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霸州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全卷共7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答题卡交回。2.本试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选择题 共24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24分)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2.13年,鲜卑贵族拓跋显偶去世后并未归葬鲜卑旧地,而是葬于中原。另外,在他的墓志铭中,其姓为“元”而非“拓跋”。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周平王东迁洛邑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变法 D.忽必烈定都大都3.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直到今天仍发挥重要作用。”这段颁奖词评价的是( )A.灵渠 B.都江堰 C.淝水 D.大运河4.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中,与其他三个性质不同的一项是(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5.在鸦片战争中,陈连升父子英勇喋血沙场,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英勇战死。他们行为( )A.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保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D.展现出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6..“英军焚毁圆明园最终、最根本的原因,即是要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最直接、最深刻的精神打击与惩罚以表明‘吾人之愤怒’。”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军火烧圆明园最根本的目的在于( )A.用破坏来表达不满宣泄情绪B.既掩盖罪证又惩罚清朝皇帝C.掠夺财物缓和国内阶级矛盾D.迫使清廷从此彻底对外屈服7..“学界、政界、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都要站出来!……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以上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A.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B.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C.青年学生成为运动主力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8.1925年6月,广州和香港爆发了由共产党人邓中夏、苏兆征领导的省港大罢工,邓中夏指出:“省港罢工不是为了什么增加工资,减少时间,改良待遇之经济斗争,而是为争取民族生存与国家体面政治之斗争。”他意在强调当时( )A.阶级矛盾已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挽救民族危亡C.工人运动急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D.工人运动应体现反帝爱国斗争色彩9.“公民大会抽签选任公职人员,实行有限任期制和津贴制”。这描述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 B.古罗马共和制C.西欧分封制 D.西欧庄园法庭10.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依据的原则是( )A.分权制衡 B.君权神授 C.中央集权 D.自由平等11.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是1790—1914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以上;战争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12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30倍。以上材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B.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C.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D.结束后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12.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斧锤星旗”(苏联国旗)与“白蓝红三色旗”(俄罗斯国旗)的图片,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A.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B.剖析美苏争霸的形成原因C.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D.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第Ⅱ卷 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个小题,13题10分,14题,16分,15题,10分,共36分)13.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共同建设美好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2分材料二:“匈奴与汉朝长期和亲、互市,匈奴人学习农耕技术,汉人也从匈奴引入养马和骑射之术。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匈奴逐渐融入中原。”——《史记·匈奴列传》与《汉书·匈奴传》(2)材料二中匈奴与汉朝的互动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哪些方式? 2分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匠和书籍。松赞干布也派遣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并请求唐朝给予蚕种及酿酒、碾磨等技术支持。”——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3)材料三中的历史事件对双方的发展有何意义? 2分材料四: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共同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文化交流,已同汉族没有差别。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4)“新的民族”是什么民族?根据材料概括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有什么影响? 2分(5)通过以上材料的分析,请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何认识?2分14..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过程,也是民族意识觉醒,走向民族复兴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材料二 从群众运动角度来看,辛亥革命也不能与五四运动相比。五四运动在两个月时间里就遍及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参加者包括了学生、工人、工商业者、市民、农民、士兵乃至部分官僚政客、军阀……不仅打击了国内的卖国投降势力,而且成功地拒签所谓的“凡尔赛和约”。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列强瓜分首次表现出没有屈服……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悟的人民群众的斗争状况。——摘编自王文涛《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国家责任意识的全面觉醒》材料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让中华儿女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号角逐渐响彻神州大地。……最终夺取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摘编自《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1)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意识觉醒的主要表现。(不能照抄材料) 6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的理解。 6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主要因素,并分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4分15全球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5年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双方在联合声明中达成多项积极共识。中美将互相取消此前加征的91%的反制关税,并暂停实施 24%的对等关税 90 天。采取上述举措后,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就经贸领域各自关切保持密切沟通,开展进一步磋商。根据材料据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你能得出哪一结论 并用史料实证从不同角度论证上述结论。10分答案:1---5,BDDDD,6---10,DDDAA.11---12,CD.13.答案: (1)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融合而成。(2)经济交流、技术交流、政治依附(和亲、归附)。(三选二)(3)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往来。(4)回族;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交融。(5)认识:民族交融需要从经济互通、文化交流、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去实现;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团是共同体发展的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历史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主流。(符合题意即可)14.答案: (1)主要表现:五四运动的参与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彻底反帝反封建。(2)原因:全民族的团结与抗战。理解: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它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因素:民族危机的加剧、先进思想的传播、群众运动的广泛开展。作用: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有利于解放思想;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近代化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15.答: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史料实证从不同角度论证上述结论。答:角度1: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15 世纪之前,世界经济发展相对分散、孤立:表现:中国:是当时东方的经济中心,但在发展过程中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一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并在南宋,经济重心最终转移到南方西方国家:古希腊、古罗马临近海洋,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地中海地区是当时的贸易中心15世纪末16世纪初,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开始进入全球化。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9世纪中期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的积累,使英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号称“日不落帝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 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第一次世界市场的雏形国大发战争横财,同时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在战争中被削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西欧经济逐渐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此时的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实力相对衰落,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20 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