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件(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中职《中国历史》(2023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件(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中职《中国历史》(2023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八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第17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7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894年
1912年3月
1911年10月10日
狭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界定
“辛亥”,按中国传统的用于干支纪年的方法,在这里就是指武昌首义发生的1911年。
狭义的是指1911年的武昌首义和各省响应。
广义的可以包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1)清末新政(1901—1906)
编练“新军”,鼓励发展工商业,废科举、办学堂,改革官制等。
主要内容:
由于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这些“新政”并未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
结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2)预备立宪(1906—1911)
过程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在整个内阁13名成员中,满族和蒙古族占9人、皇族占5人,剩下4名汉人并非拥有最重要的实权。
汉官离心,立宪派失望,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影响
政权依旧由满族人掌握,尤其是皇族掌握,未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绝望,转而倾向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革命派的努力
思考: 简单叙述孙中山等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哪些努力?
(1)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建立兴中会
他在学生时代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和同学讨论时局。曾上书李鸿章,陈述治国大计,但遭冷遇。
甲午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2)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华兴会、光复会
在入会誓词中,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决心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革命派的努力
(1)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建立兴中会
(2)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华兴会、光复会
(3)成立中国同盟会
①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④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全国性革命政党
进步性: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革命派的努力
(1)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建立兴中会
(2)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华兴会、光复会
(3)成立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解决土地问题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革命派的努力
(1)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建立兴中会
(2)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华兴会、光复会
(3)成立中国同盟会
(4)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宣传革命思想
同盟会成立后,随即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革命思想。
维新派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进行改革来维护清朝统治;
革命派
主张推翻清朝统治,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革命派的努力
(1)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建立兴中会
(2)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华兴会、光复会
(3)成立中国同盟会
(4)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宣传革命思想
(5)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其中以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孙中山后来称赞此次起义“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参与1911年4月27日起义的志士大部分牺牲,他们的遗骸收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最初确认姓名者72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革命派的努力
人物扫描:林觉民(1887-1911)
林觉民,福建闽县人,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参加黄花岗起义,举事前给妻子写了一封绝笔信《与妻书》。
信中,林觉民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与国家前途、天下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表示“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随后,他毅然参加起义,壮烈牺牲。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导火线
保路运动
①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
②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
③清政府的做法激起粤、鄂、湘、川等省民众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四川绅商组成“保路同志会”,参加者达数十万人,后来发展成武装起义。
④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前往镇压,湖北革命党人趁机在武昌发动起义。
武昌起义

2、武昌起义过程
①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赶到现场,搜去革命党人准备起义的旗帜、文告、印信等。10月10日,设在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
②当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死镇压起义的反动军官,冲往楚望台军械库夺取弹药,一举占领楚望台,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
思考: 简述武昌起义的过程?
③起义部队很快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推选旧官僚黎元洪为都督,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妥协性,政治上的幼稚。)
④武昌起义后,其他各省的革命党人也先后举事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相继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

1、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中华民国建立
思考:辛亥革命有什么成果?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2、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二——
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的建立

2、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体现了什么原则,颁布的目的,其性质是什么?
②内容: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C.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
D.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E.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须国务员副署等
体现的原则
主权在民原则,否定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天赋人权
三权分立原则
责任内阁
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体制
①目的:
③性质:
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施压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清政府
任命
支持
反清的革命阵营
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
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
即举袁为大总统。
①列强支持袁世凯;
②袁世凯的武力威胁&政治利诱;
④革命派软弱妥协,孙中山迫于形势妥协退让。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原因:
中华民国的建立

3、辛亥革命的结果
③ 立宪派和旧官僚从内部破坏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

3、辛亥革命的结果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开始。
1912年2月12日
袁世凯通电拥护共和
孙中山提出辞职
选举袁世凯为
临时大总统
1912年
3月10日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3日
1912年2月15日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
就任临时民国大总统
1912年
3月11日
中华民国的建立

4、辛亥革命的意义
思考: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有什么遗憾?
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意义
遗憾
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共和政体名存实亡。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尚未完成。
辛亥革命的评价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反帝”的成果?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反封建”的成果?
——推翻清朝,结束专制,建立民国
为什么是“比较完全意义”?
(1)“反帝”的有限:
①目标: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结果:未改变半殖民地的性质
(2)“反封建”的有限:
仅仅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未改变半封建的性质。
民族革命
民主革命
是反帝反封建的。
辛亥革命的评价
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消极
辛亥革命影响范围有限;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共和政体名存实亡;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总结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失败 (不能救中国)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失败(不能救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变法——失败(不能救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失败(不能救中国)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怎样才能救中国?
重温一百多年前那场社会巨变,我们能够深切的认识到无论是清廷的垂死挣扎无奈落幕也好,也或是革命党人林觉民的慷慨悲壮也好,还是孙中山为实现共和的不懈努力也罢,任何人、在社会巨变面前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融,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辛亥革命已然离我们远去,革命人士也已经长眠。但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未竟的事业,今天我们终于实现,今天“山河已无恙。这盛世,如您们所愿!”,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要勇于承担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中的责任与使命,不断开创未来!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