸易2.《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13—14世纪统治波斯地区(今伊朗)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主编的中医药学著作,主体部分是宋朝一些医学家对《王叔和脉诀》的小结反思,还翻译了《素问》《难经》《甲乙经》《病源》等医书的段落。该书的史学价值是( )A.论证波斯的医学起源B.证明中医学在丝路沿线广泛流传C.研究中伊文化交流史D.论证丝绸之路是中医药传播之路3.下图是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出土的玻璃水注。这件鸭形玻璃水注产于今叙利亚至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古罗马帝国,其传入途径是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再到冯氏北燕。它可以用来研究( ) A.草原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B.汉朝时期与罗马帝国的文化交流C.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手工业技术D.西罗马帝国时期高超的手工业技术4.元朝时大量波斯商人将钴蓝颜料带到中国直接参与青花瓷的设计与监制;针对西亚乃至欧洲市场需求,青花瓷采用了西方常见的葡萄藤图案。这表明( )A.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B.中国瓷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C.东西方文化直接交流开始于元朝D.人口迁移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融5.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隔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6.据农史专家石声汉研究,秦汉和魏晋引进的异域事物命名多冠以“胡”字,南北朝以后,则多用“海”字,宋元及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晚清从海路传入的作物则多用“洋”字。据此,历史上中国引进异域事物( )A.呈现一定阶段性和地域特色B.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特征C.体现中国农业生产的先进性D.凸显古代中外交流的单向性7.1975年,韩国渔民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外方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考古工作者在该船上发掘出了两万多件青瓷和白瓷,两千多件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共重达28吨的800万枚中国铜钱。船上还有刻着“庆元(宁波)”铭文的铜权和墨书“至治三年(1323年)”的木简。该船及其遗物可印证( )A.宋朝与高丽之间存在朝贡贸易B.铜钱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商品C.元代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港口D.商帮主导了中外大宗瓷器贸易8.近代上海开埠后,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西餐馆也随之越开越多。上海西餐汲取各国西餐的精髓,融合上海本帮菜的特点创造出了一道中西合璧的菜肴——“金必多浓汤”(CompradorSoup,Comprador即“买办”),受到大众广泛欢迎。这表明( )A.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B.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C.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D.对外贸易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交融9.在欧亚大陆交往史上,存在着“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对图中商路叙述正确的是( ) A.造纸术由阿拉伯人经①传入欧洲B.唐代中期以后②被④所完全取代C.③沟通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联系D.苜蓿、葡萄等物种由④传入中国10.1975年,韩国渔民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外方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考古工作者在该船上发掘出了两万多件青瓷和白瓷,两千多件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共重达28吨的800万枚中国铜钱。船上还有刻着“庆元(宁波)”铭文的铜权和墨书“至治三年(1323年)”的木简。该船及其遗物可印证( )A.宋朝与高丽之间存在朝贡贸易B.铜钱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商品C.元代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港口D.商帮主导了中外大宗瓷器贸易11.考古学家曾在土耳其海岸发现一艘公元前1310年左右的沉船。船上有大量来自塞浦路斯的精制的铜锭,数袋钴矿石、绿松石、多件乐器,产自迦南的橄榄和染料,非洲的黑色硬木,埃及的黄金首饰,产自意大利和希腊的刀剑,还有产自波罗的海的琥珀和埃及王后奈费尔提蒂的印章。据此可知( )A.埃及控制着地中海地区的航海贸易B.地中海是这一时期世界贸易的中心C.希腊人是这一地区贸易的主要力量D.商贸往来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12.下图为元代藏文文献蔡巴·贡噶多吉《红史》的相关记载。1(僧人)念一次超度经给五十多块大砖茶 2土鼠年,蔡巴听到法王转世之事迹后,马上派人给他送去茶叶和邀请信 3他(噶玛噶举派四世噶玛巴活佛)从九月到鼠年二月,因为调解了朵甘思地方的大纠纷,所以各地纷纷送来礼品,其中有马七百多匹,金子二千多两,砖茶五百块 ……这主要反映出( )A.西南丝绸之路繁荣 B.边患问题缓和C.汉藏民族文化交融 D.茶马贸易兴起1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14.16—17世纪,来自中亚和蒙古的商队频频造访西伯利亚的各个城市,将那里的毛皮和其他商品运往中原地区。传统的“毛皮之路”东段路线在这一时期向东北方向偏移,中俄毛皮贸易取代俄国—中亚毛皮贸易,在欧亚内陆毛皮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毛皮之路”的变化( )A.引发了农牧文明碰撞 B.丰富了丝绸之路内涵C.深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D.服务于沙俄殖民扩张15.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最能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A.顺应了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要求B.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C.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D.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16.15世纪欧洲曾经有“贵比胡椒”的俗语。18世纪时荷兰人有时把大量胡椒、肉豆蔻烧毁或投入大海,以保证价格不跌。这一时期胡椒境遇的变化( )A.加速荷兰失去海上霸权B.导致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C.助推欧洲生产方式变革D.缘于东西贸易规模的扩大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 事件1607年 荷兰船队从爪哇运送绿茶到澳门1610年 中国茶叶转运欧洲,开欧洲饮茶风气1618年 中国茶叶从西北陆路输入俄罗斯1650年 饮茶风气传到英国,进入咖啡馆1657年 英国有咖啡店出售由荷兰转口的中国茶叶,每磅售价6—10英镑,只有贵族宴会才能饮用1678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把4717磅茶叶从万丹运到美洲各地,使饮茶风气进一步扩大1690年 波士顿最先出售中国红茶1712年 波士顿的包尔斯东药房出售中国绿茶1784年 美国快轮开始直接从我国运载茶叶回国,之后我国茶叶大量输入美国,饮茶风气遍及美国各地——根据陈椽《茶业通史》编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茶叶在欧美传播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末至18世纪美洲茶叶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齐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摘自《资治通鉴》第48卷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牛、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摘自《后汉书·西域传》(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代是封建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高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体育活动都处处可见。从体育项目看,唐代不仅传承了蹴鞠、缘竿、马术、摔跤(相扑)、棋类、武艺……而且还出现了马球、象棋等新的体育项目。据文献记载,太宗皇帝是引进马球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民俗体育方面,如秋千、斗鸡、踏春、赛龙舟也在城乡蓬勃开展,其中有些项目来自西域,也有些项目远播朝鲜、日本、东亚、西亚,甚至欧洲,出现了以唐朝为文化中心的传播流。——据王俊齐《唐代体育文化史》材料二 唐代体育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的欢送庆典上,唐中宗令皇宫马球队与吐蕃使者进行马球比赛;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根据朝鲜半岛新罗国的体育爱好,派围棋高手随吊唁使团吊唁新罗国王的去世,增强了中新两国的友谊。……《温汤御球赋》记载了唐玄宗组织将士开展马球表演一事,认为马球训练“可以震叠戎狄,康宁宇县(天下)”……在诗歌创作中,许多诗人把体育作为创作内容。韦应物在诗中描写了军中开展蹴鞠活动的情景,“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摘编自胡洪波《体育在大唐盛世中的历史意义之考辩》唐代体育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云南出现了“穷走夷方急走厂”现象。“方”是区域的意思,“夷方”指“夷人”所居住的地方。“走夷方”是去边境和东南亚等地跑马帮、做买卖。“走厂”是到边境内外的玉石厂和银厂等工矿业打工。以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为基础,云南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由于近代以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内部交织着各种矛盾,加之“人口繁重,生计日艰”“走夷方”就“成为劳动力转移和谋生的一个必然选择和重要方式”。国际环境的变化也成为近代云南“走夷方”发展的重要原因,西方殖民者为了实现对东南亚殖民地的资源掠夺和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中国招来大量劳工,这使得“走夷方”到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做工者迅速增加。——摘编自林曦《“穷走夷方急走厂”:近代云南人口流动与边疆社会变迁》材料二 在马帮文化影响下,“走”的观念在一些地方深植人心,影响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趋向。在腾冲、龙陵等地形成了“十人八九缅经商”的侨乡特色。由于马帮贩运的需要,简单的生产协作和专业化的小商品生产广泛地渗入农村自然经济的生产过程。云南近代经济发展呈现马帮经营资本与工商资本相互交织的特点。抗日初期,沿海沦陷,滇缅公路成了全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线,被誉为“抗战输血管”“抗日生命线”,各大商号纷纷抢运物资,形成“走印度、跑缅甸”的格局。随行于马帮的人们不断往返于家乡和国内外商埠之间,带来了异域他乡的文化和习俗,在腾冲和顺随处流露出中西合璧的痕迹。——摘编自杨永平《近代云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马帮文化元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近代云南出现“穷走夷方急走厂”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云南“马帮文化”带来的影响。参考答案1.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海域发现的沉船上,发掘出了大量的瓷器,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中国铜钱。同时船上还有刻着“庆元(宁波)”铭文的铜权和墨书“至治三年(1323年)”的木简,可见这艘船可能是从宁波出航或是要到宁波停靠,其所载物品也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情况,这可以用来印证元代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港口,C项正确;至治三年是元朝时期,并非宋朝,排除A项;除了铜钱,还有青瓷和白瓷,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排除B项;商帮主要活跃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 C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14世纪(中国、伊朗)。据材料“《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13—14世纪统治波斯地区(今伊朗)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主编的中医药学著作”“主体部分是宋朝一些医学家对《王叔和脉诀》的小结反思,还翻译了《素问》《难经》《甲乙经》《病源》等医书的段落”可知,《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的编写受到中国宋朝医学的影响,是可以作为研究中伊文化交流史的史料,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波斯的医学起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医学在丝路沿线广泛流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是中医药传播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帝国)。根据材料可知,从玻璃水的传入途径“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再到冯氏北燕”可以看出,这体现了通过草原地区进行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符合草原丝绸之路的范畴,A项正确;题干中明确提到是十六国时期墓葬出土,并非汉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古罗马帝国的玻璃水注传入中国,并非中国的手工业技术,主体错误,排除C项;题干重点在于玻璃水注的传入交流,而非西罗马帝国高超的手工业技术本身,偏离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元朝时大量波斯商人将钴蓝颜料带到中国直接参与青花瓷的设计与监制;针对西亚乃至欧洲市场需求,青花瓷采用了西方常见的葡萄藤图案。”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秉承了宋朝开放的国策,大量的波斯商人来到中国采购瓷器,波斯商人将钴蓝颜料带到中国,他们不仅是中国瓷器的消费者,而且直接参与了青花瓷造型、装饰和图案的设计与监制,波斯商人在带回瓷器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同时中国也在逐渐迎合市场,丰富青花瓷的设计图案。故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瓷器的态度,无法得出中国瓷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排除B项;东西方之间早期的文化交流,较明确应该从约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铜石并用时代开始,并非自元朝,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口迁移的内容,无法得出人口迁移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 C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可得出,作者认为商贸往来可以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有利于世界各地的发展,强调了和平交往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和平交往,而不是帝国扩张,排除A项;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是作者强调的主旨,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 A解析: 秦汉魏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兴盛,大量域外事物传入中国,故多以“胡”字命名;南北朝以后,大量外来事物经由海路进入中国,故多以“海”字命名;宋元以后,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大为扩展,传入的域外作物多以“番”字命名;晚清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传入的作物多以“洋”字命名,综上可知,中国引进外来作物与特定时期的政治局势等相关,呈现一定阶段性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来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名情况,并非强调中华文明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排除B项。“先进性”无从得出,排除C项。中外交流是双向的,“单向性”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7.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海域发现的沉船上,发掘出了大量的瓷器,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中国铜钱。同时船上还有刻着“庆元(宁波)”铭文的铜权和墨书“至治三年(1323年)”的木简,可见这艘船可能是从宁波出航或是要到宁波停靠,其所载物品也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情况,这可以用来印证元代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港口,C项正确;至治三年是元朝时期,并非宋朝,排除A项;除了铜钱,还有青瓷和白瓷,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排除B项;商帮主要活跃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 D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上海开埠后西方饮食传入上海,但传入的这些饮食都经过了改良,这些经过改良的饮食受到上海人的欢迎和喜爱,说明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菜品的改良,没有涉及对中国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A项;出现改良菜品不代表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走向没落,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上海餐饮业领先全国,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 C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③处的商路联通了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说明③沟通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联系,C项正确;造纸术是沿着②由阿拉伯人传入了欧洲,排除A项;“完全取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苜蓿、葡萄等物种也是由②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 C解析:11.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明的交流,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材料中沉船上有来自地中海周边的商品,说明商贸往来是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D项正确。仅凭王后印章并不能说明埃及控制着地中海地区的航海贸易,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贸易还没有跨越地理屏障,排除B项;这一时期希腊还没有发展起来,排除C项。12.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代藏文文献中出现了一系列有关茶的记载,茶作为礼品、赠品,而且赠送的量还较大。这表明,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当时藏人已经较为爱好茶叶,体现出汉藏民族文化交融,C项正确;西藏不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途经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藏地民众内部的关系,排除B项;唐朝时期,茶马贸易就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 D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增加,中国的各种技术外传,同时外来的各种技术、特产也传入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外经济交流,没有体现对沿线地区经济的促进,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和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排除BC项。故选D项。14.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至17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俄在中亚和北亚地区的扩张,改变了当地的民族分布格局,也使俄国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同清朝有了更多的商贸往来,C项正确;“毛皮之路”的变化伴随着农牧文明的碰撞,但二者不是因果关系,排除A项;这一变化只是“毛皮之路”的路线变化,并没有涉及主要商品和文化内涵的变化,排除B项;这一变化是沙俄扩张的客观结果,并非沙俄有意为之,排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 B解析: 法律条款和法制化进程是相关的,该法律条款的规定意在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故B正确;题中并没有提及“世界经济新秩序”,从而无法得出此项的结论,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贸易的法制化而非自由化,排除C;D项在题干中并没有直接反映,排除。16.答案: D解析: 新航路开辟。根据材料“15世纪欧洲曾经有‘贵比胡椒’的俗语”“18世纪时荷兰人有时把大量胡椒、肉豆蔻烧毁或投入大海,以保证价格不跌”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胡椒通过海上航路流入欧洲,导致胡椒过剩,价格大幅下跌,严重影响了荷兰人的利益,因而出现了大量胡椒被投入大海,以保证价格不跌的情况,故D项正确;荷兰与英国在争霸战争中不断失利,加速了海上霸权地位的衰落,而不是因为胡椒,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胡椒境遇的变化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欧洲生产方式变革的相关信息,故C项排除。17.答案: (1)特点:荷兰最早开展茶叶贸易;欧洲饮茶之风最先出现在英国;殖民特权公司推动茶叶贸易和饮茶风气扩大至美洲;茶叶曾作为保健品出售;传入欧美的茶叶品种多样。(2)变化: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与中国直接开展茶叶贸易的美洲国家。原因:美国在独立战争中获得胜利(或答:美国独立),英国在美洲的殖民统治势力被削弱;美洲饮茶之风历史悠久而且盛行。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特点:据材料“1607年,荷兰船队从爪哇运送绿茶到澳门”并结合所学可知,荷兰最早开展茶叶贸易;据材料“饮茶风气传到英国,进入咖啡馆”可知,欧洲饮茶之风最先出现在英国;据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把4717磅茶叶从万丹运到美洲各地,使饮茶风气进一步扩大”可知,殖民特权公司推动茶叶贸易和饮茶风气扩大至美洲:据材料“波士顿的包尔斯东药房出售中国绿茶”并结合所学可知,茶叶曾作为保健品出售;据材料“波士顿最先出售中国红茶”“波士顿的包尔斯东药房出售中国绿茶”可知,传入欧美的茶叶品种多样。(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美洲。变化:据材料“美国快轮开始直接从我国运载茶叶回国,之后我国茶叶大量输入美国,饮茶风气遍及美国各地”可知,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与中国直接开展茶叶贸易的美洲国家。原因: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在独立战争中获得胜利,英国在美洲的殖民统治势力被削弱;据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把4717磅茶叶从万丹运到美洲各地,使饮茶风气进一步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洲饮茶之风历史悠久而且盛行。18.答案: (1)特点: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以经济联系为主。(2)状况: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市无二价),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乘驿诣王都);对外贸易发达(安息、天竺交市)。(3)主要条件: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秦汉、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重点是张骞通使西域);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一“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可知是以使者往来的政治交往为主;依据材料二“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牛、玳瑁,始乃一通焉”等可知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结合所学可知从丝绸之路和以经济联系为主回答其他答案。(2)状况:依据材料二“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可知经济繁荣,物产丰饶(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依据材料二“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市无二价”可知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以及商品经济发达;依据材料“乘驿诣王都”可知交通发达;依据“安息、天竺交市”可知对外贸易发达。(3)主要条件:依据所学从汉朝丝织业发达;秦汉、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以及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回答。19.答案: 唐代体育活动丰富,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唐代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稳定,文化开放,民族融合加强,中外交流频繁,统治者支持体育活动,促进了体育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唐朝体育活动处处可见,范围广,项目多,体育项目包括传统的蹴鞠、马术等,还有创新的马球、象棋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同时民俗体育蓬勃发展,包括秋千、斗鸡等多种方式,有些体育文化如马球传入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体育文化还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对外传播至朝鲜、日本等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唐朝的对外交往。总之,唐朝体育活动的繁荣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强盛。解析: 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现象阐释题。时空为唐朝(中国)。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根据材料“唐代不仅传承了蹴鞠、缘竿、马术、摔跤(相扑)、棋类、武艺……而且还出现了马球、象棋等新的体育项目”“如秋千、斗鸡、踏春、赛龙舟也在城乡蓬勃开展,其中有些项目来自西域,也有些项目远播朝鲜、日本、东亚、西亚,甚至欧洲”可以拟定主题为唐代体育活动丰富,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然后结合唐朝体育文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影响加以解题思路,如唐代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稳定,文化开放,民族融合加强,中外交流频繁,统治者的支持体育活动,促进了体育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唐朝体育活动处处可见,范围广,项目多,体育项目包括传统的蹴鞠、马术等,还有创新的马球、象棋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同时民俗体育蓬勃发展,包括秋千、斗鸡等多种方式,有些体育文化如马球传入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体育文化还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对外传播至朝鲜、日本等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唐朝的对外交往。最后得出结论:总之,唐朝体育活动的繁荣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强盛。20.答案: (1)原因:“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推动云南与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历史基础;云南地处边疆,连接内地与东南亚地区,交流便利;生计困难与人口压力;西方在东南亚殖民扩张,为掠夺资源,对劳动力需求大增。(2)影响:促进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云南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加速了近代云南小农经济的瓦解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支持和保障了抗战物资的运输,为抗战胜利做出突出贡献;促进了中外文化和习俗的交流,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解析: (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近代云南。原因:根据材料一“以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为基础,云南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得出“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推动云南与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历史基础;根据材料一“‘走夷方’是去边境和东南亚等地跑马帮、做买卖。‘走厂’是到边境内外的玉石厂和银厂等工矿业打工”从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方面解题思路,得出云南地处边疆,连接内地与东南亚地区,交流便利;根据材料一“人口繁重,生计日艰”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凋敝,由此可得出,生计困难与人口压力;根据材料一“西方殖民者……从中国招来大量劳工”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西方殖民东南亚的资源掠夺,由此可得出,西方在东南亚殖民扩张,为掠夺资源,对劳动力需求大增。(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云南。影响:根据材料二“形成了‘十人八九缅经商’的侨乡特色”可知商业观念转变,由此可得出,促进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云南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简单的生产协作和专业化的小商品生产渗入农村自然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自然经济解体,由此可得出,加速了近代云南小农经济的瓦解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滇缅公路……‘抗战输血管’”并结合所学知识,抗战时期战略物资运输,由此可得出,支持和保障了抗战物资的运输,为抗战胜利做出突出贡献;根据材料二“随行于马帮的人们……带来了异域文化”可知文化交流推动近代化,由此可得出,促进了中外文化和习俗的交流,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