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目标
1.对比九品中正制,认识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巩固统一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了解三省发展的历史过程,对比三公九卿制,理解三省六部制作为一种成熟的行政体制在制约宰相专权、保证决策正确性、提高效率等方面起到的作用;
3.通过了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认识两税法的先进性,理解其为后世赋税制度所树立的标杆作用。
【时空定位】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战国时期
(以秦国为例)
以血缘为基础的世袭制
战国以前
西汉以后又会如何变化?
西汉
选官制度回顾
以军功为基础的军功爵制
选官权在地方的察举制
一、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产生于曹魏,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请依据材料及其课本P40页历史纵横,找出九品中正制实施的背景
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童谣》
材料二: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 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2.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一、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及其演变
材料一: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杜佑《通典》
材料二:选官制度改革的举措适得其反,不仅没能实现重整官僚体系、重新确立皇权至上地位的目标,反而成了门阀政治的催化剂。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材料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选拔权利:
选拔依据:
中央掌握到 世家大族控制
家世、才能和道德并重 只看家世
一、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影响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材料二:至南北朝,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积极性:
消极性:
对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一、选官制度
科举制——背景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2.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
3.统治者专制皇权的加强;
4.隋唐政权统一,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一、选官制度
科举制——隋唐发展过程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一、选官制度
科举制——影响
材料: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 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一、选官制度
科举制——影响
积极性:
消极性:
社会阶层流动:
官员素质提高:
巩固统治基础:
后世制度借鉴:
重才轻品:
遏制科技:
禁锢思想:
官本位思想:
打破贵族垄断官场情形,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
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
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缺乏实用性,忽视科技;
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官本位主义(学而优则仕)。
一、选官制度
从先秦到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袭制
(夏商周)
血缘
军功爵制
(战国)
军功
察举制
(汉)
科举制
(隋唐至清)
孝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才能-家世
考试成绩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最终演变为考试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一、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
三公
九卿
皇帝
东汉
皇帝
尚书台
三公九卿
西汉
秦朝
皇帝
三公九卿
中朝
中外朝制
中书省
皇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曹魏】
【西晋】
三公九卿制
三省体制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进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二、中央官制
(1)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唐太宗时期
1、隋唐——三省六部制
尚书台改成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尚书省
二、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秦朝)
皇帝
中朝
外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中外朝制(汉朝)
根据教材41页内容,比照秦三公九卿制、汉中外朝制示意图,
自主设计一幅隋唐三省六部示意图,(要求能反映隋唐三省六部的权力结构和运作流程)
分析三省六部制有哪些变化创新,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意义是什么?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审议
审核政令
起草政令
执行政令
封驳
提交上奏
同意后交于审理
三省六部示意图
政事堂
(中书门下)
相权三分,彼此牵制
职权分工明确
集思广益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
时期 中枢机构设置 权力配置
西汉 武帝前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唐 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
三公九卿制
中朝和外朝
中外朝
三省六部制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贡赋
西周
春秋(鲁)
隋末至唐初
唐中后期
1.沿革
古代民众的主要义务:
“税+役”
古代统治者依据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
古代统治者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编户齐民
初税亩
秦汉
魏晋至隋末
一个人拿着大棒,在一个人的背后驱使他干活
三、赋税制度
2、租调制:(魏晋至隋初)
以户为单位,进行征收
1.租(田亩税)——纳粟
2.调(人头税)——纳绢或布
3.成年男子需负担一定的徭役。
主要内容:
均田制: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永业田——桑田),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露田)。政府授给均田农民(妇女奴婢耕牛亦可授田)。露田只能种植五谷,不得买卖,农民年满70岁或身死还田。——《魏书》
3、租庸调制:(隋末至唐中期)
庸——男子不去服役的纳绢/布代役
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两税法(780年)
(1)背景P42
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②政府财政困难
(2)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交纳户税(交钱)
④分夏秋两季征税
③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按田亩缴纳地税(交粮)
杨炎(727年—781年)
(3)作用
①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农民被编入国家的户籍,人口、性别、年龄成为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的主要依据之一。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白居易《重赋》
大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而政府在两税外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P78
推行后的状况追踪:
探究: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指出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形式
征税时间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人丁
财产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实物税
钱物两收
不固定
夏、秋两季
实物税向货币税过渡
基本固定征税时间
隋唐制度的创新给我们的启示:
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任何固步自封者必将被历史淘汰;
2、制度化管理、公开、公平是我们政治制度建设追求的方向;
3、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地主阶级难以根除封建制度存在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习近平
本课小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内容
特点
意义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庶族地主经济力量崛起
均田制
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课堂练习
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2.下列有关古代赋税(役)制度的描述,最早出现于唐代的是(  )
A.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B.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C.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D.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C
3、(2021·湖南高考·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课堂练习
A
解析:占田制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导致土地兼并盛行,自耕农数量存在减少的趋势,而均田制普遍授田,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自耕农数量将上升,因此,A正确;官员未必是世族,而且隋唐的均田制是政府将无主的土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因此B错误;本题强调的是土地所有制,与九品中正制无关,故C错误;田制的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因此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