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你知道泰姬陵是哪国的建筑吗?
导入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01地理位置
一、地理位置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在印度河流域。
三面环海 一面环山
季风气候 温润宜居
大河泛滥 土地肥沃
02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二、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早期文明遗址
城市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时间:大约公元前23世界——前18世纪
摩亨佐·达罗遗址





二、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二)雅利安人侵入
公元前1500年左右
时间:
定居区域:
从事:
发展情况: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
农业生产
印度北部逐渐出现
许多小国
二、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三)孔雀王朝——古印度文明最鼎盛时期
统治情况:
社会性质:
君主:
首都:
起止时间:
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187年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商业都比较繁荣
奴隶制国家
阿育王
华氏城
阿育王像
二、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约公元前23世纪
约公元前18世纪
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
公元前1500年左右
公元前
324年
公元前
187年
侵入印度,出现许多小国
统治时期处于最鼎盛时期
多次受到外族侵扰
哈拉帕
雅利安人
孔雀王朝
03 文明成就
三、文明成就
(一)阿拉伯数字发明
(二)梵文
古印度有“黄金之国”“大象之国”之称
三、文明成就
(三)种姓制度(重难点)
1、建立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该制度将人根据肤色划分等级,肤色在梵语里叫“瓦尔那”,所以“种姓制度”也叫“瓦尔那制度。”
三、文明成就
(三)种姓制度 2、内容
等级 名称 人群 从事职业
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
第四等级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祭司贵族、僧侣
国王、武士、官吏
农民、牧民、商人
非雅利安人,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者
掌管祭祀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向国家纳税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等级服务
不可接触者——贱民
特点:等级世袭,职业固定,各等级内部通婚,贵贱分明
材料:虽然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就宣布废除种姓制度,但也仅仅是法律上的废除。种姓制度依然扎根在印度人民的心中,折射在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更是对独立后的印度的经济、政治、思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印度现代化的进程。
—— 杜艳《试论种姓制度对印度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文明成就
(三)种姓制度 3、影响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
消极:制造种姓隔离,加剧社会不平等,社会矛盾尖锐。使下层劳动人民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三、文明成就
(三)种姓制度 4、实质
材料: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
实质: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
三、文明成就
(四)佛教(重难点)
1、创立时间:
2、创始人:
3、主张教义:
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迦摩尼”)
①早起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
②佛教宣扬“忍耐顺从”
释迦摩尼像
早期佛教的实质:古代印度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三、文明成就
(四)佛教
4、传播
①传播时间:公元前3世纪后
②传播路线
古代印度
中亚
中国
朝鲜
日本
越南
锡兰
(今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柬埔寨
【课堂小结】


印度
地理位置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侵入印度
鼎盛时期:孔雀王朝
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佛教
文明成就
【课堂练习】
1.“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同时……毕竟是在不相同的区域内成长起来的,因而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据此可知( )
A.人类文明最初诞生于两河流域 B.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
C.文明成长呈现地域性与世界性 D.人类文明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2.在原始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私有制、阶级产生,最终国家形成,人类文明产生。人类文明产生之初( )
A.同一地点扩散,多元一体 B .基本独立发展,明显多元
C.都是大河文明,专制集权 D.都是城邦国家,商业发达
C
B
【课堂练习】
3.下则示意图描述的是( )
A.种姓制度的影响 B.亚历山大东征路线
C.古印度对外扩张的路线 D.佛教向外传播的路线
4.“瓦尔纳”最初指通过肤色来辨别白皮肤的征服者雅利安人和黑皮肤的被征服者,后来逐渐演变为社会等级制度。该制度( )
A.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B.反映了古巴比伦有着严格的社会等级
C.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 D.开创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D
C
【课堂练习】
5.印度一名达利特(贱民)男孩由于拼写错误,遭学校老师棍棒殴打,抢救无效逝世。印度北方地区爆发暴力抗议,抗议者朝警察和警车丢掷石块,抗议这名男孩之死。印度总理曼莫汗辛格也曾说:“尽管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印度许多地方,达利特依然面临着社会歧视。”对达利特的歧视主要源于( )
A.印度法制不健全 B.佛教创立的影响
C.种姓制度的影响 D.封建迷信的危害
6.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起初因宣扬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宣扬“众生平等”,迎合了广大贫苦百姓;后又因倡导“忍耐顺从”,得到统治者的追捧。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上述材料没有涉及( )
A.佛教的教义 B.佛教的地位
C.佛教形成的过程 D.佛教传播的原因
C
C
【课堂练习】
7.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反对婆罗门种姓的优越地位,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他认为,种姓之间没有贵贱之分,看人不应分种姓出身,应看其行为和才能。这体现了佛教( )
A.“忍耐顺从”的思想
B.“众生平等”的思想
C.因果报应的思想
D.独尊安拉的思想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