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下列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用工笔细描的手法,“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B.“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属于虚写,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物我相融,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C.“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描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D.词作托物抒怀,既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两句简要赏析。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名篇,其颈联更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请摘抄这句诗,说说它为什么得到诸多赞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句:
点评: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卖炭翁
【唐】白居易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花翁
【唐】吴融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①。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②春华。
【注释】①许史家:借指豪门世家。②著:显示。
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小文:我发现诗人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常常妙用动词。《卖炭翁》中,诗人用“把”“ ”“牵”等动词传神地刻画了统治者巧取豪夺的行径。
小逸:是的,统治者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可见其蛮横无理。
小文:《卖花翁》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的富贵人家也有如此行径,是通过“ ”一词显露出来的。
小逸:这两首诗以小见大,诗人都从底层百姓的角度切入,表达的情感也是相同的。
小文:对,这两首诗都表达了 和 的思想感情。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4.下列对《仲春郊外》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美好景象。
B.颔联从时间和空间角度两个角度写春光无处不在,“连”“绝”二字精炼而准确。
C.“何处染嚣尘”用设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5.颈联“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十分精妙,请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日五首(其二)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①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①霁:雨过天晴。
6.下列与“一夕轻雷落万丝”描绘的雨之情态相近的诗句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D.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结合全诗,赏析“无力蔷薇卧晓枝”中“卧”字的表达效果。
8.阅读陆游的诗词,完成问题。
【甲】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
乙卯①重五诗
重五②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①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因多次仕途挫折,在家乡绍兴隐居。②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
(1)【跟着古人知习俗】从乙诗中可知南宋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你还知道端午节的其他习俗吗?
(2)【跟着古诗词解心路】参照示例,完成表格。
登单于台
张蠙①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②。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③度,阴关晓不开。
【注】①张蠙(pín):唐代诗人,才子。②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③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
9.下面对诗歌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独”字看似出于无心,实则十分着力,刻画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
B.颈联运用比喻、拟人及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描绘出边塞沙飞风急的景象。
C.尾联写出了诗人面对边塞风光,不由心生感慨,情绪也由激越变得无奈。
D.这首诗描写边塞风光,表现诗人登高台、观黄河、望阴关的所见所感。
10.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赏析颔联中“出”和“来”的妙处。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11.(1)这是一首吟咏春天的诗,诗人选取了______、“落花”两个景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春光图;又用“连”、______两个字,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写出了郊外无处不在的盎然春光。
(2)有人说从“鱼戏水知春”可以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也有人说“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孟浩然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语意暗合;更有人评价“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在三种说法中任选一种谈谈你的理解。
12.从长安出发,在“游”中,我们感受了变化万千的大唐气象。让我们沿着这条时间轴,一起去领略他们别样的游历心得。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
B.颔联中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营造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
C.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以动衬静,用“钟馨音”的悠扬深远来衬托环境的幽静。
D.这首诗借咏古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14.本诗颈联中“悦”“空”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①,海色明徂徕②。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东部。②徂徕(cú lái):山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此诗为李白在山东送别杜甫时所创作。
15.批注一:两位诗人临别把酒,一个“ ”字,表现李白热切盼望分别后还能再见;诗歌豪迈洒脱,充满 之情。
16.批注二:“明”是这首诗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试着具体赏析这个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杨炯(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公元679—681年(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杨炯,初唐文官,后投笔从戎。
17.请赏析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妙处。
18.“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可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请结合初唐社会背景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 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9.下面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词”,其中诗的前四句写了“致词”的由来,同时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下面的诉说渲染出悲愤的气氛。
C.“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中的“急”表明战事紧急,突出了老妇积极应征,主动为战争出力的爱国之情。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诗人用单独和老翁告别的场景暗示老妇已经被捉走,表达了对饱受战争苦难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20.这首诗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期末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1)B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两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导语】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孤鸿自喻,描绘了词人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心境。词中“缺月挂疏桐”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通过“幽人独往来”与“孤鸿影”的对应,物我交融,深刻表达了世无知音的苦闷与对理想的坚守。全词含蓄蕴藉,情感深沉,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高洁品格与不屈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词作的赏析。
B.有误,这两句是实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意思是时常看到幽人独自来去,就如同看到那缥缈的孤雁身影。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
解答此题要了解背景,理解主题。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与“孤鸿”物我合一,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表明友谊并不受时空的阻隔,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导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豁达的胸怀。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名句,因其表达了超越时空的深厚情谊,彰显了友情的永恒与无远弗届。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不舍,又有对未来的乐观展望。王勃通过这首诗,不仅抒发了离别之情,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其成为送别诗中的佳作,广受赞誉。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①抄写注意“己、涯、邻”的写法;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只要在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感觉像近邻一样亲近。这两句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带给人以积极的力量。
3. 叱 不教 对权贵们霸道贪婪行径的愤恨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导语】这两首诗通过刻画底层百姓的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和权贵的压迫与剥削。《卖炭翁》以简洁的动词描绘了宫使的蛮横无理,生动展现了百姓的无奈与辛酸;《卖花翁》则通过“担入”一词,揭露了富贵人家对春华的占有,抒发了诗人对百姓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两诗以小见大,情感深沉,共同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悲悯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用字的鉴赏和对诗歌感情的赏析。
根据《卖炭翁》的内容可知,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描写出了统治者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体现了其蛮横无理的行为。再结合题目中“动词”和“统治者巧取豪夺、蛮横无理的行径”及“把”“牵”可知,第一空应填“叱”。
《卖花翁》尾联中东风送暖,大地春回,鲜花开放,本该是一片烂漫风光。可如今豪门世家把盛开的花朵都闭锁进自己的深宅大院,剩下那白茫茫的田野,不容点缀些许春意,景象又是何等寂寥!“不教闲地著春华”,直接表达了富贵人家对美好花卉的独占欲望,他们不允许这些花卉在自然中自由绽放,而是要将它们据为己有,“不教”一词,显示了豪富人家的霸道,因此第二空应填“不教”。
《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花翁》通过春天里豪门世家将绽放的花朵全部收进自己的深宅大院,来表现豪门世家的蛮横霸道,揭示出剥削者的罪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权贵们霸道贪婪行径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怜悯。
4.C 5.“觉”和“知”两个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在村庄中感受到曙光而欢叫,鱼儿在水中嬉戏而感知春天的到来的情景,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导语】王勃的《仲春郊外》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郊外的美景。诗中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展现了东园、西堰的生机盎然,颔联以“连”“绝”二字巧妙勾勒出春光的广袤与绝美。颈联“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生动传神,炼字精妙,将春日的活力与宁静融为一体。尾联以设问收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超脱尘世的愿望。全诗点面结合,动静相宜,春意浓郁。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意为:雨过天晴,山村的庭院里哪里会染上世俗尘杂呢?“何处染嚣尘”一句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而不是设问;
故选C。
5.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意思是鸟在村里飞翔,人们便感觉到天亮了;鱼在水中嬉戏,人们便知道春天来了。“觉”和“知”两个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鸟儿在村庄中飞翔,它们似乎能够“觉”察到曙光的到来,于是欢快地鸣叫;鱼儿在水中嬉戏,它们仿佛能够“知”道春天的脚步,于是尽情地游玩。生动地写出了鸟儿飞翔叫醒村庄,鱼儿在水中嬉戏报春的情形,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并夹杂了诗人的感受,非常细腻、逼真地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6.B 7.示例:“卧”字形象地刻画出雨后蔷薇的娇弱状态,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
【导语】秦观的《春日五首(其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景象,展现了雨后初晴的自然美。诗中“一夕轻雷落万丝”以轻柔的雷声和细密的雨丝,勾勒出春雨的温柔与细腻;“霁光浮瓦碧参差”则通过阳光照射在瓦片上的景象,展现了雨后天晴的清新与生机。后两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则通过拟人手法,赋予芍药和蔷薇以情感,表达了春日花草的娇柔与慵懒。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春日特有的柔美与生机。
6.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一夕轻雷落万丝”的意思是:一声轻雷过后,顷刻落下了如丝般的春雨。这句诗写出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
A.句意:东边太阳出来西边却在下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又有晴天的样子此句主要描写的是一种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奇特天气现象,重点在于晴雨并存的场景,与“一夕轻雷落万丝”那种单纯的春雨如丝的情状不同;
B.句意: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这句诗描绘的春雨也是轻柔细密的,在夜里随着风静静飘落滋润万物,与“一夕轻雷落万丝”中春雨如丝的轻柔、细密的情状相似,都体现了春雨温和、细腻的特点;
C.句意:乌云翻滚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跳入船中。此句描写的是夏日暴雨的场景,雨点大且急,像跳动的珠子,与“一夕轻雷落万丝”中轻柔细密的春雨情状截然不同;
D.句意:夜晚躺在床上听到风雨交加的声音,仿佛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这里的“雨”更多是伴随着风,营造出一种风雨交加的氛围,侧重于通过风雨声引发作者的梦境和爱国情怀,与“一夕轻雷落万丝”描绘的春雨的细腻情状不同;
故选B。
7.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无力蔷薇卧晓枝”意思是: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卧”是一个动词,指睡倒、躺或趴。上句“有情芍药含春泪”的意思是雨后的芍药如惆怅的女子含着点点泪珠。“含”字形象地刻画出雨后芍药的娇弱状态,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再结合“无力蔷薇”可知,蔷薇无力,依靠着晓枝,“卧”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雨打后的蔷薇,似乎绵软无力,横卧枝头,惹人怜爱,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
8.(1)吃粽子、挂艾叶、采药、点朱砂 赛龙舟、饮雄黄酒等。
(2)借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情感。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陆游的两首诗词,展现了诗人不同时期的心境与生活状态。《卜算子 咏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诗人孤高自守、不畏风雨的精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仕途失意的无奈与坚守。《乙卯重五诗》则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与对传统节日的感怀,诗中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旧俗的怀念。两首诗词对比鲜明,既展现了陆游的文学才华,也折射出他复杂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世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文化常识。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写的是吃粽子、挂艾叶的习俗,“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写的是采药、点朱砂的习俗。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赛龙舟、饮雄黄酒、采菖蒲等习俗。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乙诗“粽包分两髻”写诗人先吃了两角的粽子,“艾束著危冠”写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写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描写了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写了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感受到流露在闲言琐事中的闲适惬意。据此作答即可。
9.B 10.“出”“来”两字,写出了白日喷薄而上,黄河天边飞来的动态形象,将“白日”“黄河”写活,使画面富有动感,渲染了一种浩渺、雄浑的气势。
【导语】这首《登单于台》描绘了边塞的壮丽风光,通过“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展现了宏大的自然景象,凸显了诗人的孤独与超然。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刻画了沙飞风急的边塞景象,尾联则透露出诗人面对边关的无奈与感慨,整体意境雄浑,情感深沉。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颈联“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沙翻的痕迹比作浪,把风声比作雷声,生动地描绘出边塞沙飞风急的景象;同时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沙翻痕似浪”是视觉描写,“风急响疑雷”是听觉描写。但此联并未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该联中并没有这样的体现;
故选B。
10.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可知,“白日地中出”描述了太阳仿佛从大地的尽头喷薄而出的情景,“出”字生动地表现出白日升起时那种强劲的力量和动态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白日的形象鲜活起来;“黄河天外来”描绘了黄河好似从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的画面,“来”字将黄河那种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黄河带着无尽的力量从天边呼啸而至。由此可知,“出”“来”两字,确实写出了白日喷薄而上,黄河天边飞来的动态形象,把“白日”“黄河”这两个静态的景物赋予了动态感,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感,营造并渲染出了一种浩渺、雄浑的塞外独特气势。
11.(1)垂柳;绝
(2)示例一:“鱼戏水知春”与“春江水暖鸭先知”都通过动物的活动来感知春天的到来,富有生活情趣,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示例二:“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都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通过鸟飞和鱼戏的描写,表现出春天的活力和生机,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示例三:“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都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来展现春天的美好,“鸟飞”“鱼戏”与“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样,都充满了动态美,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12.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④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⑦如闻泣幽咽
⑧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导语】王勃的《仲春郊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宁静。诗人通过“垂柳”和“落花”两个意象,勾勒出一幅花红柳绿的春光图,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丽。诗中“连”和“绝”二字巧妙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传达了春光的无处不在和独特魅力。后两句“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更是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
1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意思是:在东边的园子里,垂柳依依,形成一条弯弯的小径;西边的堤堰旁,落花纷纷飘落在渡口边。诗句中明确提到了“垂柳”和“落花”两个景象,诗人通过这两个景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春光图。
第二空,“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意思是:美好的景色一直延续了三个月,这里的风光在周围的地方堪称绝妙。“连三月”的“连”字从时间方面写出了春天的物色连续不断,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绝四邻”的“绝”字意思是超过,从空间方面写出了此地的风光超过了四邻,突出了郊外无处不在的盎然春光。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如选择第一种说法:“鱼戏水知春”中鱼儿在水中嬉戏,通过鱼的这种活动表现出它感知到春天的到来;“春江水暖鸭先知”里鸭子在江水中游动,察觉到江水变暖,知晓春天已至。二者均是借助动物的活动来体现对春天的感知,以生动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充满生活情趣,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春天的活力。
如选择第二种说法:“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描绘了鸟在村子上空飞翔让人感觉到黎明已至,鱼在水中嬉戏展现春天的生机,呈现出春天早晨的景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则是写春天的早晨,人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啼叫声。这两组诗句都围绕春天早晨展开,通过对鸟飞、鱼戏和鸟啼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活力与生机,给人带来清新自然、充满希望的感受。
如选择第三种说法:“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中“鸟飞”“鱼戏”的描写,突出了鸟儿飞翔、鱼儿游动的动态画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了黄莺争抢着飞向向阳的树木,燕子忙着衔泥筑巢的动态场景。它们都通过对动物动态的刻画来展现春天的美好,富有动态美,让读者能从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体会到春天万物积极向上的蓬勃力量。
12.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 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涯、悦、潭、蒸、泽、撼、龄、遥、寄、凌、览、泣、咽”等字词易写错。
13.D 14.示例:山中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清幽,又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烦恼俗念顿时消失的宁静平和的感受。
【导语】《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了清晨古寺的静谧景象,通过“曲径”“禅房”“山光”“潭影”等意象,营造出幽深宁静的氛围。尾联以钟磬声衬托寂静,动静相宜。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感悟,而非愤抑郁之情。
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中描绘了古寺的清幽宁静,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等句,通过描写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宁静的潭水、悠扬的钟磬音等,营造出一种静谧、空灵的氛围,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安宁。由此可知,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这种清幽环境的喜爱和陶醉,以及在禅院的宁静中获得的内心的平和与超脱,而不是抒发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抑郁之情;
故选D。
14.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诗歌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可知,“山光”描绘出山间的美丽景色,在这样的环境中,鸟儿自由自在地欢唱、嬉戏,“悦”字生动地表现出鸟儿的欢快愉悦。同时,诗人看到这美好的景象,自己内心也感到欢愉,所以“悦”既体现了鸟儿的状态,也包含了诗人的情感。“潭影”清澈宁静,人在潭水的映照下,仿佛内心的世俗杂念都被清空了。“空”一方面突出了后禅院环境的清幽静谧,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在这宁静环境中,内心达到了一种空灵、平和的状态,烦恼俗念瞬间消失。由此可知,“悦”“空”二字用词精妙,将景与情完美融合。
15. 重 依依惜别。 16.这里形容词“明”用作动词(或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把山色写活),写出了一派生机勃勃而富有气势的景色。
【导语】这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表达了李白对好友杜甫的深情厚谊。诗中通过临别时的情景描写,展示了李白与杜甫的深厚友情,特别是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使整首诗充满豪迈洒脱之情。诗中“明”字写得生动传神,将泗水和徂徕山清澈明亮的景象恰到好处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可言说的惆怅和期望。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却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
1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意思是:什么时候石门路上,我们重新洗杯把盏?“重”字表明了李白希望再次相聚的心情,表现出对友谊的珍重和希望重温美好时光。
全诗中,李白通过对秋景的描写和对友人表达出的依依惜别之情,透露出他豪迈洒脱的性格,以及对于人生聚散独特的豁达态度。因此诗歌整体展现出了一种充满豪情和豁达的情感基调。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重要词语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意思是:泗水境内的是秋水早已干涸殆尽,徂徕山的山色却甚是明朗。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描述了泗水秋波的清澈与徂徕山海色的明亮。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结合文本整体来看,“明”字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眼中的景象仿佛历历在目,传达出了即便在离别时刻依然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境界。
17.本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并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画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并刻画出战场的肃杀气氛。上句通过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通过听觉描写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映衬出士兵们深厚的爱国热情。 18.①反映了朝廷重武轻文,社会崇武抑文的社会现实。②反映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与爱国热情。
【导语】《从军行》是杨炯的代表作,展现了初唐边塞诗的豪迈风格。诗中通过“烽火照西京”等意象,描绘了战事的紧迫与壮烈,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的壮志与决心。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以景衬情,渲染了战场的艰苦与紧张氛围。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则反映了初唐社会尚武的风气,体现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追求。
1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诗歌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意为: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雪暗凋旗画”描述的是大雪弥漫,使得军旗上的图案也黯然失色,这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的,让读者能够想象到在纷飞的大雪中,战旗在风中到处翻舞的画面;“风多杂鼓声”则是说狂风呼啸,其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激烈的战斗声音。由此可知,这两句诗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抓住了隆冬时节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和“风”,生动地刻画了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营造出了战场的肃杀气氛。
结合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可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出征将士依然在纷飞大雪中与敌人搏斗,体现出他们坚强无畏的精神;而风夹杂着战鼓声,仿佛在激励着士兵奋勇杀敌,展现出了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由此可知,诗句表现了出征将士在恶劣环境中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以及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进一步映衬出士兵们深厚的爱国热情,他们不惧艰难,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战斗。
18.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为: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结合诗歌背景“公元679—681年(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可知,初唐时期边疆战事频繁,朝廷需要依靠军事力量抵御外敌。这种情况下,军事人才受到重视,武将的地位相对较高,朝廷资源和关注点更多地向军事方面倾斜,形成重武的倾向;而相比之下,文事的发展和文人的作用被一定程度忽视,呈现轻文现象。从社会角度看,边疆的动荡使得人们看到军人在保家卫国中的重要作用,对军人充满敬佩,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也更倾向于崇尚武力。杨炯作为初唐文人,却喊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愿意弃文从武,说明当时崇武抑文风气浓厚,影响到文人的价值取向。由此可知,这句诗反映了朝廷重武轻文,社会崇武抑文的社会现实。
结合诗歌前几句“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可知,当边疆烽火传来,诗人内心难以平静,展现出对国家局势的关注和责任感。虽然杨炯是文官,但他渴望像“铁骑绕龙城”的将士一样,奔赴战场。初唐时期,国家处于发展阶段,社会充满朝气,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在国家面临外敌侵扰的情况下,他们爱国热情高涨,希望能通过投身军旅,为国家建功立业。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正是这种共同心愿和爱国热情的体现,代表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心声。由此可知,此句反映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与爱国热情。
19.C 20.这首诗揭露了当时社会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导语】《石壕吏》是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官吏夜间捉人的场景,深刻揭露了战乱时期百姓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诗中老妇的悲诉,展现了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残,而官吏的蛮横则反映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杜甫以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时局的强烈批判,体现了其“诗史”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并非老妇积极应征、主动为战争出力,而是老妇在差役的逼迫下,为了保护家中其他人(如儿媳和孙子),无奈之下才说自己愿意去河阳服役,去做早饭,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并非爱国之情的体现;
故选C。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情感分析。
结合“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可知,傍晚诗人投宿到石壕村,夜里就有官吏来捉人,可见当时征兵抓丁的情况频繁且毫无规律,连夜里都在进行,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结合“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可知,老妇诉说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去邺城戍守,其中两个刚刚战死,活着的人也只能苟且偷生。这表明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去参战,且伤亡惨重。“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妇家中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孙子以及连件完整衣服都没有的儿媳,生活极度贫困。由此可知,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战乱频繁,百姓不仅要承受战争带来的亲人离散、死亡的痛苦,还要面临生活上的贫困艰难,生活苦不堪言。
结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可知,诗人通过描写官吏的凶狠发怒和老妇的悲苦啼哭,鲜明地展现出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对官吏蛮横行为的批判。结合“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可知,夜里说话声停止后,似乎还能听到隐隐的哭泣声,第二天早上诗人只能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已被捉走,诗人将这种场景客观地呈现出来。由此可知,诗人通过对整个事件的叙述和描写,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对他们在战争中所受苦难的痛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