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课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唯物史观】了解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中古西欧各国的封建制度,近代的民主制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时空观念】以时空观念为指导,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认识不同时空条件下政治制度之间的差异。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能对不同的政治制度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认识政治体制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形成多元多彩的文明观。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从城邦到帝国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目录
如何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对比法、英、德国的封建制度有何异同及原因
谈谈你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认识
思考题:
背景:
1.特点: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制度千差万别。
地理:三面环海、多山多岛多海港
经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
思想:追求自由平等,开拓进取
制度 概况
君主制 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较少。
僭主制 非法取得个人独裁,公民有一定权力
贵族制 贵族掌握政权,公民权较少。
寡头制 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权力较少。
民主制 公民掌权,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以一人之统治为君主政体,少数人之统治为贵族政体,多数人之统治为民主政体。 -----亚里士多德
斯巴达
寡头政治
雅典
民主政治
公元前8-前6世纪
时间: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城邦国家:雅典——民主政治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
6世纪初
梭伦改革
民主制度奠基
公元前
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确立
公元前5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
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黄金时代”
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没有社会财产和等级的限制
财产等级制
恢复公民大会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地域政区取代血缘部落
建立十将军委员会
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陶片放逐法
几乎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
发放工资管剧津贴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雅典——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城邦国家:雅典——民主政治
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大会
议事会
官员
陪审法庭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
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各机构的成员
抽签产生
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司法机关
主权在民
法律至上
轮番而治
直接民主
权力制约
公民意识
(2)特点
进步性:开创民主政治之先河,奠定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
梳理知识,完成表格,并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比例代表制
(1)内容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材料1:公民大会每隔10天集会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50人。这50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苏联社科院《世界通史》
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轮番执政 现代选举制的起源
人民主权 近代以来主权在民思想的开端
五百人会议规定的任期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任期制的渊源
五百人会议按公民人数分配名额 比例代表制的开始
公民大会中的辩论行为 近代西方议会制的雏形
法律至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权力制约 三权分立
公民拥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促进了雅典奴隶制文明的繁荣;
对后世民主政治的实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积 极
思考: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
2.城邦国家:雅典——民主政治
(3)评价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材料2:雅典民主制的核心内容是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城邦国家公共事务管理,实行“多数决定”原则。.......然而,这一原则也存在缺陷,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与民主精神、民主原则和民主理想相背离。......可能出现因多数人认识的局限、偏误和冲动而造成对真理探求的压制和扼杀,甚至出现无可挽回的悲剧。如雅典当时就发生了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法学家苏格拉,被公众法庭强加蛊惑人心的罪名,以多数人决定的方式判处死刑的冤案。
——于幼军《求索民主政治——玉渊潭书房札记》
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民主只被少数人享有,奴隶、外邦人、妇女、儿童被排除在外,是奴隶制下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
材料1:在公民大会上,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代写上阿利斯提德自己的姓名投上票柜,阿利斯提德哭笑不得问为什么要放逐他。那个人回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都不认识这个人;但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消极:
实质:小国寡民的产物,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城邦国家:雅典——民主政治
(3)评价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或说明
公民大会
国王
长老会
监察官
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际权力有限
垄断军事统帅权
主持国民大会、审判国王等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世袭继承
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
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斯巴达的)君主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2.城邦国家:斯巴达——寡头政治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仍具有民主色彩!
(2)特点:混合政体,各司其职;实行分权,具有民主色彩。
(1)内容
公民大会由国王召开;一切议案由元老院和国王提出;
公民大会不能提出新的议案,也不能对议案进行讨论,只能通过叫喊表示对议案的态度(重大事件的时候排队表决,大概估数);
如果有人对公民大会上的提案提出修改意见,元老院和国王有权宣布休会。
(3)局限:国家权力掌握在少部分贵族手中,民主因素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独裁政治
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蕞尔小邦。在成功解决内部矛盾后,它凭借强大的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其中包括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形成的一系列国家,以及今天的法国和英格兰, 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古罗马历史发展线索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古罗马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时期: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或说明
执政官 政府最高职务
元老院 权力中心 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局限 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有两人,一年一任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
终身任职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
①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②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罗马共和国从诞生的日子起,便是贵族专政的一种方式。……执政官必须出身贵族,平民无权充任这个最高的职位。……早期的罗马官职都是无给职。在实际上能够享受担任公职权利的人只限于那些有足够财产的人。衣食无告的人,即使被选上了,谁也不能枵腹从公。
——摘编自吴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贵族共和政体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梳理知识,完成表格,并分析罗马共和国政体的特点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古罗马政治制度
① 任期制 ② 权力制衡 ③ 协商制度 ④ 最高官员选举产生
材料: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为了防止专制独裁,执政官一年一任,两位执政官拥有同等权力,具有协议性质,彼此具有否决权。每逢危机发生时,两位执政官通过协商或由抽签决定其中一人作为独裁官,全权解决处理危机事件,称为狄克推多。独裁官拥有最高统制权,但在危机结束后即卸职,任职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施治生《古代民主与管理》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古罗马政治制度
特点:
①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②混合政体,权力制衡
思考: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对后世有哪些借鉴意义?
2.罗马帝国时期:
(1)建立:
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统治。
君主独裁统治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古罗马政治制度
连任执政官,并与BC19年成为终身执政官。
终身保民官。
凯旋后获“统帅”尊称,统摄军队,是其掌握一切大权的关键。
荣膺首席元老,元老院成为其御用机构。
召集元老院会议,假意恢复共和,以退为进,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称号(拉丁文意为“神圣”、“至尊”),此年为元首制正式开始之年。
BC32—BC23
BC30
BC29
BC28
BC27
屋大维的独裁之路
材料: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
——塔西佗《编年史》
2.罗马帝国时期:
(2)元首制:
君主独裁统治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古罗马政治制度
连任执政官,并与BC19年成为终身执政官。
终身保民官。
凯旋后获“统帅”尊称,统摄军队,是其掌握一切大权的关键。
荣膺首席元老,元老院成为其御用机构。
召集元老院会议,假意恢复共和,以退为进,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称号(拉丁文意为“神圣”、“至尊”),此年为元首制正式开始之年。
BC32—BC23
BC30
BC29
BC28
BC27
屋大维的独裁之路
元首制实际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皇帝(元首)掌握国家大权,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其,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戴克里先(284—305)在位时期,彻底抛弃共和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1)建立:
材料: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
——塔西佗《编年史》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思之窗:与罗马共和国比较,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分析其原因。
①政体不同: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而罗马帝国是君主制,君主集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职权于一身,是君主独裁的专制政治。
②公民权不同:罗马共和国时期授予的公民权数量有限,而帝国时期则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从而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原因: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疆域不断扩大,共和政体已不能适应新的国家,只有建构专制政权,才能够胜任对广大奴隶等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从共和制到君主制的转变是罗马不断扩张的结果。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古罗马政治制度
政体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或说明
雅典民主制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事会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是公
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官员 由选举产生 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陪审法庭 主要司法机关 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斯巴达寡头制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际权力有限
国王 世袭继承 垄断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 议员仅30人,终身任职 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监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 任,一般不得连任 主持国民大会、审判国王等
罗马贵族寡头制 执政官 政府最高职务 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有两人, 一年一任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
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 权力中心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 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但其召开和表决
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对比:古雅典、古斯巴达、古罗马政治制度
(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相似:
(1)都具有一定民主性。如都有公民大会、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
(2)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3)只有公民能够参加国家政权管理;
(4)公民都由成年男子组成;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资格参与政治。
不同:
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
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
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思考2: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二)古罗马政治制度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1、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罗马帝国分裂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发生分裂,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分裂。
日耳曼人入侵
日耳曼人建立许多王国,把他们征服的地区视为私产,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封建制度(形成阶段)
法兰克帝国建立
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的帝国(扩展阶段)
法兰克帝国分裂
帝国三分,即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简要叙述中古西欧封建国家形成的过程
2、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特征
(1)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
特点:①以土地为纽带形成契约关系,
②等级森严,依次互为主从不可越级管理
③双向权利义务;
结合纲要下所学知识,归纳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特征
内容:
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成为名义上最高统治者
②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④地方领主相对独立,国王控制领有限;
封君
提供土地与保护
封臣
效忠、服兵役、提供金钱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2、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特征
(2)重要特征: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
材料:中古西欧,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体系与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体系同时存在于社会内部并发挥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对抗与制约,也存在合作与利用。...形成了政教分离的二元体制。
——张巨斌《中古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核心特征》
政教合作: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丕平献土")
政教冲突: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卡诺莎之辱)
丕平献土
查理曼大帝加冕
卡诺莎之辱
丕平献土: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作为回报,756年丕平把他夺到的意大利罗马周围土地送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加强了国王和教会的联系,使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国王
国王依靠教会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教会
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基督教权威。
相互依存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3、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典型代表:法国、英国、德国
(1)法国——等级君主制
背景:
措施及结果:
意义:
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②强化王权的需要: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
召开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法国出现等级君主制的原因有哪些?三级会议召开确立了什么原则?有什么作用?
①工商业发展,自治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
三级会议是指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第一等级教士,第二等级贵族,第三等级主要由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组成。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3、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典型代表:法国、英国、德国
王权和三级代表制的结合在法国政治制度史上乃是一个奇迹。它既强调了王权在决断国家事务上的专断性,又凸显了三级会议限制国王活动的能力。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西方政治制度史》(何平立主编)
阿维农之囚
1302年4月10日,三级会议在巴黎圣母院召开,教士、贵族与第三等级的代表一致支持菲利普四世对教皇的抗争。腓力四世于是下令袭击罗马教廷,逮捕了教皇卜尼法八世,75岁的教皇惊恐过度,愤懑而死。在法国的压力下,1305年,法国南部波尔多的大主教克列门当选为新的教皇,腓力四世乘机将教廷由罗马迁至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城,从此,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驯服工具达70年之久,历史上称之为“阿维农之囚”。从此,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腓力四世
3、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典型代表:法国、英国、德国
“无地王”约翰:
1199年继任英国王位,他对内实行残忍统治,任意没收土地和增加税收,干涉教会主教选举,被教廷开除教籍后又被迫赔礼道歉并向教廷纳贡;对外与法国的战争也频频失利,丧失了在法国的大片土地。
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利逐渐加强。
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形成“王在议会”
的历史传统
◎约翰签署《大宪章》
上院主要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又称贵族院,具有司法权
下院主要由骑士、市民和新贵族组成,又称平民院,具有立法权和财政权
(2)英国——议会君主制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1265年会议 教俗贵族、骑士、市民出席会议,等级会议被保留
1295年 “模范议会” 骑士和市民出席会议得到普遍认可,此后议会都以该年议会为榜样,议会权利逐渐加强。
1343年 “两院制议会 议会逐渐形成上下两院,成为中古英国的重要机关。
议会权力加强的表现:
上院主要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又称贵族院,具有司法权
下院主要由骑士、市民和新贵族组成,又称平民院,具有立法权和财政权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材料一:(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周一良、吴于廣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中古部分》
材料二:尽管如此,《大宪章》的意义仍然是深远的。首先,它通过颁布成文法的方式,比较含蓄地申明和体现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宪法精神,却把一般性封建原则明确具体地写进条款之中,以后随着岁月流逝,人们渐渐忽略了许多原文,可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的法则却被久久铭记。再则,该文件所规定的一些封建原则往往被后人赋予新内容,并根据政治需要另作解释。另外,还通过向国王宣告国民有被协商原则,明确规定国王必须召开有若干贵族组成的会议,这为数十年后议会产生铺垫了一块沉稳基石,为数百年后新兴资产阶级参与议会斗争提供法律依据。——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三: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思考:《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大宪章》签署有何影响?
对王权的限制:限制国王的司法权和随意征税的权利。
(目的:限制王权,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积极:①限制了王权,确立了“法律至上”;
②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制度;
③为议会的产生奠基;
④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局限性:
①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未改变广大农民的地位,不久被约翰王撕毁失效。
②《大宪章》是英国主张地方分权的贵族同中央王权斗争的产物,把封建特权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当时具有倒退的性质。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开端: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形成:1125年,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退尔承认他们的选举权。
确立: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能让自己儿子继承皇位,发布“黄金诏书”确认选帝侯的合法性。
终结: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要求解散。
七大选帝侯
3、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典型代表:法国、英国、德国
(3)德国: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
神圣罗马帝国国徽是头顶皇冠的双头鹰图案
原因:三国的历史和文化等因素不同
法国
英国
德国
选帝侯制度
国王权力受到德意志各诸侯制约
为换取各封建诸侯对国王帝位的支持
同一个西欧,不同的制度
制度:
背景:
特点:
民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但都发展不充分。
相同点:
都对近代西欧各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思考:对比法、英、德国的封建制度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
国王与教会
对抗
确立和强化国王的权力
贵族、骑士和平民反抗国王
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等级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阅读材料并回顾所学知识,指出封建制度在中世纪末期产生了哪些变化?
城市复兴
市民阶层力量增强
封建制度趋于瓦解
王权的强化
工商业的普遍发展使城市星罗棋布,市民人数众多,国王无论是为了财政的目的还是政治的目的都不能不日益重视城市市民。……
从14世纪起,英法军队的成员无一不领取军饷。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具有骑士身份,名义上仍然有为封君服军役的义务,但为使他们服从指挥,长期安心作战,国王必须付钱给他们。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伴随着王权加强的趋势,国王越来越需要得到国内各阶层的支持,在此情况下,召开等级代表会议(如法国三级会议、英国议会等)成为西欧各国国王争取支持的手段。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新君主制”(和封建君主制相对)的标志。
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
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资产阶级代议制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君主立宪制:是指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国王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必须执行资产阶级的意志,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联邦制: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联邦由几个成员国(如共和国或邦、州等)联合组成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联邦政府行使国家的外交、军事、财政等主要权力。联邦成员国(州)拥有一定权力,其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
共和制:即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与“君主制”相对。
概念辨析
1、概况: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和成熟的?其代表是什么?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2.确立条件:
3.确立方式:
1.含义: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思想传播,以法律形式确立。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英国、德国、日本、俄国
美国、法国
4.主要政体:
革命或改革
攻占巴士底狱(法国)
处死查理一世(英国)
独立战争(美国)
16—18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近代西方政治制度。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与成熟。
(1)建立过程:
2、英国:君主立宪制
奠基
确立
发展
完善
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18世纪,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国王统而不治。
立法权从国王到议会
行政权从国王到内阁
19世纪,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民主权力由贵族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的公民
归纳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发展的过程,并分析其权力的三次转移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光荣革命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议会
《权利法案》
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王位继承法》
王位的继承由议会决定
沃波尔
责任内阁制的
形成
成年男性普选权
工业资产阶级大体获得选举权
除矿工和农业工人外,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
第一次
议会改革
第二次
议会改革
第三次
议会改革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确立
发展
完善
英国爆发革命
1688
1689
1832
1867
1884
1701
18C20S
1640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设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
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立法权
财政权
军事权
司法权
选举权
限制王权
确立议会主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权利法案》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不懂英语的国王
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又称“议会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登上英国王位,即乔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
18世纪20年代,当时的多数党领袖罗伯特 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工作,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乔治一世
①内阁由议会下院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②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有权提名各部大臣及其他高级官员,主持内阁会议,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又能通过议会对立法活动施加重要影响,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③全体内阁成员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对首相负责。
④议会可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使内阁垮台(内阁必须全体辞职),来实现对行政的监督权。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组织机构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国王“统而不治”,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2.议会权力至上,是国家权力中心,是最高立法机关
3.首相是政府行政首脑,全体内阁成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5.代议制民主为基础,责任内阁为核心。
6.多元一体,三制合一: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长期性、渐进性、曲折反复性、妥协性、创新性、包容性
贵族制
民主制
君主制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独立宣言》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75年4月
1776年7月4日
莱克星顿枪声革命开始
《独立宣言》美国诞生
1781年
约克镇大捷英军投降
1783年
制宪会议
1787年
约克镇大捷
制宪会议
3.美国:联邦制共和国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3.美国:联邦制共和国
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1)背景:
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2)确立:
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确立了联邦共和制
①联邦制:
②三权分立: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立。
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原则:
(1)联邦制原则: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2)分权制衡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3)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元首、议员由民选产生。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4、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2)确立标志:
(1)曲折发展:
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规定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特点:
①实行分权制衡;
②权力中心在议会,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③实行议会制共和制。
法国共和之路艰难原因:
①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比较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
②政治:法国封建势力强大;
③外因: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
法国共和制确立标志和内容是什么?共和之路艰难的原因是什么?法国共和制具有什么特点?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综合归纳:英、美、法政治制度
比较项 英国 美国 法国
政治体制
确立标志
元首产生
元首任期 4年,可连选两届 7年,可连选连任
元首实权
政府首脑
权力中心
行政权属
首脑与议会的关系
立法权属
相同点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王 世袭产生
1689年《权利法案》
终身
“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
议会
内阁
内阁由议会中多数席位政党组建,以首相为首,对议会负责
议会,实际由内阁操作
总统 选举产生
有实权
总统
总统
总统
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与议会相会制约
国会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国王 选举产生
有实权
内阁总理
议会
总统,但须内阁部长副署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议会
1)都实行代议制;2)都实行分权制衡;3)立法权都在议会手中;4)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5)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政体
确立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1787年宪法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5、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评价
进步性:1)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2)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局限性:1)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2)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
材料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材料二 由于1832 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 年的48.8 万人上升到1833 年的80.8 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 增加到3.3%。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 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迁中约减少了1/3 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结合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认识。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从封建专制到代议制民主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希腊罗马
的政治制度
中古西欧
的封建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的
产生与发展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从罗马贵族共和国到罗马元首帝国
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发展
雅典: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
斯巴达:古希腊寡头政治的代表
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代表
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
王权和教权长期并立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课堂小结:
确立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