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宋朝和高丽的史籍留下了大量往来于两国商人的记载。高丽朝正史《高丽史》为一位宋朝温州商人周伫立传,因其“性谦恭,工文翰”,被任命为高丽王朝的礼部尚书。宋神宗为恢复与高丽的政治交往,派出泉州商人黄真(慎)、洪万。高丽国王得到黄真等传达的信息,给予了热情的回应,于是两国重新恢复政治交往。这说明( )
A.商贸活动推动政治互动 B.朝贡贸易是两国交往的主要形式
C.经济互补促成文化趋同 D.海路交通取代陆路成为外交主流
2.宋代,在荆湖南、北两路的产茶州县,城中的商铺经营者大多在城外购置少量土地种植茶树,自行加工茶叶,与城内外的商铺交易,或自行开设店铺,暗中夹带其他私茶进行销售。此现象主要说明,当时( )
A.土地兼并活动不受官府监管 B.工商业市镇专业化程度提高
C.商业资本与土地经营相结合 D.市民逐渐成为土地投资主体
3.唐代文献中哪吒是佛教的护法神,到了宋朝,哪吒的故事中出现“剔骨还亲”的感人篇章,此后,哪吒的形象开始在一些道教典籍中出现,从原来凶恶的佛教护法神,转变为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道教孩童神将。这反映出( )
A.宋朝崇文抑武国策 B.佛教重视家庭伦理
C.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4.南宋学者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临安)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交四更,诸山寺观已鸣钟,御街铺店闻钟而起,卖早市点心”“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这体现了宋代( )
A.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B.取消国家专卖制度
C.市民成为城市消费主力 D.城市经济活力增强
5.史书记载“绍兴(南宋高宗皇帝年号)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地方官在劝农时常常要求农民“有水源者艺稻,无水源者播麦”,“燥处宜麦,湿处宜禾”。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与北人南渡现象有关 ②说明南方地区人地矛盾尖锐
③促进租佃制度的发展 ④推动农作物种植技术的提高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6.有学者认为:“在唐宋时期,城市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一种新的城市风貌逐渐形成。城市中不仅商业活动更加活跃,而且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下列现象能体现这一“新的城市风貌”的是( )
A.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分区制度
B.南宋临安城商人大多来自江浙地区
C.唐朝前期的城市商业受官府监管
D.北宋东京城的夜市繁荣且瓦子众多
7.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下列诗句中,可与上述记载互证的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B.“云里寒溪竹里桥,野人居处绝尘嚣”
C.“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8.下图为1072年郭熙创作的《早春图》。图中所绘无一不精,无一不细,其成功描绘来自于郭熙对山水的深入观察,坚持“身即山川而取之”,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知,该绘画( )
A.展现了现实社会的动乱 B.反映市民审美力的提升
C.体现出时代的文化气息 D.着眼于事物的外在形似
9.下表是宋人关于附郭田(邻近城市的农田)的一些记载。据此可知宋代( )
记载 出处
不惟稻陇有佳色,菜畦苗叶相与昌。 赵蕃《抚州城外作》
未到衢州五里时,果林一望蔽江湄。 黄柑绿橘深红柿,树树无风缒脱枝。 杨万里《衢州近城果园》
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间地。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A.生产方式调整 B.市镇经济繁荣 C.经济结构变动 D.区域分工明显
10.北宋以来,河北磁州窑场星罗棋布。窑场所产瓷器纹饰突破官窑范式,窑户所雇工匠大多来自邻近州县,以“佣赁受值”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价不满,可自行转投他窑。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控制的相对松弛 B.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C.手工业者地位的提升 D.雇佣关系的逐渐普及
11.唐代城市实行坊市制,坊市区分严格,各有围墙及坊门、市门,定时开关。到宋代,坊市制逐渐被破坏,饮食店、酒楼、茶坊的营业时间更长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秩序的崩溃
C.生活习俗的改变 D.抑商政策的松动
12.两宋是古代商贸发展的繁荣期,有人描述东京的城市景象,“市井最盛”“不可驻足”,城市经营通宵达旦,小贩叫卖声不断,商店连绵不绝。下列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
A.村桥日落市声散,山路月明人语归 B.帝居壮丽,皇家熙盛
C.沉檀珠犀杂万商,大舟如山起牙樯 D.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13.在内蒙古赤峰、通辽等地的辽朝遗址中,出土了定窑、磁州窑瓷器,曲辕犁、耧车等铁制农具部件,以及唐宋王朝铸造的铜钱。这反映了辽朝漠南地区( )
A.农耕经济占据主导 B.积极吸收南方文化
C.金属冶炼技术进步 D.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14.下面卡片是根据一份藏于俄罗斯的敦煌雇工契——《丙申年(936)正月赤心乡百姓宋多胡雇工契》编制而成。这种雇佣现象在当时较为常见,由此可推知( )
雇佣 契约凭据 雇期 从正月十五日到十月十五日,九个月 雇主 赤心乡百心(姓)宋多胡,缘家内欠少人力 受雇者 洪池乡百性(姓)马安住,男 待遇 每月一驮,麦粟中停(中亭,各一半),春【衣】一对,皮鞋一量。限满之日,任取稳便 要求 (雇佣期间)不得抛直(掷)。抛公(工)一日,逐【日】勒物一斗 画押 雇主宋多胡 受雇者马安住 签订日期 丙申年(936)正月十日
A.契约精神广泛影响社会生活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相对松弛
C.民间经济活动秩序渐趋规范 D.自耕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5.如图是制作于南宋的白地黑花牡丹纹梅瓶,出土于贵州遵义地区,是当时磁州窑系的典型产品。磁州窑系以河北磁县境内的磁州窑为主,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等省,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由材料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长途贩运贸易兴起于宋朝 B.艺术世俗化主导瓷器制作
C.该瓶传入贵州不早于南宋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顺畅
16.松江原本“土地贫瘠、民食不给”,元末时,松江已能染印青花布,此技“出于海外倭国,而吴人巧而效之”。黄道婆“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松江成为生活富裕之地。这反映了( )
A.丝织技术促进区域繁荣 B.技术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C.棉布已是主要衣着原料 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发展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市民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荀悦的《申鉴·时事》一文中,但市民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则是宋朝。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主张,文人雅士之风因此盛行。为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宋朝出现了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还取消宵禁。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有桑家瓦子及附近的中瓦、次里瓦及大小勾栏50多座,其中一个中瓦子即可容纳数千人……表演包括小唱、杂拌、诸宫调、杂剧、杂技、说浑话、舞旋、嘌唱、影戏等,不同表演形式的艺人分工细致明确。
当时说唱音乐、戏曲音乐、词调音乐成为宋朝市民音乐的主流。表演形式由高雅逐渐变得通俗,在情感表达方面传达出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在表演场所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关于南宋杂剧的作品《眼药酸》,就生动地反映了卖假货商人的形象;许多演出团队还使用了少数民族的乐器如“云锣”“火不思”等,也有南戏在创作上使用北曲的曲牌,形成特有的“南北合套”的形式……宋朝音乐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王辰辰《宋代市民音乐的繁荣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宋朝市民音乐的形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市民音乐繁荣的原因。
18.【古代饮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临安(杭州)的饮食业十分繁荣。杭州人口在孝宗乾道时二十六万多户,到南宋末年更增为三十八万户、一百二十多万人,这还不包括庞大的官府机构和军队人数。当时的赵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惜耗费国家财力,日夜酣饮歌舞,享受珍馐美馔。一些有识之士也往往在纸醉金迷中逃避现实,以求暂时的解脱。书籍曾总结了当时临安附近地区的物产分为谷麦豆、桑、菜、果、竹、木、花、药、禽、兽、虫、鱼等十几个大类之多。作为南宋的行都,临安还得到了不少商业上的优惠措施,如减免商税,这无疑促进了饮食业的兴旺。临安饮食业经营者不仅将店堂设置的雅洁美丽,而且店中的酒羹汤可任意索取更换,有的客人菜上齐举盅畅饮又要换不同菜品,店铺也极意奉上。此外,临安近海临江有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货物及珍馐美味都可到达临安,保证了饮食业的发展。
——杜晶、张万鹏《试论南宋临安饮食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材料二 元代城镇饮食业的发展,也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相联系,表现了时代的特色。元人马臻《都下初春》云:“茶楼酒馆照晨光,京邑舟车会万方。”。生产者不经过市场批发或中介人,直接把自己的食品或食物原料推向饮食市场。为了方便消费者,有的饮食行业还以订货送货的形式提供食品,有的小本生意则沿街送买,有些饮食店肆还能为顾客提供住宿。在节令期间,正是饮食业最为兴旺之时,如元人龚璃《吴中寒》诗就有“寒食清明卖酒家,酒瓶乱插红白花。”但在一些边疆地区的城镇,有的还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有些地区还把一些重要的食品作为货币之用,这些显然谈不上如何提高饮食商业文化水平。
——摘编自陈伟明《元代城镇饮食业的经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临安饮食业繁荣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城镇饮食业发展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只是数量较少,当时茶馆尚未与人们的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茶馆的重要发展时期在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宋代都城茶馆密布的盛况,而且宋代的茶馆已由城市普及到乡村集镇。当时茶馆的营业机制比较完善,大多实行雇佣工作制,为招徕生意,还安排多种娱乐活动。因此从这一时期开始,茶馆不仅代表着人们用餐喝茶的地方,还慢慢发展成与人民生活和城市文化有着紧密关系的地方。宋代时,城市商业经济高度繁荣,饮食商品化的程度也快速提高。在城市,官署、学舍、妓馆、瓦市等聚集地,但凡人有聚集之处,旁边皆有茶馆,这方便了人们饮食、歇息、娱乐。在北宋的汴京城中,茶馆集中的御街附近还形成了十分有名的“州桥夜市”。
——王笛《碌碌有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馆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茶馆发展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184年《中兴礼书》颁布,它是南宋孝宗朝礼制改革的集大成之作。
下表
类别 内容
嘉礼 严格规定官员服饰纹样、祭器材质与使用场景,如“三品以上用金玉带,四品以下用银带”,违者“以僭越论罪”;“庆涛仪”要求民间贺礼“以会子(纸币)代铜钱”;“大庆典”条目允许。临安市民通过“投状”申请观礼名额;“进士释褐仪”要求新科进士“诣孔庙行谒谢礼”
军礼 规定地方将领出征需“先诣太庙献捷”,战后“缴还兵符于枢密院”
宾礼 规定交趾、占城等藩属国朝贡需“行三跪九叩礼”;规定外国商船入港需“先献方物于市舶司,再行觐见礼”
吉礼 新增“先农坛祀典”,由士大夫担任“劝农使”主持春耕祭祀;尽管吉礼纳入道教祭祀,但明确限制“僧道不得主祭”“佛经不列祀典”
丧礼 增列“诵读《孝经》”环节
其他 规定祭器“仿商周青铜器形制”,如簋式炉、鼎式炉等
——摘编自马晓林《宋元国家祭祀文献辑刊第12册中兴礼书》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者多个内容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社会历史现象;并对该历史现象加以阐释。(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礼制内容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阐释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D C D D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D B C B
1.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宋朝温州商人周伫因“性谦恭,工文翰”被高丽任命为礼部尚书,体现了商人通过商贸活动(经济行为)涉足政治领域;宋神宗派泉州商人黄真等人作为使者恢复与高丽的政治交往,高丽国王积极回应,最终两国重建政治关系,表明商贸活动(商人充当外交媒介)直接促成了政治互动,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朝贡贸易(即高丽向宋朝进贡的体系),事例中宋朝主动派商人而非接受朝贡,排除B项;题干强调商人往来推动政治,未涉及经济互补或文化趋同(如周伫个人才能不代表两国文化趋同),排除C项;题干提到温州、泉州商人(暗示海路),但未比较陆路或证明“取代”,且外交主流非核心,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在荆湖南、北两路的产茶州县,城中的商铺经营者大多在城外购置少量土地种植茶树,自行加工茶叶,与城内外的商铺交易,或自行开设店铺,暗中夹带其他私茶进行销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荆湖南、北路茶商在城外购置土地种植茶树,自行加工并与商铺交易,甚至夹带私茶销售的现象,反映商人将商业利润投入土地经营和茶叶产销,形成商业资本与土地经营结合的运作模式,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土地兼并虽严重,但官府通过“限田”“经界法”等政策监管土地交易,材料未提及土地兼并失控,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茶商自行种植、加工、销售,体现商业资本渗透生产环节,但未涉及市镇专业化分工或专业市镇兴起,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土地投资主体仍以官僚、地主为主,市民虽有参与,但“购置少量土地”不足以说明其成为主体,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哪吒形象从唐代佛教护法神到宋代在道教典籍出现且性格转变,融合了佛教、道教元素,还体现出一定的儒家家庭伦理观念,反映了儒释道三教的融合,C项正确;哪吒形象的转变与崇文抑武国策无关,排除A项;儒家思想重视家庭伦理,且B项不能反映材料全部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哪吒形象的转变,未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城市的商业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说明城市的经济活力增强,D项正确;材料核心在于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与公共服务无关,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卖制度,而且宋代还保留有盐的专卖,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仅描述商业活动活跃,未明确消费群体的身份构成,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习惯种植和食用小麦,随着北人南渡,对小麦的市场需求大增,从而使得麦价升高,“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 ,所以北人南渡推动了南方小麦种植的发展,①正确;材料主要围绕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获利情况、租佃关系以及地方官对农作物种植的劝农指导展开,并没有提及南方地区人地矛盾尖锐的相关内容,②错误;材料中仅表明 “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这只是在阐述当时租佃关系下种麦获利分配情况,并没有体现出这种情况对租佃制度本身发展有促进作用,③错误;地方官劝农时说 “有水源者艺稻,无水源者播麦”“燥处宜麦,湿处宜禾”,这是根据南方不同的地理条件(水源、干湿状况等)来指导农作物种植,有利于推动农作物种植技术的提高,④正确。C项正确, 排除A、B、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是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东京城的夜市繁荣,突破了时间限制,商业活动更加活跃,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众多瓦子的出现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体现了新的城市风貌,D项正确;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分区制度,将居住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商业活动时间和空间都受到限制,不能体现商业活动活跃以及市民文化娱乐需求被满足,不符合“新的城市风貌”,排除A项;南宋临安城商人大多来自江浙地区,只是说明了商人的来源,没有直接体现出城市商业活动的活跃和市民文化娱乐方面的变化,与“新的城市风貌”关联不大,排除B项;唐朝前期城市商业受官府严格监管,商业活动不够自由,不能很好地体现商业活动活跃以及新的城市风貌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夜”指元宵节夜晚,“花市灯如昼”直接描绘了夜晚市场的灯火通明,与题干描述的夜市繁华景象高度契合,D项正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描述的是市场的奢华,但没有提到夜市或通宵营业,排除A项;“云里寒溪竹里桥,野人居处绝尘嚣”描述的是隐居之地的宁静,与夜市无关,排除B项;“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没有提到夜市,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句,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72年中国。由材料中“对山水的深入观察”“身即山川而取之”及所学知识可知,郭熙的绘画受到当时理学“格物致知”理念的影响,C项正确;仅凭一幅画作无法判断当时社会现实状况,材料时间正值北宋神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属于北宋最后的高光时刻,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郭熙的《早春图》是文人山水画,不能反映当时市民审美力的提升,排除B项;《早春图》作为文人山水画,讲究意境、情趣,而不追求事物的外在形似,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宋朝邻近城市的农田中,除了种植粮食作物以外,更多的是种植菜、果林、柑橘、园圃等经济作物,据此可以判定,宋朝时期,农业的种植结构在发生变动,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种植结构的变动,没有涉及生产方式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种植结构,没有涉及市镇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结构变动,与区域分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窑场所产瓷器纹饰突破官窑范式,窑户所雇工匠大多来自邻近州县,以‘佣赁受值’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价不满,可自行转投他窑”并结合所学可知,民营窑场突破官窑纹饰范式、工匠自由受雇的现象,反映了民营手工业的自主性和市场化发展,B项正确;“社会控制松弛”侧重政治层面(如户籍、徭役),材料主旨更强调经济领域(手工业)的民营化趋势,排除A项;“地位提升”不符合史实,工匠仍属受雇群体,其社会地位未发生根本性提升,排除C项;雇佣关系在材料中虽有体现,但“逐渐普及”夸大了个别现象(仅限磁州窑业),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中商业活动更加频繁,原有的坊市制限制了商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坊市制的打破以及饮食店等的营业时间延长,A项正确;坊市制的破坏不能等同于统治秩序的崩溃,宋代的统治秩序依然存在,排除B项;生活习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婚嫁丧娶等习俗,材料没有体现生活习俗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排除C项;坊市制的破坏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而非抑商政策松动的直接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时期的中国。材料描述了宋朝商业的繁荣。“沉檀珠犀杂万商,大舟如山起牙樯”出自宋代王安石的《送程公辟守洪州》,体现了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货物,如沉香、檀木、珍珠、犀角等,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巨大的船只如同山岳般矗立,桅杆高耸,象征着洪州的商业繁荣和交通发达,C项正确;“村桥日落市声散,山路月明人语归”出自宋代诗人刘镗的《句》,描绘了市集散去宁静的乡村傍晚景象,排除A项;“帝居壮丽,皇家熙盛”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透碧霄·月华边》,体现帝王的居所宏伟壮丽,描绘了京城的辉煌景象,排除B项;“铺翠冠儿,捻金雪柳”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意为头上戴着饰有翠羽的帽子,插着用金线捻成的雪柳,各种头饰争奇斗艳,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元宵节时,闺中女子们盛装出游的情景,体现了当时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内蒙古赤峰、通辽等地的辽朝遗址中,出土了定窑、磁州窑瓷器,曲辕犁、耧车等铁制农具部件,以及唐宋王朝铸造的铜钱。”可知,这一地区出现了唐宋王朝铸造的铜钱,以及中原地区的瓷器,说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这一地区有农耕存在,但不知道是否占据主导,排除A项;材料所示的瓷器是中原地区的产品,不是南方,排除B项;这些金属制品不确定是本地制造还是引入,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3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种雇佣现象常见,受雇者有一定自主选择权利,可自行选择是否受雇及期满后离开,这表明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相对松弛,B项正确;契约内容虽详细,但仅反映个别案例,无法证明契约精神已“广泛”影响社会生活,排除A项;契约条款具体但属于个案,未体现整个民间经济活动“渐趋规范”的趋势,且敦煌地区因特殊历史环境保存较多契约,不能代表全国普遍情况,排除C项;自耕农经济占主导需结合土地所有制分析,材料仅体现雇佣关系,无法直接说明自耕农经济的主导地位,且雇佣劳动的存在本身可能冲击自耕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可知,该白地黑花牡丹纹梅瓶制作于南宋,说明其传入贵州必在南宋以后,C项正确;长途贩运贸易在中国古代早已出现,并非兴起于宋朝,排除A项;仅从材料中的宋朝时黑花牡丹纹梅瓶制作这一个例,并不能说明瓷器制作受艺术世俗化主导,排除B项;该瓶出土于贵州遵义地区,却是北方磁州窑系的典型产品,说明当时贵州与北方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但不能由此推导出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是否顺畅,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代松江民众向日本和黄道婆学习染印、纺织技术,经营棉纺织品,使松江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之地,说明技术交流能推动社会进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棉纺织技术而非丝织技术,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松江民众学习染印、纺织技术推动社会进步,而非棉布是否成为主要衣着原料,排除C项;材料主讲技术交流而非长途贩运贸易,且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7.(1)①说唱音乐;②戏曲音乐;③词调音乐;④器乐演奏。(答出四点)
(2)①中央集权制度下社会稳定;②重文轻武的政策;③科举制发展与推动;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⑤市民阶层崛起,市民文化需求增长;⑥诗词进入鼎盛时期;⑦艺术商业化。(任答四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形式:根据材料“当时说唱音乐、戏曲音乐、词调音乐成为宋朝市民音乐的主流。”可知,宋朝市民音乐的形式包括说唱音乐、戏曲音乐、词调音乐;根据材料“许多演出团队还使用了少数民族的乐器如‘云锣’‘火不思’等”可知,器乐演奏。
(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宋朝(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主张,文人雅士之风因此盛行。”可知,中央集权制度下社会稳定,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及科举制发展与推动;根据材料“为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宋朝出现了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还取消宵禁。”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根据材料“当时说唱音乐、戏曲音乐、词调音乐成为宋朝市民音乐的主流。表演形式由高雅逐渐变得通俗,在情感表达方面传达出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在表演场所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可知,市民阶层崛起,市民文化需求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词进入鼎盛时期,且北宋时期艺术商业化的趋向。
18.(1)原因:人口众多,社会需求量大;物产丰富,货源供应充足;商业繁荣,交通运输便利;饮食业注重提高服务质量;上流社会对美食的追求。
影响:刺激了其他地区粮食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大了南北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当今的饮食业发展有借鉴作用;但也耗费了国家财力,助长了奢靡之风。
(2)特点:早市普及;产销合一;经营方式多样化;与传统文化或节令文化密切相关;地域发展不平衡。
【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南宋(中国)。原因:由材料“到南宋末年更增为三十八万户、一百二十多万人”可得出,人口众多,社会需求量大;由材料“总结了当时临安附近地区的物产分为谷麦豆、桑、菜、果、竹、木、花、药、禽、兽、虫、鱼等十几个大类之多”可得出,物产丰富,货源供应充足;由材料“店铺也极意奉上”及所学可得出,商业繁荣,交通运输便利;由材料“临安饮食业经营者不仅将店堂设置的雅洁美丽”可得出,饮食业注重提高服务质量;由材料“日夜酣饮歌舞,享受珍馐美馔”可得出,上流社会对美食的追求;
影响:由材料“南宋临安(杭州)的饮食业十分繁荣。杭州人口在孝宗乾道时二十六万多户”及所学可得出,刺激了其他地区粮食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由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加大了南北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由材料“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货物及珍馐美味都可到达临安”及所学可得出,对于当今的饮食业发展有借鉴作用;由材料“日夜酣饮歌舞,享受珍馐美馔。一些有识之士也往往在纸醉金迷中逃避现实,以求暂时的解脱”及所学可得出,但也耗费了国家财力,助长了奢靡之风。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特点:由材料“元代城镇饮食业的发展,也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相联系”可得出,早市普及;由材料“食物原料推向饮食市场。为了方便消费者,有的饮食行业还以订货送货的形式提供食品”可得出,产销合一;由材料“有些地区还把一些重要的食品作为货币之用”及所学可得出,经营方式多样化;由材料“寒食清明卖酒家,酒瓶乱插红白花”可得出,与传统文化或节令文化密切相关;由材料“元代城镇饮食业的发展,也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相联系,表现了时代的特色”可得出,地域发展不平衡。
19.(1)特点:茶馆密布;由城市普及到乡村;经营机制较完善;附带娱乐功能;与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商业色彩浓厚。
(2)意义: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带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茶文化;推动了市民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特点:据材料“宋代都城茶馆密布”得出茶馆密布;据材料“宋代的茶馆已由城市普及到乡村集镇”得出由城市普及到乡村;据材料“茶馆的营业机制比较完善”得出经营机制较完善;据材料“为招徕生意,还安排多种娱乐活动”得出附带娱乐功能;据材料“发展成与人民生活和城市文化有着紧密关系的地方”得出与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据材料“城市商业经济高度繁荣,饮食商品化的程度也快速提高”得出商业色彩浓厚。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意义:据材料“方便了人们饮食、歇息、娱乐”得出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据材料“在城市,……但凡人有聚集之处,旁边皆有茶馆”“形成了十分有名的‘州桥夜市’”得出带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茶馆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茶文化;据材料“与人民生活和城市文化有着紧密关系”得出推动了市民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
20.参考示例
信息:“大庆典”条目允许临安市民通过“投状”申请观礼名额。
历史现象:这一信息反映了宋代社会控制的松弛。
阐释:宋朝中央集权加强,社会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士族势力衰落,科举制度更加开放,社会门第观念淡化。在此情况下,宋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政策,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如“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解放对贱民阶层的束缚,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材料中允许市民通过“投状”申请观礼,亦是该政策的体现。宋朝社会控制相对松弛,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增强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活力。(言之成理即可)
(以上“参考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如学生提取其他信息反映宋代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阐释合理亦可赋分。)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宋代中国。首先,根据设问的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者多个内容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社会历史现象,如从嘉礼类别中直接获取“大庆典” 条目允许临安市民通过 “投状” 申请观礼名额这一信息,在这一信息基础上分析其所蕴含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体现了普通市民在官方庆典活动中的参与方式,与传统对市民严格管控的情况有所不同,得出这一信息反映了宋代社会控制的松弛。其次,结合材料从背景和表现形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宋代的社会现状可以得出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收兵权、分割地方权力等,使得社会相对稳定。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有条件对一些政策进行调整,为社会控制的松弛提供了基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活跃使得社会流动性增强,人们的交往和活动范围扩大,传统严格的社会控制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促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管控。士族势力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衰落,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且更加开放。科举制度为更多平民提供了上升通道,社会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这使得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限制民众的活动和发展空间,从而反映出社会控制的松弛,从而得出朝中央集权加强,社会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士族势力衰落,科举制度更加开放,社会门第观念淡化。在此情况下,宋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政策,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根据材料中材料中允许市民通过“投状”申请观礼以及集合所学知识得出“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解放对贱民阶层的束缚,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总结出历史现象的社会表现。最后,针对该历史现象进行评价,从阶层流动、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宋朝社会控制相对松弛,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增强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