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产生气体的变化第四单元第二节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目录CONTENTS01 说教材02 说学生03 说教学目标04 说教学重难点05说教学方法06 说教学准备07 说教学过程08 说教学评价和反思01 说教材本课围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与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有关的信息这一目标,编排了三个探索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观”,认识到化学变化是可观察、可研究的。02 说学生知道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且物质的变化会伴随一些现象。说学生已接触过小苏打,对醋这种物质比较熟悉,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怎样反应经验不足。已具备一定的探究和观察能力,对生活的物质变化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03 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实践探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例如产生气体。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根据证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态度责任能够尊重实验事实,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04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重难点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一种新物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对于实验现象及产生气体的合理求证。05 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互动教学法活动探究法操作演示法比较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分析归纳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06 说教学准备、说教学准备食盐白砂糖小苏打水气球白醋蜡烛输液管塑料杯……07 说教学过程聚焦师:谁能把这个气球变大请同学们吹。为什么会变大?今天我们来研究产生气体的变化。二.探索产生气体的变化实验一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实验二收集产生的气体第一组水第二组白醋白砂糖食盐小苏打分析不足操作频繁瓶盖易打翻溶液外溢实验一: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实验二:收集产生的气体(一)原型实验实验二:收集产生的气体2.不易操作。学生实验过程中,用瓶盖装小苏打放进密封塑料袋内,学生很容易打翻瓶盖,出现尚未把密封袋密封,就弄翻了装小苏打的瓶盖的情况,从而使实验失败。原型实验不足之处:1.密封袋是半透明的,眼睛看到收集的气体 效果不明显,要用手去触摸密封袋才有鼓胀的感觉,实验效果不明显。12滴入 1滴管水滴入 1滴管白醋第一组第二组创新要点实验一: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易打翻溶液不外溢利于回收(五)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反应有气泡产生,并伴有哧哧声。创新要点实验二:收集产生的气体实验的创新之处1.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材料便宜易找,便于实验的开展。2.整个实验我用导管将所有实验器材连接在一起,把多个实验进行了整合,实验具有了连贯性,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与实验操作。总结探优3.这样的改进让实验的整体性更强,操作更简便,不易失误,实验现象更明显,探究多元化,实验的成功率更高,且实验装置还可重复使用。123研讨交流小苏打与白醋反应后,也得到了一种气体,并且同样会让烛火熄灭,即不支持燃烧;将这种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也会变浑浊,因此,这种气体也被认为二氧化碳。1.通过查阅资料,你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吗?研讨交流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可溶于水2. 这种气体有什么特点?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呼吸可以灭火碳酸饮料植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拓展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可以和白醋产生气体,你能通过实验发现吗?拓展持续进行实验会怎样?08 说教学评价 和反思说教学评价和反思010203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本课采用了思维型探究教学模式。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的形象思维到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抽象思维,再上升到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并在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说教学评价和反思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呈现具体现象引发积极思考设计实验过程巧妙探索特征研讨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认识应用相关知识迁移解释应用建构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说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学反思010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既重视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探究能力的提升,又重视对科学态度责任的培养,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但本课中涉及的实验多、材料多,在常态课中如何准备相应的材料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值得我继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说课完毕,感谢聆听汇报人:江良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