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课件(共34张PPT)2024-2025学年中职《中国历史》(2023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课件(共34张PPT)2024-2025学年中职《中国历史》(2023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高教版·中职历史
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你还知道我国境内哪些古人类遗存?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表面粗糙打制而成
表面光滑磨制而成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20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5000年
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发展缓慢
人们按性别、年龄实行自然分工
共同劳动
生产资料和产品共同占有
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国家
石器时代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会是怎样的?
阅读教材第4页内容补充表格
距今7000—5000年
距今7000—5000年
距今6000—5000年
距今4000年
长江流域
黄河中游
黄河中下游
东北地区
玉猪龙、女神庙
黑陶
彩陶、磨制石器、墓葬制度
种植水稻、干栏式房屋
大量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城邑、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出现,表明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相应的、区别于一般聚落,并凌驾于其上的政治实体已经产生。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结合材料、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怎样的特征?
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原始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怎样的生产生活状况?
等级 随葬品数量 随葬品质量 墓主身份
1 百件以上,多则数百件 以玉器为主,随葬玉钺、玉琮,无生产工具 神王(最高统治者)
2 几十件至百件 玉器远多于其他器物,随葬玉钺、玉琮 公侯,掌握较多财富
3 几十件左右 玉器多于陶、石器,玉钺、玉琮仅随葬其一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拥有相当财富
4 十几件至几十件 玉器与陶、石器数量相近,随葬石钺 首领,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5 几件至十几件 少或无玉器,多陶、石器,随葬石钺或石镞 上层平民,有一点私产
6 一件或几件 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7 基本为零 社会地位最地下人群
以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例,父系氏族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良渚古城规模巨大,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约1900米,宽约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北侧的水坝,绵延20余千米,具备防洪功能。
通过良渚古城遗址的介绍,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单以填充莫角山平台的工程为例,30万平方米的平台,估计需用200万立方米的土方,至少要动员60万人日工。按照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分析,一般农业社会,劳动力如果投入到正常生产工作以外,每年超过3个月就会严重影响社会运行,那么假设100天完成这个工程,就需要动员6 000人连续工作,这6 000人的组织、管理和给养又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支持。如果以使用1万人计算,人口动员占可用劳动力的1/10,那么莫角山工程,即需有10万人为劳动力储备基础。
——李伟:《寻找中国之始》,载《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40期
阅读材料,你认为良渚古城能够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较强的组织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高
中华的人文初祖
黄帝和炎帝都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部落(族)。
传说中的主要部落分布
尧舜禹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年老时,各部落领袖推举 作为尧的继承人。这种传位方式,历史上称为“ ”。舜年老时,又用同样的方法选拔治水有功的 (大禹治水)作为继承人。
大禹治水像
禅让制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生产力低下
共同劳动
成果共享
私有制
社会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生产力提高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阅读教材第6—9页内容补充表格
约公元前2070
约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


周武王
阳城
王位世系制


镐京
内外服制
宗法分封制

周幽王
夏朝
夏朝形势图
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禹传子,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末年, 暴政,被 所灭。

夏桀

商朝
(1)建立:
(2)政治:
内 服
外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内外服制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多次迁都后定于殷。
内服
外服
利用甲骨占卜时,观察了烤灼之后龟甲上呈现出不同的裂纹后,由商王作出对占卜结果的判断。国家大事,商王都是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的。
甲骨文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反映了商朝怎样的政治特点?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商朝形势图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硝烟未烬,周武王急召太公、召公和周公入宫问策。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殷商遗民。
面对武王的困惑和提问,三位大臣提出了各自的对策:
周武王
周公
召公
太公
周公对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纣一人。”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
召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如何?”
斩尽杀绝
根除后患
有罪杀之
无罪赦免
宽大为怀
德行天下
顺势而为:武王初封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分封时: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
追思先圣王,乃藵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
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
实行分封制
从“宗法关系”到“家国同构”
“三监叛乱”
成王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史记·周本纪》
周初沿用商朝的继承关系: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周文王
周武王
周成王
管叔
周公
蔡叔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宗法制
困 境 一
疆域空前扩大,如何实行有效的统治?
困 境 二
商朝后期经常发生王位纷争,出现九世之乱,如何避免争端,解决继承权的问题?
困 境 三
如何让贵族们在政治和生活中自觉贯彻分封与宗法的原则?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天下归周
天下归宗
天下归心
西周灭亡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
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西周的灭亡
青铜工艺成就
夏朝是我国青铜铸造业的起步时期。
商朝晚期到西周是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甲骨文和青铜器中的文字有何价值?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一、远古人类与史前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采集渔猎
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原始农耕
二、从部落到国家
1.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
2.炎黄传说时代:部落联盟
3.尧舜禹时代:禅让制
三、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内外服制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建立,宗法分封制
4.文明成就:甲骨文与青铜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人员以田野考古为中心,围绕距今5500年到3500年,聚焦良渚、陶寺、石崩、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开展考古发掘、调查和研究,研究遍布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下游、辽西地区、河套地区,研究最后归纳出符合中国历史情况的文明形成标志,首先是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也是文明发生的基础:其次是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高等级的手工业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再次是出现了这些权贵阶层生前居住的大型的建筑,就是后来所谓的宫殿,以及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来兴建的公共设施,都邑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最后出现了王权管辖的区域性的政体和其具有的公共权力——国家。
在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了建于距今约5000年前,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在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崇遗址分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这一时期,墓葬中反映的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小墓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表明等级身份。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
——摘编自官小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 5800年前已有文明起源迹象》
结合材料分析研究人员确定我国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是什么
高教版·中职历史
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