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时空观念目录第一章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习题检测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第一章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 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什么是户籍制度?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较单一。这种户籍登记制度被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的最初来源。登人四千,收众人乎从古王事。——《殷虚书契前编》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周礼·秋官·司民》(一)萌芽:商周时期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起源:战国时期——大规模制定户籍(1)秦献公时期:“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2)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实行什伍连坐法。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秦献公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原因?①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②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的形成;材料一:为户籍相伍 ——秦献公材料二: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将全国人口按五家为一“伍”的单位编制起来,使其相保,以便政府管理和征派徭役。根本: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迁徙,稳定农业生产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三)秦朝——分类登记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等级性和不平等性,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目的:征发赋役的依据。影响:实现了国家对人民、土地的直接控制,是调动巨大民力,一统天下的一种力量。户籍作为赋役征发的依据被历代王朝延续下来。指出秦朝编制户籍簿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户籍管理方式对以后王朝的影响?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注:属二春乡管辖) 。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中外历史纲要》上p15◎里耶秦简.户籍簿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四)汉朝1.西汉——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概念: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不得无故迁移,丢掉户籍逃亡者将被罚作官奴。年龄资产籍贯相貌姓名身份(1)管理:丞相助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登记: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材料: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 ——《户籍上的中国》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材料: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吴钩《户籍上的中国》①有利于政府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②将流民编入户籍,有利于社会稳定。③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④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⑤但也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4)评价:(四)汉朝1.西汉——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2.东汉——户籍散乱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原因: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五)魏晋南北朝朝代 户籍制度西晋东晋南朝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那、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算正式编户,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根据【历史纵横】说一说东晋户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1)变化:(2)原因:①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②后政府为了增加赋税进行“土断”。①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②土地兼并,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依附地主阶级。③为保障赋役征发,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黄籍”和“白籍”,“土断”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材料:南北朝以来,由于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推行,户口隐漏日趋严重,“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在北方,有的豪强大族,一户之内有数十家,人数多达数万。国家赋税收入因此锐减。裴蕴因是上奏,要求实行大索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岁大业五年也。诸郡计帐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民众对此则怨声载道。 ——《隋书·裴蕴传》原因:农民隐漏户口,豪强大族控制隐匿人口,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作用:①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②打击了豪强地主,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六)隋唐时期——“大索貌阅”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材料: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表现变化:①户籍按“常产”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且总数增加;②主户占比增加(客户占比减少)。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七)宋元时期元朝按职业划分户籍,诸色户计 世代相袭(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明朝①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职业定籍、黄册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黄册鱼鳞图册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黄册以户为主,保证徭役征发;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保证田赋征发。一条鞭法实行之后,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下降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清朝(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沿袭明制---松弛削弱---永停编审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意义:①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彻底割裂,户籍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②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朝代 主要措施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两晋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户籍散乱黄籍、白籍大索貌阅唐承隋制主户与客户诸色户计黄册永停编审(1)历史悠久,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性:控制人口,限制其流动;(3)等级性:有特权户种等类别。如秦分类登记制度(4)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5)多重性: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6)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7)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影响户籍制度演变的因素人口流动、土地变更、隐匿户口等中国古代重视户籍管理的原因保证赋役征发;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发展趋势: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④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原因?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功能:原因:①征发民力;①统治者的改革;②征收赋税、徭役;③控制人民;④统计人丁。②解决财政危机③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④商品经济的发展;⑤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⑥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农民的反抗斗争……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第二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目的:特点:表现:1.基层组织: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⑴秦汉:乡里制度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等;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中央:三公九卿县地方:郡皇帝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里乡亭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赋税游徼:掌捕盗里正(1里=100户)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秦 汉 时 期 ①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②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讼狱、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③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表现:1.基层组织: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⑵唐朝:乡里制度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并有严密的邻保组织相互纠举不法。另据《通典》卷三三《职官·乡官》:大唐凡百户为一里,里置里正,五里为一乡,乡置耆老一人,亦曰“父老”——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经验》=4户=20户=100户=500户五里为乡,设类似于秦朝的组织(三老、啬夫、游缴)百户为里,设里正城内设坊,设坊正郊外设村,设村正县乡里保邻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设坊正——设村正表现:1.基层组织:⑶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府承宣布政使司(省)县乡里甲甲首里长=10户=110户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明初,里甲的编制方法,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这是为了便于黄册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地方机构等。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保甲制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清初实行里甲制度,后改为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意义:2.社会治理:秦汉:唐朝:北宋:明朝:清朝:《史记·商君列传渗》:“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官吏和有“大夫”以上爵位的人,一般不编入什伍,即使编入什伍,也不因四邻犯罪而负连坐之责。 十家牌法,是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中期王阳明创造。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轮流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⑴目的:⑵表现:实行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朝代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秦汉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唐 乡里制度 邻保制度北宋 乡里制度 保甲制(王安石)明 里甲制 十家牌法(王守仁)清 里甲制到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区别与联系 行政行政区划、户籍管理为主 维护社会治安为主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清代合二为一 【(小结)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演变进程】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秦朝唐朝清朝什伍组织邻保制度十家牌法保甲制明朝乡里制度乡里制度里甲制度保甲制宋朝里甲制度乡里制度政府管理民众民众自我管理【探究思考】: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演变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基层治理的干预逐步增强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减弱;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原因和作用?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③宗法观念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探究思考】: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原因:作用①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②保证了赋役征发;③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④促进基层经济发展;【探究思考】: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①地方自治色彩鲜明;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特点?④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②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③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第三章1.原因与作用①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1)产生原因材料1:隋唐在318年中,较大的自然灾害有515次。其中旱灾134次,水灾120次,风灾65次,地震55次,雹灾37次,蝗灾35次,霜雪灾27次,疫灾17次。平均每年受灾1.6次。——《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唐朝水旱灾害频发蝗灾周臣(明)《流民图》(局部) 三、救济安民心: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原因与作用②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③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的需要。④文化:儒家的民本观念、仁政思想的影响。材料2: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材料3: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周礼·司徒》材料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1)产生原因(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三、救济安民心: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2.政府救济(主导)(1)仓储制度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救小灾。③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 王制》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汉书·食货志上》◎隋朝黎阳仓遗址三、救济安民心: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2.政府救济(主导)(2)优抚政策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3)地位: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慈幼局、安济院示意图﹝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礼记·月令》已而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所费尤大。——陆游《老学庵笔记》◎汉代画像砖与错金银鸠杖三、救济安民心: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3.民间救济(辅助)(1)兴起: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2)表现: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②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③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受到理学的影响,更加注重家族人伦关系方(范仲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钱公辅《义田记》◎朱子社仓三、救济安民心: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1)形成较早,源远流长,政府介入程度深。(2)国家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相结合,政府主体,民间辅助。(3)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4)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5)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鲜明的伦理特色。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措施类别 措施灾害赈济 仓储制度(常平仓、义仓)、蠲免赋役、赈贷贫困救济 福田院、广惠仓、善堂、善会养老保障 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医疗保障 悲田养病坊、安济坊、居养院、太平惠民局、惠民药局◎范仲淹义田赈族三、救济安民心: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社会政府和社会力量救济的不同点。政府救济:①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①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②目的是巩固统治,较规范;社会救济:③占主体地位;②具有自发性和不稳定性;③处于辅助地位;结合材料与所学,说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③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三、救济安民心: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逐渐分离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政府对基层控制和干预加强政府对百姓人身束缚逐渐减弱户籍制度、基层治理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本课小结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习题检测第四章1.隋代推行“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清查核实户口,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以严防隐匿户口、谎报年龄现象发生。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政府编户增长一倍有余。隋朝这一举措( )A.加重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激化了人地资源矛盾C.杜绝了人口隐匿的现象 D.打击了豪强世族势力D2.明洪武三十一年颁布《教民榜文》,规定每里须推年高有德之人为里老人。里老人要定期向里中编户宣读并讲解“六谕”等,导民之善,平乡里争讼。地方官员、坊里百姓都对里老人隆礼以待,尊为“方巾御史”。明设置里老人的主要意图是( )A.倡导尊老风尚 B.加强基层治理C.健全行政机构 D.宣传国家政策B3.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步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接管大城市后废除保甲制,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一城市基层行政机构的变革体现了( )A.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政权性质已经改变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4.明初,淮安府山阳某县民的父亲有罪,当处以杖刑,该县民请求代父受刑。朱元璋闻之,对刑部官员说:“此人以身代父。出于至情,联为孝子屈法,以劝励天下。随后免除了对他父亲的刑罚。这体现了,明代社会治理( )A.推广封建礼仪制度 B.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C.重视优抚弱势群体 D.推动律令实现儒家化B5.明代士人陈梅认为:“欲以县令人之身,坐理数万户口赋税……其可得乎!愚故为之说曰:以县治乡,以乡治保,以保治甲,视所谓不过五人者而加倍焉,亦自详密,亦自易简,此斟酌古今之一端也。”这表明陈梅主张( )A、加强地方自治权力 B.简化郡县行政管理制度C.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D.恢复古代乡里宗族组织C6.“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一变化( )A.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 B.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C.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D.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B7.宋代除设立居养院等机构外,还有为资助贫穷人家生儿育女而设立的举子仓、举子田、慈幼庄,为平民提供低价药品而设立的和剂局、惠民局,为收治患病囚犯而设立的病囚院等等。这些机构的设置旨在( )A.践行儒家仁政理念 B.维护封建纲常礼教C.完善社会救济制度 D.转变政府主要职能A8.康熙时期,南郑人朱英若捐资设立义渡,创建桥船会。其子朱之茂经营桥船会数十年,“南通北达,利济行人”。乾隆年间,朱之茂得到官方旌表,其事迹被收入当地县志。据此可知,当时( )A.宗族救助成为救济主要形式B.民间组织自发参与社会救助C.政府组织人力加强社会保障D.乐善好施成为民间社会风尚B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