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阶段贯通9 中国现代史(课件 学案)2026届高中历史大一轮复习 板块三 中国现代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一单元 阶段贯通9 中国现代史(课件 学案)2026届高中历史大一轮复习 板块三 中国现代史

资源简介

阶段贯通9 中国现代史
微专题1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要调整
项目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训练1 (2024·桂林模拟)如图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宣传画。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看,还是人多力量大》
A.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B.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D.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训练2 (2025·珠海模拟)1980年春,在南京举办的全省社队企业产品展销会,规模宏大,到会洽谈业务的达11万人之多,成交金额达2亿元。同年,江苏全省出现300个社队工业与城市工业的经济联合体。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江苏省(  )
A.城市化规模迅速扩大 B.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C.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D.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
微专题2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
时期 具体表现 原因 结果
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对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国外经验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党中央对国情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训练3 (2025·苏州摸底测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  )
A.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借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
训练4 (2024·潍坊五县区高三监测)针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不同税种和税率的状况,从1994年起,国家合并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都实行33%的比例税率。此项措施(  )
A.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改变了企业所有制性质
C.深化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D.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微专题3 新中国外交的调整
时间 方针、政策 世界形势
奠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社会主义被敌视孤立
突破(20世纪60年代) 贯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美苏争霸;西欧联合;第三世界兴起
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美苏争霸态势变化;日本、西欧崛起
新进展(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 不结盟;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外交 两极格局走向解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新作用(21世纪初)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多极化趋势加强
新贡献(新时代) 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训练5 (2024·河南青桐鸣联考)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和平外交”“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曲线图。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A.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C.中美两国关系的恶化 D.“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
训练6 (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基辛格在1973年给尼克松的汇报中写道,只要华盛顿谨慎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它将继续向我们支付红利:缓和亚洲的紧张状态,促进与莫斯科的关系。美国在保持与中国的高层接触和建交谈判的同时,加紧推行对苏缓和政策。对基辛格的汇报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中美两国建交步伐在不断加快
B.中美苏构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
C.中美外交关系受到苏联因素影响
D.美国试图结束与苏联的长期冷战
“历史短文”类非选择题
1.设问类型
以“×××”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2.解题步骤
(2024·山东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里的上海
材料一
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
1947年,上海有工厂7 738家、工人367 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材料二 
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 000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摘编自《上海统计年鉴》等
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题过程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训练1 C [材料强调了集体的力量,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该事件是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C项正确;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建立,排除A项;题干并不只涉及青年,无法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排除D项。]
训练2 B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社队举办企业产品展销会、组建经济联合体,收益较好,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项正确;社队企业主要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城市化关联不密切,排除A项;“全面振兴”一词程度夸大,排除C项;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江苏省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
训练3 D
训练4 C [据题干可知,自1994年起,国家将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即简化企业税种,体现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统一企业税种,与企业“经营自主权”无关,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简化企业税种,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性质,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统一企业税种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
训练5 A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上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外交环境不断改善,“和平共处”一词的使用频率骤然间猛增,故选A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9-1956年,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恶化状态,不能解释图中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和平外交”“和平共处”,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色彩弱化,更趋于务实,排除D项。]
训练6 C [中苏关系恶化是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原因,同时美国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也充分考虑了苏联方面的因素,体现了中美外交关系受到苏联因素影响,故选C项;1979年中美两国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项;此时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时期,没有形成中美苏三国的相互制衡,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此时美国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战略收缩,但没有试图结束与苏联的冷战,排除D项。]
解题指导
典例分析 论题:上海·缩影
论述: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
据材料一可知,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占据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行业,体现了上海经济在当时具有浓厚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也体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失,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社会现实。这些均体现了近代中国发展总体滞后。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领导人民通过鼓励工商业发展、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材料二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上海经济秩序稳定,轻、重工业稳步发展,比例合理调整,经过改造,上海经济获得新生。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助力全国经济建设,也反映了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总之,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国侵略、经济畸形发展,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变革,迎来新生,是新中国发展腾飞的缩影。(共33张PPT)
阶段贯通9
中国现代史
二 线索纵跨横联
一 构建知识网络
内容导航
三 解题指导 “历史短文”类非选择题
构建知识网络
返 回
线索纵跨横联
微专题1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要调整
项目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项目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训练1 (2024·桂林模拟)如图是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宣传画。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B.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D.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看,还是人多力量大》
材料强调了集体的力量,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该事件是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C项正确;
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建立,排除A项;
题干并不只涉及青年,无法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排除B项;
材料中未提及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排除D项。
训练2 (2025·珠海模拟)1980年春,在南京举办的全省社队企业产品展销会,规模宏大,到会洽谈业务的达11万人之多,成交金额达2亿元。同年,江苏全省出现300个社队工业与城市工业的经济联合体。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江苏省
A.城市化规模迅速扩大 B.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C.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D.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社队举办企业产品展销会、组建经济联合体,收益较好,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项正确;
社队企业主要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城市化关联不密切,排除A项;
“全面振兴”一词程度夸大,排除C项;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江苏省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
微专题2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
时期 具体表现 原因 结果
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对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时期 具体表现 原因 结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国外经验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时期 具体表现 原因 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党中央对国情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训练3 (2025·苏州摸底测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
A.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借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

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确立,利用价值规律发展商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故选D项;
材料强调的是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即商业发展,而非计划经济,排除A项;
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的是苏联计划经济经验,改革开放时期借鉴了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农村集市贸易是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不属于公有制,排除C项。
训练4 (2024·潍坊五县区高三监测)针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不同税种和税率的状况,从1994年起,国家合并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都实行33%的比例税率。此项措施
A.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改变了企业所有制性质
C.深化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D.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据题干可知,自1994年起,国家将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即简化企业税种,体现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选C项;
题干述及的是统一企业税种,与企业“经营自主权”无关,排除A项;
题干述及的是简化企业税种,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性质,排除B项;
据所学可知,统一企业税种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
微专题3
新中国外交的调整
时间 方针、政策 世界形势
奠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社会主义被敌视孤立
突破(20世纪60年代) 贯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美苏争霸;西欧联合;第三世界兴起
时间 方针、政策 世界形势
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美苏争霸态势变化;日本、西欧崛起
新进展(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 不结盟;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外交 两极格局走向解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新作用(21世纪初)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多极化趋势加强
新贡献(新时代) 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训练5 (2024·河南青桐鸣联考)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和平外交”“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曲线图。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A.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C.中美两国关系的恶化
D.“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1953年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的提出,加上1954年日内瓦会议
和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外交
环境不断改善,“和平共处”一词的使用
频率骤然间猛增,故选A项;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49-1956年,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恶化状态,不能解释图中的变化,排除C项;
材料强调“和平外交”“和平共处”,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色彩弱化,更趋于务实,排除D项。
训练6 (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基辛格在1973年给尼克松的汇报中写道,只要华盛顿谨慎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它将继续向我们支付红利:缓和亚洲的紧张状态,促进与莫斯科的关系。美国在保持与中国的高层接触和建交谈判的同时,加紧推行对苏缓和政策。对基辛格的汇报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中美两国建交步伐在不断加快
B.中美苏构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
C.中美外交关系受到苏联因素影响
D.美国试图结束与苏联的长期冷战

中苏关系恶化是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原因,同时美国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也充分考虑了苏联方面的因素,体现了中美外交关系受到苏联因素影响,故选C项;
1979年中美两国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项;
此时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时期,没有形成中美苏三国的相互制衡,排除B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此时美国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战略收缩,但没有试图结束与苏联的冷战,排除D项。
返 回
“历史短文”类非选择题
解题指导
1.设问类型
以“×××”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2.解题步骤
方法指导
(2024·山东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里的上海
材料一
典例分析
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
1947年,上海有工厂7 738家、工人367 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材料二 
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 000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摘编自《上海统计年鉴》等
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论题:上海·缩影
论述: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
据材料一可知,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占据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行业,体现了上海经济在当时具有浓厚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也体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失,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社会现实。这些均体现了近代中国发展总体滞后。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领导人民通过鼓励工商业发展、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材料二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上海经济秩序稳定,轻、重工业稳步发展,比例合理调整,经过改造,上海经济获得新生。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助力全国经济建设,也反映了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总之,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国侵略、经济畸形发展,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变革,迎来新生,是新中国发展腾飞的缩影。
解题过程
返 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