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兴化中学、泗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考古人员在河北的筛子绫罗遗址共发现龙山文化时期房址7座,其中标号F103的房屋西北角的小龛深约40厘米,出土了一些炊煮器残片,龛顶和陶器上有烟炱痕,且距离烧土面较近,据推测该龛既有储物功能,又可以从底部烧火加热。据此可推知,当时( )A.农业产品有了剩余 B.人们开始学会用火C.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D.具备国家初始形态2.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规定“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二者共同反映了( )A.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 B.儒法思想合流的趋势C.中央集权理念初步显现 D.社会阶层流动的需求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今年祖龙死。”上述内容反映了( )A.文字史料需经考古验证方能使用 B.当时民众对秦朝的统治愤怒不满C.苛政是导致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D.历史传说往往根据史实附会而来4.汉武帝即位之初,“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材料所述社会现象( )A.客观上助推统治政策转变 B.削弱了农民封建依附关系C.缘于“汉承秦制”的影响 D.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应用5.下表为157个东汉士人家庭官职代间传承表。该表反映出东汉时期( )世系 连续为官家庭数 百分比两代 74 47.13三代 45 28.66四代及以上 26 16.56A.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B.门第成为选官主要标准C.地主豪强势力膨胀 D.社会阶层流动趋于固化6.前秦政治家王猛确立了“黎元应抚,夷狄应和”的基本国策,打破胡汉分治,促使胡汉一体。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学习与吸收汉族优秀文化知识,树立新的大一统思想,消除心理偏见与隔阂。这从侧面反映出前秦( )A.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南北对峙的局面缓和C.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 D.对外交往的范围有限7.某历史研究小组要查阅匈奴内迁、“黄籍”制度、士族专权、淝水之战等相关史料。最为合适的是( )A 《南史》 记载南朝的制度、经济、文化等内容 唐史学家李延寿主编B 《魏晋南北朝史》 研究魏晋南北朝综合性的历史著作 近现代史学专家王仲荦著C 《晋书》 记述司马家族崛起至刘裕废晋自立的历史 唐朝官修史书D 《资治通鉴》 记录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北宋司马光主编A.A B.B C.C D.D8.《旧唐书·地理志》载,唐朝于边疆“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并“赐以唐律、农具,教以礼仪,岁时贡赋不苛。这些举措有利于( )A.强化中央对边疆的垂直管理 B.维护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C.扩大节度使在地方的财政权 D.确保商路税收的持续增长9.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进士试虽设于隋代,而其时特见尊重,以为全国人民出仕之唯一正途,实始于唐高宗之代,即武曌(武则天)专政之时。”即唐高宗时期,武后专政之时,进士科才成为文人进入仕途的唯一正途。据此可知,唐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繁荣诗歌艺术 B.改革选官制度 C.发扬光大儒学 D.打击门阀政治10.唐朝时期,元稹和白居易的诗被广泛抄写并在市井中贩卖,新罗商人也“求市颇切”。当时出现了很多“书写之肆”,他们经常求购诗卷,许多诗由此流向社会。这说明( )A.科举制发展推动了唐代文化的普及 B.印刷术推动了唐代书籍出版业兴盛C.唐诗为周边国家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D.唐代已经出现文化产品商品化现象11.据宋朝蔡襄的《荔枝谱》记载,每年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日本、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欧阳修亦言“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秋时立券买之,至春见花。”这反映出宋朝( )A.信用经济推动区域产业分工深化 B.民间消费观念的根本性变化C.商业信用体系保障市场交易有序 D.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12.辽朝通过南北面官制,拉拢了汉族士绅,以致到辽朝灭亡前夕,北宋进取燕云十六州,再也没有出现宋太宗北伐时“箪食壶浆迎王师”的现象。由此可知,该制度( )A.完成了契丹族的封建化 B.消除了境内的民族矛盾C.开创了边疆治理新模式 D.增强了民众的政治认同13.北宋中期,“宗室以女卖婚民间”的现象日益增多。商人李绶与宗室赵承俊结为儿女亲家后,包拯惊呼“天支之秀,下偶非类”。宋仁宗也下诏要求宗室嫁女“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冒为婚,御史台察举之”,但此情形仍屡禁不止。这反映出当时A.抑商政策遭到严重破坏 B.民间奢靡之风愈演愈烈C.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 D.理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14.明朝万历以前,内阁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而不通过吏部;万历以后,多是“廷推”,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报请皇帝同意后进入内阁。这一变化( )A.凸显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B.增添了官员选任的理性因素C.有利于监察制度的完善 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制度革新15.1684年,康熙帝谕礼部:“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无一字不精当,无一字不可师法。”1713年,其又在《御制朱子全书序》中说:“读书务在明理,明理在实用。若不能实用,虽读尽古人之书,亦奚以为?”康熙帝的言论旨在( )A.批判空谈义理以推动学术争鸣 B.笼络士人以稳定统治秩序C.倡导训诂考据以回归儒学传统 D.重塑道统以巩固儒学地位二、材料题16.【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中阐述道: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不是一般的社会变动,而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样的历史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不是任何单因素可以支配的,它总是由众多的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外部条件的必要性在于光靠社会内部的对抗运动很难突破现有的社会形态,这时候需要有一种外部力量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社会变革的条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是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和乾元三年(760年)课户和课口数据统计。时间 户数总户数 不课户 课户 课户占总户数的比重(%)天宝十四年 8914709 3565501 5349208 60乾元三年 1933174 1174592 758582 39时间 口数总口数 不课口 课口 课口占总口数的比重(%)天宝十四年 52909309 44700988 8208321 16乾元三年 16990386 14619587 2370799 14注:唐代纳税服役的主户(本地户)和客户(流动农户)称“课户”,否则称“不课户”。凡民成丁,必须担负课役,称为“课口”。若老及男废疾、笃疾、寡妻妾、部曲(唐代家仆之称)、客女(唐代身分较婢女略高的妇女)、奴婢及视九品以上官,不课。——据杜佑《通典》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简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影响。18.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代司法实践中,“春秋决狱”将儒家经义凌驾于成文法之上。如董仲舒审理“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案时,援引《春秋》“原心定罪”原则,因乙出于孝心救护父亲而免其罪责。这一判例使“亲亲相隐”“父为子隐”等伦理原则成为司法惯例。至唐代,《唐律疏议》不仅将“十恶”罪中的“不孝”“不睦”等行为明确纳入法典,更在疏议中强调“礼律两通,不可偏废”。唐高宗时修订《永徽律》,规定“诸同居尊长应分家财而不均平者,杖六十”,将家庭伦理直接转化为法律条文。——摘自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材料二 宋代理学家程颢提出:“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法令次之。”据《庆元条法事类》记载,南宋地方官判案时需参考《朱子家礼》,并将“违背伦常”行为列为“刑狱重事”。明代《大明律》专设“礼律”篇,规定“子孙违反教令者杖一百”,王阳明在江西推行《南赣乡约》时更创设“十家牌法”,要求“每十家为一牌,开列人口田产,互相纠察,每月宣讲《圣谕六言》”,“凡乡民有争讼者,先由约长会同族老依理劝解;若执迷不悟,方送官惩治”。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评价:“三代以下,风俗之淳,狱讼之简,莫如明世乡约所治。”——改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梁治平《法辨》(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结合的主要特点。(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明时期法律与教化体系深化的社会动因,并说明其社会治理效果。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蒙元时期的民族政策,是以蒙古帝王为中心,从而规范和引导社会成员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的总和。据《出使蒙古记》记载:成吉思汗时期,大量的技工和奴隶被迁徙到蒙古草原。他们“被算作鞑靼人的一员”。元朝统一全国后,蒙古族人散布于国内广大区域,形成与其他民族错杂而居的局面。这种混居的状态代表着一种意识形态以及现实意义。而“四等人制”则是元朝根据征服顺序的先后来划分的,并无特别的民族分化倾向。——摘编自马巍《蒙元民族政策研究》材料二 清朝遵循“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与“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治原则,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实施了恩威并用、剿抚并施的民族政策。在处理民族事务方面,“区别对待,因俗而治”。雍正皇帝曾明确要求“从俗从宜”“各安其俗”,在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进行统治,以构建不同民族的共同利益基础。——摘编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混居的状态”的现实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封建王朝构建不同民族共同利益基础的措施。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B A D C C B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D D C B B16.示例一: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多种社会条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诸侯国的争霸兼并战争,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运动,进一步瓦解了奴隶制度,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建立。在思想文化领域,随着私人办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这一社会阶层开始崛起,他们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主张,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法家思想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奠定了社会转型的思想基础:日益强大的秦国,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完成了社会变革。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示例二:论题:外部条件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条件。论述:(可以以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变革产生的影响、-战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有利时机、美国的侵略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等为例进行论述)说明:学生可以从宏观上以社会变革的条件为论题进行论述,也可以以—个具体的社会变革事例作为论题进行论述,只要论述合理充分即可,符合题意其他论题也可。17.(1)问题:国家掌握的纳税服役人口大幅下降;课户和课口赋税负担沉重;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原因: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户籍制度紊乱;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严重。(2)措施:实行两税法;整顿户籍。影响: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巩固了唐朝的统治;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18.(1)主要特点:①伦理法典化:将儒家伦理(如孝、睦)直接写入法律条文(如唐律“十恶”、明律“礼律”);②司法经义化:审判中优先适用儒家经典原则(如汉代“原心定罪”、宋代参考《朱子家礼》);③礼法互补性:法律惩戒与道德教化并重(如乡约“调解—送官”程序、唐代“礼律两通”);④治理层级化:国家法典与基层自治结合(如明代“十家牌法”与《南赣乡约》联动)。(2)社会动因: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伦理,需强化法律约束(如土地兼并催生“十家牌法”);②文化: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为法律注入“存天理”内核(如朱熹“礼即天理”思想影响判案);③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通过乡约加强对基层的管理与控制。治理效果:①降低司法成本,维护基层稳定;②强化社会伦理观念,提高民众道德修养;③有利于形成崇尚礼仪的社会风气。19.(1)特点:民族性;包容性;阶级性;渐进性。意义:元朝多民族错杂而居的状态,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问题实际;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2)措施:统一全国少数民族事务管理,如清朝设立理藩院等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规范地方行政制度,如清朝设西宁办事大臣、吉林将军;借助联姻、册封等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如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在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通过军事斗争维护领土主权完整与稳定,如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还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