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
材料:大约在1880年或1890年,一个巨大的变化席卷了资本主义社会。……规模庞大和非个人的有限公司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特征。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变化: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思考:据材料和图表指出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整体经济变化及其影响。
一、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
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摧毁四大帝国,
新兴民族国家出现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美日经济崛起
美日经济崛起
英法经济重创
英法经济重创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1、“一战”后的资本主义
(1)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更被许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柯立芝繁荣)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材料: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危机于1929年10月肇源于美国,迅速波及到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又很快殃及严重依赖世界市场的英国,接着蔓延到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这场危机有三个特点。首先,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其次,发生的范围特别广。……第三,破坏性特别大。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思考:据材料概括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知识回顾: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供需矛盾)
③具体:贫富差距过大,信贷泛滥,股票投机过度
(2)影响:
①社会: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世界局势紧张加剧。
③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遭到空前破坏。
④思想:推动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出现及发展(凯恩斯主义)。
材料1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2 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希特勒
国家干预经济
武力对外扩张
思考:概括西方国家如何应对危机?
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经济)
转嫁危机,
实行法西斯专政
美国
德国、日本
渡过危机
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应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实质:
(2)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特点: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4)影响: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社会危机。③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⑤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②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蓝鹰计划),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③成立农业调整署,以行政手段调整农业;④加强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⑤加强社会立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缓和阶级矛盾。
★知识回顾:罗斯福新政
思考:概括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在解决“原有经济模式不完美”问题上的异同。
材料: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对原有经济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就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都运用了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两种手段,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①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②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异:
同:
1、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奉行殖民扩张和建立庞大帝国的政策。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Imperialism),亦称“现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依靠资本输出,使用其他国家劳动力,以便本国赚取利润。
知识拓展
垄断资本主义
2、“二战”后的资本主义
黄金时期
20世纪50-70年代
市场调节
宏观调控
①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国家干预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现代科技进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黄金时期
20世纪50-70年代
滞胀时期
20世纪70年代
项目 时间 年均生产率 增长% 消费品
价格提高%
美国 1963-1973 1974-1979 1.9 -0.1 3.6
8.6
英国 1963-1973 1974-1979 3.0 0.8 5.3
15.7
法国 1963-1973 1974-1979 4.6 2.7 4.7
10.7
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提高油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为了应对危机,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混合经济”。
黄金时期
20世纪50-70年代
滞胀时期
20世纪70年代
①背景: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②概况: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复苏与发展时期
20世纪80、90年代
③评价: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但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
重商主义
(16C-18C中期)
英国《航海条例》
自由主义(18C中-20C30S)
凯恩斯主义(20C30S-70S)
新自由主义(20C70S-至今)
克林顿
★知识回顾: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历程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政府垄断外贸,提高关税,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殖民掠夺。
减少政府操控,
政府充当“守夜人”,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缩减福利开支。
(三)社会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
1、“一战”后的社会主义(苏俄-苏联)
思考:据材料及所学,指出20世纪以来俄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最终成就?
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经济政策的变化:
成就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温故知新】以表格形式整理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时间 1918-1920年底 1921-1928 1936年确立
目的
内容
影响/ 成就
集中有限力量保证战争胜利(直接过渡)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间接过渡)
余粮收集制
积极: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
局限: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
粮食税;私营企业发展;租让制
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积极:短时间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物质条件,赢得国际声誉。
局限: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苏联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社会矛盾尖锐,改革陷入困境。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①问题:
②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侧重于农业
侧重于工业、军事
先经济后政治
2、“二战”后的社会主义(苏联、东欧、中国)
未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根本原因:东欧各国国内经济陷困境,政局动荡。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弊端。
(1)苏联与东欧
社会主义革命
“政协”“人大”“宪法”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曲折发展
成功: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十四大正式提出
改革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城市:国企改革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经济特区-开放区-内地-加入WTO
成就: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四)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政治独立
经济独立(首要目标)
工业化进程
发展国有经济
制定经济计划
自身经济结构问题
西方贸易保护主义
充满挑战
高速发展
(20世纪60至70年代前)
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世界形势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2)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一带一路
(五)21世纪以来的中国和世界
2、中国对策
(1)面对挑战,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努力实现“五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一、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
探究:根据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学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3)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
(5)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6)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思考:依据教材和材料,概括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有哪些?
时段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
1870-1900 3.2 3.7
1900-1913 3.7 4.2
1913-1929 0.7 2.7
1929-1938 -1.2 2.0
1938-1948 0.0 4.1
材料2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通过法案,对进口商品关税征收最高达53%。这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打起了关税权、倾销战和货币战,致使世界经济停滞,贸易总额相对于1929年减少了三分之二,世界经济全面衰退……这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因素:战争和经济危机;关税战,贸易战。
二、20世纪以来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关贸总协定
(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WTO)
思考:为重建世界经济秩序,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做了哪些努力?
材料:“处于主导地位的世界强国美国,面临着在多边主义基础上重构统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消除商品和资本跨越国界转移的障碍——同时建立有利于美国的力量均势。”日本和西欧在战后由于经济的崩溃无力购买美国的商品和原材料。……美国害怕西欧的经济崩溃给共产党带来可乘之机,也担心日本左倾势力的发展,所以决心在过去贸易格局的基础上重建贸易关系,确立自己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萧国亮《世界经济史》
(一)国际贸易体系
(3)意义:
①积极: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局限: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约束力不足;美国及西方占主导地位。
(1)标志: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关贸总协定(GATT)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1)成立: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
(3)影响:
①积极:A.经济: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生活: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扩大服务贸易,推动经济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2)宗旨: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材料:世界贸易组织,如果大家要记清楚的话,基本上就干三件事。一个是制定规则,第二是开放市场,第三个是解决纠纷。
——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
②局限: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地位。
2、世界贸易组织(WTO)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
②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③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④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影响:
(1)时间:2001年。
1947年
创始会员国
1950年
台湾当局退出
1986年
开启复关谈判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贸易形式的变化: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2)交易手段的变化:电子商务兴起后,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4、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贸易形式更加多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成立
宗旨
主要业务
资金来源
作用
(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
主要提供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属于“救贫”性质的机构。
提供短期贷款,进行国际收支调整,属于“救急”性质机构
初期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协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经济危机、地震灾后重建
2、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金融全球化
(1)趋势:
(2)表现:
思考:指出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具体表现?有何风险?
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
①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②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美国高盛公司
(3)风险:
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2016年10月1日IMF正式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五种国际储备货币之一。2016上权重占10.92%,2022年权重提升至12.28%。
3、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与影响
趋势: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三、在扩张中波动:国际金融
4、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1)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2)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3)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4)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
表现:
思考:互联网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提供便利;
(2)绿色低碳,减少能源消耗,既环保又经济。
(3)电子支付也给个人生活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包括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
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体现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利于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支柱
以美元为中心
以美国为主导
1、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趋势
知识拓展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发展趋势
2、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哪些变化影响到人类生活?
贸易规模扩大,对世界贸易依存度提高;科技含量在产品中的重要性提高;服务贸易增长,贸易的形式发生变化,电子商务兴起;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集团不断涌现,金融风险增加
20世纪以来
人类的经济
与生活
20世纪初、一战后、二战后、21世纪
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
贸易形式新发展——电子商务
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与国际金融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两大支柱)
20世纪90年代新发展
国际贸易
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
课堂小结
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世贸组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