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新疆中考历史五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部落联盟首领炎帝、黄帝及尧舜禹的传说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浙江杭州的良渚遗址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实证。如果为中华文明探源,你认为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A. 远古传说 B. 考古发现 C. 文献记载 D. 调查问卷2.《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代表火(阳)的哪吒和代表水(阴)的敖丙,两者呈现出“事物都存在着对立面”的哲学观,丰富了影片内涵,为此观点提供理论支撑的是(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墨家学派 D. 法家学派3.上海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下列史实与上海有关的有( )①中国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②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地③最早官办新式学堂诞生地④洋务派最大军工企业的诞生地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4.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庭帝国。它被称作“西方文明的保护神”,原因是( )A. 它延续了罗马在欧洲的统治 B. 它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的古籍C. 它继承了罗马的法制精神 D. 它传承了希腊的民主制度5.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 社会秩序动荡 B. 边疆防御巩固 C. 皇权高度集中 D. 军政实现合一6.如表是某班同学根据一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制作的读书卡片,该人物是( )读书卡片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组建淮军,攻打太平军。开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办轮船招商局。A. 李鸿章 B. 左宗棠 C. 曾国藩 D. 石达开7.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大型墓葬中有这样的发现:1对鼍鼓、1件石磐、1件土鼓(均为乐器名)构成固定组合,在入葬时间相差100多年的墓葬里都出现了这样的组合,且数量和摆放位置一致。上述发现表明陶寺社会( )A. 乐器制作技术十分发达 B. 出现较为明显的阶级分化C. 已初步形成了礼仪制度 D. 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8.1928年,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一系列文章,总结了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这些文章( )A.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 系统地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C. 推动了国共合作初步实现 D. 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9.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 “一五”计划的完成 B. 新中国的成立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10.2016年4月,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巴黎协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付诸的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62年前,周恩来在代表中国政府出席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进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周恩来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雅尔塔会议 C. 万隆会议 D.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11.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收回;2022年中国自主研制生产大飞机——客机C919。这反映了我国( )A. 军事力量的增强 B.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C. 交通条件的改善 D. 科学技术已领先世界12.“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 )①日本 ②新罗 ③天竺 ④雅典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13.如图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突破防线,冲进冬宫,临时政府被推翻,这一划时代的事件史称( )A. 二月革命 B. 十月革命 C. 彼得一世改革 D. 1861年农奴制改革14.“经过一周战斗,希特勒曾寄予希望的‘大西洋壁垒’被盟军突破了……英国首相丘吉尔视察硝烟弥漫的战场后说:这是历史上最困难、最复杂的战役,它使盟军重返欧洲大陆。”以上为某书的简介,该书最有可能是( )A. 《凡尔登战役》 B. 《偷袭珍珠港》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诺曼底登陆》15.课程标准是历史学习的指针,下面是从2022版历史课程标准中摘取的相关条目,请给其加上恰当的标题( ) 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趋势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A. 一战后初期的世界 B.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C.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D.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16.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某班以此为主题设计了以下三则材料任务单,请你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是一个群雄并峙、战争不已的动乱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族群大融合的时代。连年的兼并战争促成了区域性的政治统合和族群融合,“诸夏”凝聚为“华夏”,与“四夷”等族群共同融汇成华夏共同体,如江河汇入湖海一样再也无法分割,列国林立的局面最终被统一多民族王朝所取代。材料二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材料三材料四对清朝而言,全国各地边疆各有不同的自然禀赋、风俗习惯和政治文化,因俗而治能以最小的治理成本获得最大的治理效能。中央特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机构,给以程度不同的自治权。——摘编自吕文利《论清代边疆治理》材料五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动乱不已”的根本原因。(2) 根据材料二,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体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事件。(3) 看到材料三中这组图片,你会想到唐朝民族交往中的哪一事件?请说出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4) 据材料四,概括清朝治理边疆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对西南边疆的治理中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表现。(5) 根据材料五,试分析当今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摘自部编版八上历史教材(1) 为了改变材料一的这种局面,当时党和政府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材料二:剑桥大学教授彼得 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复兴之路》(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别指出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中国选择了“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主要表现。材料三: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到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要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3) 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指的是哪里?结合当时中外关系分析材料三中“1980年中国融入世界历史”时有哪些有利条件?(4) 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一个“奇迹”。湖南科技领域的哪一事例能够说明?从上述建国后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程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材料二:在工业革命中,“工厂化”是一个重大变化,没有工厂化,工业革命就不会那么彻底。材料三: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工人运动逐渐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请回答:(1) 依据材料一“蒸汽时代的旧技术”的代表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显著成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2) 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工业革命确立了哪一生产组织制度?这种生产组织制度采取的生产方式是什么?(3) 材料三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写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世界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什么?(4)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1.【答案】B2.【答案】B3.【答案】B4.【答案】B5.【答案】C6.【答案】A7.【答案】C8.【答案】D9.【答案】C10.【答案】C11.【答案】B12.【答案】A13.【答案】B14.【答案】D15.【答案】C16.【答案】【小题1】积极影响:促进了区域性的政治统合和族群融合。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小题2】特点:方式多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双向性。举例:北魏孝文帝改革【小题3】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小题4】原则:因俗而治。具体表现: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小题5】观念: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17.【答案】【小题1】一五计划。【小题2】50年代早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70年代后半期之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题3】深圳;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小题4】国防科大研制天河系列巨型计算,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国情结合,关注民生等等。18.【答案】【小题1】蒸汽机;电力的应用;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小题2】工厂制度;机器大生产。【小题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十月革命。【小题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工业革命引发生产组织制度的变革、工业革命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化、伴随工业革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等。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