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邓小平:《形势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1992年1月18日至2月ZI日,时年88岁的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巡视,一个春天的故事传遍神州大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进行租赁、承包、联合、兼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常常遇到一些思想障碍,甚至误认为寻找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01:改革开放新时期概述
课程标准: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指导意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的主要进程和重大成就;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能够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厘清这段历史的基本线索,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时,既要有宏大的历史视野,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把身边的事物融入所学历史知识中。
20世纪80年代国内工业发展
02:伟大的历史转折
学习聚焦: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有效地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 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困境,思想僵化,经济衰退,就业困难,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左”倾错误的继续(两个凡是)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 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文章。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3)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4)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
前看》。
几年来,国民经济增长缓慢,工业生产1974年、1976年停滞不前,1976年只增长了0.6%,钢产量倒退5年,财政连续三年出现赤字。——1979年薛暮桥《对计划管理体制的一点意见》
3.内容: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
(1)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新)领导集体确立。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一是人
的政治解放,就是全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
留问题;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全面反思和总
结。 ——萧冬连《探路之役》
2.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文革”中刘少奇遭到迫害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
(2)表现:“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干部陆续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还纠正了错划右派分子案件,落实政策。
冤案要昭雪,假案要纠正,错案要平反。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人民日报》(1978年1月15日)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概况:1981年6月北京举行。
(2)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意义: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序言 序言
一 总纲 一 总纲
二 国家机构 二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 国家机构
四 国旗、国徽、首都 四 国旗、国徽、首都
思考并回答1:比较82年与54年宪法有何进步之处
03:改革开放进程
学习聚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发展才是硬道理。
1.农村改革的突破
(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后毛泽东时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邓小平成为新的社会主义改革的设计师,这场改革将使中国摆脱贫穷和发展停滞状态。 ——徐中约
农民生活困苦,平均主义影响积极性
计划经济不适应时代要求
由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影响了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粮食产量极低,小岗村最好的年景每人每天9两粮食,收入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每天2.8两粮食,收入0.04元。小岗村当时一共有20户人家,115人,除了1户外,其他户每年都要外出讨饭。 ——赵海均《30年》
思考并回答2:你同意徐中约先生的观点么,为什么?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端: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置,
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承包经营权归农户,按劳分配,自负盈亏。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大包干,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 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 养活到18岁。
——小岗村18户的“秘密协定”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还搞起了养殖业、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农副产品运销等……很多农民还开始从事粮食种植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了向城市的流动,从事着商品零售、服务、修理等行业。
——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3)意义: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力的行业流动与城乡流动——推动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城市经济的改革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
初步尝试:1978年至1984年为试点阶段
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你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 ——步鑫生
地方政府、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统一规定、人事统一安排、工资统一定级等,都像绳索捆绑得企业无法动弹。以至于出现了“修个厕所都要打报告审批”、销售火柴要涨价两分钱需要层层上报至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激荡三十年》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原则: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措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
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日本记者访问重庆炼钢厂,惊奇发现这两台机器一台生产于1887年,一台生产于1905年。日本人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兵工厂的。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1)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2)1984 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宁波温州
从1957年到1979年,宝安(深圳前身)共出现4次大规模外逃浪潮:第一次,外逃5千人。第二次,外逃1.9万人。第三次,外逃2万人。第四次,外逃3万人。 ——陈秉安《大逃港》
“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封闭自守不如对外开放) ——邓小平
(3)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A.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B.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
C.“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
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2010年
思考并回答3:邓小平如何设计和实施开放出牌顺序的?
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
6.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珠三角
闽三角
4.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5.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进入21 世纪,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2010 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学习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邓小平理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78.12.13
(1)内容: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2)意义: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1997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下一个中国能沿着邓小平开辟的道路走下去吗?
(2)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
4.科学发展观
(1)背景: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2)内容: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2)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4)地位: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思考并回答4:依据教材和所学知识,梳理相关内容:
理论 领导人 解决问题 地位 意义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三个代表” 江泽民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时间和内容:2018 年十三届人大通过,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2)地位和意义: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从公元1500年以来西方各国发展的历史看,有四条是促进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重要的因素:自由市场经济、法治、宪政民主、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
----经济学家吴敬琏《中国如何走向富强》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 开 辟 与 发 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背景、内容、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原则、表现
开始实施
逐步深化 稳步推进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6):召开、成果、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种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两次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南方谈话
四个转变:所有制结构转变;经济体制转变;分配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变
五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归纳新中国建立后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
1、1949年,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2、1956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3、1978年,公有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4、1992年以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