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课主题:
帝国扩张
与文明整合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
课主题:
变革与传统
的双重变奏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3课
中古世界各区域
文明发展的多元面貌
课主题:
地理环境
塑造的多元文明
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5课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5——15世纪)
单元
主题
帝国扩张与文明整合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独特面貌。
“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
——爱德华·卡尔
中古时期的亚洲,是文明交汇与帝国兴衰的舞台。阿拉伯帝国以强大的军事与灿烂的文化横跨三大洲,奥斯曼人崛起于小亚细亚,最终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而南亚的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东亚的日本与朝鲜则在独特的政治与文化传统中发展。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探索这段充满征服、信仰与智慧的辉煌历史。
导入新课:
伊斯兰文明的扩张与东西方桥梁的建立:
(西亚)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01
1、阅读本课内容,简述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历程。
阿拉伯帝国:(7-13世纪) 伊斯兰文明的开创者 奥斯曼帝国:(13-20世纪)
伊斯兰文明的继承者与革新者
帝国 发展过程
①7世纪初: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
②622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632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③7世纪中期起:大规模向外扩张;
④8世纪中期: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⑤9世纪中期起衰落,哈里发大权旁落;
⑥1258年被兴起于东亚大陆北部草原上的蒙古人所灭。阿拉伯帝国前后共存在626年。
①13世纪,奥斯曼兴起,征服小亚细亚;
②14中期扩张,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③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
④16世纪后期,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⑤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帝国灭亡。
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创立的一神教。610年,穆罕默德(约570一632)自称为安拉的使者,并把古莱西部落神安拉提高到全民族唯一真神的地位,从而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兰教者,称为“穆斯林”,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穆斯林以《古兰经》为经典,它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
穆罕默德
《古兰经》: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教义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其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和犹太教进行斗争的记述;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古兰经》不仅是宗教经典,也是阿拉伯国家关于政治、经济、司法、军事和法律制度的经典。
奥斯曼一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成功崛起的原因。
材料1 伊斯兰教的兴起,成功地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结束了半岛上纷乱的状态,促成了社会生活的安定。阿拉伯人能迅速地崛起并以破竹之势席卷中东,军事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阿拉伯人学习制作希腊火装备军队,并且还组建了一个投掷队,向敌军投掷燃烧物质,为防止烧伤自己,他们还穿着专门的防火服装。同时,针对敌人坚固的防御城墙,阿拉伯人还网罗人才,制造攻城器械。骆驼作为阿拉伯军队的主要坐骑和运输工具在阿拉伯半岛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下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所有的穆斯林都能从对外侵略和扩张中得到好处,就使得他们更加心甘情愿地投身于这一事业。
——摘编自何洋《论阿拉伯帝国成功崛起的原因》
材料2 在周边地区先进生产关系的影响下,奥斯曼土耳其人内部也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部落贵族企图通过侵略掠夺来获取新的土地和财富,下层民众则期望征服战争能改变自己的境遇和地位。奥斯曼帝国是近代早期欧亚大陆中部最具扩张性的力量,其扩张能力基于其充分发挥热兵器作战效力的军队。乌尔汗与同种同教的突厥邻国保持友好关系,对风雨飘摇中的拜占庭帝国则集中全力,软硬兼施,不断蚕食其领土。穆罕默德二世继位后,即将夺取君士坦丁堡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1453年5月29日,苦苦支撑了53天的君士坦丁堡终告失守,历经千年风雨的拜占庭帝国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成功崛起的原因。
阿拉伯帝国:(7-13世纪) 伊斯兰文明的开创者 奥斯曼帝国:(13-20世纪)
伊斯兰文明的继承者与革新者
成功崛起的原因
①宗教统一:伊斯兰教兴起,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形成强大凝聚力;
②军事优势:轻骑兵与骆驼部队适应沙漠作战,灵活战术与宗教狂热结合;
③贸易优势:控制欧亚商路,通过税收和商业积累财富;
④文化包容:吸收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明。
内部:
①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②对外扩张成为各阶层共识,为伊斯兰教而战;
③统治者制定了正确的对外扩张战略;
④军队掌握先进武器;
外部:
①拜占庭帝国统治阶级内部派别斗争激烈,人心涣散;
②罗马教会陷入教权与王权之争,西欧诸国相互征伐;
3、两大帝国在统治多民族、多文明地区时,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有何特点?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措施:
(1)政治:政教合一的集权专制统治;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2)经济:帝国鼎盛时期经济繁荣;
①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繁荣:
①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统治特点:
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兼容多元文化,重视学术与商业。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3、两大帝国在统治多民族、多文明地区时,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有何特点?
(1)政治: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国家;
①最高统治者是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③地方管理:蒂玛尔制度
a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军事贵族,由其提供骑兵并管理地方,形成封建军事体系;
b行省由总督治理,但需向中央纳税和效忠;
④宗教宽容与米勒特制度
允许非穆斯林群体(如东正教徒、犹太人)组成自治社区(米勒特),由宗教领袖管理内部事务,但非穆斯林需缴纳特别税;
(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繁荣;
①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促进了新航路开辟)
(3)文化:
①伊斯兰教处于主导地位;
②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③继承了东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化,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的传统、艺术及文化体系,并加入了新的元素,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交流和综合;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措施
统治特点:
军事与行政高度集权,以实用主义维持多民族帝国稳定。
百年翻译运动:
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古籍的翻译和注释活动。开始于倭马亚王朝,繁荣于阿拔斯王朝。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开始将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等民族的经典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阿拔斯王朝时,因哈里发的提倡和奖励,形成大规模翻译运动,至马蒙建巴格达智慧馆时,达到极盛。众多学者做了大量考证、勘误工作,开展多学科的研究,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阿拉伯文化。百年翻译运动为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花剌子密(780~850):阿拉伯数学家、天文学家。数学方面的成就:编写《算术》,解释了印度计数体系,其中包括用零号以代替阿拉伯原有的字母记数法;出版代数学著作《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首次使用“代数学”这个术语,该书主要内容为代数方程的各种解法,直到16世纪还是欧洲大学使用的主要教本。天文学方面的成就集中在制定《天文表》,该表后来被译成拉丁文,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花剌子密取得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数学与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智慧馆:9世纪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建立的全国性的综合学术机构。亦称益智宫。由哈里发马蒙(813-833年在位)设立,主要由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馆三部分构成,它既是一所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一所培养科学人才的高等学府。曾把希腊、罗马的哲学、科学著作译为阿拉伯文,并加以整理和研究,使巴格达成为阿拉伯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及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材料3 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城不到一百年,就已掌握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著作,即新柏拉图派主要注释,阿拉伯人翻译的希腊哲学家著作不下一百种。希腊文化的影响在哈里发马蒙时代(813-833年在位)达到极点,他在830年于巴格达创办著名的智慧馆既是图书馆、科学院,也是翻译局。阿拉伯学者不知疲倦地翻译希腊科学著作,并进行研究。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各国文化成就,使本身得到滋养,形成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4 661—1258年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希腊、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阿拉伯语言文学、伊斯兰宗教学以及哲学、医药学、化学、星占学、天文学逐渐兴起;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各种艺术也百花齐放、日臻完美,建筑艺术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与幸福,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
——摘编自王根明《阿拉伯文化的分期和界定》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及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1)形成原因:
①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②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语的推广;
③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其他文明文化;
④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对阿拉伯文化建设的重视;
⑤阿拉伯学者的推动。
(2)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①多元融合;②学术繁盛,思想活跃;
③艺术形式多样化,文化生活丰富;
④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5 阿拉伯人在吸收、融合被征服地区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并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失落的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拉开了工业文明的帷幕,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就历史交往的区域空间角度而言,人类经历了由原始社会的点状交往到古代中世纪的区域交往再到近现代的全球交往的演进,阿拉伯帝国是区域交往漫漫长河中的重要一环。区域交往的核心在中东,表现为生生不息的大帝国的跨大陆交往,其中绝大部分帝国成为中东地区的匆匆过客,惟有阿拉伯帝国在此交往中留下了永恒不灭的印记,在阿拉伯帝国的历史火烬中,再生出强大如初的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之树在历史的风雨中依旧常青,这是人类历史交往中的一大奇迹。
——摘编自尚劝余《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影响:
①创造出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明,扩大了阿拉伯帝国影响力;
②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③为欧洲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揭开工业文明序幕;把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入西
方,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④传播中华文明成果,扩大了中华文明影响,使其加强与其他文明地区的联系。
6、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材料6 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国力臻于鼎盛,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14、15世纪的拜占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慢萌芽,然而这一过程却因奥斯曼帝国的征服而明显放慢。苏丹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意大利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权受到影响。奥斯曼帝国试图消灭广大被征服地区原有居民的语言和文化,但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承袭了古典伊斯兰文化,同时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并吸收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拜占庭文化以及犹太文化的元素,推动了伊斯兰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①地缘政治重塑:控制欧亚非交汇处,终结拜占庭帝国,推动欧洲转向大航海时代;
②经济与贸易:垄断东西方陆上商路,迫使欧洲寻找新航路,间接推动殖民扩张;掌控地中海贸易,促进跨区域商品流通;
③文化与宗教:融合伊斯兰、基督教、波斯等文化,形成独特建筑(如清真寺圆顶)、艺术和文学传统;实施“米勒特制”,允许非穆斯林社群自治,影响多元社会治理模式;
④科技与知识传播:保存并翻译古希腊、罗马文献,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部分知识基础;发展军事技术(如火炮),推动近代战争方式变革;
⑤现代世界遗产:一战后解体,领土划分奠定现代中东国家格局(如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遗留民族与宗教矛盾。
总之,奥斯曼帝国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其兴衰深刻影响了全球贸易、文化融合与现代地缘政治。
7、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有何异同
相同点:
①信仰伊斯兰教、政教合一:两大帝国均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并积极推广伊斯兰文化。哈里发(阿拉伯帝国)和苏丹(奥斯曼帝国)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权威的象征;
②庞大的疆域:两者都曾统治过西亚、北非和部分欧洲地区,建立了跨洲际的大帝国。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红海和地中海贸易);
③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帝国境内包含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库尔德人、希腊人等多种民族。在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等文明成果;
④军事扩张: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征服;
⑤对欧洲的影响:两者都曾与欧洲基督教国家长期对抗(如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的战争,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
不同点:
7、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有何异同
方面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文明的开创者 奥斯曼帝国:
伊斯兰文明的继承者与革新者

时间 和 建立者
核心区域 阿拉伯半岛、中东 小亚细亚、巴尔干
政治制度
文化贡献 科学、哲学、翻译运动 建筑、多元文化融合
衰落原因 内部分裂、蒙古入侵 技术落后、民族主义、一战
遗产影响
7-13世纪、
阿拉伯人
13-20世纪、
突厥人
哈里发集权制→后期地方割据
苏丹专制+行省制→后期西化改革
奠定伊斯兰文明基础,影响欧洲文艺复兴
影响现代中东格局,土耳其继承其政治遗产
8、两大帝国的统治对现代国家发展有什么启示?
①开放包容是强盛之本:两帝国通过包容多元文化维持稳定,启示现代国家需重视少数群体权利;
②科技与文化创新驱动发展:阿拉伯的翻译运动、奥斯曼的军事改革体现“知识即力量”;
③平衡中央与地方权力:过度集权(奥斯曼后期)或分权(阿拉伯行省割据)均会导致衰落。
④避免扩张过度:两帝国因疆域过大、治理成本过高而瓦解,警示现代国家量力而行;
⑤地缘优势需与时俱进:奥斯曼因忽视航海技术被欧洲超越,启示国家需紧跟科技变革。
02
本土传统的坚守与外来文化的吸收: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中古时期印度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一)南亚:中古时期印度(本土性与外来性的动态平衡)
古代印度: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崛起于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实现了统一,是古代印度奴隶制王朝。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农业和工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中古时期印度: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是印度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政权,它们的统治在政治、文化、宗教和经济等方面对印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南亚:中古时期印度
(本土性与外来性的动态平衡)
1、阅读本课内容,填写表格。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时间
统治 状况 和 政治 特点 统治状况: 分析政治特点: 统治状况:


分析政治特点:
宗教
笈多帝国:“黄金时代”
哈勒比德-贝鲁尔寺庙群
1983年阿旃陀石窟
笈多王朝的金币,上面有国王在拉弓的图案
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政权时代”
德里苏丹国时代的建筑
牛耕
伊斯兰教信徒
2、结合下面表格内容,分析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对今天印度发展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笈多帝国:“黄金时代” 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政权时代”
时间 4-6世纪(约320-550年); 4世纪初,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13-16世纪(1206-1526)
13世纪初建立
统治状况和政治特点 统治状况: 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中央: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 ③地方: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政治特点:分权制 统治状况:
①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政教合一);
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政治特点:中央集权
宗教 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支持婆罗门教与佛教,宽容宗教政策;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对印度教徒征收吉兹亚税;
政权性质 印度本土王朝(印度人) 外来伊斯兰政权(突厥人)
经济基础 农业与海上贸易并重 依赖农业税,路上丝绸之路贸易活跃
文化成就 梵语文学繁荣、数学(零和十进制)、印度教艺术鼎盛 波斯语成为官方语言、印度伊斯兰建筑兴起
军事扩张 主要统一北印度,未深入南印度 扩张至德干高原,但未能完全整合南印度
对今天印度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下面表格内容,分析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对今天印度发展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①宗教多样性:笈多帝国的印度教、宗教宽容和德里苏丹国的伊斯兰统治塑造了印度多元宗教社会,今天的印度教-穆斯林关系仍受这段历史影响;
②行政传统:德里苏丹国的中央集权模式为后来的莫卧儿帝国和英属印度提供了治理经验,如土地税收制度;
③文化融合:两种政权下的艺术、语言(如乌尔都语)、建筑(如泰姬陵的莫卧儿风格)成为印度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
④地区差异:北印度与南印度的政治整合程度不同,影响现代印度的联邦制结构和地方认同。
启示:
①笈多帝国的“本土文明复兴”和德里苏丹国“外来强制同化”,反应了中古时期印度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它们共同塑造了印度“多元统一”文明特质;
②成功的治理需要平衡中央权威与地方自治、宗教包容与经济开放,而文化融合比强制同化更能留下持久遗产;
(二)东亚:中古时期的日本与朝鲜
(“外源内塑”的发展模式)
1、阅读本课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比较中古时期日本的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大化改新:(7世纪) 中央集权的奠基 幕府统治:(12-19世纪)
武士阶层的崛起
(镰仓、室町、德川幕府)
背景

开始
内容
特点
性质
影响
大化改新:(7世纪) 中央集权的奠基 幕府统治:(12-19世纪)
武士阶层的崛起
(镰仓、室町、德川幕府)
背景 ①政治: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中央贵族专权,地方豪族势力强大,天皇权力受限) ②外部:受中国隋唐制度影响,尤其是唐朝的律令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①政治:10世纪,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
②经济:庄园形成;
③社会:武士集团日益增强;

开始 646年,孝德天皇 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幕府
内容 ①政治: a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b废除世袭贵族制,推行官僚制; ②经济:土地国有,统一赋税(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③法律:制定《大宝律令》(701年),确立律令制国家框架; ①政治:
a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实权。
b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②经济:建立封建庄园经济;
③军事:建立“侍所”“政所”等机构,武士成为统治支柱;
④地方:由守护、地头管理,形成藩国分立封建制度;
⑤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1、阅读本课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比较中古时期日本的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
大化改新:(7世纪) 中央集权的奠基 幕府统治:(12-19世纪)
武士阶层的崛起
(镰仓、室町、德川幕府)
特点 ①全面学习中国唐朝制度; ②以律令制为核心,强化皇权;③经济上土地国有化; ①武士阶层主导,形成封建军事统治;
②天皇与将军二元政治;
③本土化发展,形成独特武家文化;
性质 封建中央集权改革 (模仿中国模式) 封建军事贵族统治
(日本本土化)
影响 ①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短暂加强皇权,但后期贵族势力反弹; ④推动日本进入律令制国家阶段; ⑤奠定日本文化吸收中国的基础。 ①武士阶层统治持续近700年;
②天皇权力被架空,幕府实际掌权;
③塑造日本独特的武士道文化。
2、结合表格内容,全面了解中古时期日本的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思考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的关系是什么?
孝德天皇
源赖朝
2、结合表格内容,全面了解中古时期日本的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思考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的关系是什么?
关系:
①大化改新与幕府统治代表了中古时期日本政治的两大转折,大化改新是中央集权的尝试,但未能彻底解决地方分权问题;幕府统治则是地方武士集团对中央集权的取代,标志着日本进入武家政治时代;
②二者的关系反映了日本从模仿中国制度到发展本土统治模式的演变过程。
3、(1)简述中古时期朝鲜的发展历程。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高丽太祖
李成桂改国号朝鲜
亚洲战神名为李舜臣
3、(1)简述中古时期朝鲜的发展历程。
朝鲜 ①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10世纪初,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三省六部、道、土地国有科举考试、儒学等);
③14世纪末,李成桂改国号朝鲜;
④16世纪末,抗击日本侵略,朝鲜请求中国支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2)中古时期朝鲜和日本的统治都体现了“外源内塑”的发展模式,即在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影响下,结合本土需求进行选择性吸收与改造。然而,两国在政治结构、土地制度和文化整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表格信息,分析两国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朝鲜 日本
政治结构 中央集权文官政府 封建分权(贵族/武士主导)
土地制度 国家控制的公田制 私有化的庄园制
文化整合 儒家化为主,排斥异质文化 神儒佛融合,本土化突出
军事权力 中央直属,文官压制武将 武士集团实际掌控
对外关系 事大主义,依附中国 相对独立,多元外交
(2)中古时期朝鲜和日本的统治都体现了“外源内塑”的发展模式,即在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影响下,结合本土需求进行选择性吸收与改造。然而,两国在政治结构、土地制度和文化整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表格信息,分析两国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①地理环境:朝鲜与中国接壤,易受大陆影响;日本四面环海,相对孤立;
②本土社会结构:朝鲜是贵族官僚;日本是武士集团;
③对中华文明的不同利用策略:朝鲜更倾向于“复制”,而日本更注重“改造”。
④外部压力决定外交策略:朝鲜频繁被征服,依赖中国;日本较少被入侵,可自主发展。
本课小结:
一、西亚: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1、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文明的开创者
2、奥斯曼帝国:伊斯兰文明的继承者与革新者
(伊斯兰文明的扩张与东西方桥梁的建立)
1、南亚:中古时期印度
二、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本土传统的坚守与外来文化的吸收)
笈多帝国:”黄金时代“
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政权时代”
2、东亚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大化改新:中央集权的奠基
幕府统治:武士阶层的崛起
发展历程:
与日本存在差异的原因:
帝国扩张与文明整合
本课结语:
从阿拉伯帝国的科学繁荣,到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征服,再到南亚与东亚的多元发展,中古亚洲的历史展现了人类文明的韧性与创造力。这些帝国虽已消逝,但它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仍在影响世界。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才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帝国的兴衰如同潮汐,而文明的光芒永不熄灭。”
——伊本·赫勒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