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潘妍课题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时 1课标要求 1.7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清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教材分析 本课隶属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主题(第三单元),是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史晚期社会特征的关键节点。教材以“科技”与“文化”双线展开,既承接前课明清政治经济变迁,又为近代中国科技落伍与思想转型埋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已掌握明清政治制度(如君主专制强化)和经济概况(如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系统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对四大名著、长城、故宫等有碎片化认知(如影视、旅游),但缺乏历史纵深分析能力。兴趣点:小说情节(如孙悟空反抗精神)、故宫建筑细节、科学家故事(李时珍尝百草)易引发兴趣。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梳理明清科技著作和文化遗产史料,掌握明清科技成就及历史价值,分析明清科技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原因,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2.运用视频、文献等多维史料,合作探究长城与北京城的文化遗产价值,辩证分析黄宗羲等思想家"破茧启蒙"的历史意义,培养史料互证与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赏析《红楼梦》《牡丹亭》等文艺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结合现实生活案例,探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增强文化传承的主体意识。(家国情怀)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明清科技成就的"集大成"特质与影响,理解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统一性。教学难点 知道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特色。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任务驱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科特点自行设置)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寻科技文化之光 任务一:破解明清科技成就特点及影响观点1:明清时期的科技具有总结性的特点。观点2:明清时期的科技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此时的中西方科技交流呈现什么特点?任务二:探究长城和北京城中的建筑智慧任务三:了解革故鼎新的明清新思想的萌芽要求:1.如何理解“知行合一?【以题促学】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共同点?任务四:赏析明清小说与戏曲 1.快速梳理四本科技著作的相关内容2.通过提炼的历史观点,寻找相关史实支撑观点并总结,字数100字左右。要求:1.根据明长城示意图,完成习题。2.根据明清北京城平面图,完成习题。要求:1说说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创作的目的。2.知道明清小说与戏曲的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强化史料实证能力,用史实支撑观点,理解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环节二:探科技文化之因 出示材料根据材料以及所学,谈谈为何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会繁荣发展? 解读材料,建立起历史之间的联系,举手说出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繁荣发展的原因。环节三:承科技文化之脉 出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提问,以上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的内容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吗?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到医学、农学、文化你会想到什么?以此谈谈青少年该如何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观察表格,提取关键信息,思考东西方科技文化发展的区别。举手说出现代医学、农学、文学发展较好的代表。思考自己该如何做。 勾连现实,引导学生从"认知传统"到"践行传承"的责任升华。总结评价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拓展作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为主题,提炼观点,选择三个相关史实加以阐述和说明。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学”的转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了三重转变:1.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结论转向主动探究建构(如任务一自主梳理科技著作、提炼史实论证观点);2.知识处理:从机械记忆转向史料实证迁移(如任务一中的科技著作的特点,锻炼学生“论从史出”);3.思维层次:从单一认知转向多维批判关联(如任务三对比思想家革新性、任务四关联市民经济与文艺繁荣)。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成为历史的解读者与重构者;通过阶梯式问题设计(基础梳理→史实验证→开放归因),推动深度学习,培育史料分析、文明互鉴、批判反思等素养,最终指向“学会思维”而非“记住知识”的史学教育本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25张PPT)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部编版)七年级下01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明清科技著作和文化遗产史料,掌握明清科技成就及历史价值,分析明清科技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原因,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运用视频、文献等多维史料,合作探究长城与北京城的文化遗产价值,辩证分析黄宗羲等思想家"破茧启蒙"的历史意义,培养史料互证与历史解释能力。3.通过赏析《红楼梦》《牡丹亭》等文艺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结合现实生活案例,探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增强文化传承的主体意识。【环节一 寻科技文化之光】任务一:破解明清科技成就特点及影响1.阅读课本P121,将以下著作以及信息对应到具体的人物邮票下面。《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几何原本》药物学农学科技数学《徐霞客游记》地理学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徐光启《农政全书》农学《几何原本》数学宋应星《天工开物》科技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地理学P122相关史事P121导言材料二: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天工开物》序言(宋应星将谷物放在前面,把金银珠宝置于最后。)《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类别作者主要 内容历史 地位医药学李时珍总结并丰富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在世界医药学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农学、手工业宋应星总结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业徐光启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的创新研究成果。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重农思想材料一:总结性实用性2.根据历史观点,寻找相关史实支撑观点并总结,字数100字左右。(5分钟)1.观点:陈述性历史评价2.论证:史实 论述史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论述:作用3.结论总结 提升观点1:明清时期的科技具有总结性的特点。观点2:明清时期的科技具有实用性的特点。3.此时的中西方科技交流呈现什么特点?“西学东渐”西方以理论知识为主;中国主要以实用技术为主。明清时期中西科技交流表格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发现《本草纲目》中蕴藏着宝贵的知识财富,由此得到启迪,写出《自然系统》一书,震惊了世界科学界;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汲取并引用了《本草纲目》的理论和例证。说明(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古典文化开拓创新C.西方科学源于中国 D.古代科技影响世界D缺乏科学理论的创新劳动人民的智慧任务二:探究长城和北京城中的建筑智慧城墙关隘烽火台城台关城1.阅读《明长城示意图》,完成以下两个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Q3:请你根据关于明清北京城的信息,并结合信息进行推论。【示例】信息1:明清北京城历经多次扩建,历史悠久。推论1:体现了都城建设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在元大都基础上,明朝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后来清朝继续对北京城进行改建。信息2:明清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外城之分,且面积广阔,城市核心是宫城(紫禁城)。推论2:信息3:明清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从宫城到外城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推论3:体现皇权至上,注重防御体系。体现皇权至上和我国古代建筑左右对称原则,布局均衡、完整和谐。体现皇权至上202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任务三:了解革故鼎新的明清新思想的萌芽:1.如何理解“知行合一?以自己内心为准则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题促学】下表所示内容为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及其主张。由此可知,他们都( )A.倡导民贵君轻B.主张实行君臣共治C.强调为政以德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时期 思想家 主张明末 黄宗羲 激烈反对君主专制,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顾炎武 把“亡国”和“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王夫之 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都是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由针对性的看法,他们将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D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线索上古神话小说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小说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任务四:赏析明清小说与戏曲【以题促学】明中期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作家认识到小说的文学语言只有更民,才会更富有表现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文学作品体裁多样B.底层民众独爱小说C.通俗小说逐渐兴起D.国家放松思想控制C时期 书名 作者元末明初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明朝中期 《西游记》 吴承恩清朝中期 《红楼梦》 曹雪芹“四大名著”曹雪芹昆曲明朝汤显祖《牡丹亭》:描写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体现青年男女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长生殿》剧照清前期洪昇《长生殿》:描写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爱情故事,表现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国家灾难,谴责了唐玄宗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二人爱情的同情。《桃花扇》剧照清前期孔尚任《桃花扇》:描写明末秦淮歌妓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李香君“不慕虚荣,不畏强权,忠于国家民族;为了抗拒自己不喜欢的婚事,她不惜以命相搏,以头撞桌,鲜血飞溅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的倾向。《牡丹亭》剧照【以题促学】下图所示京剧的形成过程表明( )A. 京剧由多剧种组成B.戏曲在融合中创新C.京剧深受帝王喜爱D.戏曲源于现实生活B京剧的发端遇到的契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1790年)。京剧发端的标志事件是:徽商组织徽剧戏班到京献艺(徽班进京)。昆曲衰落后,各地戏曲汇聚北京,声腔剧种进入大发展、大竞争时期。【环节二 探科技文化之因】繁荣材料一:明清时期,佛山镇经营的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材料二:徐光启与意大利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材料三:明清时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涉及内容广泛,门类齐全。材料四:徐霞客坚持写日记30年,留下了60万余字的游记资料。【小组讨论】根据材料以及所学,谈谈为何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会繁荣发展?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外文化交流,为科技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科技文化发展;文化传承悠久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坚持精神【环节三 承科技文化之脉】时间 先秦 两汉 唐 宋 元 明清形式《诗经》、“楚辞”小说、戏曲元曲宋词唐诗汉赋、乐府诗中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统一性在日常生活中提到医学、农学、文化你会想到什么?以此谈谈青少年该如何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守护、创新、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明清科技文化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局限。它的辉煌令我们自豪,它的停滞更值得我们深思。理解这段承前启后、充满张力的历史,是理解近代中国为何如此,以及未来该如何前行的重要一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pptx 附件2 教学设计模板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