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明清时期

一、科技名著
1、《本草纲目》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时间 作者
类别
内容
价值
明朝
李时珍
药物学著作
记载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播:传入朝鲜和日本,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一、科技名著
2、《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
时间 作者
类别
内容
价值
明朝
徐光启
农业科学巨著
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类
徐光启
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一、科技名著
2、《农政全书》
相关史事:明清时期,一些西方人士到中国传教,他们带来了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与外国人士合作,翻译西方的科学著作。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后来,一些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受罗马教皇指令,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等,遭到康熙皇帝的坚决反对。
利玛窦与徐光启
一、科技名著
3、《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时间 作者
类别
内容
价值
明朝
宋应星
科技名著
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宋应星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地位: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一、科技名著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天工开物》序言
3、《天工开物》
材料研读:宋应星为什么要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金银珠宝置于最后?
原因:中国自古就有“以农为本”的观念,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体现了作者的重农思想。
材料一:第一,本书绝不是历代文献的积堆,二基本上是在生产现场的实地调查所得……
——潘吉星《天工开物译注》
特点: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
一、科技名著
活动:观察同一时期中西方的科技成就,探究其特点。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伽利略造出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中国:总结传统领域;重视实用、实践,科技发展面临停滞的危机
西方:注重探索新领域,重视理论研究和实验,产生了进科学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明长城示意图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
任务1:找出明长城的起止点。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任务2:找出重要的关隘。
组成: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山海关
居庸关
雁门关
嘉峪关
设置卫所
驻扎军队
开展屯田
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2、北京城
任务1:观察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变化。
基础:
任务2:指出北京城的中轴线,了解北京城布局的特点。
明清北京城平面图
元大都
组成:
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以紫禁城为核心
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
以中轴线对称展开,布局均衡,完整和谐
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
体现皇权至上的观念
三、明清的思想家
思想家 时期 主要思想 主要言论
王守仁
王夫之
黄宗羲
顾炎武
明中期
明末清初
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①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②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
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论是亡天下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真知。
三、明清的思想家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心学”的集大成者 ,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心学集大成者
想一想:如何理解“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王守仁《传习录》
《传习录》是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
答:认识与实践统一,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和实现其价值;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又要用知识指导实践
龙场悟道
守仁格竹
平宁王乱
四、小说和戏曲
1、小说
原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书名 时间 作者 内容 价值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
清朝中期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曹雪芹
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以史实为基础,描写三国间的矛盾冲突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讲述梁山好汉的故事
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四、小说和戏曲
2、戏曲
昆曲:昆曲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后经改良,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产生
万历
清前期
产生于苏州
日趋成熟,走向全国
昆曲艺术发展到鼎盛
《牡丹亭》(汤显祖):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长生殿》(洪昇):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历经生死、重会月宫的爱情故事
《桃花扇》(孔尚任):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
昆曲脸谱:昆曲演员脸部化妆性格化的图案谱式
四、小说和戏曲
2、戏曲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有“国剧”之称
背景: 1790年,乾隆皇帝80岁寿辰时,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
地位:京剧、武术、书法、中医合称中国“四大国粹”
昆曲
汉调
秦腔
京调
徽调
创造
改进
皮黄戏
博采众长
北京特色
京剧
形成:道光年间逐渐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知识拓展
活动:结合所学思考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政治
经济
社会
思想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激发反封建思想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推动市民文化的繁荣
想一想: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五、课堂练习
1.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徐光启提倡“富国必以本业(农业)”。这反映出两人都主张(  )
A.顺应自然 B.以农为本 C.勤俭节约 D.农商并重
2、我国古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保护中原农耕文明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伟大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北京故宫
3、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承上启下的历史,主要是魏、蜀、吴三个政权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的史实。下列对这段历史描述最可靠的是(  )
A.《三国演义》 B.《三国志》 C.《徐霞客游记》D.《水浒传》
B
B
B
六、板书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名著
建筑成就
小说戏曲
李时珍《本草纲目》
徐光启《农政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设计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昆曲与京剧
戏曲
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明清思想家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等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主张社会发展等观点
曹雪芹《红楼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