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新课导入
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从中国传统社会交通发展与国家强盛的逻辑来看,交通发展与国家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应性。
——孙百亮《传统中国交通发展与国家兴衰的历史考察》
交通含义:是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包括运输和通信两个方面。狭义的交通专指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新变化
陆路
水路
海路
邮路
陆路
水路
海路
航空
水陆交通的变迁
交通的变迁
运输
通信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本单元时间轴
人工搬运
(人力)
牲畜饲养
(畜力)
撬的使用(工具)
轮车发明(工具)
思考:为什么轮车的发明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①运输方式实现由滑动到滚动的发展。
②提高了运载量和运输速度。
思考:阅读下列图片,说一说人类运输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产生原因
习惯性足迹形成“路”
材料1 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释名》
材料2 (禹)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士,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輂。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以住地为中心发展交通
人工道路的铺设
定居
生产的发展
一、水陆交通的变迁
中国 西方
陆路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汉朝丝绸之路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
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元朝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2、水路交通的变迁
(1)陆路
中国是最早使用“车”的国家;先秦时期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交通工具和道路系统。
驰道宽67.5米,中间三丈是皇帝专用的道路。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直道,但一点都不直,而且是典型的军事公路。直道起点在离咸阳不远的云阳,经过陕西省抵达子午岭,然后到达今天陕西和宁夏交界处的定边县,再由定边南折向东北,进入鄂尔多斯草原,经过内蒙古乌审旗和东胜后,到达终点站包头。这个“直道”九曲十八弯,目的是对付和防范匈奴。
①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②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1、秦朝能够建立全国性交通网的背景?
以都城为中心,四通八达;道路宽阔牢固,美观实用。
2、秦朝修建的驰道有什么特点?
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3、其目的是什么?
4、古代道路修建的影响?
①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②加强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③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④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合作探究一】
材料: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异同。
【合作探究二】
相同点:
①加强对全国控制,巩固国家统一;
②推动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
③以首都为中心;
④军事目的强;
⑤促进交通事业发展。
不同点:
①目的:秦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侵略相联系;
②体系:秦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③特征:秦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类型
陆路(驰道、直道、五尺道、驿道)、栈道、水路、海路
特点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古代道路主要类型及特点
材料: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200年的500年时间里,罗马人修筑了8万公里的干道,接起来的话,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圈,加上支线则超过15万公里,差不多可以绕地球赤道四圈。……罗马大道的路线设计是按照城市的军事重要性展开的,一级城市之间的大道尽量笔直,逢山开洞、遇水架桥,二级城市用支线连入大道,以此类推。……随着罗马向外征服,大道的军事用途逐渐下降,经济用途逐渐上升,罗马路网逐渐从运兵网下沉为物流网。
——李筠《罗马史纲》
①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战争、与封建帝王的活动有关
②结构上呈现辐射性:多以京师或重要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
③内河运输是最古老、最具优势的的运输方式之一,陆上运输主要靠人力、畜力,而内河运输则主要靠风力和水流。内河运输成为最具优势的运输方式之一。
④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完善。
中国 世界
水路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沟通了南北
元代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17世纪,法国开通迷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2)水路——人工运河
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战国
湘江
漓江
合作探究
京杭大运河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道路者,文明之
母也,财富之脉
也。试观世界今
日最文明之国,
即道路最多之国,
此其明证也。中
国最繁盛之区,即交通最利便之地,此又一证也。故吾人欲由地方自治以图文明进步,实业发达,非大修道路不为功。凡道路所经之地,则人口为之繁盛,地价为之增加,产业为之振兴,社会为之活动。道路者,实地方之文野、贫富所由关也。 —《孙中山全集》第5卷
中国运河之都 清江浦
自然因素:北方河道的常年淤积,导致航运不畅。
人为因素:吏治的腐败,致使河道淤积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客观因素:海运的兴起,使以大运河为首的内河航运地位下降
外来因素:近代以来列强的入侵致使航运受到严重影响。
科技因素:火车等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兴起,严重打击了大运
河的传统航运。
思考:观察地图和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与隋朝大运河的两点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变化1:大运河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元朝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裁弯取直,航程大大缩短。
原因:隋朝的都城在长安,各项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东都洛阳作为枢纽;而元朝的都城在大都,洛阳的作用不复存在,故去曲取直。
变化2:开通大运河的功能发生了巨变。
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贯通南北,巩固国家统一;元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开通大运河有助于巩固统一、解决北方粮食问题、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与发展、推动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3)海陆
中国 世界
海陆 古代
近代
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明朝,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规模历史罕见。
A、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B、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C、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D、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A、迪亚士发现到达非洲好望角的航线。 B、哥伦布到达美洲。C、达·伽马发现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的航线。D、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E、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
北宋马祖神舟
北宋罗盘针
◎维京海盗船模型
◎亚述宫墙上的腓尼基军用桨帆船浮雕
波利尼西亚人
腓尼基人
阿拉伯人
维京人
影响:
A、积极: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丰富地理知识,开阔视野。
B、消极: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思考:分析中国古代海洋航运事业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 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
——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合作探究二】
①战争和贸易的要求;
②秦以后大一统局面(国家统一);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弥补陆路及河运的不足;
⑤强盛的国力。
知识拓展
运河对人类发展有什么意义
①改变了运河沿线城市地位与价值
②影响国家历史走向,在世界战略格局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③促进文化交流
④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休闲资源建设
⑤促进了城乡发展,滋养了社会文明,传播了科技文化,便利了商贸交通。
总之,运河的开凿与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的共同追求与梦想。
二、工业革命与交通运输的发展
1807
1812
1814
1839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
英国人发明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
水 路
19世纪上半期
欧美修建铁路网,“铁路时代”
19世纪80年代
德国人发明汽车(20世纪前还未普及)
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
陆 路
工业革命推动西方交通蜕变
19世纪60年代中期
1872年
1881年
1909年
中国人制造的“黄鹄号”蒸汽汽船试航成功
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唐胥铁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竣工
中国的追赶:近代交通艰难起步
发展阶段 筑路总里程 综合设计 大事记
起步 (1876-1894) 473.4,其中官办占69.3% 全国总里程2.3万千米,计0.23千米/百平方千米,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 1880年,第一家铁路工厂胥各庄机修厂诞生
1881年中国第一条自己的铁路——唐胥铁路建成
1888年建成的紫光阁铁路,是中国第一条皇家专用铁路
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 9200,其中借外资或列强直接修建占83.5% 1909年,近代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施工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建成
从低谷走向高峰(1912-1937) 11000,在已建成的铁路中直接或控制经营占86.7% 1923年,京汉铁路罢工,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进入高潮
唐胥铁路
紫光阁铁路
京张铁路
知识拓展
近代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历程
1856年,英国商人筹划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以方便上海港口进出货物的运输。
思考: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
①政治:因列强入侵需要而修建;
②科技:科技革命的影响(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
③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④主观:以詹天佑为代表的科学家的努力。
材料1 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部分是靠外国资金建设起来的,经营权也大部分落入外国公司或外国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铁路为21%,以后便在6.9%--15.7%之间波动。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
材料2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都是从西方传人的。对于远距离的交通工具来说,轮船传入中国最早,其次是火车和飞机。1829年4月,一艘从孟加拉开出的小轮船驶抵广州城,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艘轮船。到20世纪初,轮船已航行在中国各大可通航的水域以及沿海港口。
【合作探究三】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建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推动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加速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
④有利于破除封建陋习;
⑤打破了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交流;
⑥推动了中国城市化,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交通发展的影响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各地区经济往来,影响深远。
思考:请结合史实,举例说明人类交通变迁对社会的影响?
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因京杭大运河崛起,又因漕运路线改变和津浦铁路开通而衰。
郑州位于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其发展因此超过洛阳和开封。
伊利运河的开凿客观上促使纽约逐渐发展为国际化经济和金融中心。通海运河使曼彻斯特迅速崛起。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明朝的民信局收据
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
晚清的电话局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带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
近代国家邮政的开端
古代邮驿主要为官方服务
小 结
据记载,明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下令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始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而当西方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 )
A、对外政策不同 B、国家制度不同
C、经济发展形式不同 D、思想文化的不同
典题试练·课堂评价
1872年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伊犁,李鸿章借机提出改“土车为铁路”的主张,指出俄国侵占伊犁,“我军万难远役”,如果不修铁路,新疆等西北边境就无法运兵。而且英国垂涎云南、四川,如果中国自己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则列强将有所收敛。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修建铁路是为了( )
A、抵御列强经济、军事侵略 B、镇压太平天国,维护清朝统治
C、解决举办洋务的运输问题 D、利用西方文明来挽救清王朝
典题试练·课堂评价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那时的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而民主人士拍手称快,看到火车就知道封建制度是一去不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B、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典题试练·课堂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