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复习课件(共3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复习课件(共3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轮复习|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讲
(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2)认识隋唐时期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时空观念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1.经济:国力强盛,商品经济发展。隋初出现“开皇之治”;隋朝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唐太宗时,吸取前朝速亡教训,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承上启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选贤举能,大兴文治,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社会空前繁荣;曲辕犁、筒车等生产工具,促进农耕经济发展与繁荣;唐中期以后(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唐代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唐初实行租庸调制,保障了财政收入,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时;唐中期以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施,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我国封建社会成熟和繁荣发展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2.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局稳定,疆域辽阔。隋文帝杨坚建隋,结束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大一统国家,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在中央官制方面,隋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标志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成熟。隋炀帝创建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社会向学风气浓厚,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太宗划分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唐玄宗时期发生安史之乱,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但也维持唐朝百余年统治),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唐高宗时,颁布《唐律疏议》(也称《永徽律疏》),礼法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也标志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晚唐时期,出现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5.对外关系上: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形成东亚文化圈);陆海丝绸之路发展,对外贸易繁荣。
3.思想文化:辉煌灿烂,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社会风气包容开放;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趋势,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尊道、崇儒、礼佛,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复兴运动兴起;佛教完成本土化。文学上,诗歌高度繁荣;书法上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绘画上宗教气息浓厚,吴道子被称为“画圣”;科技上以《千金方》《唐本草》为代表;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4.民族关系: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民族的治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对周边民族采用羁縻政策,并通过册封、和亲等多种方式,与各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联系;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开发,各民族呈现大交融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备考引领 全国卷 地方卷
2024·新课标卷·魏晋时期的“禅让” 2024·江西卷·唐代中央决策权的转移
2024·重庆卷·唐朝节度使
2024.6·浙江卷·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
2024·湖北卷·唐朝藩镇
2024·北京卷·唐代官员断决狱讼
2024·广东卷·唐代两税法
2024·湖南卷·唐末藩镇
2024·黑吉辽卷·唐朝科举制的发展
2023·重庆卷·唐朝科举制
2023·天津卷·两税法
2023·北京卷·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
2023·广东卷·藩镇割据
2023.1·浙江卷·隋代貌阅之法
2023.1·浙江卷·安西都护府
2022·重庆卷·唐代枢密使
2022·湖南卷·世家大族的没落
2022.1·浙江卷·唐初分散相权
备考重点:
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隋唐时期的经济制度及政策:租庸调制、两税法。
注重以上制度的概念理解,出现的原因、内容、特点及影响;注重与选必的结合。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知识回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时期 主要制度 方式 标准
先秦时期
战国至秦
两汉时期
魏晋时期
隋唐至清
世袭
血缘
世卿世禄制
中央任免
军功
军功爵制和荐举制
自下而上举荐
察举制
评定授官
家世、道德、才能 → 门第
九品中正制
分科考试
才学
科举制
品行
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背景:
阅读课本40页历史纵横,概括九品中正制的产生背景。
①汉末动荡,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一、选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
材料研读: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积极意义:
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人才;
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促进魏晋家学教育,推动了儒家思想传播
局限性:①助长门阀政治,不利中央集权;②阻碍了阶层流动。
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官位的工具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③曹魏求贤若渴,察举制不合时宜。
2、推行:
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3、内容:
(1)设置中正:
(2)品评人物:
(3)按品授官:
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评定士人资品,写出评语“状”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4、标准:
家世、品德、才能并重(曹魏)
重家世(曹魏)
5、实质:
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6、衰落:
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曹魏创立,唐朝废。设中正,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九品,作为吏部任用根据,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魏晋选必链接】
①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重要变化,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②重视家训。
1、考核官员: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2、法律教化:
3、户籍管理:
②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4.赋税制度:
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①西晋统一后重建户籍,称为“黄籍”登记户籍。
③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 白籍人口也要承担赋役。
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一、选官制度(隋唐):科举制
1、背景:
材料研读: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①随着经济的发展,门阀世族衰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②庶族地主崛起,强烈要求加入政权;
③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重视选拔人才。
④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
⑤隋唐时期造纸和印刷术的发展。
问题: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值的发展历程?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2、历程:
(1)创立:
(2)发展: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思考:依据下面图片和材料,你能得出唐朝科举制有什么不足?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唐代推荐仍然占有突出地位,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仍占少数,以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足:重门第、重出身、兼采名望、录取比例小
宋朝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知识扩展:科举制其它时期发展历程?
(3)完善:宋朝
①考试制度: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成定制;
【乡试(州试)——省试(礼部主持)——殿试(皇帝主考)】
②程式一个:不问家世,实行糊名、誊录、锁院等制度,防止舞弊;
③内容变革:取消诗赋、帖经,专考经义、时务策。(王安石变法)
④选官范围:打破门第限制,扩大选官范围;(“取士不问家世”)
⑤名额增加:直接授官,取士大增(文人治国);
⑥科举地位: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4)停滞(时办时废):元朝
①蒙古传统(世袭、军功)和科举制;
②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
③四书试人,科举比例小;
④等级色彩。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知识补充:科举制其它时期发展历程?
(5)明清:僵化
①考试形式单一,八股取士;
②考试内容单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从四书五经命题);
③考试科目单一,仅有进士科;
④参加生源单一,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
⑤评价标准单一,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代圣人立言)
1898废八股,1905废科举。
思考:从科举制发展历程来看,有哪些趋势特征?
①选官标准:血缘→品德→门第→才学
②选官方式:血缘世袭→地方推荐→公开考试
③选官对象:贵族→平民
④选官本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⑤选官权力:地方权贵→中央(礼部主持)和皇帝(殿试)
⑥选官原则:封闭垄断→逐步公开、公平、客观
本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手段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课堂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科举制?
3、评价:
材料1: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材料2: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3:“(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4: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课堂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科举制?
3、评价:
积极:
① 扩大官吏的选拔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
的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
风气。
③ 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对启蒙运动和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消极:
①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③重才轻品,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知识回顾:梳理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演变过程?
秦朝: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东汉:尚书台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朝:二府三司制
元朝:中书省一省制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1、雏形:
2、确立: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3、发展:
中央的三省是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按照流程分工。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隋朝户部最初名为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朝时又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改为民部为户部。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4、职能: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
中书省: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门下省: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
尚书省:尚书令、左右仆射、六部尚书
5、特点:
①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分相权(群相)、加强皇权
②以皇权为中心;
③节制君权:皇帝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材料:“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按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枢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辞海》
材料: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1)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3)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6、意义:
演变趋势: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总结提升: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隋唐选必链接】
1、地方行政制度:
隋初:州郡县三级制
隋文帝:州县两级制
影响:①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巩固国家统一;③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④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①沿用州、县二级制;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②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1)隋朝:
(2)唐朝: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隋唐选必链接】
2、官员管理:
考核:
(1)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
(2)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3)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管理:
监察:
(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2)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3)唐朝御史出都巡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隋唐选必链接】
3、社会治理:
(1)法律与教化
①法律:唐高宗时,颁布《永徽律》,后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继承汉魏 以来的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 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孝”特别重视。
②教化:《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2)户籍管理
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户籍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3)基层组织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伍,五邻为保,彼此相互监督。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三、隋唐赋役制度
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
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特点: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不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知识回顾:唐朝之前赋税制度有哪些?
贡赋制度
以劳役地租为主,役重于赋
1、西周:
2、春秋战国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初税亩”:无论公私田,按亩数实数收税,实际承认土地私有。
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
土地税的开端
田赋;口赋;徭役;
3、秦汉:
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较重
秦朝:人头税极重,远高于土地税
4、魏晋:
租调制
(1)魏(曹魏)晋: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北魏均田制与租调制的部分规定】
1.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年满70岁或死亡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2.土广民稀地区,可以任力耕垦。
3.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给多少不等的公田,不得买卖。
4.一夫一妇每年纳帛1匹、粟2石……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与帛同。
均田制意义:(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使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1、隋朝
沿用租调制。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三、隋唐赋役制度
隋朝:隋文帝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百姓年满五十岁者,可输庸代役,即纳绢或布代替力役
2、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1)基础: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2)内容:
针对21-59岁之间成年男子征收。
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纳绢代役。服徭役期间,
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
代役

户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
——《新唐书》卷四十二《食货二》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积极:
①改变了混乱的赋税,减轻了农民负担,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
②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局限: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就无法维持。
三、隋唐赋役制度
(3)评价:
3、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思考:两税法为什么取代了租庸调制?
材料:安史之乱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失地农民的逃亡日益严重,均田制难以维系,租庸调所入几无。于是,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户税和地税的征收。
——黄师昭《杨炎“两税法”及其意义》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三、隋唐赋役制度
3、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1)原因:
①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
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弊端突显,贫富分化加剧;
③地方节度使势大,控制税收,征税体系混乱。
④唐政府的财政危机严重。
(2)标志: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
②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财产税、货币), 按田亩缴纳地税(粮食)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冬小麦4、5月份收割;
春小麦8、9月份收割。
三、隋唐赋役制度
(3)内容:
③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⑤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分配到
各地征收;
⑥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
思考:两说法呈现什么特点?
量出为入;
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
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三、隋唐赋役制度
(4)评价:
课堂探究:如何评价两税法?
材料研读: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
积极:
(1)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2)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3)由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转变,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局限:(1)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2)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3)徭役的征发其实并没有废除,大部分力役还是靠强制性征发保证。
其它:无全国统一税额,各州税赋轻重不均;没有灾害减免的规定等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总结提升: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变化:商周世卿世禄制——曹魏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创新:标准科学客观、方式公开公正、权力集中中央。
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变化:秦汉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中外朝—三省六部制
创新: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节制君权。
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是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央官制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变化: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和均田令——唐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
创新:从人丁到财产的流变,放松了人身控制。
影响: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收入,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历代基本沿用。
C
A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1.(2024·重庆高考·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2.(2024·广东高考·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A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3.(2023·天津高考·3)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情况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授田数 税 授田数 税
40 2.0 40 2.0
30 2.0 30 1.5
20 2.0 20 1.0
10 2.0 10 0.5
上表反映了(  )
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
A
B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备考引领
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4.(2023·重庆高考·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5.(2021·江苏高考·3)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