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二战的背景
二、二战的过程
三、二战的影响
四、战后国际秩序建立
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对英国首相丘吉尔谈起,应该给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一个名字,丘吉尔脱口而出:“The Unnecessary War(不必要的战争)!”
他认为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决策者们处置不当,致使德、意、日侵略势力迅速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何会发生?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描绘成“三头怪兽”,其头部是德国元首希特勒,中间是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尾巴上的是日本内阁总理东条英机。
材料二 大萧条使始终存在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各国的自卫措施都采取了诸如较高的关税、更严格的进口限额、结算协定、货币管制条例和双边贸易协定之类的形式。这些措施必然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英国人对围着他的纳粹怪兽们说道:“再给你一个棒棒糖你就回家好不好!”
材料三
1935.8 美国通过《中立法案》
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
斯大林
凡——华体系为二战埋下隐患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法西斯加紧对外扩张,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
英法绥靖政策、美国中立政策、苏联避战自保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一、二战的背景
根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具因
①“凡—华”体系的隐患
②法西斯主义兴起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③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④大国的绥靖政策和中立自保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
知识拓展
经济危机
爆发原因
危机后投机变“投胎”
(1)原因:
①根本: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②重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
③直接: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
罗斯福新政
特点:
国家通过立法
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美国:
罗斯福新政
德意日:
法西斯道路
为什么两方选择的道路不同?
比较项 美国 德国
一战后国际地位 凡-华体系受益国 凡-华体系受损国
经济基础 雄厚 薄弱
历史传统 民主传统 军国主义、专制主义
同:原因和目的
异:手段和影响
解读:英国人对围着他的纳粹怪兽们说道:“再给你一个棒棒糖你就回家好不好!”
绥靖政策 漫画
美国中立政策也是绥靖政策
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与斯大林:荒唐的伴侣
苏联的避战自保
1、过程:
①范围:由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
②性质:由帝国主义战争到反法西斯战争
③方式:由孤立斗争到联合斗争
亚太战场 欧洲战场 北非战场
局部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1935年意大利入侵
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1939.9,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全球战争 ①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③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战争转折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2、特点:
二、二战的过程
根据教材完成二战进程表格,说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德国闪击波兰
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宣告绥靖政策破产。
39天法国沦亡
5天拿下荷兰
4小时丹麦投降
德国闪击波兰
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宣告绥靖政策破产。
39天法国沦亡
5天拿下荷兰
4小时丹麦投降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日本飞机在100分钟内投下556颗炸弹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中途岛海战
1942
阿拉曼战役
1942
诺曼底登陆
1944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1943
太平洋战场转折点是中途岛战役;
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是阿拉曼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雅尔塔会议
(1945年)
波茨坦会议
(1945年)
开罗会议
(1943年)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在雅尔塔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德黑兰会议
(1943年)
1、国际体系—雅尔塔体系
三、二战的影响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材料三 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南斯拉夫、波兰等东欧国家,在共产党等进步政党的领导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和羁绊,建立了人民政权,走上了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道路。……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印度、埃及等一大批国家也纷纷走上独立的道路。
——金永华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
2.人类社会:空前浩劫
3.世界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欧日衰落,美苏崛起;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4.世界殖民体系: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促进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社会主义力量得到较大发展
三、二战的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四 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原子能、航空、火箭、计算机、通讯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1945年7月原子弹试爆成功,拉开了这场科技革命的序幕。
——牛力等《略论二战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5.自然科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雅尔塔会议
(1945年)
波茨坦会议
(1945年)
开罗会议
(1943年)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在雅尔塔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德黑兰会议
(1943年)
1、雅尔塔体系含义
四、战后的国际秩序
会议 参会国 时间 内容 作用
开罗 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美英中
1943.11
《开罗宣言》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苏美英
1943.11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及商谈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
加速德国走向灭亡
苏美英
1945.02
商谈对德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
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基础
苏美英
1945.07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
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托管原则和民族自决原则)
④成立联合国
⑤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3、实质:
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2.主要内容
事实上划分了
美苏的势力范围
促进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时间:1945年10月24日
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合作
决议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打结的手枪
◎铸剑为犁
◎旧金山会议
维护工具——联合国
①积极性: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局限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4、雅尔塔体系评价
一战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欧洲中心
二战后
雅尔塔体系
美苏中心
凡-华体系 雅尔塔体系
战败国处理
领土问题
国 际 组 织
成立国际联盟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责任,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委任统治制度
全体一致原则
殖民
地问题
决策原则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德国被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成立联合国
托管制度,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大国一致原则
对比凡华体系,雅尔塔体系有何进步?
有利于抑制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促进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
维护了部分国家领土主权
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