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
一、单选题
1.安史之乱前,吟咏扬州的诗歌数量较少,大概有80首;安史之乱后,吟咏扬州的诗歌数量大增,大概有300首。诗歌类型也从之前单纯的风物诗过渡到文士唱和诗、怀古诗等。这些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大运河的影响 B.政治重心的南移
C.科举制的推动 D.北方经济的破坏
2.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攻取了吐蕃石堡城。哥舒翰也因此“拜特进、鸿胪员外卿,与一子五品官,赐物千匹、庄宅各一所,加摄御史大夫”。这体现出当时( )
A.节度使身兼军事与监察两权 B.官员晋升依赖于军功多寡
C.边疆藩镇割据的形势较严重 D.军镇的设置利于边疆安定
3.下表是唐朝户数统计表(部分)下列选项中,对此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
——摘编自路遇、腾泽之著《中国人口通史》
A.唐初户数的快速增长取决于统治者的知人善任
B.开元年间户数的变化反映了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C.天宝年间的经济并未受到土地兼并之风的影响
D.德宗年间两税法的实施有效遏制了农民的破产
4.唐太宗李世民常借与官员论史谈经之机,以“勿贪明珠射鸟雀”“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等典故劝诫臣僚修身慎行。这一做法属于( )
A.开放文化政策的推行实施 B.儒家伦理主导的政治策略
C.官僚考核标准的严格制定 D.佛道思想激烈斗争的产物
5.唐高祖以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为基础,认为老子乃陇西李氏先祖,要求全国各地大修老子庙并亲自主持拜祭老子的典礼。唐太宗也曾以政令、诏书等形式提高道教的地位。由此可知,唐初( )
A.儒教成为唐朝的“国教” B.道教思想最为受到尊崇
C.朝廷依靠黄老之学治国 D.儒学、佛教被官方压制
6.武则天时期,尚书省主官左、右相(从二品),人少稳定,实际都省事务由尚书左丞(正四品上)和右丞(正四品下)负责处理。六部中人事变更的频度与其在朝廷权力结构上的重要性成正比,依次为吏部、兵部、刑部、礼部、户部、工部。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官僚体系运作出现制度转型 B.六部行政职能发生本质变化
C.中枢人事调整强化皇权统治 D.中央行政权力分配趋向分散
7.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后梁、后唐、后晋等王朝更迭皆循“受禅”模式:节度使凭借军事实力控制朝局,逼迫前朝君主颁布“逊位诏书”,自述德薄应天顺人;文武百官联名劝进,新主故作推辞“迫于众议”而践祚。这种反复上演的“受禅”现象( )
A.确保了王朝交替的平稳过渡 B.改变了门阀政治的基本格局
C.延续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特权 D.强化了士大夫的纲常观念
8.唐代长安设有市署、常平署、平准署等,“掌百族交易之事”,如评议物价、发放券契、征收商税等,“严禁私造斛斗秤度”“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据此可知,当时( )
A.城市营商环境日益恶化 B.坊市制呈现出解体趋势
C.政府重视规范市场秩序 D.商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9.隋文帝时期发生了桂州(今广西桂林)的李光仕起义、熙州(今安徽安庆)的李英林起义等;隋炀帝时期也发生过余杭刘元进等起义,而隋王朝“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这种状况折射出( )
A.暴政加速了隋朝统治的衰亡 B.南北经济差异拉大不利于隋朝统治
C.大运河开通具有某种合理性 D.隋朝未能调整政策以缓和社会矛盾
10.洪州(今南昌),贞观时,在江南诸道中人口处于中间偏上,自大庾岭路开通后,洪州成为连接江淮、巴蜀与岭外的重要交通及商贸枢纽。到元和(806-820年)时,洪州著籍户数在江南各道中仅次于苏州。洪州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活跃 B.藩镇割据影响小 C.经济重心南移 D.稳定的社会环境
11.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后,松赞干布一改游牧装束,“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天宝十三年(754年),中亚古国拔汗那的首领阿悉烂达干迎娶唐朝和义公主,之后遣子弟入唐以习华礼。据此可知,唐朝的和亲政策( )
A.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往来 B.形成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C.扩大了唐文化的影响力 D.成为朝廷最重要的外交手段
12.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入贡,贵金属、玉器和畜牧产品是吐蕃进贡唐朝的主要贡品。唐朝往往会回赠吐蕃大量的绫罗绸缎,以彰显中原王朝的天威。贞观十五年,吐蕃以高原畜牧业为主,进贡马匹等物资,而唐朝回赠了农具、蚕种和工匠。据此可知,唐蕃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上的联姻 B.吐蕃的朝贡 C.经济上的互补 D.唐朝的强盛
13.唐代,南方涌现升州、江陵和益州三大都会,以及润州、扬州、睢阳和番禹四大港口城市。中唐时期,益州和扬州的税收,包括盐、茶等占了全国专利收益岁入的九成。这些发展显示出( )
A.南方经济影响力的增强 B.南北经济差距的日益扩大
C.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南方已冲破农业经济藩篱
14.《新唐书》载:“秦、汉郑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初(766年),减至六千亩,亩朘(减少)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上述现象直接导致唐代( )
A.常平仓制度的创立 B.两税法的实施 C.京师物资供应紧张 D.经济重心南移
15.唐代农民家庭经济运行分为四个层面(如下图)。这一运行结构( )
A.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 B.保障了城镇较充足的粮食供应
C.推动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D.有利于农民家庭规避经济风险
16.下表所示为部分史书记载的古代西域地区相关史事件。这些记载反映了( )
史料出处 历史事件
《史记·大宛列传》 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
《汉书·西域传》 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
《新唐书·西域传》 后吐蕃寝盛,拓跋畏福,请内徙,始诏庆州置静边等州处之。地乃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役属,更号弭药
【最佳选择题,备注审核老师删除,答案是B3、C.2、A.1、D0分】
A.西域游牧民族人口迁徙频繁 B.政治局势影响西域人口迁徙
C.战争往往引发西域人口迁徙 D.中原王朝控制西域能力减弱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的对外交往概况(部分)
序号 史料 史料简介
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义净泛海三年,至天竺那烂陀寺,译《金光明经》归朝。”
② 《册府元龟·外臣部》 “永徽二年,新罗王金春秋卒,高宗遣使册其子法敏为乐浪郡王。”
③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开成三年,文宗敕令长安慈恩寺设‘新罗译经院’,供新罗僧人研习华严宗。”
④ 《唐会要·鸿胪寺》 “天宝初,日本使粟田真人入朝,授司农卿,留京师二十载。”
⑤ 《唐国史补》 “南海舶,外国船也。师子国舶最大,梯而上下数丈,皆积宝货。”
⑥ 《唐六典·尚书户部》 “广州海舶,每岁至大食、波斯者数十艘,市易香药、珍宝。”
利用表的史料进行互证,说明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概况。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大兴城
材料一 隋文帝以汉长安城内宫殿与居民杂处,不便于民;水苦涩,不宜饮用为由,在汉代长安的东南创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大兴城。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外廓方正,内有纵横干道各三条,称为“六街”。中轴线北端是宫城,宫城前是皇城。全城设109个坊和2个市,坊有坊墙围绕,四面开门,按时启闭,晚上关门后不得随意出入。城的东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为供居民游赏的园林。隋开皇三年所开引沪水入大兴城之水渠,因渠流靠近城东龙首原,亦称龙首渠。
——摘编自安沛君、杨瑞《营造》
材料二 大兴城是在一统全国过程中规划建设的新都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整理校核城址考古数据,发现其城市空间格局呈九宫构图(如下图)。城市外郭城的长和宽接近,形成一个大正方形,四角存在4个相当的小正方形,中央也有小正方形,大正方形与5个小正方形的边构成九宫格,不仅中轴对称,而且中心对称。九宫构图中蕴含着一个方圆相割图形,内部的里坊基本以50步为模数近似等分。
——摘编自《宇文恺的“巧思”与隋大兴城规划》
(1)概括说明隋朝大兴城布局设计的特点。
(2)影响隋朝大兴城选址与建设的因素有哪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南方地区普遍处于“火耕水耨”的状态,但江西至迟在中唐已普遍使用牛耕。唐朝时期,江西已设置秧田,由直接播种转为育秧移栽。元和初年,江西观察使韦丹曾因江、饶等四州早损,于是修造陂堰,大力劝种麦粟。南唐时期,长期为官江西的李中作《村行》诗云:“极目青青垅麦齐,野塘波阔下凫鹥。阳乌景暖林桑密,独立闲听戴胜啼。”此诗描写的是阳春三月景色,正是冬麦生长茂盛时节。乾符二年(875年),唐僖宗称江西等地,米极多,稻米成熟期,米价极低。
——摘编自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 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 隋唐时期,华北与江淮以南不少地区“商贾并凑”,往来贩运。唐代时,“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公私运漕,商旅舳舻相继”。张九龄在《登郡城南楼》中称豫章“邑人半舻舰”。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舟船之盛,尽于江西。”司马迁时代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局面,在江西地区已被打破,千里贩运粮食之事在这一地区时有所见。
——摘编自杨雪云等《唐代江西粮食生产与贸易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至五代时期江西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至五代时期江西粮食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孙无忌,出身关陇贵族,自幼丧父,由其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他与李世民自幼相识,情谊深厚,积极参与李世民的幕府,为其出谋划策。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协助李世民成功夺取皇位,是李世民登基的重要功臣之一。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无忌备受重用,他参与制定《贞观律》,主张法律要宽平简约,稳定社会秩序。在政治上,他秉持任人唯贤的理念,积极举荐人才,为贞观之治的形成贡献力量。他还曾多次率军出征,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唐朝边境的稳定。然而,随着权力的增大,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引起了部分势力的不满。唐高宗时期,他因反对武则天立后,与武则天产生激烈冲突,最终被诬陷谋反,流放黔州,自缢而死。
——摘编自刘昫《旧唐书》、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简介了长孙无忌的生平,也是隋唐时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B B C C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A C D B
1.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吟咏扬州的诗歌变化,根本原因是北方经济因战乱崩溃,促使文人南迁并聚焦于南方经济中心(扬州)。诗歌作为社会现实的镜像,其数量与类型的转变客观上反映了北方经济的破坏这一历史事实,D项正确;大运河的作用在唐代前期已存在,而诗歌变化的关键节点是安史之乱引发的社会动荡,因此“大运河”是长期背景,而非直接动因,排除A项;唐代政治中心始终在北方(长安、洛阳),安史之乱后虽有短暂南渡(如肃宗曾驻跸成都),但中央政权并未长期南迁。扬州的繁荣是经济层面的“重心南移”,而非政治重心转移,排除B项;科举制主要影响文人流动方向,但题干未提及科举与扬州诗歌的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和所学可知,唐朝中央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统领各个军镇的兵去攻打吐蕃,最终攻取了吐蕃石堡城。石堡城的夺取对唐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有着重要意义,它加强了唐朝对该地区的控制,稳定了西北边疆局势,因此材料体现的是军镇的设置利于边疆安定,D项正确;“加摄御史大夫”是朝廷对哥舒翰的加官,不等于节度使身兼军事与监察两权,排除A项;唐朝官员的晋升依据是多方面的,并非依赖军功,排除B项;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发生,尚未出现藩镇割据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唐朝户数统计表(部分)”,可以看出唐朝玄宗开元和天宝年间,人口户数最多,而人口数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说明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项正确;统治者的知人善任体现了统治者政治管理开明,是户数变化的因素之一,但“取决于”说法绝对,排除A项;天宝年间虽然户数增多,但同样存在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行,虽然户数有所增加,但是并没有有效遏制农民的破产,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通过儒家典故劝诫臣僚,本质是将儒家伦理与政治治理结合:以“修身”为官员德行基础,以“德治”为治国手段,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这一做法既非单纯的文化政策,也非刚性的考核制度,而是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柔性政治策略,旨在通过道德教化维护统治秩序,B项正确;开放文化政策体现在兼容并蓄(如吸收西域文化、允许宗教多元),但题干聚焦于“劝诫臣僚修身”的政治伦理,与文化政策的开放性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官僚考核侧重政绩与能力,而题干强调“道德劝诫”,属于思想引导而非制度性考核标准,排除C项;唐太宗并未借佛道思想劝诫臣下,反而体现儒为主、道为辅的融合,与“佛道斗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题干直接表明皇室对道教的尊崇行为(修庙、祭祀、提高地位),说明道教思想在唐初官方层面“最为受到尊崇”,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道教成为唐朝的“国教”,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了道教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并没有提到朝廷依靠黄老之学治国,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唐朝统治者对道家的重视,却并没有提到对儒学、佛教的压制,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尚书省长官被弱化乃至虚化,但尚书省的职能不可完全废弃,因而出现上权下移的情况,让下级官员主持事务是因为官位卑下,制度上他们无权参预重大国务,所以让他们参预何种事务,以及参预到什么程度等等,君主皆可随心所欲,权力收放自如,此外,从六部官员更迭的频度可以发现,它们在朝廷权力结构上的重要性同人事变更频度成正比,越是重要,掌控越严,人事更迭越频繁,武则天采取这些举措的目的是通过控制官僚体系与军事核心,强化皇权统治,C项正确;唐代官僚体系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武则天时期仅通过人事调整强化统治,而非改变制度本身,排除A项;六部职能在唐代有明确规定(如吏部掌官吏任免、兵部管军事),材料强调“人事变更的频度”,反映的是权力控制而非职能本质改变,排除B项;权力分散是指通过设置更多的官员或机构来分担原有官员或机构的权力现象,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对六部人事任免权的控制,而非分权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代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受禅”的节度使凭借军事实力控制局势,迫使前朝君主颁布“让位诏书”,这些节度使本身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延续了自身的特权,C项正确;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受禅”现象反复上演,这显然不是平稳过渡,政权交替往往伴随着动荡和不稳定因素,排除A项;五代时期的“受禅”主要是军事势力主导下的政权更迭,与门阀政治格局的改变没有直接关联。门阀政治在之前的历史发展中已经逐渐衰落,并非因“受禅”现象而改变其基本格局,排除B项;“受禅”现象是军事力量主导的政权更迭,并非是对士大夫纲常观念的强化。相反,这种频繁的政权交替、臣子篡夺君位的行为实际上冲击了传统的纲常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设市署、常平署、平准署‘掌百族交易之事’”与“严禁私造斛斗秤度”“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可知,唐代设立专职机构管理市场交易,严控度量衡标准化,严惩商品质量造假行为,体现政府对市场秩序的系统化规范,C项正确;根据材料,政府监管旨在维护交易公平与商品质量,而非强化盘剥,无法推出营商环境“恶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坊市制解体表现为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如夜市、街铺,材料仅强调政府管理规则,未涉及坊市空间结构变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聚焦市场监管制度,未提及商人社会待遇,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地理距离导致平叛困难,而大运河开通可加强南北交通、便于军队调遣和物资运输,从侧面说明大运河开通在加强朝廷对地方控制等方面有合理性,C项正确;题干主要说的是地理距离影响平叛,未突出“暴政”(如繁重徭役、严刑峻法等)加速统治衰亡,排除A项;“关河悬远”体现的是地理交通问题,不是“南北经济差异”,排除B项;题干重点是地理因素影响平叛,不是隋朝“未能调整政策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洪州因交通、商货枢纽地位,商业贸易繁荣,商业发展会吸引人口聚集、促进人口增长,与题干逻辑匹配,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社会动荡的根源,会破坏经济、抑制人口增长,与“人口增长”逻辑矛盾,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宏观趋势,侧重整体南方经济崛起,无法直接解释“单个城市因交通枢纽而人口增长”的微观现象,非直接原因,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并非“稳定”;且题干核心是“交通、商货”带来的变化,与社会环境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唐朝时期,唐政府与中亚国家和周边民族开展了和亲。周边国家和民族在和亲中主动学习“唐礼、唐装”等文化,从而有助于扩大唐文化的影响力,故选C项。材料中仅提及中亚国家遣子弟习唐礼、吐蕃统治者改穿唐装等文化交往信息,没有涉及贸易往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周边国家、周边民族与唐朝的往来,排除B项。和亲政策仅是外交手段的一种,其适用范围有限,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2.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材料,吐蕃进贡贵金属、玉器和畜牧产品,唐朝回赠绿罗绸缎、农具等。吐蕃的畜牧产品等与唐朝的丝织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形成了经济上的互补。双方各自拥有对方需要的产品,通过交流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彼此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唐蕃民族交流较为关键的原因。因为这种经济互补性使得双方的交流具有内在的经济驱动力,能够持续推动双方的往来,C项正确;政治上的联姻,表现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融的表现,非原因,排除A项;吐蕃的朝贡,是交流过程中的一个表现,而不是唐蕃民族交流的主要原因。如果仅仅是因为唐朝赏赐,没有双方内在的政治、经济等需求,这种交流难以持续和深入,排除B项;唐朝的强盛为民族交融奠定了物质基础, 唐蕃民族交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经济上的互补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双方持续进行贡赐往来等交流活动,它涵盖了吐蕃的物质需求等方面,并且与政治友好相互促进,相比其他选项,经济上的互补是唐蕃民族交流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唐代,南方涌现升州、江陵和益州三大都会,以及润州、扬州、睢阳和番禹四大港口城市。中唐时期,益州和扬州的税收,包括盐、茶等占了全国专利收益岁人的九成”可知,南方城市和港口的涌现,以及扬州、益州税收占比极高,直接说明南方经济地位提升,对国家财政贡献显著,经济影响力扩大,A项正确;南方经济发展可能导致南北差距扩大,但题目仅单方面强调南方的成就,未提供北方经济衰退的直接证据(如北方税收下降或城市衰落),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长期过程,完成于南宋,而非唐代,排除B项;“冲破农业经济”指经济结构转型(如工商业主导),但唐代南方经济仍以农业为基础,盐、茶税收属于政府垄断的“专利收益”,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而非脱离农业,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控制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水渠灌溉面积的减少导致产量减少,其直接影响便是田赋减少,因两渠均位于今陕西境内,属于关中地区,临近京师,故其使京师物资供应紧张,C项正确;汉朝已经出现常平仓制度,排除A项;两税法开始实施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过程,最终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农村家庭经济运行受到宗族村社与国家、集镇城市的经济往来的帮助,这有利于农民家庭规避经济风险,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农民家庭经济运行层面,与政府强化社会的控制力无关,排除A项;农村经济运行与保障城镇粮食供应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农民家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无力推动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汉书·西域传》记载老上单于杀月氏,月氏西走大夏;《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后吐蕃寝盛,拓跋畏祸内徙等事件来看,可以发现政治局势的变动,如战争、势力兴衰等,都使得相关人群为了生存、发展等目的进行迁徙,即政治局势影响了西域人口迁徙,B项最佳;题干虽有战争引发人口迁徙的情况,但第三则史料中拓跋畏祸内徙并非因为战争,而是吐蕃势力强盛带来的政治压力,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战争往往引发西域人口迁徙,C项有一定道理/次佳;题干仅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件,不能仅依据这些就得出西域游牧民族人口迁徙频繁这一普遍结论,“频繁”程度在材料中体现不足,不准确,A项次佳;材料主要围绕西域地区人口因各种政治局势变化而迁徙,没有体现中原王朝对西域控制能力是减弱还是增强,排除D项。故B(3分)C(2分)A(1分)D(0分)。
17.史料①③互证,说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或吸收外来文化);史料②④互证,说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政治交往;史料⑤⑥互证,说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史料②③互证,说明唐朝统治者重视中外交往。六则史料共同说明唐朝时期开放兼容,与外国交往频繁。
【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史料互证:结合所学可知,史料互证指的是不同类型的史料记载在内容上可以相互印证,它遵循“孤证不立”原则,通过多种史料,构建证史的证据链,形成对问题客观、全面的认识;据表格“史料简介”,按照其所记载内容的不同,可以知道史料①“译《金光明经》归朝”和史料③“供新罗僧人研习华严宗”可以互证: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史料②“高宗遣使册其子法敏为乐浪郡王”和史料④“日本使粟田真人入朝,授司农卿”可以互证: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政治交往;史料⑤“皆积宝货”和史料⑥“市易香药、珍宝”可以互证:证明唐朝时期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史料②“高宗遣使”和史料③“文宗敕令”可以互证:证明唐朝统治者重视中外交往。综上,六则史料共同说明唐朝时期开放兼容,与外国交往频繁。
18.(1)方正对称:城市布局规整,以皇城为中心对称分布。
注重实用:坊市划分便于治安管理,龙首渠等水利系统解决城市供水问题。
重视秩序:中轴线布局、九宫构图体现秩序观念。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历史因素:延续关中作为政治中心的传统。
政治因素:国家统一,皇权强化。
军事因素:防御北方政权威胁的需求
经济因素:国力强盛,关中地区资源丰富
文化因素:儒家礼制与法家秩序等多种思想的影响。
地理因素:关中平原的地理优势。
个人因素:帝王、设计及建造者等个人意愿不同程度的影响。(答出四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隋朝(中国)。特点:据材料“中轴线北端是宫城,宫城前是皇城”,并结合隋大兴城平面图,可得出,方正对称:城市布局规整,以皇城为中心对称分布;据材料“坊有坊墙围绕,四面开门,按时启闭,晚上关门后不得随意出入;城的东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为供居民游赏的园林。隋开皇三年所开引沪水入大兴城之水渠”可得出,注重实用:坊市划分便于治安管理,龙首渠等水利系统解决城市供水问题;据材料“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整理校核城址考古数据,发现其城市空间格局呈九宫构图”可得出,重视秩序:中轴线布局、九宫构图体现秩序观念。
(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隋朝(中国)。因素:结合材料“在汉代长安的东南创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大兴城”可得出,历史因素:延续关中作为政治中心的传统;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因素:国家统一,皇权强化;结合所学可知,军事因素:防御北方政权威胁的需求;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因素:国力强盛,关中地区资源丰富;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因素:国力强盛,关中地区资源丰富;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因素:儒家礼制与法家秩序等多种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地理因素:关中平原的地理优势;结合所学可知,个人因素:帝王、设计及建造者等个人意愿不同程度的影响。
19.(1)原因:铁犁牛耕的推广;耕作技术提高;稻麦轮作制的发展;水利设施的建设;北民南迁,补充了劳动力;官方政策的支持;作物品种多样化;江西自然条件与开发。
(2)表现:粮食价格便宜;贸易规模扩大;贸易网络形成;突破地域限制;商品经济特征明显。
影响:促进了江西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如造船业、运输业的繁荣;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缓解了区域间的供需矛盾。
【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唐至五代时期的中国。原因:由材料“秦汉时期,南方地区普遍处于‘火耕水耨’的状态,但江西至迟在中唐已普遍使用牛耕。”可得出铁犁牛耕的推广;由材料“唐朝时期,江西已设置秧田,由直接播种转为育秧移栽。”可得出耕作技术提高;稻麦轮作制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水利设施的建设;北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官方政策的支持;作物品种多样化;江西自然条件与开发等方面分析说明。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唐至五代时期的中国。表现:由材料“乾符二年(875年),唐僖宗称江西等地,米极多,稻米成熟期,米价极低。”可得出粮食价格便宜;由材料“隋唐时期,华北与江淮以南不少地区‘商贾并凑’,往来贩运。”可得出贸易规模扩大;由材料“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公私运漕,商旅舳舻相继”可得出贸易网络形成;由材料“司马迁时代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局面,在江西地区已被打破,千里贩运粮食之事在这一地区时有所见。”可得出突破地域限制;商品经济特征明显。影响:由材料“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公私运漕,商旅舳舻相继”“舟船之盛,尽于江西。”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江西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如造船业、运输业的繁荣;由材料“司马迁时代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局面,在江西地区已被打破,千里贩运粮食之事在这一地区时有所见。”及所学可得出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缓解了区域间的供需矛盾。
20.论题:隋唐时期的政治斗争与贵族势力的兴衰。阐释:长孙无忌出身关陇贵族,为唐朝的建立和初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关陇贵族集团在隋唐政治舞台上的强大影响力;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期一场重要的政治斗争,长孙无忌的参与表明贵族势力在政治权力争夺中的关键作用;他协助李世民登基,之后在朝中位高权重,参与制定法律、举荐人才、率军御敌等,为推动唐朝走向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皇权与贵族势力的矛盾逐渐显现,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因反对武则天立后,与武则天代表的新兴势力产生冲突,最终被诬陷致死,这反映了贵族势力在政治斗争中的衰落。总之,长孙无忌的政治经历说明隋唐时期政治格局不断变化,随着新兴势力崛起,传统贵族势力不断受到冲击,政治斗争直接影响政治势力的格局,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详解】本题属于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唐朝(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中长孙无忌的生平,如“长孙无忌,出身关陇贵族,自幼丧父,由其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他与李世民自幼相识,情谊深厚,积极参与李世民的幕府,为其出谋划策。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无忌备受重用”“随着权力的增大,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引起了部分势力的不满。唐高宗时期,他因反对武则天立后,与武则天产生激烈冲突,最终被诬陷谋反,流放黔州,自缢而死”等,可拟定论题:隋唐时期的政治斗争与贵族势力的兴衰。其次,结合长孙无忌的经历,如参与玄武门之变、在朝中的作为以及与武则天的冲突等,阐述了隋唐时期政治格局的变化,如根据材料“长孙无忌,出身关陇贵族,自幼丧父,由其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他与李世民自幼相识,情谊深厚,积极参与李世民的幕府,为其出谋划策”可知,长孙无忌出身关陇贵族,为唐朝的建立和初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关陇贵族集团在隋唐政治舞台上的强大影响力;根据材料“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协助李世民成功夺取皇位,是李世民登基的重要功臣之一”可知,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期一场重要的政治斗争,长孙无忌的参与表明贵族势力在政治权力争夺中的关键作用;根据材料“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无忌备受重用,他参与制定《贞观律》,主张法律要宽平简约,稳定社会秩序。在政治上,他秉持任人唯贤的理念,积极举荐人才,为贞观之治的形成贡献力量。他还曾多次率军出征,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唐朝边境的稳定”可知,他协助李世民登基,之后在朝中位高权重,参与制定法律、举荐人才、率军御敌等,为推动唐朝走向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材料“然而,随着权力的增大,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引起了部分势力的不满。唐高宗时期,他因反对武则天立后,与武则天产生激烈冲突,最终被诬陷谋反,流放黔州,自缢而死”可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皇权与贵族势力的矛盾逐渐显现,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因反对武则天立后,与武则天代表的新兴势力产生冲突,最终被诬陷致死,这反映了贵族势力在政治斗争中的衰落。最后,概括总结即可,如长孙无忌的政治经历说明隋唐时期政治格局不断变化,随着新兴势力崛起,传统贵族势力不断受到冲击,政治斗争直接影响政治势力的格局,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