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民族关系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学习目标(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内容的学习,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空间位置。(时空观念)(2)结合史料,能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和这一时期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各流派的思想主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形成(家国情怀)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动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理解变法运动产生的必然性。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动荡中交融)(一)列国纷争、礼崩乐坏材料一: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出土了“九鼎”材料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动荡中交融)(一)列国纷争、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政治:列国纷争、礼崩乐坏 、西周政治制度破坏、权力下移、由统一到分裂。华夏意识的拓展与延续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今泛指中国各民族人民。《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动荡中交融)华夏说的由来华夏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华夏认同《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发展中变革)(一)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农业:已经使用铁农具;出现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产生。小农经济一、产生:春秋战国二、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三、特点:1、自给自足;2、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3、精耕细作;4、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都江堰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司马迁《史记》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发展中变革)(一)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社会阶级:新兴地主、自耕农两大阶级(新兴士阶层迅速崛起)132燕国:乐毅改革465齐国:邹忌改革楚国:吴起改革赵国:赵武灵王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魏国:李悝改革秦国:商鞅改革7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发展中变革)(二)变法图强、社会转型1.背景:2.目的:3.代表: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1)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2)特点:(3)影响: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发展中变革)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大发展;地主阶级壮大;兼并战争剧烈。富国强兵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23政治经济军事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商鞅,约前390—前338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统治秩序,打击了旧贵族势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小农经济,增强了国力,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军事实力,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特权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发展中变革)商鞅变法推动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经济上:◎政治上:◎阶级上: ◎教育上:(二)主要流派及其代表(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庄子(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三、“孔子和老子”及“百家争鸣”(争鸣中繁荣)学术下移、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同时又相互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井田制崩溃,封建小农经济兴起。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士阶层的活跃,受到重用。 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1. 儒家(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即“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调解人际关系;“礼”,即“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①思想核心:“仁”、“礼”;②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③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 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其弟子根据其言行整理《论语》。三、“孔子和老子”及“百家争鸣”(争鸣中繁荣)学术下移、百家争鸣(2)孟子:(战国)“亚圣”①人性论: “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渗入)入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②政治思想: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相传师承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儒家学术下移、百家争鸣(3)荀子:(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人性论: “性恶论”;②政治思想: 主张“隆礼重法”;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③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著有《荀子》。李斯与韩非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儒家学术下移、百家争鸣(1)老子:(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哲学:朴素唯物主义:“道”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朴素辩证法: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老子,生卒不详,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晚期楚国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②政治: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家学术下移、百家争鸣(2)庄子:(战国)崇尚逍遥自由。道家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墨翟,约前468—前376,战国初年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1)主张:兼爱: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尚贤:选用人才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节用: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2)影响: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是战国时期的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墨家: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学术下移、百家争鸣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孤愤》、《五蠹》。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以上均摘自《韩非子》(1)主张: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为秦统一六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武器。法家:韩非(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三、“孔子和老子”及“百家争鸣”(争鸣中繁荣)学术下移、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文化下移士人壮大百家争鸣文化争鸣中繁荣政治动荡中交融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华夏认同经济与变法发展中变革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变法图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出现三大趋势:1.分裂→统一;2.各民族相互融合;3.奴隶制→封建制。【课堂总结】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据《左传·定公十年》记载,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夏”是( )A.国名,指夏朝 B.姓氏,指夏启C.族名,指华夏族 D.地名,指今河南登封C《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B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A.道家 B.儒家C.法家 D.墨家B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 道德大废, 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 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书录》1.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2.诸侯势力崛起;3.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4.国家:由统一到分裂。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动荡中交融)(一)列国纷争、礼崩乐坏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消极:社会动荡,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积极:通过争霸兼并战争和频繁往来,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影响?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动荡中交融)(二)华夏认同、夷夏交融春秋战国的丝织品实物则已有较多发现,安徽舒城凤凰嘴春秋中期墓中发现残绢,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许多战国墓中发现多种丝织品……北方出产的良种犬马,南方出产的鸟羽、象牙、皮革、丹砂和铜,东方出产的紫贝、鱼盐,西方出产的旄牛制品和特种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各国货币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发展中变革)材料说明了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