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阶段贯通9 中国现代史微专题1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要调整项目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运动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训练1 (2024·桂林模拟)如图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宣传画。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看,还是人多力量大》A.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B.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D.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训练2 (2025·珠海模拟)1980年春,在南京举办的全省社队企业产品展销会,规模宏大,到会洽谈业务的达11万人之多,成交金额达2亿元。同年,江苏全省出现300个社队工业与城市工业的经济联合体。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江苏省( )A.城市化规模迅速扩大 B.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C.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D.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微专题2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 具体表现 原因 结果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对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国外经验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党中央对国情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训练3 (2025·苏州摸底测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 )A.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借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C.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训练4 (2024·潍坊五县区高三监测)针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不同税种和税率的状况,从1994年起,国家合并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都实行33%的比例税率。此项措施( )A.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改变了企业所有制性质C.深化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D.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微专题3 新中国外交的调整时间 方针、政策 世界形势奠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社会主义被敌视孤立突破(20世纪60年代) 贯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美苏争霸;西欧联合;第三世界兴起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美苏争霸态势变化;日本、西欧崛起新进展(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 不结盟;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外交 两极格局走向解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新作用(21世纪初)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多极化趋势加强新贡献(新时代) 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训练5 (2024·河南青桐鸣联考)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和平外交”“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曲线图。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A.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C.中美两国关系的恶化 D.“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训练6 (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基辛格在1973年给尼克松的汇报中写道,只要华盛顿谨慎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它将继续向我们支付红利:缓和亚洲的紧张状态,促进与莫斯科的关系。美国在保持与中国的高层接触和建交谈判的同时,加紧推行对苏缓和政策。对基辛格的汇报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中美两国建交步伐在不断加快B.中美苏构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C.中美外交关系受到苏联因素影响D.美国试图结束与苏联的长期冷战“历史短文”类非选择题1.设问类型以“×××”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2.解题步骤(2024·山东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字里的上海材料一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1947年,上海有工厂7 738家、工人367 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材料二 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 000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摘编自《上海统计年鉴》等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解题过程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训练1 C [材料强调了集体的力量,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该事件是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C项正确;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建立,排除A项;题干并不只涉及青年,无法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排除D项。]训练2 B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社队举办企业产品展销会、组建经济联合体,收益较好,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项正确;社队企业主要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城市化关联不密切,排除A项;“全面振兴”一词程度夸大,排除C项;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江苏省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训练3 D训练4 C [据题干可知,自1994年起,国家将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即简化企业税种,体现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统一企业税种,与企业“经营自主权”无关,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简化企业税种,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性质,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统一企业税种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训练5 A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上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外交环境不断改善,“和平共处”一词的使用频率骤然间猛增,故选A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9-1956年,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恶化状态,不能解释图中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和平外交”“和平共处”,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色彩弱化,更趋于务实,排除D项。]训练6 C [中苏关系恶化是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原因,同时美国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也充分考虑了苏联方面的因素,体现了中美外交关系受到苏联因素影响,故选C项;1979年中美两国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项;此时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时期,没有形成中美苏三国的相互制衡,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此时美国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战略收缩,但没有试图结束与苏联的冷战,排除D项。]解题指导典例分析 论题:上海·缩影论述: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据材料一可知,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占据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行业,体现了上海经济在当时具有浓厚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也体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失,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社会现实。这些均体现了近代中国发展总体滞后。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领导人民通过鼓励工商业发展、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材料二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上海经济秩序稳定,轻、重工业稳步发展,比例合理调整,经过改造,上海经济获得新生。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助力全国经济建设,也反映了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总之,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国侵略、经济畸形发展,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变革,迎来新生,是新中国发展腾飞的缩影。(共33张PPT)阶段贯通9中国现代史二 线索纵跨横联一 构建知识网络内容导航三 解题指导 “历史短文”类非选择题构建知识网络返 回线索纵跨横联微专题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要调整项目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项目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人民公社化运动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训练1 (2024·桂林模拟)如图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宣传画。该作品反映出当时A.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B.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D.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看,还是人多力量大》材料强调了集体的力量,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该事件是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C项正确;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建立,排除A项;题干并不只涉及青年,无法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排除D项。训练2 (2025·珠海模拟)1980年春,在南京举办的全省社队企业产品展销会,规模宏大,到会洽谈业务的达11万人之多,成交金额达2亿元。同年,江苏全省出现300个社队工业与城市工业的经济联合体。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江苏省A.城市化规模迅速扩大 B.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C.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D.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社队举办企业产品展销会、组建经济联合体,收益较好,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项正确;社队企业主要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城市化关联不密切,排除A项;“全面振兴”一词程度夸大,排除C项;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江苏省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微专题2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 具体表现 原因 结果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对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时期 具体表现 原因 结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国外经验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时期 具体表现 原因 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党中央对国情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训练3 (2025·苏州摸底测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A.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借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C.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确立,利用价值规律发展商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即商业发展,而非计划经济,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的是苏联计划经济经验,改革开放时期借鉴了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农村集市贸易是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不属于公有制,排除C项。训练4 (2024·潍坊五县区高三监测)针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不同税种和税率的状况,从1994年起,国家合并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都实行33%的比例税率。此项措施A.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改变了企业所有制性质C.深化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D.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据题干可知,自1994年起,国家将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即简化企业税种,体现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统一企业税种,与企业“经营自主权”无关,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简化企业税种,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性质,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统一企业税种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微专题3新中国外交的调整时间 方针、政策 世界形势奠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社会主义被敌视孤立突破(20世纪60年代) 贯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美苏争霸;西欧联合;第三世界兴起时间 方针、政策 世界形势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美苏争霸态势变化;日本、西欧崛起新进展(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 不结盟;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外交 两极格局走向解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新作用(21世纪初)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多极化趋势加强新贡献(新时代) 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训练5 (2024·河南青桐鸣联考)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和平外交”“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曲线图。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A.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C.中美两国关系的恶化D.“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上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外交环境不断改善,“和平共处”一词的使用频率骤然间猛增,故选A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9-1956年,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恶化状态,不能解释图中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和平外交”“和平共处”,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色彩弱化,更趋于务实,排除D项。训练6 (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基辛格在1973年给尼克松的汇报中写道,只要华盛顿谨慎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它将继续向我们支付红利:缓和亚洲的紧张状态,促进与莫斯科的关系。美国在保持与中国的高层接触和建交谈判的同时,加紧推行对苏缓和政策。对基辛格的汇报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中美两国建交步伐在不断加快B.中美苏构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C.中美外交关系受到苏联因素影响D.美国试图结束与苏联的长期冷战√中苏关系恶化是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原因,同时美国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也充分考虑了苏联方面的因素,体现了中美外交关系受到苏联因素影响,故选C项;1979年中美两国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项;此时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时期,没有形成中美苏三国的相互制衡,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此时美国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战略收缩,但没有试图结束与苏联的冷战,排除D项。返 回“历史短文”类非选择题解题指导1.设问类型以“×××”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2.解题步骤方法指导(2024·山东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字里的上海材料一典例分析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1947年,上海有工厂7 738家、工人367 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材料二 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 000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摘编自《上海统计年鉴》等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 论题:上海·缩影论述: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据材料一可知,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占据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行业,体现了上海经济在当时具有浓厚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也体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失,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社会现实。这些均体现了近代中国发展总体滞后。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领导人民通过鼓励工商业发展、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材料二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上海经济秩序稳定,轻、重工业稳步发展,比例合理调整,经过改造,上海经济获得新生。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助力全国经济建设,也反映了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总之,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国侵略、经济畸形发展,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变革,迎来新生,是新中国发展腾飞的缩影。解题过程返 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十一单元 阶段贯通9 中国现代史.docx 第十一单元 阶段贯通9 中国现代史.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