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经济与社会生活
经济基础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上层建筑
决 定
(政治制度+社会治理+思想文化)
选必一: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中人的地位与关系、分配形式等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主要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等理论与观点,及根据一定的意识形态建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与其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各种机构。
四、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六、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三、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五、交通与社会变迁
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
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的是指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①经济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②经济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③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还有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
关 系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程标准】
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纲要链接
早期的生产生活 约300万年前—约1万年前
食物生产
生活
采集、渔猎
植物果实、茎叶、鱼虾、动物
打制石器为主(旧石器时代)
获取食物方式
食物种类
生产工具
迁徙,
群居
远古特点:生产力低下;
人完全依赖自然,被动从属于自然。
女性占据主导
生活方式
劳动者
任务1:据课本内容填表格,农业产生前人类生产和生活,有何特点?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旧石器时代
农业出现
(大约1万年前)
思考:从图一到图二人类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有何特点?
图一: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图二: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景象图
①生产方式:采集、捕猎
②生产工具:木、骨、石
③居住方式:迁徙、群居
④社会关系:女性主导生活
农耕、畜牧
定居、聚落
磨制石器
男性主导生活(父系氏族)
2、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
新石器时期特点:生产力发展;
人利用自然主动进行物质生产。
材料1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材料2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④主要原因: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物。
思考:材料一、二、三对农业起源的解释有何不同?结合材料及所学,你对农业的产生原因有何科学解释?
⑤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产生。
材料3
材料3可得出③气候变迁影响农业的产生。
材料1认为人类因①疾病困扰而产生农业。
材料2认为由于②人口增长,食物短缺而产生农业。
特点:
分布在中低纬度和大河流域附近。
独立发展;
多元中心;
过程漫长;
地域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
西亚
东亚 中国
美洲
小麦、大麦
粟、水稻
玉米、甘薯
骆马(距今约6000年)
绵羊、山羊(距今约9000年)
猪、狗(距今约8500年)
自主学习:据课本内容,梳理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成就。
思考: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骆马
(距今约6000年)
绵羊、山羊(距今约9000年)
小麦、大麦
粟、水稻
玉米、甘薯
猪、狗(距今约8500年)
小麦
大麦
绵羊
山羊
水稻



玉米
甘薯
骆马
具有多样性;
材料2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思考:结合补充材料,归纳农业产生后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材料1 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前,农业还未出现的时候,地球上的人口大约有400万,到了公元前5000年,当世界上几个地区出现农业后,人口上升到约500万。……公元前3000年,人口数量为1400万。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 1000 年之前)》
(1)人口增加。
(2)出现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社会分工。
思考:结合补充材料,归纳农业产生后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
材料3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4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3)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4)天文、地理、数学、历法等发展。
◎夏小正
◎古埃及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活和生产
科学
技术
生产
关系
思考:据课本内容,概括农业的出现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加速增长。
②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手工业发展;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③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
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采集、渔猎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畜牧业
剩余产品
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氏族首领
战俘
自由民
奴隶
奴隶主
国家产生
富人
调节冲突
探究:据教材第三子目内容,分析农业革命是怎样引发生产关系变化的。
二、生产关系的变化
国家产生的标志:阶级、文字、城市、强制机关的出现(公共权力)。
记事管理
文字
约1万年前
生产力
穷人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播种收获定居
城市
地区 农作物、家畜 土地所有制 生产生活状况
古 巴比伦 粮食作物: 、 ; 家畜:山羊、绵羊、牛等 土地属于王室、 _ 、政府官员、贵族、 等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 ;《 》规定土地、劳力等可以作为租赁对象。
古 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 和 __ 占有 修堤筑坝、挖沟开渠,变水害为水利;形成以 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自主学习:梳理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表现。
三、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大麦
小麦
神庙
神庙
商人
佃户
汉谟拉比法典
尼罗河
《汉谟拉比法典》——地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思考:据图片及《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法律内容,概括其特点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汉谟拉比
◎太阳神沙玛什
权柄
②保护私有财产
①宣扬君权神授
③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④施行同态复仇法(以牙还牙)
★重点突破
1、古巴比伦
(1)尼罗河定期泛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是埃及的交通要道,纵贯埃及,有利于国家的管理与统一。
(3)尼罗河流域相对封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蛮族入侵。
★重点突破
2、古埃及
地区 农作物、家畜 土地所有制 生产生活状况
古 中国 粮食作物:北方 、南方 ; 家畜:猪、狗等 商周 君主和贵族占有土地( 制); 农夫 劳动;
战国至隋唐 确立 应用 ,以 为单位生产,男耕女织;
政策;重视兴修水利如 、龙首渠;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 的农业技术体系。
自主学习:梳理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表现。
粟麦
稻作
井田
地主土地私有制
集体
铁犁牛耕
家庭
重农抑商
都江堰
精耕细作
3、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
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3)经济政策:
(秦以后)重农抑商
(2)耕作方式:
(商和西周)集体耕作(土地国有)
(战国以来)小农经济
原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铁犁牛耕的应用(根本)。
特点: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精耕细作、自给自足;④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耕作技术:
国家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龙首渠)
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隋唐)
拓展:精耕细作(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工具及水利)
中国古代有哪些农业书籍?
【西汉末年】《氾胜之书》总结多种蔬菜栽培技术【史纲上】;《汉书·召信臣传》温室栽培的记载【问题探究P7】
【东汉后期】《四民月令》总结多种蔬菜栽培技术【史纲上】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元朝】王祯《农书》集南北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记载丰富。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地区 农作物、家畜 土地所有制 生产生活状况
古 希腊 粮食作物:大麦和小麦; 经济作物:葡萄和______ 只有 才能拥有土地 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劳动。土地肥沃处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地力较差处种植葡萄和 ,并加工成葡萄酒和 。
古 罗马 粮食作物:谷物生产为主,经济作物:_____和葡萄 土地 制,扩张使贵族或富人占有越来越多土地。 以 为单位进行生产,后 逐渐破产。
古 美洲 粮食作物: 、 、 ;家畜:________ 贵族私有、 公有 农民可从村社获得 终身使用,但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 收回。
自主学习:梳理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表现。
橄榄
橄榄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骆马
公民
国有
村社
奴隶
橄榄油
橄榄
小农
份地
村社
家庭
课堂探究: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希腊农业的特征?
材料一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栽种农作物的地方建立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把产品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 希洛人是斯巴达国家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剥削者,农业奴隶。他们每7户被固定于一户斯巴达公民的份地上,每年要向份地主人交纳收获物的一半和一定数量的油和酒。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②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
◎古希腊倒酒陶画
①引进作物,因地制宜,发展手工业和工商业。
4、古代希腊
▲ 古埃及人放牧壁画残片
▲ 古希腊陶瓶:雅典人收获橄榄
▲印第安人的农耕图
▲浮雕:赶集的古罗马农民
原因:
①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探究:分析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原因及其影响。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等;
影响:
多样的农业文明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其他文明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类文明具有
多样性
地区 不同点 共同点
农作物、家畜 土地所有制 生产生活状况 古 巴比伦 粮食作物:大麦、小麦; 家畜:山羊、绵羊、牛等 土地属于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劳力等可以作为租赁对象。
古 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修堤筑坝、挖沟开渠,变水害为水利;形成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古 中国 粮食作物:北方粟麦、南方稻作; 家畜:猪、狗等 商周 井田制 农夫集体劳动; 战国 —隋唐 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 应用铁犁牛耕,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男耕女织;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兴修水利如都江堰、龙首渠;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古 希腊 粮:大麦、小麦;经济作物:葡萄和橄榄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土地肥沃处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地力较差处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古 罗马 谷物生产为主,橄榄和葡萄 土地国有制,扩张使贵族、富人占有越来越多土地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后小农逐渐破产。 古 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骆马 贵族私有、村社公有 农民可从村社获得份地终身使用,但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培育或引进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大河文明灌溉农业发达,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
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探究: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共性。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农耕畜牧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五、知识小结
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依靠原始的渔猎、采集等寻找食物转变为主要依靠饲养和种植获取食物。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种植经济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典题试练·课堂评价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典题试练·课堂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