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共44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共44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拿破仑·波拿巴
导入新课
上述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几次战争?如何推动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学习目标
1.认识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所处的特定背景和阶段特征。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文化的双重影响。
3.探究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逐步形成的过程。
4.结合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理解战争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5.认识近代战争在客观上对不同文化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独立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三个旧世界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美国学者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世界”和“新世界”分别指的是什么?
欧洲白人文化
非洲黑人文化
印第安人文化
融合了三大文化的美洲文化
(1)特征:
以欧洲文化为主,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多元特征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背景
1492 哥伦布发现美洲
1607
英国伦敦公司建立弗吉利亚州
1619
19名黑奴被荷兰人贩卖到弗吉利亚州
1620
载有35名清教徒,14名白人契约奴和众多贫困者的五月花号来到美洲
到1733,英国共在北美建立十三个殖民地
①独立战争前,在北美洲共同生活着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和当地的印第安人。
②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
③殖民地不断开拓,文化融合。
(课本第66页)学思之窗:你还能够说出一些美式英语中来自印第安语和非洲黑人语言的单词吗?这些单词说明了什么?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3)表现
①种族、血统和宗教上
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语言:
美式英语(融合印第安语言、非洲黑人语言)
③生活:
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思想:
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
⑤族群:
“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受到清教因素影响
【历史纵横】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内保有天主教仪式的改革派,信奉加尔文主义,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所以当人们说起清教徒时,一般是指美国的清教徒。清教主张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提倡勤俭致富的价值观,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清教所具有的强烈使命感,子响了美国对外部的世界的看法,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①清教因素(“契约思想”、“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②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问题探究】概括美国早期民族观念形成的条件
材料一 各殖民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几代人占支配地位,他们不了解英国,转而将情感倾注在他们视为故乡的北美,在这种认同转换中,清教徒思想成为对美洲独特性意识的重要因素。在北美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进行联合。在英国和殖民地关系开始紧张后,对英国的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颜震《美国早期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
材料二 在这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英属北美殖民地已经由一个荒无人烟土地贫瘠的蛮荒地带发展为一个拥有近200万人口,农、工、商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兴经济区。而且在此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北美殖民地不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在这块广阔的大陆上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随着统一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也不断滋长,他们渐渐地对母国的高压掠夺政策产生了不满,一部分先进的人们开始起来进行反抗。……法国借北美独立战争之机大力援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希望能够重夺霸权。
——王晓辉《美国独立战争对英法争霸的影响》
⑥统一民族形成促进民族意识的滋长
①移民后代对北美的认同感与归宿感增强
②清教徒思想的影响
③在与印第安及英国人的对抗中走向联合
④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
⑤经济发展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⑦国际因素:法国援助客观上助推了北美的反英斗争
(1)背景:
①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索)
莱克星顿的枪声独立战争爆发
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
约克镇大捷取得决定性胜利
英美《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73
1775
1776
1781
1783
◎华盛顿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②1787年联邦宪法促使北美大陆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2)表现:
①1787年联邦宪法,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果人都是上帝,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上帝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麦迪逊
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力。
——杰斐逊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2)表现:
①1787年联邦宪法,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自由女神像,又名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自由岛。女神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长袍,右手高擎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年7月4日。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枷锁。
自由女神像象征着美利坚民族挣脱了暴政的约束,表达出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一)美国文化
(2)表现:
①1787年联邦宪法,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③存在问题: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一)美国文化
知识扩展
自由女神像(法语:Statue de la liberté,英语:Statue of liberty),全称自由女神像国家纪念碑,又名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自由岛。
1865年,爱德华·德·拉布拉耶建议,法国在美国建国100周年之际,赠送一尊代表自由的雕像。1876年开始建造,在1886年10月23日竣工。
自由女神像是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
火炬象征自由
冠冕七道光芒
象征七大洲
身穿希腊风服饰
受欧洲文化影响
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
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是
手拿《独立宣言》追求自由民主
{C4B1156A-380E-4F78-BDF5-A606A8083BF9}
表现
特征
独立战争前
①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英语已发展成为美式英语,成为共同语言;
③饮食、艺术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
⑤“美利坚人”成共同名称;
⑥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①多元文化;
②深受英国文化、清教和启蒙思想影响;
③美利坚民族形成但种族融合少
独立战争后
①1787年宪法,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
②自由女神像;
③种植园奴隶制经济。
①自由平等;
②人民主权;
③分权与平衡;
④种族歧视。
【知识小结】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文化对比
(二)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1.独立运动前——
①族群:
②政治:
③经济:
④语言:
⑤文化:
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西、葡封建性的殖民统治
农奴制、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
美国以南广大美洲,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主要语言
欧洲移民活动区域内:
①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②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拉丁舞成为拉美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城市
偏远的内陆地区:
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原生文化)
山区、高原
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表现:
拉丁舞
在跳拉丁舞时,人体的状态应分成3部分。
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2.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收紧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
3.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
③葡属巴西独立:
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建立了君主制。
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1822独立;
1889建立共和国
回顾:《纲要下》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玻利瓦尔是“委内瑞拉国父”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圣马丁是阿根廷"国父"
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海地革命领袖
杜桑·卢维杜尔
①法属海地独立:
1804年,法属海地独立,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②西属拉美独立:
在土生白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西属拉美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15个共和国。
(二)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1.独立运动后——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19世纪上半叶,拉美独立运动。
原因:
①土生白人与宗主国的矛盾
②受启蒙思想、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791-1804】黑人领导下,法属海地独立
——意义: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1810-1826】玻利瓦尔(委内瑞拉国父)、圣马丁(阿根廷国父)等领导,西属拉美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15个共和国)
土生白人领导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822】葡属巴西获得独立,建立帝国,实行君主制
【1889】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二)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拉丁美洲)独立的经济意义限于摆脱衰落中的宗主国的野蛮掠夺和落后统治,但独立后却缺乏独立迅速建立民族经济的能力,经济依附性的状况没有改变……尽管革命后建立了十几个“共和国”,但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本质相去甚远。拉美独立运动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族独立运动的有利国际环境中出现的由落后的地主阶级占有成果的革命。
——摘编自张伟伟《美国独立战争与拉美独立运动比校研究》
政治文化:①追求法治、自由:颁布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
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二)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1.独立运动后——
②形成独裁权力: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政治文化:①追求法治、自由:颁布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
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二)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1.独立运动后——
②形成独裁权力: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存在问题:
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考迪罗独裁权力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政治文化:
①追求法治、自由;
②形成独裁权力——考迪罗主义;
(2)存在问题:
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独立后拉丁美洲并没有像在美国那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拉丁美洲的经济仍由矿山、种植场和种植园所控制;矿山、种植场和种植园是由过着仅能糊口的生活的印第安人和非洲奴隶提供劳动的。
自由贸易的确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活力,但这对静止不变的内地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由于缺乏资本、缺乏技术、缺乏健全的社会经济结构,独立的拉丁美洲在世界经济中仍处于停滞的状态。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二) 拉丁美洲的“混血文化”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比较项
美国
拉丁美洲
相同点
背景
特点
问题
不同点
文化发展
语言
文化符号
政治文化
宗教
都受到殖民侵略、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的影响
多元性;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
对美洲印第安文化造成破坏;种族压迫和歧视长期存在
欧洲文化为主
以文化融合为主
西、葡文化为主,保留一部分原生文化传统
以血统融合为主(“混血社会”)
美式英语为主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印第安语
自由女神
民主法治、权力制衡
拉丁舞
独立后具有“考迪罗”独裁政治特点
多种信仰
多信奉新教(清教徒)
宗教文化多信奉天主教
印第安原住民保留多神信仰、图腾崇拜
【问题探究】较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二、拿破仑对欧洲文化的重构
(一)拿破仑战争
材料一: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他实行帝制,率领法军入侵一些欧洲国家。1815年,在欧洲各国的联合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然而,法国大革命也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
材料二:拿破仑虽然当上皇帝,但在欧洲君主眼中,他仍然是革命的后继者。反法联盟一次次与法国较量,一次次败在拿破仑手下。拿破仑大军所向披靡,几乎横扫欧洲大陆,在废除各地封建特权的同时,也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上册第19课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仓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2课
任务:(1)根据材料思考拿破仑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反封建战争、侵略战争
传播大革命理念的战争
建立民族国家的战争
(2)根据P69概括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战后文化特征:
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战前文化特征: 封建专制统治
废除封建贵族特权
推行《拿破仑法典》
传播启蒙思想
解放者(革命性)
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侵略者(侵略性)
拿破仑战争
结合教材p69,思考: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为什么?(归纳拿破仑战争是怎样改变欧洲政治文化的?)
1814年,拿破仑被赶下台,有意大利人就此事写到:“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滋润意大利土壤,同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有一种由衷的、说不出来的快乐。”
1.背景:
(1)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2)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二、拿破仑对欧洲文化的重构
(二)欧洲文化的重构:
(二)欧洲文化的重构:
2.基本内容:
①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二、拿破仑对欧洲文化的重构
2.基本内容:
①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②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反法同盟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各国为了对法国而结成的同盟,反法同盟和法国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战争。
前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败告终,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也因此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第六次反法同盟取得胜利,推翻了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第七次反法同盟彻底击败了拿破仑,随后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二)欧洲文化的重构:
二、拿破仑对欧洲文化的重构
2.基本内容:
①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②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拿破仑每征服一个国家,便开始着手革除它们的旧制度,并建立新的制度,如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的财产;剥夺教堂、寺院征税的权利,取消贵族僧侣的特权;废除徭役、贡赋等封建义务;宣布公民平等、信仰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按照法国的模式制定宪法、成立政府和议会。
③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二)欧洲文化的重构:
二、拿破仑对欧洲文化的重构
德意志
拿破仑战争
波兰
俄国
“十二月党人起义”
华沙起义
改革与统一
启蒙思想
民法典
反对封建专制
争取民族解放
争取国家统一
(二)欧洲文化重构
二、拿破仑对欧洲文化的重构
3.表现: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事业”: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
【学思之窗】
(1)如何理解“圈子狭小,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
(2)“事业”指的是什么?
(3)该如何理解“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十二月党人”是贵族,与人民的社会地位悬殊,缺乏群众基础,因此起义最终失败。
“没有落空”:起义虽然失败,但传播了革命的主张。冲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对后世农奴制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2)波兰-民族起义
任务:根据P70肖邦介绍,思考肖邦及其战友们的诉求是什么?为什么?
目的:争取民族独立
原因:受沙俄的专制统治
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3)德意志革命
德国,德国,德国高于一切,高于世间万物。无论何时,为了保护和捍卫它,让我们兄弟般地团结。……统一、法制和自由,为了德意志祖国,让我们兄弟般心连心手牵手,一起共同努力。统一、法制和自由,是我们幸福的真谛 ——海因里希·霍夫曼·冯·法勒斯莱《德意志之歌》(1841年)
任务:据P70史料阅读和德意志之歌,德意志人的诉求是什么?为什么?
诉求(目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原因:①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②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③随着经济的发展,
欲灭其族,比先灭其文化。 ——清代龚自珍
指一个国家和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文化去改造甚至消灭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从而使其对于外来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最终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达到殖民目的。
文化侵略:(定义/概念)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1.内容:
2.目的:
3.形式:
殖民国家向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和基督教。
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文化,淡化殖民地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①传播基督教,企图麻醉殖民地人民的思想;
②通过奴化教育,强行输入西方价值观;
③用武力强行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
(一)欧洲文化侵略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4.结果:
①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
②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5.影响:
①一方面,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给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场灾难;
②另一方面,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材料: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一)欧洲文化侵略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二)亚非的文化重构
1.表现:①中国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受
中国
挽救民族危亡,
保留传统文化精髓
①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
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二)亚非的文化重构
1.表现:②印度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说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受
印度
①“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②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主要宗教;
种姓制度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
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二)亚非的文化重构
1.表现:③埃及
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1882年,英国发动侵略埃及的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把埃及变成了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终于迫使英国让步,1922年承认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都得以保留。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受
埃及
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
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二)亚非拉的文化重构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保留传统文化
接受外来文化
中国
挽救民族危亡,
保留传统文化精髓。
①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②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新器物;
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新制度;
③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新思想传入中国。
印度
①“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②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主要宗教;
③种姓制度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埃及
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
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的碰撞
【问题探究】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入侵文化?
战争对文化的双重性,破坏性和建设性
战争推动文化侵略,坚决反对侵略战争
文化侵略具有双重性
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同时坚持文化自信,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北大钟声》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西方文化在美洲的不同发展路径
西方文化与亚非传统文化的碰撞
拿破仑对欧洲文化的重构
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美国文化:战争前后的文化表现
拉丁美洲文化:战争前后的文化表现
拿破仑战争前后文化的变化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1830年民族起义
德国1848年革命
目的
欧洲文化重构具体表现
美国与拉美文化多样性的异同
结果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中国 印度 埃及)
民主、独立、自由、
法治成为普遍诉求
课堂小结
2. (2021·北京高考·13)1829—1841年间,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创作了一系列关于1812年俄法战争和拿破仑的诗。诗中既赞颂俄国士兵“以身相许为祖国报效”,又将拿破仑描绘成传播自由的“盖世英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莱蒙托夫的诗蕴含着俄国民族主义情感 ②俄法战争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线③莱蒙托夫认同拿破仑传播的大革命精神 ④莱蒙托夫的作品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著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3)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B
A
当堂检测
4. 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 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的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后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进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3.列宁曾这样评价“十二月党人”: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参加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受到启蒙思想影响
B.希望废除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学习西欧改造俄国
C.仅限于资产阶级阶层,脱离人民,导致起义失败
D.传播民主自由的革命主张,推动俄国政治变革
D
C
当堂检测
星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