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标明确】
3.2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核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知识点1 文化具有民族性
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核心和 灵魂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体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知识点2 文化具有多样性
含义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维护多 样性的 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3)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态度 要求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文化多样性不同于文化多元化,前者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即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形式、内容各具特色,后者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是文化发展方向、指导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纠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纠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3.文化民族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纠正: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4.(2024·山东潍坊模拟)各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差异,要一律平等。
纠正: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5.(2024·北京房山模拟)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纠正:尊重文化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考向1 文化具有民族性
[典例1] (2024·全国甲卷)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匾额为建筑的脸面,“黄鹤楼”“拙政园”“荣宝斋”等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 )
①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其传播方式创新 ②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 ③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人们的精神追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C
【解析】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社会实践,而不是其传播方式创新,①错误。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②正确。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匾额为建筑的脸面,一些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③正确。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人们的精神追求,④错误。
[典例2] (2023·浙江1月选考)1 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D
【解析】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而不是文化,①错误。材料表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未强调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②排除。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了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③④正确。
考向2 文化具有多样性
[典例3] (2024·湖北卷,改编)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旁突出的塔楼式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B
【解析】 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新式马面裙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这反映了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①正确。发展文化事业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而新式马面裙属于服装产业,不属于文化事业,②错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新式马面裙体现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没有体现包容性,③不选。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这说明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④正确。
[典例4] (2022·湖南卷)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其构成以沿途保存的遗址或遗存为主要对象。湖南、广西相关部门加大古道沿线的文物和遗址保护力度,做好古道文化资源的整合、活化与利用工作。这有利于( )
①发挥自然遗产优势,促进湘桂文化交融 ②在求同存异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④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D
【解析】 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其构成以沿途保存的遗址或遗存为主要对象,表明不是纯自然遗产,而是文化遗产,①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材料没有涉及在求同存异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不符合题意。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湖南、广西相关部门加大古道沿线的文物和遗址保护力度,有利于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正确。湖南、广西相关部门做好古道文化资源的整合、活化与利用工作,有利于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④正确。
核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知识点1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要求 (1)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1)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
(2)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又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3)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既要热情欢迎外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借鉴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发展中华文化服务;又要坚决抵御国外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和渗透,确保中华文化健康发展。
知识点2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意义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2)对民族文化:通过文化交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3)对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要求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纠正: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文化交流就是指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纠正: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3.文化交流需要消除文化差异。
纠正:文化交流要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而非消除文化差异。
4.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纠正: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能促进彼此共同发展,但不能走向同一。
5.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锋而丰富。
纠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考向1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典例1] (2024·江西卷)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意大利,汉服巡游亮相威尼斯狂欢节,东方美学惊艳世界;在伦敦有“中华战舞”之称的潮汕英歌舞在特拉法加广场气势如虹,火爆出圈;在巴黎图书节,原创情景立体书《走近三星堆》让法国小读者爱不释手。这表明( )
①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D
【解析】 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说法错误,①不选。材料强调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汉服巡游、潮汕英歌舞、原创情景立体书等具体事例,可以看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能够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未涉及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不选。
[典例2] (2024·安徽卷)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C
【解析】 我们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错误。材料中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文化发展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立足国情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且认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的说法错误,④排除。
考向2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典例3] (2022·福建卷)澳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美食之都”。从最初澳门本地菜与葡国菜的结合,到大航海时期东西方食材的串联,时光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如今的“澳门之味”。“澳门之味”的形成表明( )
①不同民族文化可以求同存异和睦共处 ②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汇可以熔铸新文化 ③兼收并蓄其他民族文化能推动文化发展 ④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澳门之味”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没有强调不同民族文化可以求同存异和睦共处,①不符合题意。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发展,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④错误。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如今的“澳门之味”,可见,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汇可以熔铸新文化,兼收并蓄其他民族文化能推动文化发展,②③正确。
[典例4] (2024·河北模拟预测)历史上,敦煌一开始就具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潜质。东来西往的驼队,使各种文化交汇于此,多彩、包容的文化基因不断积淀。千年莫高窟里,犹如有只神奇之手,把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造就了“世界的敦煌”。材料表明( )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不断丰富 ②在文化交流互鉴中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③中华文化以突出的包容性推动了自身发展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 千年莫高窟里,犹如有只神奇之手,把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造就了“世界的敦煌”。这表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不断丰富,说明中华文化以突出的包容性推动了自身发展,①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敦煌文化的世界性,不强调其民族性,④不符合题意。
核心点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知识点1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错误 观点 (1)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 (2)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会丧失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正确 态度 (1)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指向的是我国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而不是我国文化被外来文化吸收、借鉴。
知识点2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原因 (1)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2)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措施 (1)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2)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哲理。
1.“民族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纠正: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属于民族虚无主义,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则属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
2.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纠正:我们要学习借鉴的是外来有益文化,而非所有外来文化。
3.只要我们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外来文化就能发挥积极作用。
纠正:我们要敢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但是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4.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中华文化来改造外来文化。
纠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借鉴外来有益文化,而非改造外来文化。
5.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
7纠正:对待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考向1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典例1] (2024·江苏扬州模拟)2024年3月,民族歌剧《李清照》在杭州上演,受到市场热烈欢迎。该歌剧以李清照一生的词作创作为主线,展现其广阔的胸襟和崇高的家国情怀。该歌剧的创作者将源于西方的歌剧舞台艺术与中国传统人物和故事相结合,做到中西合璧。由此可见,民族歌剧《李清照》的成功在于( )
[A] 弘扬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辩证取舍
[B] 提高作品质量,努力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C] 立足时代之基,继承并赋予革命文化新的内涵
[D] 坚持面向世界,将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答案】 D
【解析】 民族歌剧《李清照》展现了李清照广阔的胸襟和崇高的家国情怀,弘扬了民族精神,但材料未涉及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辩证取舍,A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族歌剧《李清照》受到市场热烈欢迎,未体现发展文化事业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B排除。材料体现了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未涉及革命文化,C排除。该歌剧的创作者将源于西方的歌剧舞台艺术与中国传统人物和故事相结合,做到中西合璧,说明民族歌剧《李清照》的成功在于坚持面向世界,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我为主,将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为我所用,D正确。
[典例2] (2024·海南名校联考)我国隋朝的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十部乐,其中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且包含印度、东南亚地区等许多外国乐舞。“洛阳家家学胡乐”,对外来音乐的喜爱成为一种时尚,五弦琵琶、箜篌、横笛等外来乐器也大为普及。回顾历史,中华文明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 )
①保持开放心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 ②宣传普及优秀的外来文化,满足我国公民文化需求 ③立足国情,把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④学习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吸收外国经营管理理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 我国隋朝的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十部乐,其中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且包含许多外国乐舞,这表明中华文明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保持开放心态,立足国情,博采众长,把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①③符合题意。对优秀的外来文化要吸收借鉴,而不是宣传普及,②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吸收外国经营管理理念,④不符合题意。
考向2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典例3] (2023·全国甲卷)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C
【解析】 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而不是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①错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②④正确。马克思主义提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性指导,而不提供具体方案,③错误。
[典例4] (2024·湖北武汉二模)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关于“龙”的翻译又上热搜。相较于具有攻击性形象的“Dragon”,“Loong”寓意吉祥、高贵、勇敢,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人们讨论龙的翻译,不只是一个语言学的讨论,而是真心希望中国独特的文化积淀,能够以一种更好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①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动力 ②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③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C
【解析】 “相较于具有……世人面前”,这一转变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也说明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②④正确。社会实践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动力,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与题意不符。
课时作业
(时间:25分钟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由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殿、博物馆及国家园林公共机构联合主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在故宫博物院展出。该展览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3个单元,展现中法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这一中法文化交流盛举( )
①充分体现了两国文化的优越性 ②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与发展 ③奠定了中法文明互鉴互惠的基础 ④展示了世界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C
【解析】 该展览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3个单元,展现中法文化交流史,这一中法文化交流盛举展示了世界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与发展,②④正确。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体现了两国文化的优越性”的说法错误,①排除。这一中法文化交流盛举有利于促进中法文明互鉴互惠,但“奠定了中法文明互鉴互惠的基础”的说法夸大了这一活动的意义,③排除。
2.(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当天,一艘中国传统龙舟出现在塞纳河上。龙舟上一共有18人参与展示活动,其中13名法国人、5名华人。龙舟划进奥运会,除了其具备体育竞技的特征,还在于它所蕴含的团结协作、拼搏奋进的精神是对奧林匹克精神的一种诠释。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具有民族的独特性也具有共通性 ②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在交流中得到弥合 ③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④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才有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 巴黎奥运会开幕当天,13名法国人、5名华人在一艘中国传统龙舟上参与展示活动,龙舟所蕴含的团结协作、拼搏奋进的精神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诠释,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的独特性也具有共通性,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显得更加多姿多彩,①③正确。材料强调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性,未体现在交流中弥合不同民族文化差异,②排除。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就具有价值,而不是在对外传播中才有价值,④错误。
3.(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2024年9月25—27日,“良渚·世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与传播系列活动在希腊成功举办。通过良渚文明主题展览、交流沙龙、青年体验活动、招募“良渚推介官”等活动,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
①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活动可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D
【解析】 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各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法错误,①不选。“良渚·世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与传播系列活动在希腊成功举办,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不符合题意。通过良渚文明主题展览、交流沙龙、青年体验活动等,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该活动可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④正确。
4.(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2024年5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表示,面对更加多元的世界,对话多一分、对抗就少一分,包容多一点、隔阂就少一点……我们愿同阿方共倡人文交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书写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新时代典范。这启示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必须( )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②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 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④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必须立足本国国情,而不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不符合题意。我们愿同阿方共倡人文交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启示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而且各国国情不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能要求各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排除。
5.(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2024年6月,中美青年版画展在江苏举行。该展览搭建了两国版画艺术交流平台,增进了文化理解,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版画发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画风格,又为中国版画艺术兼收并蓄创造了条件。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 ②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趋向同质化 ③中华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④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B
【解析】 中美青年版画展搭建了两国版画艺术交流平台,增进了文化理解,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这表明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①正确。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副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文化交流互鉴会促进文化的发展,但不会走向同质化,②错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③错误。版画发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画风格,又为中国版画艺术兼收并蓄创造了条件,这表明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④正确。
6.(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广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在发展中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和明暗透视及光线折射的原理,而广绣的金银线绣法也对西方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法国描绘宫廷生活的油画就借鉴了这一绣法。这表明( )
①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造就了文化多样性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文化趋同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未体现经济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①不符合题意。广绣在发展中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广绣的金银线绣法也对西方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②④正确。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特色,“文化趋同”说法错误,③排除。
7.(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尽管春节习俗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所承载的“团圆和谐、亲情友爱”“辞旧迎新、憧憬未来”等文化内涵,具有超族群、超信仰、超国界的价值共享性。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因为( )
①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是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必然要求 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春节文化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 ③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④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A
【解析】 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因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春节文化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是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必然要求,①②符合题意。我们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不是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春节所承载文化内涵的价值共享性,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④排除。
8.(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亲子音乐舞台剧《敦煌奇妙夜》自2019年起历经800多个日夜的筹备与研发,从海量敦煌素材的甄选到剧本故事的反复打磨,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中西方文化在创作过程中更是碰撞出诸多奇妙的火花。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 ②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④保持开放的心态,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趋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 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要尊重文化差异,②表述错误。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融合趋同”说法错误,④表述错误。中西方文化在创作过程中更是碰撞出诸多奇妙的火花,表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①正确。从海量敦煌素材的甄选到剧本故事的反复打磨,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中西方文化在创作过程中更是碰撞出诸多奇妙的火花,表明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符合题意。
9.(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历史上,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开展文化交流,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新时代,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世界上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相互成就。我们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不断彰显着“不同”与“大同”的辩证智慧。这表明( )
①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②中华文明是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不断融合统一中形成的开放体系 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世界文明共性和中华文明特性的辩证统一 ④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开放包容的胸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影响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但不起决定作用,①错误。中华文明是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而不是“融合统一”,②错误。材料中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世界上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相互成就,这表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世界文明共性和中华文明特性的辩证统一,③正确。材料中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文明都坚持与对外文化进行交流,这表明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开放包容的胸怀,④正确。
10.(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借鉴、融合 ②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 ③中华民族勇敢悦纳任何事物的无畏品格 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须立足自身国情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没有涉及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也没有涉及中华民族的无畏品格,而且中华民族具有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而不是勇敢悦纳任何事物的无畏品格,①③排除。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中国,这说明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②符合题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可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须立足自身国情,④符合题意。
11.(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唐朝西域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影响很大,宫廷专有高昌乐。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产生了影响。天主教传教士来华的同时带来了科技和宗教。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碰撞,外来文化作用于本地文化的过程既是文化入侵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化和改造的过程。无论外来文化形态如何,其对本土文化均会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对此,我们正确的态度是( )
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吸收外来文化不一定要保持民族特色 ③要立足于本国国情,避免盲目照搬照套 ④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 “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碰撞……无论外来文化形态如何,其对本土文化均会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对此,我们正确的态度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立足于本国国情,避免盲目照搬照套,①③符合题意。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坚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②错误。外来文化既包括有益文化,也包括落后腐朽文化,我们要充分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17分)
12.(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8分)(2024·广东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二某学习小组就“聚焦中国故事,探究中国智慧”主题整理了下列材料,并开展讨论: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难题,中国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到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并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中国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蕴含中国智慧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某款民间舞蹈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以“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为‘世界故事’”为议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选取具有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中国故事,经文化生产后转化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世界故事。(3分)
(2)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从世界文明的交汇处讲述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文化借鉴意义的中国故事。(2分)
(3)加强文化交流,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及传播手段,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3分)
13.(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外来文化)(9分)(2023·湖南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敌视甚至战争。中国式现代化破解“文明冲突论”,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
【答案】 (1)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平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分)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3分)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胸怀天下、保持开放,又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发展立场,推动人类文明在深度交流与交融中进步。(3分)
(
第
18
页
)(共76张PPT)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八课
【课标明确】
3.2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体系自建
独特标识
精神根基
价值观
内在要求
相互借鉴
重要动力
相互学习
文化发展繁荣
文化复古主义
西方文化
博采众长
交流互鉴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核心点一
核心突破
知识点1 文化具有民族性
知识整合
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体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特别提醒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知识点2 文化具有多样性
含义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维护多样性的 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3)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态度要求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特别提醒
文化多样性不同于文化多元化,前者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即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形式、内容各具特色,后者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是文化发展方向、指导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易错清零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纠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纠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3.文化民族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纠正: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4.(2024·山东潍坊模拟)各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差异,要一律平等。
纠正: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5.(2024·北京房山模拟)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纠正:尊重文化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典例1] (2024·全国甲卷)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匾额为建筑的脸面,“黄鹤楼”“拙政园”
“荣宝斋”等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 )
①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其传播方式创新 ②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 ③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人们的精神追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考题感悟
C
考向1 文化具有民族性
【解析】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社会实践,而不是其传播方式创新,①错误。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②正确。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匾额为建筑的脸面,一些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③正确。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人们的精神追求,④错误。
[典例2] (2023·浙江1月选考)1 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D
【解析】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而不是文化,①错误。材料表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未强调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②排除。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了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③④正确。
[典例3] (2024·湖北卷,改编)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旁突出的塔楼式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考向2 文化具有多样性
B
【解析】 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新式马面裙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这反映了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①正确。发展文化事业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而新式马面裙属于服装产业,不属于文化事业,②错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新式马面裙体现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没有体现包容性,③不选。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这说明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④正确。
[典例4] (2022·湖南卷)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其构成以沿途保存的遗址或遗存为主要对象。湖南、广西相关部门加大古道沿线的文物和遗址保护力度,做好古道文化资源的整合、活化与利用工作。这有利于( )
①发挥自然遗产优势,促进湘桂文化交融 ②在求同存异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④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D
【解析】 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其构成以沿途保存的遗址或遗存为主要对象,表明不是纯自然遗产,而是文化遗产,①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材料没有涉及在求同存异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不符合题意。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湖南、广西相关部门加大古道沿线的文物和遗址保护力度,有利于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正确。湖南、广西相关部门做好古道文化资源的整合、活化与利用工作,有利于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④正确。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核心点二
知识点1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知识整合
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要求 (1)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特别提醒
(1)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
(2)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又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3)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既要热情欢迎外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借鉴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发展中华文化服务;又要坚决抵御国外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和渗透,确保中华文化健康发展。
知识点2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意义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2)对民族文化:通过文化交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3)对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要求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特别提醒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易错清零
1.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纠正: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文化交流就是指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纠正: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3.文化交流需要消除文化差异。
纠正:文化交流要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而非消除文化差异。
4.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纠正: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能促进彼此共同发展,但不能走向同一。
5.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锋而丰富。
纠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典例1] (2024·江西卷)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意大利,汉服巡游亮相威尼斯狂欢节,东方美学惊艳世界;在伦敦有“中华战舞”之称的潮汕英歌舞在特拉法加广场气势如虹,火爆出圈;在巴黎图书节,原创情景立体书《走近三星堆》让法国小读者爱不释手。这表明( )
①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考题感悟
D
考向1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解析】 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说法错误,①不选。材料强调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汉服巡游、潮汕英歌舞、原创情景立体书等具体事例,可以看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能够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未涉及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不选。
[典例2] (2024·安徽卷)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解析】 我们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错误。材料中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文化发展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立足国情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且认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的说法错误,④排除。
[典例3] (2022·福建卷)澳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美食之都”。从最初澳门本地菜与葡国菜的结合,到大航海时期东西方食材的串联,时光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如今的“澳门之味”。“澳门之味”的形成表明( )
①不同民族文化可以求同存异和睦共处 ②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汇可以熔铸新文化 ③兼收并蓄其他民族文化能推动文化发展 ④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考向2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澳门之味”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没有强调不同民族文化可以求同存异和睦共处,①不符合题意。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发展,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④错误。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如今的“澳门之味”,可见,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汇可以熔铸新文化,兼收并蓄其他民族文化能推动文化发展,②③正确。
[典例4] (2024·河北模拟预测)历史上,敦煌一开始就具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潜质。东来西往的驼队,使各种文化交汇于此,多彩、包容的文化基因不断积淀。千年莫高窟里,犹如有只神奇之手,把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造就了“世界的敦煌”。材料表明( )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不断丰富 ②在文化交流互鉴中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③中华文化以突出的包容性推动了自身发展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解析】 千年莫高窟里,犹如有只神奇之手,把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造就了“世界的敦煌”。这表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不断丰富,说明中华文化以突出的包容性推动了自身发展,①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敦煌文化的世界性,不强调其民族性,④不符合题意。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核心点三
知识点1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知识整合
错误 观点 (1)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
(2)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会丧失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正确 态度 (1)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特别提醒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指向的是我国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而不是我国文化被外来文化吸收、借鉴。
知识点2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原因 (1)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2)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措施 (1)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2)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特别提醒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哲理。
易错清零
1.“民族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纠正: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属于民族虚无主义,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则属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
2.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纠正:我们要学习借鉴的是外来有益文化,而非所有外来文化。
3.只要我们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外来文化就能发挥积极作用。
纠正:我们要敢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但是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4.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中华文化来改造外来文化。
纠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借鉴外来有益文化,而非改造外来文化。
5.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
纠正:对待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典例1] (2024·江苏扬州模拟)2024年3月,民族歌剧《李清照》在杭州上演,受到市场热烈欢迎。该歌剧以李清照一生的词作创作为主线,展现其广阔的胸襟和崇高的家国情怀。该歌剧的创作者将源于西方的歌剧舞台艺术与中国传统人物和故事相结合,做到中西合璧。由此可见,民族歌剧《李清照》的成功在于( )
[A] 弘扬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辩证取舍
[B] 提高作品质量,努力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C] 立足时代之基,继承并赋予革命文化新的内涵
[D] 坚持面向世界,将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考题感悟
D
考向1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解析】 民族歌剧《李清照》展现了李清照广阔的胸襟和崇高的家国情怀,弘扬了民族精神,但材料未涉及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辩证取舍,A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族歌剧《李清照》受到市场热烈欢迎,未体现发展文化事业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B排除。材料体现了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未涉及革命文化,C排除。该歌剧的创作者将源于西方的歌剧舞台艺术与中国传统人物和故事相结合,做到中西合璧,说明民族歌剧《李清照》的成功在于坚持面向世界,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我为主,将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为我所用,D正确。
[典例2] (2024·海南名校联考)我国隋朝的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十部乐,其中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且包含印度、东南亚地区等许多外国乐舞。“洛阳家家学胡乐”,对外来音乐的喜爱成为一种时尚,五弦琵琶、箜篌、横笛等外来乐器也大为普及。回顾历史,中华文明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
( )
①保持开放心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 ②宣传普及优秀的外来文化,满足我国公民文化需求 ③立足国情,把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④学习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吸收外国经营管理理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解析】 我国隋朝的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十部乐,其中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且包含许多外国乐舞,这表明中华文明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保持开放心态,立足国情,博采众长,把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①③符合题意。对优秀的外来文化要吸收借鉴,而不是宣传普及,②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吸收外国经营管理理念,④不符合题意。
[典例3] (2023·全国甲卷)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考向2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解析】 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而不是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①错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②④正确。马克思主义提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性指导,而不提供具体方案,③错误。
[典例4] (2024·湖北武汉二模)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关于“龙”的翻译又上热搜。相较于具有攻击性形象的“Dragon”,“Loong”寓意吉祥、高贵、勇敢,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人们讨论龙的翻译,不只是一个语言学的讨论,而是真心希望中国独特的文化积淀,能够以一种更好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①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动力 ②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③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解析】 “相较于具有……世人面前”,这一转变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也说明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②④正确。社会实践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动力,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与题意不符。
课时作业
(时间:25分钟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由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殿、博物馆及国家园林公共机构联合主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在故宫博物院展出。该展览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
“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3个单元,展现中法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这一中法文化交流盛举( )
①充分体现了两国文化的优越性 ②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与发展
③奠定了中法文明互鉴互惠的基础 ④展示了世界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解析】 该展览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
“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3个单元,展现中法文化交流史,这一中法文化交流盛举展示了世界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与发展,②④正确。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体现了两国文化的优越性”的说法错误,①排除。这一中法文化交流盛举有利于促进中法文明互鉴互惠,但“奠定了中法文明互鉴互惠的基础”的说法夸大了这一活动的意义,③排除。
2.(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当天,一艘中国传统龙舟出现在塞纳河上。龙舟上一共有18人参与展示活动,其中13名法国人、5名华人。龙舟划进奥运会,除了其具备体育竞技的特征,还在于它所蕴含的团结协作、拼搏奋进的精神是对奧林匹克精神的一种诠释。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文化具有民族的独特性也具有共通性 ②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在交流中得到弥合 ③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④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才有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解析】 巴黎奥运会开幕当天,13名法国人、5名华人在一艘中国传统龙舟上参与展示活动,龙舟所蕴含的团结协作、拼搏奋进的精神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诠释,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的独特性也具有共通性,文化在交流互鉴中显得更加多姿多彩,①③正确。材料强调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性,未体现在交流中弥合不同民族文化差异,②排除。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就具有价值,而不是在对外传播中才有价值,④错误。
3.(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2024年9月25—27日,“良渚·世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与传播系列活动在希腊成功举办。通过良渚文明主题展览、交流沙龙、青年体验活动、招募“良渚推介官”等活动,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
①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活动可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解析】 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各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法错误,①不选。“良渚·世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与传播系列活动在希腊成功举办,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不符合题意。通过良渚文明主题展览、交流沙龙、青年体验活动等,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该活动可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④正确。
4.(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2024年5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表示,面对更加多元的世界,对话多一分、对抗就少一分,包容多一点、隔阂就少一点……我们愿同阿方共倡人文交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书写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新时代典范。这启示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必须( )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②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 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④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解析】 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必须立足本国国情,而不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不符合题意。我们愿同阿方共倡人文交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启示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而且各国国情不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能要求各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排除。
5.(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2024年6月,中美青年版画展在江苏举行。该展览搭建了两国版画艺术交流平台,增进了文化理解,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版画发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画风格,又为中国版画艺术兼收并蓄创造了条件。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 ②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趋向同质化 ③中华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④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B
【解析】 中美青年版画展搭建了两国版画艺术交流平台,增进了文化理解,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这表明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①正确。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副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文化交流互鉴会促进文化的发展,但不会走向同质化,②错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③错误。版画发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画风格,又为中国版画艺术兼收并蓄创造了条件,这表明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④正确。
6.(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广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在发展中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和明暗透视及光线折射的原理,而广绣的金银线绣法也对西方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法国描绘宫廷生活的油画就借鉴了这一绣法。这表明( )
①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造就了文化多样性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文化趋同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解析】 材料未体现经济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①不符合题意。广绣在发展中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广绣的金银线绣法也对西方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②④正确。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特色,“文化趋同”说法错误,③排除。
7.(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
(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尽管春节习俗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所承载的“团圆和谐、亲情友爱”“辞旧迎新、憧憬未来”等文化内涵,具有超族群、超信仰、超国界的价值共享性。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因为( )
①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是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必然要求 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春节文化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 ③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④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A
【解析】 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因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春节文化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是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必然要求,①②符合题意。我们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不是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春节所承载文化内涵的价值共享性,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④排除。
8.(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亲子音乐舞台剧《敦煌奇妙夜》自2019年起历经800多个日夜的筹备与研发,从海量敦煌素材的甄选到剧本故事的反复打磨,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中西方文化在创作过程中更是碰撞出诸多奇妙的火花。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 ②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③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④保持开放的心态,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趋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B
【解析】 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要尊重文化差异,②表述错误。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融合趋同”说法错误,④表述错误。中西方文化在创作过程中更是碰撞出诸多奇妙的火花,表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①正确。从海量敦煌素材的甄选到剧本故事的反复打磨,每一处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中西方文化在创作过程中更是碰撞出诸多奇妙的火花,表明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符合题意。
9.(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历史上,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开展文化交流,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新时代,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世界上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相互成就。我们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不断彰显着“不同”与“大同”的辩证智慧。这表明( )
①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②中华文明是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不断融合统一中形成的开放体系 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世界文明共性和中华文明特性的辩证统一 ④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开放包容的胸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D
【解析】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影响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但不起决定作用,①错误。中华文明是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而不是“融合统一”,②错误。材料中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世界上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相互成就,这表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世界文明共性和中华文明特性的辩证统一,③正确。材料中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文明都坚持与对外文化进行交流,这表明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开放包容的胸怀,④正确。
10.(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借鉴、融合 ②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 ③中华民族勇敢悦纳任何事物的无畏品格 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须立足自身国情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没有涉及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也没有涉及中华民族的无畏品格,而且中华民族具有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而不是勇敢悦纳任何事物的无畏品格,①③排除。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中国,这说明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②符合题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可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须立足自身国情,④符合题意。
11.(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唐朝西域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影响很大,宫廷专有高昌乐。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产生了影响。天主教传教士来华的同时带来了科技和宗教。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碰撞,外来文化作用于本地文化的过程既是文化入侵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化和改造的过程。无论外来文化形态如何,其对本土文化均会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对此,我们正确的态度是( )
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吸收外来文化不一定要保持民族特色 ③要立足于本国国情,避免盲目照搬照套 ④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解析】 “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碰撞……无论外来文化形态如何,其对本土文化均会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对此,我们正确的态度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立足于本国国情,避免盲目照搬照套,①③符合题意。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坚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②错误。外来文化既包括有益文化,也包括落后腐朽文化,我们要充分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17分)
12.(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8分)(2024·广东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高二某学习小组就“聚焦中国故事,探究中国智慧”主题整理了下列材料,并开展讨论: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难题,中国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话语权;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和行动。从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到宣布“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并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中国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蕴含中国智慧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某款民间舞蹈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以“国际传播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转为‘世界故事’”为议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选取具有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中国故事,经文化生产后转化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世界故事。(3分)
(2)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从世界文明的交汇处讲述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文化借鉴意义的中国故事。(2分)
(3)加强文化交流,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及传播手段,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3分)
13.(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外来文化)(9分)(2023·湖南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敌视甚至战争。中国式现代化破解“文明冲突论”,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
【答案】 (1)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平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分)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3分)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胸怀天下、保持开放,又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发展立场,推动人类文明在深度交流与交融中进步。(3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