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统编版|纲要上|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
【课程标准】
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2.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时空坐标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7年
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
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8年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17年
中共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2年
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7年
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01
02
03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目录
CONTENTS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20世纪80年代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1984年至1988年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1990年“七五”计划(1986-1990年)完成,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
(3)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巨型计算机、高能加速器、秦山核电站。
“银河-I”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研制的空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三步走战略
◎“银河-I”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秦山核电站
2、20世纪90年代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我国取得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
材料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出口,从多方面拉动经济增长。中国兑现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在克服亚洲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出口,从多方面拉动经济增长。1997年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外贸出口也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大幅回升。中国兑现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在克服亚洲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简史》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 Asian financial crises)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材料 抗洪抢险斗争:1998年夏,我国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在同洪水的搏斗中,党和人民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彻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2、20世纪90年代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3)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4)重大工程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2)2000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完成: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
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封锁
三峡水电站
3、21世纪初(到2011年)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成功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国家战胜非典疫情(2003年),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2008年),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3、21世纪初(到2011年)
(2)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3)国家出台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3、21世纪初(到2011年)
◎神舟七号”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
◎“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
◎“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
(4)科技领域的成就
①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②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问题由来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①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香港岛; ②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 ③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1)香港问题:
(2)澳门问题
(3)台湾问题:
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逃台湾。
思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台湾问题
港澳问题
16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开始长期占据。
内政问题
内部解决
历史遗留问题
外交途径解决
2、“一国两制”构想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申述,台湾和大陆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在台湾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司法终审权;可以保留军队,其党政军系统均由台湾当局来管。
(3)意义: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为解决港澳问题指明了方向。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一国两制”构想
(4)实践:港澳回归
①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3、台湾问题
1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年4月29日
2015年11月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3、台湾问题
思考: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因素
有利因素:
(1)历史依据: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
(3)正确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经济联系:两岸经济联系加强;
(5)人心所向: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6)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
(7)国际的公认:一个中国
不利因素:(1)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2)国际反华势力的粗暴干涉
台湾问题 港澳问题
异 本质
权利
同 措施 权利 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干涉
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主权问题,涉及国际关系
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异同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比较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目的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权限
范围 5个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5个经济特区
相同点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和统一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
资本主义制度
根据本地区执行法律法规、政策的自治区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
①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③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的异同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原则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
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
2、表现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







利益交会点
协调合作,总体稳定、均衡发展
亲、诚、惠、容
真、实、亲、诚
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全球治理、金融体系、“一带一路”
3、历史意义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为何能取得成功?
材料: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述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强调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说,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因一:党的领导
原因二:人民力量
原因三:理论创新
原因四:制度优势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以人民为中心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因一:党的领导
原因二:人民力量
原因三:理论创新
原因四:制度优势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以人民为中心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因一:党的领导
原因二:人民力量
原因三:理论创新
原因四:制度优势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以人民为中心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因一:党的领导
原因二:人民力量
原因三:理论创新
原因四:制度优势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以人民为中心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课小结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到2011年)
表现
影响 为世界和平提供中国方案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倡导和平发展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提出
内涵
实践: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
台湾问题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实战演练
考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与成就
(2018·浙江选考)“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真题解析 正确项分析:材料反映的是人们春节拜年方式的变化,从串门拜年到用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和微信等拜年,这反映了通信网络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错误项分析:“邮政电信合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实现,故排除A项;B、C两项由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
答案:D
实战演练
考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与成就
(全国卷II)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真题解析 正确项分析: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A项错在“解决”;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这一阶段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感谢各位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