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葛洪的《抱朴子对俗》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葛洪是神仙道教创始人 B.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C.体现了学派之间的融合 D.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马球运动源于唐朝。考古发现,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出土“渤海靺鞨”铭文马球纹铜镜,吉林和龙渤海国墓葬出土唐代马球纹锦。这可以用于说明( )
A.唐朝对边疆实行羁縻政策 B.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
C.唐朝与渤海国的文化互动 D.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创新
3.唐以前关于女性的文学作品寥寥无几,女作家更是屈指可数。到了唐代这一现象开始改变:《全唐诗》不仅收录了约169位女诗人的诗歌,她们的身份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甚至还出现了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武则天重视女性文学发展 B.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C.女性有着强烈的创作意愿 D.社会形成开放自由的环境
4.如表为唐朝部分文学作品及其主要内容。据此可知( )
文学作品 主要内容
杜甫《兵车行》 反映了唐朝天宝年间频繁的战争,百姓被迫征兵入伍,家庭离散,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白居易《卖炭翁》 展现了唐朝宫廷派人低价强购民间物资,体现出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剥削。
温庭筠《商山早行》 描绘了商人在路途奔波的艰辛,反映出唐朝商业活动的活跃以及交通路线的情况。
A.文学创作主要关注底层民众 B.社会发展备受政治因素主导
C.文学创造是社会的真实反映 D.文学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
5.东晋顾恺之在建康(今南京)瓦官寺的寺壁“画维摩诘(佛教居士)一躯”,时人施十万而求一观。顾恺之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即清瘦而有风骨,面带病容而显秀逸之气;手持麈尾,隐几而卧,如同“忘言”的高雅名士,已达恬淡清寂的境界。据此可知,顾恺之的艺术表现手法( )
A.折射出魏晋佛教中国化进程 B.推动了儒道思想的交融
C.促进了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 D.来源于社会矛盾的加剧
6.下图中两枚古币,左侧为始铸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的“和同开珎”,仿照唐朝开元通宝铸造;右侧为朝鲜的“乾元重宝”,仿造的是唐朝的乾元重宝。这些钱币可以说明( )
①朝鲜和日本与中国有密切交流 ②日本大化改新取得了成功
③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放的政策 ④日本、朝鲜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中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从“法显”“玄奘西行”“佛教”“鉴真东渡”“唐招提寺”中提炼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儒家思想兴盛 B.文学艺术辉煌 C.中外文化交流 D.科学技术发展
8.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所见初唐《维摩诘经变》壁画中,维摩诘形象从东晋顾恺之所绘的“清羸示病之容”变得“体态丰腴、神采奕奕”,其服饰也由宽衣博带的褒衣玄服转为圆领襕袍的唐朝官员常服。这一变化折射出( )
A.主流文化影响文化创作 B.科举制度重塑文士形象
C.民族交融改变服饰习俗 D.市民阶层审美影响艺术
9.魏晋时期,不少学者从事先秦诸子的研究,也有人企图推翻汉代的经学,重新在原始儒家经典中做新的发掘,还有人综合各家,别创新说。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复兴运动的广泛开展 B.三教融合推动文化创新
C.士族学术垄断局面被打破 D.学者关注现实政治问题
10.下表所示为据考古发现整理的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的统计情况。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共享题材 共享民族 图像数量 遗存地域
狩猎图 吐谷浑、鲜卑、粟特、高句丽 22 西北(青海1、河西4),中原(山西7、陕西3、不详1),东北(内蒙古1、吉林5)
宴饮图 鲜卑、粟特、高句丽、胡 21 西北(河西2),中原(山西9、山东1、陕西3、河南1、不详1),东北(辽宁1、吉林3)
墓主人图 鲜卑、粟特、高句丽 30 西北(宁夏2),中原(山西8、河北3、山东3、陕西3、河南1、不详2),东北(辽宁3、吉林5)
仪仗出行图与日常出行图 羌、鲜卑、粟特、高句丽 25 西北(河西1),中原(山西9、山东4、河南2、河北1、陕西3、不详2),东北(辽宁1、内蒙古1、吉林1)
乐舞与杂技图、角觝图 鲜卑、粟特、高句丽 13 西部(河西1),中部(山西4、陕西1、不详1),东部(吉林6)
A.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民族关系较为和谐 D.民族交融特征得以凸显
11.蹴鞠原为民间娱乐性游戏,后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到了唐代,女子蹴鞠风靡,传奇小说集《剧谈录》中写道,“年可十六八”的姑娘穿着木屐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一脚“直高数丈”。这反映出当时( )
A.民间娱乐游戏风靡 B.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C.尚武社会风气盛行 D.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12.西晋时期,武帝命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共计18篇,这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地图所绘六军所涉区域,远近尺度、山川险峻或平易状况,都与现实情况毫无偏差。此地图集的绘制旨在( )
A.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 B.掌握全国疆域物产状况
C.适应完成统一的需要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3.祖冲之算π是一个有多年历史的谜。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写道:“祖冲之利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虞言林、虞琪在《祖冲之算兀之谜》里提出:“民国以后,不少人相信祖冲之有他自己的方法,只不过是失传了。解开这个谜的惟一途径是在古物的发掘中,在民间的秘藏里找回《缀术》。但在找回之前,提出一些猜测和假说,筛选出可能合理的结论,也算得上是一种途径。”材料旨在说明( )
A.算π之谜的解开必须依赖于古物的发掘
B.历史教材是主流的观点,也是唯一的观点
C.猜测和假说也是历史研究一种合理的途径
D.历史研究要追求多元化和客观真实的原则
14.玄学发展到东晋初年已至义理停滞的临界点,再无新义可释,而佛学却以其精深的思辨哲学,折服了郗超、孙绰、许询、殷浩等久负盛名的玄学家们。《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有“殷中军(殷浩)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上(这个里面)'”。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 )
A.本土文化对外来思想的整合能力 B.社会动荡削弱了传统文化的优势
C.佛玄学说改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佛学得到了士人阶层的普遍支持
15.如果让你策划一场以“大唐遗宝”为主题的陈列展,以下可用于布置的展品是( )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C.柳公权《金刚经碑》 D.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16.史书记载了从广州到缚达(今巴格达)的海上交通路线。1984年陕西省泾阳县发现的唐代《杨良瑶碑》记载,宦官杨良瑶于德宗贞元元年(785),奉命出使,从广州出发,经三年有余,到达黑衣大食,完成使命后返回唐朝。这有助于说明( )
A.实物史料远比文献史料更具价值 B.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存在官方交往
C.广州已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 D.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之间文明互鉴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建立后,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公元630年开始,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团,其中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日本使臣进贡的物品主要有琥珀、玛瑙、金银等。与此同时,唐朝也多次派出遣日使,携带了花鸟背八角镜、金银钿装唐大刀、紫檀彩绘漆盘等珍贵物品前往日本。经过大规模学习中国,日本引进了被称为“唐釵”的大型锄以及足踏、牛拉等式样的水车等。在大化革新中,留学生帮助日本效仿唐朝实施了班田收授、租庸调等法。唐朝前期,当时中日民间的物品交流很少,一些民间的往来也是搭乘遣唐使船才得以赴日,如鉴真东渡时带去了香料、药物和大量铜钱等物品。
材料二 自安史之乱后,日本遣唐使的派遣日益减少。公元838年,以藤原常嗣为首的遣唐使团乘船入唐。他们带来了很多砂金在市场上交易,买回所需的丝织品和香药等。至此,通过使臣途径交流物品实际上结束。但中日民间的海上贸易渐趋活跃。公元842年,唐商人李邻德从明州出发前往日本,以此为开端,中国商船经常来往于中国和日本。唐商船一般载运有香料、陶瓷、丝绸、佛教物品等。他们到达日本后,受到了很好的接待。海上贸易兴起的六十多年间,来往于中日之间的船只起码在三十船次以上,比起遣唐使平均十几年一次那是频繁多了。
——摘编自胡沧泽《唐代的中日经济交流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前期中日经济交流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代后期中日经济交流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中日经济交流对日本社会进步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18.胡乐鼓
两晋南北朝以来,以羯鼓、细腰鼓类、齐鼓、鸡娄鼓等为代表的胡乐鼓进入中原地区。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它们以多变和震厉铿锵的音响特点受到统治者与贵族阶层的极大欢迎,并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宴饮演奏、歌舞表演伴奏等各类场合。
《魏书》载:“世祖……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悦般国(西域古国)的鼓舞为宫廷乐署所吸纳,侧面说明当时的胡乐鼓作为悦般国舞蹈的伴奏或舞器而得到使用。此时胡乐鼓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于十六国时期以细腰鼓为主流的态势,北魏时增加了齐鼓、担鼓、羯鼓、鸡娄鼓,其种类进一步扩展。其中齐鼓、担鼓、细腰鼓在云冈石窟、巩义石窟的相关音乐场景石刻中大量出现。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中的胡腾舞表演场景中便有细腰鼓的参与,其与横笛、琵琶一齐为扬臂起舞、右腿勾脚弯曲的胡腾舞伎伴奏。唐诗中对此多有描绘,“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飙转蓬舞”“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生动展现了胡乐鼓在唐代舞蹈伴奏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营造的热烈艺术氛围。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述北魏时期胡乐鼓发展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胡乐鼓传播产生的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平定高昌,引进高昌乐,丰富了唐的“十部乐”。其中燕乐清商乐是传统的雅乐、古乐,其余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丽乐都是从边疆或域外引进的……唐玄宗是一个音乐皇帝,元稹、白居易都推崇他“雅好度曲”,是出色的作曲家,一生作曲无数。
材料二 唐高宗时,进士科加试的“杂文”,就是诗赋,为擅长写诗者提供了入仕的正途。唐中宗时,明确了诗赋试与策论试、经义试的同等地位。及至盛唐,以诗赋取士更见推重,唐玄宗时进士及第而位极卿相者……都精于诗赋。
材料三 正如鲁迅所说:“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
——以上材料均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文化具有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具有民族主体意识的唐人在接受外来元素时,往往对其进行合理的遴选、融合与创新,使唐代丝绸纹样既不失本土特色,又能吸收外来元素中的有益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这些外在客观因素加上唐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决定了外来元素中国化这一现象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反映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唐代丝绸纹样上外来元素中国化的案例告诉我们,文化因交流而多样,因多样而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主要在于它所具有的包容性、主体性、创造性,不断丰富了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内涵,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并以独特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造物方式和人文精神。
——摘编自谢晓茹《唐代丝绸纹样上外来元素的中国化研究》
结合材料信息,围绕“唐代文化交流”,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D A C C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C A C B
1.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葛洪是道教代表人物,其主张“求仙者以忠孝、和顺、仁信(儒家伦理)为本”,体现了道教吸收儒家思想,属于学派间的融合,C项正确;葛洪是神仙道教重要代表,但非“创始人”,史实错误,排除A项;“三教合流”指儒、释、道三教融合,题干仅体现道教与儒家思想的关联,未涉及佛教,不能认定“三教合流趋势已出现”,排除B项;题干强调“忠孝、和顺、仁信”等社会伦理道德,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唐长安与渤海国墓葬出土的文物,直接体现了马球文化在唐朝与渤海国之间的双向流动,是唐朝与边疆政权文化互动的实证,C项正确;羁縻政策是唐朝对边疆民族的管理方式(如设立羁縻府州),但题干未提及政治管理或军事控制的相关信息,仅通过文物体现文化元素的传播与交流,无法直接论证羁縻政策的实施,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原与西域、中亚的贸易通道,而渤海国(位于今东北地区)属于唐朝东北边疆民族政权,其与唐朝的交流主要通过东北陆路或朝贡路线,而非传统丝绸之路,排除B项;题干文物仅展示了文化元素的传播与接受,未体现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原因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包容,这样的环境下,女性社会地位提升,她们可以接受教育、进行文学创作,甚至参与政治,所以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唐朝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D项正确;虽然武则天确实在位期间对女性有一定的影响,但题目中提到的是整个唐代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武则天在位时期,排除A项;在唐代,虽然社会开放,但受教育的机会主要还是集中在贵族或上层社会的女性,普通百姓的女性可能还是很难接受教育,排除B项;创作意愿受社会环境影响,如果社会对女性写作不包容,即使有愿望也难以实现。所以这是一个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杜甫的诗反映了战争时期百姓的遭遇,白居易的诗展现了宫廷行为对百姓的影响,温庭筠的诗体现了商业活动和交通情况。这些文学作品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而这些社会现象也通过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说明文学作品能够映照社会现实。D项正确;虽然作品中有涉及底层民众生活的内容,但不能就此说明文学创作主要关注底层民众生活,排除A项;表格中既有政治因素(如宫市),也有经济因素(如商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不能说社会发展备受政治因素主导,排除B项;文学创作是源于社会现实但又经过艺术加工的,并非完全真实的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顾恺之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如同‘忘言’的高雅名士,已达恬淡清寂的境界”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顾恺之将维摩诘这一佛教人物形象与中国传统名士的审美情趣和道家隐逸思想相结合,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改造,折射出佛教中国化的进程,A项正确;材料强调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而非儒道思想的直接交融,排除B项;顾恺之的创作是中国化佛教艺术的体现,而非直接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艺术风格的文化融合,而非社会矛盾对艺术创作的直接驱动,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项组合题。时空是:古代日本和朝鲜(东亚)。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两国货币直接仿造唐币,且文字、形制高度相似,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实证,①符合题意。唐允许甚至吸引周边政权模仿其制度、文化(如货币、文字、官制等),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③符合题意,因此A项正确;货币仿造是大化改新“唐化” 的措施之一,但仅凭货币无法推断改革是否“成功”,②不符合题意。“严重依赖”需体现为对中国市场、资源的依附,而题干仅说明货币形制模仿,无法证明经济依赖,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法显是东晋高僧,西行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经。唐代高僧玄奘赴天竺取经,翻译佛经并传播佛法。佛教作为外来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融合,同时中国也成为佛教向周边国家传播的中心。唐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建筑、医学等唐代文化,主持修建唐招提寺。因此这些词语反映共同的历史主题是中外文化交流,C项正确;题干核心为佛教相关人物与事件,与儒家思想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诗歌、绘画、书法等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内容,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科技发明或技术交流(如造纸术、火药等),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唐朝时的中国。根据材料中“维摩诘形象从东晋顾恺之所绘的‘清羸示病之容’变得‘体态丰腴、神采奕奕’,其服饰也由宽衣博带的褒衣玄服转为圆领襕袍的唐朝官员常服”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维摩诘形象体现唐朝时期的社会繁荣和文化开放的特点,说明主流文化影响文化创作,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文化风格受时代影响,不是强调科举制的作用,排除B项;前后两种形象都是汉族的审美取向,并未体现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C项;宋代市民阶层的审美影响艺术,题目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汉代以来的新儒学无法为治国提供理论支撑,故学者从各方面寻求治国的学术依据,这是学者关注现实政治问题的表现,D项正确;儒学复兴运动始于晚唐,且材料中学者不仅研究儒学,还有其他学派,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佛教(“三教”指儒、释、道),只提先秦诸子和儒家,且三教融合在南北朝后更显著,排除B项;魏晋时期士族门阀(如琅琊王氏)仍垄断学术,玄学家多出自士族,题干未体现垄断被打破,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多种墓室壁画题材为鲜卑、粟特、高句丽等多个民族所共享,且遗存地域分布广泛,涵盖了西北、中原、东北等地区。这表明不同民族在文化方面有许多交流与融合,凸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中所给的墓室壁画统计数据,主要涉及的是不同民族在墓室壁画题材以及遗存地域方面的情况,并未体现出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关内容,所以无法得出“社会阶层流动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表格中的信息没有直接关于南北政权文化认同的描述,不能由此推断出“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排除B项;虽然不同民族有共享的墓室壁画题材,但这只能说明民族之间存在文化交流,不能单纯据此判定“民族关系较为和谐”。民族关系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材料信息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蹴鞠从民间娱乐发展为兵家练兵之法,且女子也参与到蹴鞠活动中,这反映出唐代社会具有尚武的风气,C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不仅仅是民间娱乐游戏风靡,更突出了蹴鞠在军事以及女子参与等方面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女子参与蹴鞠活动,不能就此得出男女地位趋于平等的结论,在唐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并未根本改变,排除B项;虽然女子蹴鞠体现了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但材料主旨并非单纯强调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更强调尚武之风,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属于大一统王朝,其疆域广阔,绘制《禹贡地域图》有利于掌控全国地理信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此地图集的绘制适应完成统一的需要,未涉及南北经济的交流,排除A项;此地图集的绘制适应完成统一的需要,“掌握全国疆域物产状况”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此地图集的绘制有利于国家治理,而非完成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提到在找回《缀术》前,提出猜测和假说,筛选合理结论也是解谜途径,表明猜测和假说在历史研究中有合理性,故猜测和假说也是历史研究一种合理的途径表述正确,C项正确;材料虽提及古物发掘为关键途径,但转折肯定猜测和假说的辅助性,表明依赖发掘非绝对必须,历史上如刘徽方法等间接研究也曾推动认识,排除A项;教材代表主流观点,但材料引入虞氏质疑显示历史解释存在多样性,并非唯一,排除B项;材料聚焦具体谜题解决方式,未涉及历史研究的普遍原则如多元化或客观真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玄学发展到东晋初年已至义理停滞的临界点,再无新义可释,但玄学家们对佛经的研究有利于补充和丰富玄学内涵,这体现了本土文化对外来思想的整合能力,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佛学对玄学家的折服,强调佛学的影响力,而非本土文化对外来思想的整合能力,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儒学仍是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C项;“普遍支持”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其《金刚经碑》属于唐代文化遗存,符合“大唐遗宝”主题,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作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徐霞客游记》是明代著作,不属于唐代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杨良瑶碑》记载了唐朝宦官杨良瑶奉命出使黑衣大食,这是唐朝与阿拉伯国家存在官方外交使节往来的直接证据,说明当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有正式的官方交往,B项正确;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都有重要的价值,不能简单地说实物史料远比文献史料更具价值。《杨良瑶碑》的记载填补了唐代正史文献中关于正式派遣使节航海下西洋记录的空白,但不能就此得出实物史料绝对优于文献史料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杨良瑶从广州出发出使黑衣大食这一官方外交行为,虽然提到了出发地是广州,但没有足够信息表明广州此时已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排除C项;材料重点在于杨良瑶的出使行为,体现的是官方交往,没有具体涉及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明互鉴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物品交流;生产技术的传播;学习经济制度。
(2)趋势:主要从国家间的交流逐步走向商人贸易;从以奢侈品为主走向奢侈品、生活必需品并重;铜钱、黄金在交流中日趋广泛使用。
(3)作用: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生活;推动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日本开展大化改新;促进日本融入中华文化圈。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中国)和古代日本。根据材料“日本使臣进贡的物品主要有琥珀、玛瑙、金银等”,可知物品交流;根据材料“经过大规模学习中国,日本引进了被称为‘唐釵’的大型锄以及足踏、牛拉等式样的水车等”,可知生产技术的传播;根据材料“在大化革新中,留学生帮助日本效仿唐朝实施了班田收授、租庸调等法”,可知学习经济制度。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中国)和古代日本。趋势:根据材料“从公元630年开始,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团,其中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自安史之乱后,日本遣唐使的派遣日益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从国家间的交流逐步走向商人贸易;根据材料“其中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日本使臣进贡的物品主要有琥珀、玛瑙、金银等”“唐商船一般载运有香料、陶瓷、丝绸、佛教物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以奢侈品为主走向奢侈品、生活必需品并重;根据材料“如鉴真东渡时带去了香料、药物和大量铜钱等物品”“但中日民间的海上贸易渐趋活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铜钱、黄金在交流中日趋广泛使用。
(3)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中国)和古代日本。作用:根据材料“他们带来了很多砂金在市场上交易,买回所需的丝织品和香药等。”,可知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生活;根据材料“但中日民间的海上贸易渐趋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在大化革新中,留学生帮助日本效仿唐朝实施了班田收授、租庸调等法”,可知有利于日本开展大化改新;根据材料“唐朝建立后,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公元630年开始,日本不断派出遣唐使团,其中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日本融入中华文化圈。
18.(1)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带来了新的乐器胡乐鼓;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为胡乐鼓的传播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的多样化发展,胡乐鼓融入中原音乐体系,种类增多;统治者的支持,胡乐鼓被纳入宫廷音乐,胡乐鼓因此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
(2)胡乐鼓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加深了民族交融;胡乐鼓被纳入宫廷音乐的传播过程,丰富了宫廷娱乐生活;胡乐鼓的表演形式,为文学和石窟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灵感来源;胡乐鼓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原乐器、舞蹈相结合,推动了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羯鼓、细腰鼓类、齐鼓、鸡娄鼓等为代表的胡乐鼓进入中原地区”结合所学可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带来了新的乐器胡乐鼓;根据材料“北魏时增加了齐鼓、担鼓、羯鼓、鸡娄鼓,其种类进一步扩展”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为胡乐鼓的传播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的多样化发展,胡乐鼓融入中原音乐体系,种类增多;根据材料“受到统治者与贵族阶层的极大欢迎,并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宴饮演奏、歌舞表演伴奏等各类场合”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的支持,胡乐鼓被纳入宫廷音乐,胡乐鼓因此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羯鼓、细腰鼓类、齐鼓、鸡娄鼓等为代表的胡乐鼓进入中原地区。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它们以多变和震厉铿锵的音响特点受到统治者与贵族阶层的极大欢迎,并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宴饮演奏、歌舞表演伴奏等各类场合”结合所学可得出,胡乐鼓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加深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悦般国(西域古国)的鼓舞为宫廷乐署所吸纳”结合所学可得出,胡乐鼓被纳入宫廷音乐的传播过程,丰富了宫廷娱乐生活;根据材料“齐鼓、担鼓、细腰鼓在云冈石窟、巩义石窟的相关音乐场景石刻中大量出现”“唐诗中对此多有描绘”结合所学可得出,胡乐鼓的表演形式,为文学和石窟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根据材料“其与横笛、琵琶一齐为扬臂起舞、右腿勾脚弯曲的胡腾舞伎伴奏”“‘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飙转蓬舞’‘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生动展现了胡乐鼓在唐代舞蹈伴奏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营造的热烈艺术氛围”结合所学可得出,胡乐鼓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原乐器、舞蹈相结合,推动了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
19.(1)特征:兼收并蓄(引进和改造边疆或外来文化);最高统治者重视;繁荣丰富。
(2)原因:统治者倡导(统治者身体力行);政策或措施引导;国力强盛;对外来文化的自信和包容态度。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平定高昌,引进高昌乐,丰富了唐的‘十部乐’”得出,兼收并蓄(引进和改造边疆或外来文化);根据材料一“唐玄宗是一个音乐皇帝,元稹、白居易都推崇他‘雅好度曲’,是出色的作曲家,一生作曲无数。”可知,最高统治者重视;根据材料一“清商乐是传统的雅乐、古乐,其余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丽乐都是从边疆或域外引进的”可知,繁荣丰富。
(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唐玄宗是一个音乐皇帝,元稹、白居易都推崇他‘雅好度曲’,是出色的作曲家,一生作曲无数。”可知,统治者倡导(统治者身体力行);根据材料二“及至盛唐,以诗赋取士更见推重,唐玄宗时进士及第而位极卿相者……都精于诗赋。”可知,政策或措施引导;根据材料三“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可知,对外来文化的自信和包容态度;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平定高昌,引进高昌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力强盛。
20.示例一论题:外来文化元素的传入推动了唐代思想领域的新发展。阐述:唐代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外来文化元素的传入为唐代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思想在魏晋基础上广泛传入,玄奘西行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流传最广,社会影响最大。唐代统治者奉行的“三教并行”政策,进一步促进儒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有了新的发展,隋唐社会出现了儒、佛、道三家并行,以儒学为主体精神价值的思想格局。因此,外来佛教思想的广泛传入,为中国本土儒、道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吸收,共同推进了唐代思想领域的新发展。示例二论题:开放包容的政策有助于唐文化形式与内涵的丰富。阐述:随着中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唐代统治者在奉行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唐代文化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不断丰富。唐代时期,佛教广泛传播,儒、佛、道三家相互吸收、不断融合,思想领域不断争鸣;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受到宗教观念影响的宗教画,也有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在魏晋基础上,唐代石窟艺术继往开来,出现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轴,艺术领域不断拓展。此外,汇聚于唐都长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者、商人、侨民,以及经由海路来华且汇聚于广州、泉州等地的西亚商人同样对唐代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不断丰富起到了推动作用。总之,唐代政府与社会的包容性使唐文化不断丰富、充实和提升,推动了唐代文化的新发展。(“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具有民族主体意识的唐人在接受外来元素时,往往对其进行合理的遴选、融合与创新,使唐代丝绸纹样既不失本土特色,又能吸收外来元素中的有益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论题:外来文化元素的传入推动了唐代思想领域的新发展。其次,围绕着唐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表现,从儒、佛、道发展角度展开阐述。如唐代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外来文化元素的传入为唐代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思想在魏晋基础上广泛传入,玄奘西行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流传最广,社会影响最大。唐代统治者奉行的“三教并行”政策,进一步促进儒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有了新的发展,隋唐社会出现了儒、佛、道三家并行,以儒学为主体精神价值的思想格局。最后,总结归纳。因此,外来佛教思想的广泛传入,为中国本土儒、道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吸收,共同推进了唐代思想领域的新发展。同时,也可从唐代开放包容政策对唐文化形式与内涵的丰富等内容展开论述。结合中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唐代的外交政策和民族政策,儒、佛、道融合的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归纳。总之,唐代政府与社会的包容性使唐文化不断丰富、充实和提升,推动了唐代文化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