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一部2023级高二下学期6月份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题2024.06.03-2024.06.04说明:1.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西汉建“石渠阁”保存秦朝律令图书,东汉的“东观”“兰台”也保存了大量诏令、奏章等陈规旧例,统称为“故事”。汉顺帝打算册封其奶妈,尚书左雄以查阅“故事”中,没有给奶妈封爵授邑的先例作为劝谏的理由。“故事”在两汉时期()A.标志着古代档案制度的成熟 B.传承了政治经验和行政规则C.反映了政治决策具有随意性 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2.如下表是南北朝及隋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情况。这些调整( )南北朝时期 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且数量极多隋文帝 罢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隋炀帝 改州为郡,并对郡县大加省并A.利于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现象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D.推动了君主集权体制重建3.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体现了( )A.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B.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C.君主立宪制的构建进程 D.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4.坝顶圜丘(图1)位于呼和浩特武川县,是孝文帝拓跋宏于490年前后所建的,用于祭天。在设计上,坝顶圜丘没有采用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和北魏平城时期的尺度,而是采用洛阳的地理纬度与秦汉的标准尺度。坝顶圜丘的修建意在()A.规范城市建筑理念 B.彰显政权的正统性C.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D.推动政治中心南迁5.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清政府逐步完善留学毕业生考选,考试内容既涵盖数学、物理等西方科学知识,也设有《四书》《五经》义理阐释;民国建立后,虽以“民主共和”为宗旨重构考选流程,但仍保留“国文”科目测试传统文学素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留学毕业生考选制度( )A.因传统的伦理束缚引发效能低下 B.以选拔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C.体现中西文化博弈下的制度调适 D.构建了近代文官体系的框架6.19世纪70年代,要求教会自治、宣扬邦国地位和“去普鲁士化”“去中央集权”的天主教徒出身文官常常被排除在高级文官之外,他们多只能履职普通文官,而当其试图晋升高级文官时常因信仰问题被质疑对帝国的“忠诚”。这揭示了,当时德国文官制度( )A.意在巩固宗教改革成果 B.限制了民主实施效果C.对政党分肥制产生冲击 D.服务于帝国整体利益7.《大宪章》规定贵族缴纳领地继承税的基本定额为100镑。但英国《国库卷档》(1220-1247年)显示,国王对领地继承税的的征收数目有200、500、1000甚至高达1332镑。这反映了当时( )A.民主传统受到损害 B.国王获得征税的权力C.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D.王权受到的约束有限8.中世纪英格兰有王室法庭,封建领主法庭与地方自治法庭三套各自不同的司法系统。12世纪,亨利一世建立御前会议,在全国巡回审理、听取诉讼并监督地方法庭。亨利二世创建了皇家法院,引入陪审团制度,王室法官从伦敦出发在各地巡行审判,回到伦敦后互相交流审判心得,统一审判标准。这些做法的直接影响是( )A.推动了普通法的形成 B.导致近代民族国家诞生C.动摇了天主教会权威 D.促进了大陆法系的确立9.明朝时期,《南赣乡约》要求乡民“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并对本地大户与异境客商的放债收利等行为进行了规定;《泰泉乡礼》设立社仓积谷备荒扶危济困。由此可见,明代乡规民约( )A.保障了社会秩序稳定 B.旨在弘扬儒家的道德规范C.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效果10.据考证,位于内蒙古的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是东汉官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大墓。下表是对部分壁画内容的解读。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类别 内容服饰 乌桓人髡头赭衣与汉人宽袍冠帽并存建筑 汉式庑殿顶官署与匈奴弯庐顶“胡帐”共处经济 农耕图与牧马图同现文化 既有“孔子问礼”等儒家故事,也有匈奴人金日磾穿汉服行孝道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民族交融逐渐深入C.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D.北方边防日益巩固11.“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也成为“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材料所体现的这一国际关系体系( )A.奠基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核心原则B.建立了有效的国际冲突协调与解决机制C.根据“正统主义原则”重划欧洲政治版图D.以“大国一致”原则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12.1995年我国进行援外改革,企业取代政府成为援外项目的实施主体。到2000年底,我国已在38个国家启动了83个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在帮助受援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一批有实力的中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我国的援外改革( )A.推进了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C.体现了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 D.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13.1723年,雍正帝正式批准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由于土地较人口而言具有更强的固定性和可见性,相对不容易弄虚作假,这一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官员营私舞弊。这表明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A.降低农民税收负担 B.减轻对农民人身控制C.缓解土地兼并现象 D.提高了征税的规范性14.1951年,新中国第一部关税税则规定平均关税水平为52.9%。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关税税率进行了19次幅度和范围均不大的调整,而且基本没有降低整体关税水平。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关税举措的主要因素是()A.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 B.世贸组织的关税规则C.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D.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15.唐朝规定:“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元朝朝定:“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萧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唐元政府的这些规定意在()A.发展商业经济 B.维持社会稳定C.增加赋税收入 D.划分职业类别16.1601年英国《济贫法》规定:给有劳动能力者提供就业救济,无劳动能力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贫穷儿童在指定家庭寄养,并在适当时机送去当学徒。这种救济方式()A.弱化了政府救济职能 B.有助于增强社会活力C.满足了弱势群体诉求 D.得益于福利国家建设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重视基层政权建设。1938年10月至1939年8月,冀中区进行了区村政权的普遍改选,以确保基层政权尽可能掌握在贫雇农手中,“开办各种训练班,训练行政人员、群众工作人员”,完成了50%-60%的改选,有的村庄参选率达到90%。1940年至1945年,按照指示,冀中和冀东等的县、乡、村选工作,灵活执行“三三制”原则。边区还构建了边区、县、乡三级参议会体系,参议会成为各阶层、党派及少数民族表达诉求的合法渠道。1948年9月至1949年3月,晋冀鲁豫解放区普遍建立起区村(乡)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7月,河北省委省政府成立以后,迅速镇压反动派,肃清反动残余。同时,各级党组织领导开展群众性民主建政运动。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也公开带领农民群众建立农会,巩固新兴人民政权。--摘编自王明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改造与村财政整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河北解放区(根据地)基层民主制度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进行基层民主制度探索的意义。(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在长期选官、治官、治国的实践探索中,因时制宜,传承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选官、治官思想,制定一系列选官、治官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摘编自展龙《治官与治国: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与国家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带兵入侵英格兰,建立了以土地和贵族爵位分封制为基础的国家,此后拉丁语和法语成为英格兰的官方书面语。在1337年到1453年,英法两国之间战争不断,民众迫切要求用英语取代法语,英国的诺曼法国人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归属。15世纪时,新兴商人阶层英语识字水平大大提高。15世纪末以后,尽管人文主义作者们仍然重视对拉丁语或希腊语文学著作的学习,但他们意识到了现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得到发展。1559年,议会重新颁布《至尊法案》,并要求全国教会统一使用英文版《公祷书)。14-16世纪,在诸多要素共同驱动下,英语逐渐成为英国的民族语言。-摘编自稂建中《从民族性到全球化:英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变迁研究》材料二 17世纪以来,法语是法国上流社会“先生”的语言,方言则是各地民众唯一使用并掌握的语言。大革命前夕,法国存在三十多种方言,因语言障碍,方言区的民众对国内巨大的政治风暴不知情或不关注。革命者将废除方言、统一民族语言视为传播共和思想、巩固共和国的一个必要前提。于是,讲法语被视为爱国行为,这一全新的语言观引发了法国历史上首场全民性的语言爱国主义运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反复,直至20世纪初,法语才真正成为法兰西民族的通用语言。--摘编自曾晓阳《从“先生”的语言到公民的语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16世纪英语逐渐成为英国的民族语言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语言爱国主义运动”的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自1870年起,主要西方工业国家(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基本确立了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英镑凭借其与黄金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的属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信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1913年),全球4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的形式储存。(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做是金汇兑本位制的延续,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建立了IMF来监督国家经济政策。”其主要特征便是各国国际储备被美元完全垄断。--摘编自王浩晨《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未来趋势研究》等材料二 跨境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原始驱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元流动性紧缺、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的央行希望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本币互换协议,获得流动性资金支持、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近年来,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制度框架和基础设施一直在不断完善。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以国际储备货币的身份进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得到极大提升,储备货币地位得以确认。--摘编自李国辉《人民币国际化: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1)根据材料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英镑主导的货币体系相比有何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及意义。(10分)历史6月份阶段性质量检测答案选择题:BADBCDDADBACDDBB17.(1)变化:政权组织形式:抗战时期,建立了边区、县、乡三级参议会体系和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普遍建立起区村(乡)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政权。选举原则:抗战时期,坚持“三三制”原则;解放战争时期,更加强调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选举维护人民利益的代表。选举目标:抗战时期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则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基础。(6分)(2)意义:巩固了根据地和解放区政权;保障了基层人民权益;调动了各阶层群众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为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条件;密切了党群联系;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基层民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培养了干部队伍。(8分)18.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对国家治理起到关键作用。阐述: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凭借血缘关系继承官职,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贵族统治,但不利于选拔人才。秦汉时期推行察举制,地方长官举荐人才,注重品德和才能,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了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初期能选拔一些人才,但后期门第成为主要标准,导致士族门阀垄断官场,政治腐败,国家治理混乱。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门第限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文化教育发展,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断发展演变,其合理与否对国家治理能力和王朝兴衰有着重要影响。19.(1)原因:英法战争推动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文艺复兴的影响和宗教改革的推动;统治阶级的政策支持。(6分)(2)影响:传播共和思想,是革命动员的重要手段;增进民族认同,强化国家和民族情感;淡化阶级差别和身份意识,有助于建立平等社会;推动法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法国这一时期的语言运动较为激进,也对地方语言和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6分)20.(1)变化:从以英镑为中心的多元外汇储备到美元垄断外汇储备(以英镑为中心变成以美元为中心);从无国际监管机构(自发)到有国际组织机构监管。(4分)(2)原因:跨境贸易发展的需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货币体系的冲击;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中恢复;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制度和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中国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得以确认;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任答3点6分)积极意义: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加快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中国外交与世界金融新体系的调整发展;有助于促进国际金融格局的改善;有助于推动建立更为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2点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