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阶段贯通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微专题1 辩证认识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积极性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②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注意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在美苏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得到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2)消极性①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两强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训练1 (2024·河南名校联盟三模)右面是冷战时期苏联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炮口刻着“侵略”,炮管后方刻着“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物价上涨”等字样。由此可见,该漫画( )A.体现了苏联的文化渗透策略B.折射出国际格局的变迁C.揭示了美国霸权扩张的危机D.讽刺了美国的社会顽疾训练2 (2024·济宁三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都先于联合国提出了非殖民化问题。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和苏联都不惜成本地支持非殖民地化。其做法旨在( )A.改变世界格局 B.打击老牌帝国C.稳定全球秩序 D.服务冷战战略微专题2 二战后三种经济模式的比较项目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西方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导,适当发展混合经济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指导思想 凯恩斯主义 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点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封闭性 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训练3 (2024·重庆八中模拟)下图内容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趋势。图中的变化( )A.是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波动B.致使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出笼C.让福利主义和宏观调控扩大D.由普遍的盲目超前消费引起训练4 (2024·抚顺一模)《苏联兴亡史纲》中描绘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城乡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一流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全民性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退休养老制度;缩短了劳动时间,延长了妇女产前、产后的假期;特别是基本上保持着全民就业”。这表明( )A.苏联社会福利世界领先B.苏联模式为福利制度提供保障C.苏联综合国力不断提高D.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阐释说明”类非选择题阐释说明类题目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主要考查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理性分析就是在坚持史论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把历史事物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解释清楚,所谓客观评判就是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判断。1.设问类型:你认为……说明理由;……概括说明理由;结合……分析说明……观点(分析说明……);提取材料信息,对……加以阐释。2.解题方法(1)首先,明确阐释或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历史现象还是历史结论,或是其他。如果要阐释或者说明的对象不够明确,需要对题干材料进行凝练,提炼出要阐释的对象。(2)其次,分析要阐释或者说明对象逻辑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说明对象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3)最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或者材料的内容逻辑,使用历史学科的专业术语,进行客观、全面、深入地分析、评价,表述成文。(2024·山东卷,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非洲的“解放”材料一 下表是1960—1980年部分非洲国家①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统计。区域 国别 主要商品 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1960年 1970年 1980年北部非洲 埃及 石油 — 4.6 57.8阿尔及利亚 石油 — 67.5 91.6东部非洲 埃塞俄比亚 咖啡 49.0 59.3 64.1乌干达 咖啡 36.9 50.4 98.7西部非洲 尼日利亚 石油 2.7 57.6 95.3利比里亚 铁矿砂 41.9 70.1 52.7中部非洲 加蓬 石油 21.4 34.3 62.3刚果 石油 — 10.5 77.9南部非洲 博茨瓦纳 钻石 — 14.7 60.8赞比亚 铜 — 95.2 91.3——摘编自[肯尼亚]A.A.马兹鲁伊主编《非洲通史》(第八卷)材料二 1962—1995年,法国在非洲总共进行了19次②军事行动。与非洲法语区国家共签订了23个军事合作协定。法国军队在其中六个国家执行“提高影响力的任务”:喀麦隆(10人)、吉布提(3 500人)、加蓬(610人)、科特迪瓦(580人)、中非共和国(1 500人)、塞内加尔(1 300人)。——摘编自[法]多米尼克·马亚尔《从历史角度看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材料三 甲 1963年10月,牛津大学教授休·特雷弗-罗珀在一次讲座中称:③非洲新的统治者们所立足的都是欧洲创建的文明基础,是欧洲的技术、欧洲的榜样和欧洲的思想让非洲世界走出野蛮时代,与过去的传统分隔开来。非洲过去的历史,如果有意义的话,就在于它是欧洲的历史乙 1999年8月,尼日利亚的牧师瑞弗伦德·苏尖锐批评说:“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尼日利亚人民,他们都是外国行为方式的模仿者,喜欢在我们面前炫耀他们的欧美超道德(实际是非道德的)倾向……”——摘编自[加纳]乔治·B.N.阿耶提《解放后的非洲:非洲未来发展的蓝图》等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正的解放”。解题过程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训练1 C训练2 D [尽管美国和苏联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殖民地国家独立的支持,但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在冷战期间增强自身全球影响力的战略举措,故选D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改变世界格局”说法错误,排除A项;美苏冷战期间的一系列政策本质上服务于冷战战略,与打击老牌帝国无关,排除B项;“非殖民化问题”有利于推进新的全球秩序的构建,但这不是美苏两国的目的,排除C项。]训练3 B [据材料数据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三次滞胀期,且滞胀程度呈现上升趋势,这反映了凯恩斯主义失灵,为此美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致使新自由主义政策出笼,故选B项;据图示可知,美国第一次滞胀期发生在1970年左右,并不是由石油危机导致的,排除A项;为了缓解滞胀问题,美国缩减了福利规模和宏观调控,排除C项;美国这一时期的滞胀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并非由普遍的盲目超前消费引起,排除D项。]训练4 B解题指导典例分析 真正的解放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解放,而不仅仅是政治的独立。二战后非洲民族民主意识发展,掀起反抗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斗争,大部分国家都在19世纪60-70年代获得了政治的独立,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但长期的殖民压迫给非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制约,因此解放只是民族形式上的表面解放,但实际上仍存在着巨大问题。经济方面,经济发展缺乏独立性,大部分非洲国家独立之后主要的能源出口在出口总值中占比不断提高,这说明,出口产品仍以低附加值原料产品为主;对国际市场依赖性高;军事方面缺乏独立性,仍然依靠外国驻军,国防缺乏自主性。因此非洲国家无法实现军事的独立,国防安全无法保障;文化方面缺乏独立性,仍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缺乏自主文化思想体系。综上,非洲国家积极寻求独立发展做出的努力才是实现真正的解放的根本途径,国际社会应贯彻《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实现平等发展是重要保障。针对训练 “真正的世界史”是在矛盾和冲突中走向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也拉开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欧洲殖民者进行早期殖民扩张,英西、 英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殖民战争不断,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两次工业革命后,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欧洲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英法、英俄、法德、英德之间矛盾突出,最终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同时两次工业革命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西方之间的矛盾,世界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与发展。二战后,雅尔塔体系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世纪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局部冲突,影响了世界和平,但同时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总之,我们应积极应对人类的矛盾和冲突,完善国际协调机制,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创建“真正的世界史”。(共27张PPT)阶段贯通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二 线索纵跨横联一 构建知识网络内容导航三 解题指导 “阐释说明”类非选择题构建知识网络返 回线索纵跨横联微专题1辩证认识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积极性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②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注意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在美苏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得到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2)消极性①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两强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训练1 (2024·河南名校联盟三模)右面是冷战时期苏联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炮口刻着“侵略”,炮管后方刻着“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物价上涨”等字样。由此可见,该漫画A.体现了苏联的文化渗透策略B.折射出国际格局的变迁C.揭示了美国霸权扩张的危机D.讽刺了美国的社会顽疾√据漫画信息可知,美国在发动侵略战争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危险,这体现了美国推行霸权的同时隐藏着危机,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美国的情况,未提及苏联向其他国家推行自己的文化,不涉及文化渗透,排除A项;当时处于冷战时期,美苏相互对对方表达不满是常态,漫画并不能体现国际格局变迁,排除B项;社会顽疾是指社会中存在的难以改变的社会现象,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这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D项。训练2 (2024·济宁三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都先于联合国提出了非殖民化问题。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和苏联都不惜成本地支持非殖民地化。其做法旨在A.改变世界格局 B.打击老牌帝国C.稳定全球秩序 D.服务冷战战略√尽管美国和苏联在非殖民化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殖民地国家独立的支持,但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在冷战期间增强自身全球影响力的战略举措,故选D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改变世界格局”说法错误,排除A项;美苏冷战期间的一系列政策本质上服务于冷战战略,与打击老牌帝国无关,排除B项;“非殖民化问题”有利于推进新的全球秩序的构建,但这不是美苏两国的目的,排除C项。微专题2二战后三种经济模式的比较项目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西方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导,适当发展混合经济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指导思想 凯恩斯主义 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点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封闭性 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训练3 (2024·重庆八中模拟)右图内容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趋势。图中的变化A.是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波动B.致使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出笼C.让福利主义和宏观调控扩大D.由普遍的盲目超前消费引起√在1970年左右,并不是由石油危机导致的,排除A项;为了缓解滞胀问题,美国缩减了福利规模和宏观调控,排除C项;美国这一时期的滞胀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并非由普遍的盲目超前消费引起,排除D项。据材料数据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三次滞胀期,且滞胀程度呈现上升趋势,这反映了凯恩斯主义失灵,为此美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致使新自由主义政策出笼,故选B项;据图示可知,美国第一次滞胀期发生训练4 (2024·抚顺一模)《苏联兴亡史纲》中描绘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城乡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一流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全民性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退休养老制度;缩短了劳动时间,延长了妇女产前、产后的假期;特别是基本上保持着全民就业”。这表明A.苏联社会福利世界领先B.苏联模式为福利制度提供保障C.苏联综合国力不断提高D.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据材料信息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城乡建立起当时世界一流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为苏联福利制度提供保障,故选B项;材料并无苏联福利制度与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苏联社会福利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苏联福利制度的情况,并不能得出“苏联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结论,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返 回“阐释说明”类非选择题解题指导阐释说明类题目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主要考查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理性分析就是在坚持史论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把历史事物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解释清楚,所谓客观评判就是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判断。1.设问类型:你认为……说明理由;……概括说明理由;结合……分析说明……观点(分析说明……);提取材料信息,对……加以阐释。2.解题方法(1)首先,明确阐释或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历史现象还是历史结论,或是其他。如果要阐释或者说明的对象不够明确,需要对题干材料进行凝练,提炼出要阐释的对象。(2)其次,分析要阐释或者说明对象逻辑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说明对象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规律总结(3)最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或者材料的内容逻辑,使用历史学科的专业术语,进行客观、全面、深入地分析、评价,表述成文。(2024·山东卷,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非洲的“解放”材料一 下表是1960—1980年部分非洲国家①主要商品出口情况统计。典例分析区域 国别 主要商品 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1960年 1970年 1980年北部非洲 埃及 石油 — 4.6 57.8阿尔及利亚 石油 — 67.5 91.6——摘编自[肯尼亚]A.A.马兹鲁伊主编《非洲通史》(第八卷)区域 国别 主要商品 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1960年 1970年 1980年东部非洲 埃塞俄比亚 咖啡 49.0 59.3 64.1乌干达 咖啡 36.9 50.4 98.7西部非洲 尼日利亚 石油 2.7 57.6 95.3利比里亚 铁矿砂 41.9 70.1 52.7中部非洲 加蓬 石油 21.4 34.3 62.3刚果 石油 — 10.5 77.9南部非洲 博茨瓦纳 钻石 — 14.7 60.8赞比亚 铜 — 95.2 91.3材料二 1962—1995年,法国在非洲总共进行了19次②军事行动。与非洲法语区国家共签订了23个军事合作协定。法国军队在其中六个国家执行“提高影响力的任务”:喀麦隆(10人)、吉布提(3 500人)、加蓬(610人)、科特迪瓦(580人)、中非共和国(1 500人)、塞内加尔(1 300人)。——摘编自[法]多米尼克·马亚尔《从历史角度看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材料三 ——摘编自[加纳]乔治·B.N.阿耶提《解放后的非洲:非洲未来发展的蓝图》等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正的解放”。甲 1963年10月,牛津大学教授休·特雷弗-罗珀在一次讲座中称:③非洲新的统治者们所立足的都是欧洲创建的文明基础,是欧洲的技术、欧洲的榜样和欧洲的思想让非洲世界走出野蛮时代,与过去的传统分隔开来。非洲过去的历史,如果有意义的话,就在于它是欧洲的历史乙 1999年8月,尼日利亚的牧师瑞弗伦德·苏尖锐批评说:“大多数受过教育的尼日利亚人民,他们都是外国行为方式的模仿者,喜欢在我们面前炫耀他们的欧美超道德(实际是非道德的)倾向……”答案 真正的解放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解放,而不仅仅是政治的独立。二战后非洲民族民主意识发展,掀起反抗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斗争,大部分国家都在19世纪60-70年代获得了政治的独立,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但长期的殖民压迫给非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制约,因此解放只是民族形式上的表面解放,但实际上仍存在着巨大问题。经济方面,经济发展缺乏独立性,大部分非洲国家独立之后主要的能源出口在出口总值中占比不断提高,这说明,出口产品仍以低附加值原料产品为主;对国际市场依赖性高;军事方面缺乏独立性,仍然依靠外国驻军,国防缺乏自主性。因此非洲国家无法实现军事的独立,国防安全无法保障;文化方面缺乏独立性,仍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缺乏自主文化思想体系。综上,非洲国家积极寻求独立发展做出的努力才是实现真正的解放的根本途径,国际社会应贯彻《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实现平等发展是重要保障。解题过程返 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十七单元 阶段贯通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ocx 第十七单元 阶段贯通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